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生物月考五B卷.docx
- 文档编号:11534106
- 上传时间:2023-03-1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416.51KB
新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生物月考五B卷.docx
《新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生物月考五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生物月考五B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地区届高三上学期生物月考五B卷
试卷类型:
B
2014届高三原创月考试题五
课标生物
适用地区:
新课标地区
考查范围:
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细胞的代谢和生命历程、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内环境的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建议使用时间:
2013年12月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没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
2.(2012·淮安三调)与右侧示意图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甲代表农田害虫,a为施用农药,则b、c可分
别代表害虫抗药性变异增强和害虫种群数量减少
B.若甲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量减少
C.若甲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D.若甲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提高
3.(2012·重庆卷)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201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5.(2012·温州二模)右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可能属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
C.种群②B-C段与I-J段的增长率基本相同
D.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
6.(2012·琼海一模)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
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林替建议更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天然林替建议更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增加
C.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它林木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
D.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7.(2013·武汉调研)右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8.(2012·福建卷)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9.(2012·德州期末)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凋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汁数且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10.(2013·杏林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B.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C.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
1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部分代谢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能进行①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肯定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分解者不能进行①过程
D.分解者可以进行②或者③过程
12.(2013吉林市摸底)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促进了物质循环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13.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
14.(2013徐州摸底)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
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15.(2012·山东考前冲刺)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
朱鹮的食物1/3是小鱼,2/3是泥鳅,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下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kg(干重)
D.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16.(2012·浙江卷)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17.(2013北京市西城区期末)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18.(2012·无锡二模)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稳定性)。
下图甲表示草场载畜量对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自然种群大小对生殖数量、死亡数量的影响。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载畜量超过C点后将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若图乙表示某草场羊的种群,则控制其数量在正点比较适宜
19.(2013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0.(2012·江南十校第二次联考)下图是同学们绘制的某地区种植大豆和玉米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同学们关于该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大豆和玉米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通过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在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
C.把仍含有能量的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说明生态系统中能量也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一部分,对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起到重要作用
第
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15分)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2.(2012·山东卷)(15分)如图所示,曲线Ⅰ、Ⅱ、Ⅲ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图中曲线________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
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_保护的措施。
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
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若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功能。
(4)人类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过度利用也会导致出现图中的三种情况。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表现为“J”型增长,因此需控制“J”型增长数学方程式中________参数,以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
23.(2013徐州摸底)(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部分藻类生长的影响,已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的毒物质污染水体,结果如下图。
请分析回答。
(1)在生态学上该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生物构成一个,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原因是。
(3)微囊藻(一种蓝藻)有适宜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竞争的关系。
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类有机物。
(4)现在欲对一富营养化的湖泊进行生态恢复,应采取的措施有。
24.(2013南昌调研)(15分)甲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乙图表示一个长期有效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碳进人生物群落依赖于。
图中①②④过程与③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____。
(2)图甲中分解者通过____(生理过程)将碳放回大气中。
(3)乙图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是____,通常数量较少,从能量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若人们想通过此生态系统更多地得到种群X,理论上你认为达到目的的最有效手段是____。
(4)若一个农田生态系统,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以至演替出森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
植被优势种群的演替,从根本上体现了植被对__的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014届高三原创月考试题五(B卷)
课标生物答案和解析
1.A【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2.C【解析】:
图形中a代表某种因素对甲作用会造成的结果有b、c。
对农田害虫施用农药会造成害虫的抗药性增强,而不是抗药性变异增强,害虫种群数量减少也只是短期效应,故A项错;血浆渗透压下降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也不会产生渴觉,B项错;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故C项正确;诱捕雄虫会导致棉铃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下降。
3.B【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知识及识图能力。
据图分析a点为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蝗虫作为害虫,对它的防治应该越早越好,在它的增长速率很小的时候防治才更有效,A正确;a~b段增长率在减小而种群密度在增加,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改变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那么就可以防止种群数量在波动时出现很高的峰值(c点),C正确;将蝗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可以减少蝗虫对植物的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4.C【解析】从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可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5.D【解析】:
从直方图中两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知,两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是同时增加或减少,表现为互利共生的关系;A选项错误。
从B-C段,种群②的个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从I-J段,种群②的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可见种群②在B-C段的增长率大于I-J段;C选项错误。
不难看出,种群②的个体数量相对种群①的个体数量多,依题意推知,种群②是种群①的唯一的食物来源,故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D选项正确。
6.C【解析】: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
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天然林替建议更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选项错误。
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势必造成物种丰富度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D选项均错误。
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它林木,使物种数目增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高,抗干扰能力更强,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环境;C选项正确。
7.A【解析】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即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8.C【解析】:
人工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
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多,B错误。
分析曲线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这样,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体现物种的丰富度。
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9.A【解析】:
该题考查种群数量的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群落中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属于常规实验的考查。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鲤鱼身上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到的标志个体减少,故根据公式标记比例不变,所以求得的该种群生物总数变大,故A选项正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汁数且没有震荡试管会导致酵母菌沉在试管底部的个体被忽略,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比实际结果偏小,故B选项不符合要求;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开灯会导致捕获到的动物种类减少,最终使实际结果偏小,故C选项错;用样方法求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数,导致统计的个体数减少,种群密度比实际结果偏小,故D选项错误。
10.C【解析】竹子有高有矮,属于属于种群内部的分层,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在冰川泥进行的是初生演替;“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不属于一个群落,还应有分解者。
11.B【解析】:
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自养型的生物,其既包含营光能自养的生物——绿色植物和光合细菌,又包含营化能自养的生物(如硝化细菌)。
过程②属于有氧呼吸,过程③属于无氧呼吸,能进行②或者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细菌,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营腐生异养的分解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但一定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12.D【解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可促进物质循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25+(25+5)X10)=3250千克。
13.C【解析】:
有不同生物的生物量对比可以判断:
甲、乙、丙分别为水稻、螟虫、青蛙;由三种生物的生物量变化可知,前5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第6年生物量的变化情况可知:
青蛙的减少是稻田施用农药的结果,若第7年再施用农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水稻减产。
14..B【解析】从图中看出,A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B→C;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呼吸、⑤分解者呼吸和⑦动物呼吸;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⑥过程使氧消耗加大不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平衡。
15.B【解析】: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能导致环境容纳量(即K值)减小,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A正确。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但也不可能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而呈“S”型增长,B错误。
若朱鹮增加1.5kg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
1.5×5×5=37.5kg,C正确。
日照时间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16.D【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识图及理解、分析能力。
旅鼠捕食植物、旅鼠的天敌捕食旅鼠,它们之间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A对。
题干中说明该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则这些生物的数量也相对稳定,处于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B对。
从图中得出旅鼠的种群数量和植物数量及其天敌的数量相关,属于外源性因素调节,C对。
植物数量增加,旅鼠数量随之增加,但旅鼠的数量增加却使植物数量减少,这是负反馈调节,D错。
17.C【解析】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同时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导致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很不容易维持;进而使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18.C【解析】:
F点时,种群的生殖数量与死亡数量相等,此时的年龄结构应该为稳定型。
19.B【解析】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都会使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有降低。
20.D【解析】: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的农作物是生产者的主体,但并不是全部,杂草等也是生产者,它们也是一些昆虫等动物的食物,因此,大豆和玉米固定的能量并不是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选项错误。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主要是把本来要被分解者分解散失的能量利用起来,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而不是提高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选项错误。
含有能量的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是要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此过程中能量已经散失了,能量没有被生产者利用;C选项错误。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一部分,利用无生命的有机物产生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被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选项正确。
21.
(1)生产者
(2)出生率 死亡率(3)随机取样(4)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
(1)草原上鼠的天敌体内的能量来自其捕食的鼠,鼠的能量来自其捕食的生产者,在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该生态系统中的草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影响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3)估算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为避免主观因素影响,通常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后再求出平均值。
(4)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往往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22.
(1)Ⅰ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基因频率
(2)增加 种间(竞争)(3)信息传递(4)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点。
(1)种群对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越严重,种群的数量下降越严重,据此结合曲线图判断曲线Ⅰ所示种群对环境的破坏最轻;当生物种群数量几乎降低到0,说明环境已不适宜其生存,故不适宜进行就地保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图中物种与该营养级其他物种间的关系是竞争,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流向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多。
(3)动物随着青草的变化发生变化,这说明青草把信息传给了动物。
(4)要实现人口和野生动物资源的协调发展,就要降低人口增长率,在J型增长中增长率是(λ-1)×100%。
23.
(1)生物群落样方法
(2)中营养化此时鱼鳞藻、脆杆藻的种群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繁殖和生长(3)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脂质(4)减少N、P的排放,培育粉绿狐尾藻等一些与微囊藻(蓝藻)进行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蓝藻)制作生物柴油等。
【解析】
(1)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由题意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的毒物质污染水体,而由图看出,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鱼鳞藻、脆杆藻的种群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繁殖和生长。
(3)粉绿狐尾藻与微囊藻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
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
(4)对于富营养化的湖泊可采用减少N、P的排放,培育粉绿狐尾藻等一些与微囊藻(蓝藻)进行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蓝藻)制作生物柴油等措施进行生态恢复。
24.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①②④过程中以CO2的形式流动(或③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呼吸作用)
(3)X、H营养级越高,能量就越少,一般个体数就越少除去此生态系统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地区 届高三 上学 生物 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