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docx
- 文档编号:1152712
- 上传时间:2022-10-1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3.22KB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docx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三篇
篇一:
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
教学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传统课程倡导的教学观认为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课程的接受者。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与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二、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过程、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结论。
但是如果不经过质疑、比较、判断,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得到真正的理解与巩固。
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所以,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四、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学科为本,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学生观(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篇二: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
“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
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
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
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
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黄克剑(华东师大)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何塞·马蒂XX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XX
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
——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
——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缺乏理智的挑战
◆打击和挫折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
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
◆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
◆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有位专家对教师的角色作了更具体的描述: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
教师是教育内容的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艺术的探索者;
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因此,有的专家说,不只要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教师自身也应成为“四有”人才:
◆有灵魂——崇高的师风师德
◆有智慧——先进的教育理念
◆有专长——深厚的专业素养
◆有特性——精堪的教学艺术
有人把新时期的教师形象概括为以下几点:
◆严正而宽容,深遂而单纯
◆执着而潇洒,真诚而练达
◆豪放而儒雅,平实而伟大
司马迁说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四、教学观
对于教学观,《纲要》中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自《纲要》
类似的字眼,我们并不陌生,但其表述的方式如对关于学生学习的一些问题的深究,以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新的教学观,是需要我们细读的,它是至今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最为符合素质教育方向和要求的科学定位与理论描述。
我们探讨课堂教学效率,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究竟怎样衡量呢?
XX博士认为教学的效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
◆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的精进
◆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情感的丰富、细腻与纯化
◆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改变与完善
◆技能的形成、巩固与熟练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下面是学生学得最好的时机,让我们了解一下: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当学生受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励和被信任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许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创设学得最好的时机,从而增进教学效果。
这里有增进教学效果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
◆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联
◆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XX博士总结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职责: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发现学生的潜能和性向
篇三: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学生 教师 观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