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518982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66.46KB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 植物的身体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媒体应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一、提出问题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
(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
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二、猜想假设
学生讨论,并设想自己研究的方法:
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
三、制定方案
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合理的方案,并在小组内交流。
四、实施探究
1、研究植物的组成
(1)老师:
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
(2)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
(注: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
一定要给与学
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二次修正
达到共识。
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
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
绍植物的组成部分。
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
)
2、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
(1)(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
)
师问:
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
(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
(2)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
(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
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小结: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师板书: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
(3)问: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
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
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
(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
)
学生汇报答案。
二次修正
讲述:
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
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五、展示交流
1、展示各种各样植物,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讨论:
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5、小结:
认识到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感悟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六、拓展创新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 植物的根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朴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一、谈话导入,汇报交流。
谈话导入: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
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设置疑问,大胆预测
师:
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
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
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
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
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
水也会减少。
)二次修正
教师适当点播
活动二:
引导学生观察根师:
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四、自由活动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三课 食用菌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
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重点难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媒体应用:
教学过程;二次修正
一.让学生思考:
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
观察蘑菇.
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
(地下菌丝,菌丝,柄,菌褶,菌盖.)
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
(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
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
法都是不确切的。
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
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二次修正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
到。
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
对于不能识
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
)
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
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
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
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
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
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
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
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四课 我们的身体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像解暗箱一样去推测身体内部有什么。
2、通过上述亲历活动,引起孩子们对认识自己身体的兴趣,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总体概略地了解。
3、培养学生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和能力。
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重点难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媒体应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一)引入: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
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
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
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
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
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
人有哪些本领?
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
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
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
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
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二次修正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
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
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
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
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
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
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越性。
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
从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
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
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
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二次修正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三)课的延伸。
问题:
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头.颈.躯干.四肢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五课 我们的呼吸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和阅读认识呼吸的意义。
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呼吸器官的名称和呼吸的过程,养成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媒体应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导入新课
谈话:
人每天都要吃食物,是因为要从食物中获得长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获得热量。
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人为什么要呼吸?
呼吸是怎么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呼吸器官”。
(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呼吸的意义。
(1)分组用保鲜袋收集自己呼出的气体。
①谈话:
我们不停地进行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
呼出来的又是什么?
请同学们取出保鲜袋罩住口和鼻,不要留缝隙。
这时你的呼吸有什么感觉?
过一会儿又有什么感觉?
当你感到呼吸困难时,抓紧袋口,不能漏气,左手把保鲜袋取下来,并扎紧袋口备用。
②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③师生小结:
保鲜袋刚刚罩在口和鼻上时,呼吸还正常,过一会儿,感觉到呼吸困难。
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保鲜袋内的空气中氧气越来越少了,二氧化碳越来越多了。
(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①谈话:
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
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
它的成分有没有变化?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②学生讨论。
③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开始时保鲜袋里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
的氧气。
现在保鲜袋内空气中氧气可能变少了,二氧化碳可
能多了。
我们可将燃烧的火柴棒放进袋中,火柴立刻熄灭了,说二次修正
明缺氧;再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袋中,变浑浊,说明袋中含有较多
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实验:
检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①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②师生小结:
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
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碳较多。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
(1)测量静坐时,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讲述:
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呼吸,你知道你1分钟呼吸多少次吗?
每人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默数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作记录。
②学生活动:
学生实验(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并填写测量结果。
(2)测量做操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①谈话:
我们做操以后,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的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做室内操。
③提问:
请同学们用手摸胸部,与活动前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学生随即测每分呼吸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填写测量结果。
④师生小结:
静坐时,呼吸比较浅,呼吸频率比较稳,儿童平静时的呼吸频率在每分20~25次左右。
运动时,因为需要用力,呼吸肌加快收缩,胸腔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呼吸深度急剧增加,呼吸次数同时急剧增加。
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
(1)谈话:
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吹气球,轻轻吸一口气,然二次修正
后全吹进一个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深深吸一口气,再
全吹进气球内,看看气球有多大,这说明什么?
(2)学生实验,汇报。
(3)师生小结:
深吸气比轻吸气吹的气球大。
因为深呼吸时,能使胸腔进一步扩大,身体内气体的容量随呼吸的加深而增大。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是在一次呼吸活动中最大的通气能力。
(4)提问:
全班同学都用最大的力气吸一口气吹气球,比一比,每个人吹起的气球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了什么?
(5)学生讨论。
(6)师生小结:
人吹的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说明各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各人身体内呼吸气体的容量就不一样。
那么是哪些器官能够容纳气体呢?
现在我们一道研究人的呼吸器官。
4、指导学生认识人的呼吸器官以及呼吸的过程
(1)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①谈话:
人时刻都在呼吸,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
它们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它们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活动:
观看多媒体呼吸器官课件、挂图后再讨论、汇报。
③师生小结: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鼻、咽、喉在人的头部,气管在人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
气管从上往下不断分支,成为支气管和很多小支气管,像树枝一样。
肺在胸腔内,有左肺和右肺。
肺很有弹性,由很多很多小肺泡构成。
肺泡内是空的,可以容纳气体,与小支气管相通,表面包着很多很细的血管。
④让学生指着自己的身体说出各个呼吸器官所在的部位。
(2)认识呼吸的过程。
①讲述:
观看空气在呼吸器官中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并根据自身呼吸的情况,说说人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
②学生讨论、归纳、汇报。
③师生小结:
空气首先进入鼻腔。
鼻腔里有鼻毛和潮湿的黏
膜,能滤去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
鼻腔还能使干冷的空气变
得湿润温暖。
空气由鼻腔经喉进入气管。
气管的下端分成二次修正
左右两根支气管,分别进人左肺和右肺。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
场所,吸进的氧气能从这里进人血管,再被血液送到全身各
处去;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由血液送到肺泡里释放
,再经支气管、气管、鼻腔呼出体外。
5、向学生进行呼吸的卫生教育。
(1)讲述:
我们已经知道呼吸器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就一定要注意保护呼吸器官,不要让它生病,否则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请你们思考:
呼吸器官容易得哪些病?
得这些病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预防呼吸器官的疾病?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师生小结:
为了保护呼吸器官健康,必须做到:
一注意呼吸卫生,如不随地吐痰,扫地前先洒水,用湿布擦黑板。
这样可以保持空气的清洁,预防肺结核等传染病;二坚持锻炼身体,以增加肺活量,预防感冒和气管炎;三不要吸烟。
烟不仅刺激气管,使气管发炎,还能使人得肺癌。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都能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哪些。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六课 心脏和血管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2、使学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懂得保护心脏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测量心跳和脉搏,认识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并知道心脏和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导入新课
谈话:
当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做剧烈运动时,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发言)
除了感到呼吸急促外,还会感到心跳明显加快。
(板书:
心跳)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测量心跳次数。
(1)测量静坐时,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讲述:
每时每刻我们的心都在跳动,请各位同学用右手掌平伸进胸部左侧,紧贴心脏的部位,有什么感觉?
②学生实践,分别感觉。
③汇报感觉结果。
④讲述:
请同学们测一下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⑤学生测量。
(由教师统一计时,学生默数)
⑥学生汇报结果:
每分心跳大约65次、70次、75次……
⑦小结:
测得每分心跳60~100次,都属正常的。
(2)测量一般性运动及剧烈运动后,自己每分心跳的次数。
①谈话:
当我们做一般性运动和做剧烈运动后,每分心跳的次数是不是和刚才测得一样呢?
②学生活动:
学生运动。
(学生蹦跳半分、1分,由教师统一计时)测量心跳
次数。
(学生随即测量每分心跳的次数,由教师统一计时)二次修正
汇报测量结果。
③小结:
剧烈运动后,测得每分心跳的次数比静坐时每分心跳的次数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比较3次心跳数。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的实质和人的血液循环器官。
(1)了解心跳的实质是什么?
①阅读课本。
②学生汇报。
③师生小结:
心跳实质上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2)认识心脏。
①谈话:
为了使同学们对心脏有个清楚的了解,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猪的心脏,猪的心脏和人的心脏基本构造和形状差不多。
②分组观察猪心脏。
(提出观察要求:
i)外形像什么?
ii)有多大?
iii)捏一捏心脏的肌肉,有什么感觉?
)
③师生小结:
心脏外形像桃子,有自己的拳头大小,心脏具有强有力的肌肉。
(3)了解心脏跳动的原因。
①谈话:
下面看心脏跳动的多媒体课件,看看心脏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与心跳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七课 消化器官(食物到哪里去了)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标:
1.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和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人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2.学会用唾液消化淀粉的对比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器官的作用和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及人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一)导入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它们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呢?
(二)学习新课
1.什么是消化?
(1)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
人体把不溶解的食物变成能溶解的养料,这种变化叫做消化。
2.认识消化器官
(1)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人的消化器官中进行的。
人体有哪些消化消化器官?
它们分别在什么部位?
(2)学生阅读,小组讨论。
(3)小结:
口腔在人体的头部,内有牙、舌及分泌唾液的腺体开口。
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是食物的通道。
胃在左上腹,像一个大袋子。
肝在右上腹,分泌胆汁到达小肠。
胰在胃的后面,能分泌胰液。
小肠在下腹部,又细又长,长约5~6米。
大肠在小肠周围,末端是肛门,它是粪便的出口。
3.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二次修正
(1)观看录像
(2)汇报小结:
食物进入口腔,初步消化,经食管入胃,胃液消化蛋白质。
小肠液、胆汁、胰液消化食糜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
小肠绒毛吸收营养,入血液,运送全身。
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
(三)巩固总结
什么是消化?
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
它们分别在什么部位?
(四)布置作业
细嚼米饭,为何有甜味?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八课 食物与营养
课型 周案序 总案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向学生进行营养卫生教育。
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水等。
媒体使用:
教学过程:
二次修正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我们都长有一张嘴。
嘴有什么用?
(说话、吃饭)
2、人每天都吃东西,一天要三次,这是为什么?
(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很多营养)
(二)学习新课
1、介绍食物的营养成分
(1)你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知道几个说几个,老师适时加以补充,板书。
)
(2)出示幻灯,小结: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水、盐、脂肪、淀粉和维生素。
讲解它们的作用。
(同书)
2、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
(1)谈话:
人们为了营养配餐,营养均衡,往往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你有办法吗?
(2)汇报:
食物中有水可以看出来,通过尝可以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盐。
(3)检验蛋白质。
像水、盐可以直接知道而有些必须要用实验方法,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检验蛋白质。
①讲要求:
检验前要用碘酒消毒。
用铁丝插住,直接烧。
闻气
味。
二次修正
②提问:
闻到什么了?
③小结:
告诉你们,你们闻到的气味就是蛋白质烧焦的气味。
用火烧可以检验蛋白质是否存在。
你在什么地方也闻到过?
这告诉我们什么?
羊肉内也有蛋白质,烤羊肉串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小学 科学 四年级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