工作报告之语文教学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11539447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02KB
工作报告之语文教学研究报告.docx
《工作报告之语文教学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报告之语文教学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报告之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语文教学研究报告
【篇一:
关于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行
动
研
究
报
告
教育科学研究院学科教学(思政)学生:
范杰
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改进行动
【摘要】课程改革之初,一些专家过于强调“先破后立”,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被否定。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本文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成性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成性实践语文教学
研究案例分析与讨论
进行顶岗支教工作大约已有两个月左右,学校位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里,交通闭塞。
所以,在这里工作这段时间最大的感触可以用一个词语表述,那就是落后。
我的教学活动的进行同样产生了各种的困难,经过仔细分析得出结论,环境在制约教育。
旧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导致新课改所倡导的相关教学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几乎不能完成。
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情感交流,沟通以及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是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过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面向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
基于上述理论,我以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活动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我发现在课堂学习中几乎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导致教师讲课淡而无味,学生听课无精打采。
通过对多个班级进行听课,我发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一系列的不良结果,诸如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课堂活动,大多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甚至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抵触心理。
多位
老师也为这种情况而苦恼,最后做出这样的总结:
农村孩子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闭塞的环境让当地学生对学习有了一定的扭曲心理。
而对于学生的探访得知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大多数学生愿意努力听课,但觉得很难融入学习氛围。
至此,通过两者对比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我判断在这一领域确实存在了教学方法的误区,有必要对该问题展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运用的行动研究。
深入分析教师与学生很难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学理念。
案例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思维的教学改进行动
第一轮教学改进行动
一.研究背景:
鹅屋乡中学初一(75)班共24名学生,使用人教版上册,研究者已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
二.问题的界定:
根据以上对当前鹅屋乡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在经过细致的查阅资料,研究者界定了本次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教学设计,使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让教师形成科学的生成性教学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建立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对象:
教师与初一(75)班学生
四.提出假设:
1.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活动中很难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在生活与学习中难以协调师生之间关系。
2.学生对语文这一科目缺乏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
3.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如缺乏勇气,自信心,难以与人交流
4.课堂教学氛围过于严肃,教师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导致学生难以融入课堂环境
五.初步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
1.学生难以融入课堂学习原因
2学生消极参与课堂活动原因
3学生与教师难以进行心灵沟通的原因
六.调查对象:
本班学生。
调查问卷
1.请问你在平常课堂学习中表现积极吗?
2.请问你经常与教师进行关于学习与生活上的交流吗?
3.请问你消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4.请问你经常自主探索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吗?
5请问你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沟通吗?
调查结果
1.75%的同学表示对语文这门学科有强烈的学习兴趣
2.在与个别学生交流时,只有3名学生认为自己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课堂生活,与我所感受一致。
3.认为存在心理方面的原因,诸如缺乏勇气,自信心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回答方面露怯。
4.剩余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太差,很难跟上教师讲课节奏
5.学生不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表现不积极原因在于“跟风”,在其他同学没有积极举手或表现时,采取沉默。
6.从自我分析中,我认为我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没有着重赞赏学生,没有考虑刀气心里所想,没有有效的沟通
七.教学设计的制定
1.设计专门的课堂活动,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活动更好的互相了解
2.开展小组积分制,通过课堂表现及发言状况来对小组进行激励与促进
3.活动中,教师应着重尊重学生,赞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4.采取互帮互助合作解题方式。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减少压力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具体步骤:
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主旨然后检查小组活动情况。
并请一个小组宣读自己所总结的问题答案。
其他小组进行发表不同见解或补充,并进行计分。
八.教学设计实施
针对课本其中一篇文章《看云识天气》来展开教学研究。
着重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成效,小组讨论情况以及学生上课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等方
【篇二: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postedby水仙王子2010-6-138:
06:
00
32
推荐
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张扬个性促进提高
——对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效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但是,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分析串讲轻整体感悟,重求同理解轻求异创新的弊端,束缚了学生的脑、口、手,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扼杀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为扭转语文阅读教学的弊病,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的不良认识取向,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真正把《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及阅读教学目标落实到阅读教学之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我校及时提出了“自主阅读自主探索张扬个性促进提高——对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这一课题。
该课题的研究,旨在引导广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理念,充分解放学生的脑、口、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自能读书内化,自我建构吸纳,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还给学生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
间读书,有探究思考、启迪思维、发展思维的空间。
在读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在探究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使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另外,通过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能很好的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师生间心绪相同,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能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总之,大量的阅读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因此,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让学生用课内掌握的学习方法,能够颇为有效的进行广泛的阅读,增加语文积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
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
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4、赫斯特认为: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
本课题中,就教师教很关键,正是侧重于教的行为。
要求教师要热情,理解学生。
教师的提问要有刺激,富于想象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运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及国内外先进的语文教育理论,总结本校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大胆改革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积极构建适合我校实际的中高年级的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以指导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工作。
2、通过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我习得、主动发展、自能构建和自主展示的“舞台”,使学生的语文潜能得到开发,学习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着力培养一批勤于实践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乐于奉献的科研型语文骨干教师,从而提高语文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
1、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读促学,学习系统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技能。
⑵能力目标:
教师充分放手,指导学生读中悟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⑶情感目标:
读中悟情,升华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和智慧。
2、教学流程:
1、切实保证了学生充分、自主、独立的语文实践。
张田若先生说过: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本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还给学生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有探究思考的空间。
40分钟里,教师的导入、点拨时间最好不超过8分钟;学生直接用于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学生每个阶段的探究,至少应保证5分钟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一节课上,学生的探究时间总量应保证在15分钟以上。
在读的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启迪,知识的构建,情感的陶冶,能力的迁移。
2、切实体现了教师“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树立并体现了“差异参与”的教学观念,使全体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程度参与教学过程。
而且还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流向的调整、学习效果的评价,保证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学,以充分的学生个体学习为参与的主要方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好、中、差各档学生都能看一看、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记一记、议一议,辅之以小组学习、全体学习的方式,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利用“最近发展区”激发他们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切实保证学生参与的程度、时间,避免了形式主义的肤浅参与,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自学、质疑、探究、合作、汇报、品读、体验等都让学生来参与。
知识能够尽可能让学生发现,内容能够尽可能让学生选择。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
益和发展。
3、切实体现了民主、合作、和谐的气氛。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变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调控者、学习气氛的营造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信息的交流者和学习探究的协作者。
注重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就能唤起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通过合作学习,师生间、学生间多向交流,使师生间心绪相同,在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就能使学生阅读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运用了调查法、访问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
⑴综合调查法。
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
⑵文献研究法。
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
⑶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中对研究对像开展阶段性有目的的观察、记录,进行比较、分析,及时调控,推动整个课题的有效研究。
⑷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
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⑸个案分析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控。
⑹经验总结法。
在实验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最后。
通过对阶段成果与实践经验的筛选,从中提炼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篇三: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初中有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上)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
如何在有限的45钟的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目前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探索符合二中实际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和指导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为学生提供新的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本课题于2007年10月被金坛市研训中心备案,同月召开课题开题会。
在这一学年里,我们课题组各成员认真学习,团结协作,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并取得了教好的效果。
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料;每学期末,也必召开一次课题会议,对一学期来的研究加以总结,“自我汇报”、“自查自纠”、“相互督促”。
(二)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课题组采用多种渠道实施教师研训。
1.每周教师读书:
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每周认真读书,自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相关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有效课堂教学》等,这些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及“课堂教学行为”等概念的界定。
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自主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程改革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
2.定期自主讲座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
我们鼓励课题组老师自己做讲师,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讲给自己人听。
我们经常让大家精心制作幻灯片,将自己在报刊杂
志刊发的新成果与大家分享,将工作中的得意之举、困惑之处与大家交流,将新近看的好书中的精华向大家作介绍,将课题研究的新思路与大家研讨。
3.专家引领指导2011年春学期,我区教研室杨万扣主任来校作了题为“预设生成关注常态”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杨主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常态下的有效课堂教学重点讲述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就教师专业化发展中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态度和专业技能四个方面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的典型事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使大家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别的学校参观交流学习。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我们力图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
(三)积极引导教师角色的转变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尔伯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或《课堂的危机》)。
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
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
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
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抓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摸索和前进。
(四)立足课堂开展课题研究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
在二期课改大跨步地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我们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1.走进常态课堂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教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
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
更多的是听老师的常态课。
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79岁高龄的钱梦龙老师总结2007全国首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曾呼吁展示课应该回归教学常态。
指出某些“展示课”正在异化为展示教师个人才艺的“表演课”;精美课件的“欣赏课”;热热闹闹的“游乐课”。
提出了常态课的基本要求——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阅读,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常吃家常菜”,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公开课,看上去很美,好的公开课更像视觉、听觉与精神的盛宴。
然而,在整个课堂教学行程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数量,常态课应该占绝对的比重,常态课的质量更应是每位老师追求的目标。
本课题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切实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常态课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的舞台也是常
态课堂。
于是走进常态课堂就成了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手段。
在前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师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程式化、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
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于一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
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
三是课堂太浮躁。
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2.确立了研究的一线八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一线八点”上,整个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要遵循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这条主线开展,其中每个方面又包含若干研究点。
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3.积极探索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以手中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为根本,积极探索每单元的有效教学策略。
2008年春学期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至少开设了2节常态课,其中包括了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六个单元的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诗歌教学。
为了改变课堂低效的现状,我们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思。
每位上课的老师都要写出教学设计及反思(或教学故事),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评课和反馈。
我们力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成立了学术沙龙团体自课题研究起,我们就成立了“提升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研究”这一沙龙团体,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磨课、研课、上课、评课等为主要活动形式。
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的时间,再忙,也抽一节课进行。
自课题开展以来,从没间断过。
不管谁上课,课前大家皆要熟悉每篇教材,在活动时根据研究的课题内容发表自己的理解,由上课人自己整理、归纳后设计教法,并实施。
有时是上课人自己先说思路,想法,大家再提自己的想法,上课人修改后实施。
上课时(有时包括试上),大家都去听课,仔细听,认真记,反复思。
再次活动时,就针对本堂课每人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一来,不仅使大家在言语交锋中,思维碰撞中进行课题研究的探索,更在不懈地追求中,使自己逐步成为高品位、科研型教师。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课题成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促进教师对课堂的反思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而言,则是“教而不思则罔”。
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特别是对常态课的反思。
我们的反思重在反思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常态课上出现的问题是最真实的问题。
(二)初步探索出了的有效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1.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文本:
教师在备课时,如果首先抛开对任何资料的依赖,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文本,就会最大限度地预测学情,获得宝贵的“第一印象”,从而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这种亲自“下水”体验到的“温度”,正是师生的共同感受,因而便成了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2.教学的序幕是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的导入,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致力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和学习兴趣。
3.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才是教学的起点。
其实这本应是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
到底是谁在学?
是学生在学,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在学或是代替学生在学。
一言以蔽之,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灵扬帆启航。
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4.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
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
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
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贴”?
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
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
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恰如其分雪中送炭般的降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作报告 语文 教学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