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11538873
- 上传时间:2023-03-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07KB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位:
宋刘小学姓名:
李延君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安排分为4个层次。
一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三是认识线段。
四是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单位:
宋刘小学姓名:
李延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2、3页,第
(一)单元第
(一)课时《认识厘米》。
【课标与教材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将各学段的内容分为了四大领域,即: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课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
教材中呈现了3个测量情境,还安排了具体的操作活动。
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了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运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有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因而量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确可能相同。
由此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是在一上《比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有些难,而且必然会出现学生认知能力差距较大的情况。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学生出错率较高,一方面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少,另一方面是部分孩子在刚学时不能把对厘米、米的表象建立与物体对应。
画线段时对于精确度的把握,特别是两个端点的处理,学生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
谁矮?
高多少?
矮多少?
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
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
交流汇报:
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
5拃。
生2:
5拃半。
【二次备课】:
教师提出疑问:
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二备说明:
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
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
追问:
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
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
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生可能回答:
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
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
后面的呢?
(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
“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
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
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
(板书:
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
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
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
我们发现了什么?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
(很短。
)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
)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
你也能用l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
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
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怎么量?
(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
5.实践应用。
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
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
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
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
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
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回家测量自己感兴趣的物体的长度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观察下面的线段,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几个正方体的长度?
()个正方体长()个正方体长()个正方体长
【教学反思】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认识厘米的时候,先呈现给学生1厘米的表象,再让学生说见过的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如田字格的宽,食指的宽,图钉的长等,加深对1厘米表象的认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认识尺上的刻度0及由于学生带的尺子规格不同,演示的尺子又距离比较远,因此花的时间比较多,以致后面的练习进行地比较仓促。
《认识米》教学设计
单位:
宋刘小学姓名:
李延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4页,第
(一)单元第
(二)课时《认识米》。
【课标与教材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将各学段的内容分为了四大领域,即: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课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
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科书第5页安排了“做一做”,让学生用卷尺量学生跳远的距离。
这部分内容和练习一的第4、5题都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学情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见下图),使学生切身体会到:
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
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
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
师:
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
生:
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
(不合适。
)
教师指出:
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
)
二.互动新授
1.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
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
30厘米、60厘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
【二次备课】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说。
)
(加深印象,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
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厘米。
)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多媒体课件演示:
跳绳,小猫,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
它有多长?
为什么?
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粉笔长约7()毛巾长约70()楼房一层高3()
我们的身高是125()字典大约厚6()大树高约8()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米尺图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学生认识“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的机会少,本课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的。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米尺,体会1米的长度,在数中理解1米=100厘米,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通过观察、比划、测量、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为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建构起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
单位:
宋刘小学姓名:
李延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5、6页,第
(一)单元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课标与教材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将各学段的内容分为了四大领域,即: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课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
教材在教学线段时,直接给出几条线段的直观图,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
并通过让学生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让学生了解到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然后教材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练习一的第7题),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直的特征。
例4,教学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
画线段时,要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学情分析】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这里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
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什么是线段,比较严格的定义到高年级再予以介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
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播放消防员接到任务的情境。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
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比较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
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
【二次备课】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二备说明引发学生思考,强调线段是直的)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
(4)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
教师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小结: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画线段
1、长度为4厘米2、比9厘米少2厘米
板书设计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
一、通过观察,比较一根线拉直前后的样子,引入线段,使学生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再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他们明白直尺、黑板、教材的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此外,通过找线段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二、在教学用直尺或其他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时,注重教师引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变式不够多,分层教学显得不够,在今后教学中还要加以改进.
《确定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单位:
宋刘小学姓名:
李延君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
(二)年级(上)册第7页,第
(一)单元第(四)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课标与教材分析】新的课程标准将各学段的内容分为了四大领域,即: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本课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的学习还不错,但实际应用还需加强。
学生初学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
)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二次备课】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二备说明让学生学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 第一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