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518981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3.62KB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
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2体育学习动机:
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一种内部心理动因。
(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需要,以及体育参与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3心理技能:
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
4心理技能训练: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5应激:
是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的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
6心境:
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
7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情绪表现形式。
它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8体育团队:
体育团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体育团队是指为了共同目标而组成的各种人群组合体,团队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群体规范意识,有人际互动关系,情感上相互依赖,并对体育活动或比赛的绩效共同负责。
狭义的体育团队是特指以获取竞技比赛锦标为目标而组建的,长期从事专门训练和比赛的专业(职业)运动队。
9胜任特征:
是基于工作情景的,由个体的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所构成的,能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并最终促成其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
10体育心理学:
是研究人们在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课外体育比赛、课外体育锻炼等)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科学。
获得最新考研VIP内部资料,请添加微信号:
ggoodstudy
或者关注微信订阅号:
年轻就该多学习
体育心理学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述
1.体育心理学:
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景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1体育心理学:
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使学生,也包括教师。
其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2运动心理学:
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
其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3锻炼心理学:
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其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期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康的作用,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三者研究的共同点在于:
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3.体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
1学科性质:
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2研究任务:
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1)理论任务:
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的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心理规律及丰富普通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2)实践任务:
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的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3学习目的:
一是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时的生理表现。
二是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4.体育性理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法: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准试验法2现场研究法:
知道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3心理测量法:
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5.体育心理学多维性的含义是什么?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包含多种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身体练习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可加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了体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具体学科有:
1体育社会心理学2发展运动心理学3认知运动心理学4教育运动的心理学5临床运动心理学6个性运动心理学7运动生理心理学8锻炼心理学和运动损伤心理学。
6.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及体育活动的特点?
1体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师心理上的紧张;体育教师的生理负荷大;体育教师在进行户外教学活动。
(各种特殊条件,要求教师具备特殊的心理素养)2体育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
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才能有效的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3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体育教学除了掌握一般的心理活动规律之外,还要遵循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特殊的心理活动规律。
4体育活动的竞赛特点。
7.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体育实践工作的需要1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首先,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要,这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第三,可采用一些心理节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调节情绪状态。
第四,有助于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第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学习和掌握好体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是服务与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
2学校运动队和比赛的需要。
1)如何提高训练水平2)怎样获得优异的比赛成绩3)如何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8.什么是反应时,包括哪两类?
所谓反应时,是指从刺激的出现到第一个反应开始间所经过的时间间隔,又称反映的潜伏期。
反应时分为1简单反应时2复杂反应时两种。
9.简述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中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前(1980年前)的体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后(1980年后)的体育心理学。
10世纪80年代前的体育心理学:
1926,我国体育教育家马约翰《体育的迁移价值》,这是中国体育心理学最早的专论。
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心理学影响,我国体育心理学开始起步。
1964年,武体和上体合编了我国第一部体育院系专用的《运动心理学》教材。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心理学濒于灭绝。
20世纪80年代后(1980年后)的体育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我国体育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9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成立。
10.简述体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2运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将进一步细化:
1)学术运动心理学2)应用运动心理学3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趋向综合化:
1)研究手段综合化2)研究工具中国化3)研究思路程序化4)研究范式生态化4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将更加广泛。
11.试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
但此理论过于机械地用动物的学习规律来揭示人类的学习行为,决定了其固有的简单性和外在性;因其过分强调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陷入客观主义泥潭,在实际应用中日益呈现出局限性。
二,认知的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
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认知心理学理论倡导“发现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强调学习者内部积极的思维活动。
对体育教学的启发主要表现在:
1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主观方式的多样性2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3重视发挥学生自己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对于处理体育学习的认知性内容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但它却能脱离了社会实践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从而表露出其片面性。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把学生的学习聚焦化在知识上,而忽略其他非认知因素。
三,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在体育学习中,体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学习活动:
1强调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体育学习。
2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3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主要从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对客观世界进行主动“构建”和解释的观点出发,强调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求教学要适应每个学习者自我建构学习的需要。
但在实施中注意避免因过于强调相对性而导致真理观的相对主义。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与体育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快乐的人。
认为学习的本质应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具有自主性、全面性、递进性、渗透性的特点,它对体育学习影响主要表现在:
1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2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3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4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观点对体育学习来说,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然而,若过分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生物学动力机制,容易忽视社会因素对人发展的制约的作用,从而导致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这是在我们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集中心理学理论均为体育学习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为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这些理论之间存在着分歧,具有其不足和缺陷,但我们不能完全排斥或完全接受某一理论,应该尽量避免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利用与借鉴其优点,从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学习心理学理论。
第二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个目标设置1.目标定向的概念及分类?
各学者定义不同,我国学者观点:
成就目标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分类:
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学习目标定向:
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
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在看待成功、运动目的、运动道德、攻击性行为、运动快乐感及学习策略等方面差别很大。
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1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
(1强调动作的重要性2创设问题情境3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2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
(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3合理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4合理的评价方式。
3.简述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
在体育活动中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作用:
1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和行为指向体育活动任务上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动员其能量,提高学生的运动表现3能够让学生长时间的坚持参与体育活动4能够使学生为未成体育活动目标而自主的设计、执行最适合的实现目标策略和手段。
4.试述合理目标设置的原则?
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既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目标4设置长期与短期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目标。
5.简述团队的定义及团队的特点?
定义:
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特点:
1成员之间相互依存2成员之间相互协调3团队以实现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4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成败负有责任。
6.团队目标的定义及作用?
定义:
团队目标是一个有意识地选择并能表达出来的方向,它运用团队成员的才能和能力,促进组织的发展,是团队成员有一种成就感。
作用:
团队目标具有凝聚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
7、团队目标设置方法及设置时应该主义的问题?
方法:
一、计划阶段:
1目标确定环节2目标分解环节。
二、执行阶段:
1利用团队目标实现团队或成员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2监督与咨询3反馈与指导4信息管理。
三、检查阶段:
1目标的激励与考核2目标的检查和调节。
注意问题:
1不要设立高不可攀的目标2不要低估团队成员的潜力,他们有能力完成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目标3在制定团队目标的过程中,目标表达应简洁,易于操作4设置的团队目标要通过各种渠道让所有的团队成员都知道,好的目标应该是整个团队共享的目标。
8.试述体育活动中学习目标定向者和成绩目标定向者在成就动机和行为方面的差异?
在体育教学中,成就目标定向程度高的课堂气氛更容易使学生之间相互比较,追求成功的动机强,这样可能导致学生的挫败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学习目标定向高的课堂气氛,学生们是以发展个人技能、掌握所学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相信能力和努力对于成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学习行为上更注重脚踏实地,而成绩目标定向程度高者比较欣赏采用欺骗性行为去获得成功。
第三章运动兴趣和动机1.何为运动兴趣,运动兴趣具有哪些品质?
定义: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品质:
1运动兴趣的倾向性2运动兴趣的广泛性3运动兴趣的稳定性4运动兴趣的效能。
2.试述运动兴趣的分类?
1根据运动兴趣的内容,可分为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根据运动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3根据运动兴趣的广泛性,可分为广泛兴趣和中心兴趣4根据运动兴趣的深度、范围和稳定性,可分为有趣、乐趣、和志趣。
3.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4.什么是运动动机?
可以分为哪几类?
有哪些功能?
定义:
运动动机是指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分类:
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3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功能:
1发动功能2选择功能3强化功能4推动功能。
5.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1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
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2)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2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3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4及时反馈,肯定评价5端正体育态度。
6.何为体育态度?
体育态度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识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体育态度的模仿学习包括:
直接模仿、象征性模仿、创造性模仿。
7.不同种类动机对学生的运动行为有什么影响?
1.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为了获得刺激、眩晕、运动欣快感觉和宣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虽然它是相对低级的、个体化的动机,但对学生体育参与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影响较大。
学生对参与运动活动拥有较大的娱乐、兴奋和宣泄期待,如不能得到满足,会使他们产生心理烦躁、行为不安、注意与情绪难以控制的状态。
因此,体育教学应安排得生动、多样、活泼,以适当满足学生的生物性需要。
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
它是既重交往,又重声誉的运动动机,是在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继发性动机,具有相对持久的特征,对学生在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中的人际互动与相互学习,对他们在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能力等方面追求成功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体育教学也应注重互帮互助、人际交往、才能展示、合作与竞争等内容的安排,以满足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一般而言,内部动机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推动力量较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因为由内在需要所引发的活动本身就可以使学生得到某种满足,如运动乐趣的获得、竞争的参与、运动效能感的提高等,无需外力的作用。
因此,内部动机的“内滋奖励”是既经济又更富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心理动力。
而外部动机对学生体育参与的推动力量相对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也较短。
“外附奖励”一旦消失,外部动机的动力作用也会很快减弱。
但外部动机并非一无是处,对于那些年龄较小或尚欠缺运动动机的学生来说,利用外部动机引发运动活动行为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既可能加强内部动机,也可能削弱内部动机。
这主要取决于外部奖励的方式以及运动员对内部奖励和外部奖励重要程度的认识。
如果奖惩得当,则外部奖励甚至小范围内的惩罚都可激发运动员的正确行为,并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反之,则有可能破坏内部动机,得到相反的效果。
3.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指向于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直接动机;而指向于运动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本身相联系,动机内容相对具体,行为的直接动力作用较大,不失为推动学生运动活动的有效力量。
但当体育活动内容具有一定难度,需花较大、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学会和掌握时,或学生对某一练习方法、形式产生单调感、枯燥感时,直接动机作用的局限性就将表现出来,其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也就减小。
而间接动机虽然相对遥远,与当前运动活动的直接联系较少,但它与长时间活动后产生的最终结果和社会意义相联系,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较长,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持久地进行体育活动。
因此,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作用。
第四章运动归因
1归因:
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2.简述weiner用来归隐的三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没一个维度的分类?
1内外源维度1)内部原因2)外部原因2稳定性维度1)稳定的原因2)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1)可控的原因2)不可控的原因。
3.什么是协变性原则?
请举例说明?
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
4.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其主要心理特征?
学生形成的原因?
如何对此类学生进行教育?
1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2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系不良3学生形成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
1)教师、家长和教练的教育方式不当2)不良的教育环境。
主观原因:
此类学生在归因模式上习惯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低、智力差这种不可控的内在稳定因素,二八成功归因于偶然的运气、任务难度低等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形成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核对失败的消极期待。
4对此类学生的教育措施:
1)对青少年要以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3)通过归因训练来提高自我效能感4)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5.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内部因素:
1)个性特征2)成功动机3)自我效能感4)性别5)年龄。
外部因素:
1)社会文化背景特征2)运动项目特征3)训练年限4)比赛结果
6.何为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
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目的?
归因训练:
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基本思想:
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
归因训练目的:
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7.再归因训练方法包括三种:
1团体发展法2强化矫正法3观察学习法
8.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
1进行积极的反馈2增加成功的体验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5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6强调个人努力7谨慎的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8实事求是。
第五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1.简述体育活动与认知、情绪、人格、应激等的关系?
一,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1)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存在的是相关关系,但不能被看做因果关系2)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身上有不同的体现3)不同锻炼项目、运动负荷及坚持年限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明显4)体育活动能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衰退5)体育活动对正常人群和有心理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相同。
二,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1)体育活动的抗议与效能2)体育活动降低焦点的效能3)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4)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
三,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
1体育活动能促进人格发展2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1)体育活动功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他重要的身体自我认知2)体育活动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4)不同活动方式对自尊的影响有差异。
四,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
1)体育活动对应激具有积极的作用2)适宜的体育活动对应对方式有积极的意义3)体育活动对成熟的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意义。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3.影响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哪些?
1个人因素;1)人口统计学变量2)个体生理状况3)个人行为4)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2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2)物理环境3)体育活动的特征。
4.体育锻炼行为的集中理论?
1健康信念模型2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3控制总理论4社会认知理论5跨理论模型。
5.探讨采取怎样的手段才能帮助个体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1一对一的方式2小群体干预3社区范围的活动4政策干预。
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
1情景安排2积极反馈3目标设置4决策评定5社会支持。
6.比较积极性锻炼成瘾者与消极性锻炼成瘾者的特征?
积极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锻炼成瘾可以分积极和消极两种。
1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2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容易受锻炼行为的控制。
主要表现:
1)锻炼成瘾者活动后更难以休息,并产生更多的应激。
2)锻炼成瘾者参加体育活动后体验到高度积极的情感。
3)锻炼成瘾错过一次活动机会后产生高度的抑郁、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4)锻炼成瘾者为完成某项锻炼计划倾向于忽视身体的不适、疼痛或伤病。
第六章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1.什么是应激?
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的过程称为应激。
又称为紧张。
2.什么是唤醒?
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唤醒:
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有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三种表现:
1脑电唤醒2行为唤醒3植物性唤醒。
3.什么事焦虑、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焦虑:
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中师范大学 体育心理学 考研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