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docx
- 文档编号:11517748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80
- 大小:490.03KB
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docx
《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多媒体技术
第二章媒体及媒体数据压缩
2.1媒体的种类及特性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中,媒体(medium)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媒体呢?
媒体是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
“媒体”一词本身来自于拉丁文"medius"一字,为中介、中间的意思。
韦伯字典中“medium”一词为可位于中间或中介的某种东西。
因此可以说,人与人之间所赖以沟通及交流观念、思想或意见的中介物便可称之为媒体。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媒体相互交流信息,使得媒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为此,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目前已被ITU取代)对媒体作了如下的分类:
(1)感觉媒体(preceptionmedium)
感觉媒体指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能直接产生感觉的一类媒体。
如人类的各种语言、音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图形、图像,计算机系统中的文字、数据和文件等都属于感觉媒体。
(2)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medium)
表示媒体是为了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
其目的是更有效地将感觉媒体从一地向另外一地传送,便于加工和处理。
表示媒体有各种编码方式,如语言编码、文本编码、图像编码等。
(3)显示媒体(presentationmedium)
显示媒体是指感觉媒体和用于通信的电信号之间转换用的一类媒体。
它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输入表现媒体,如键盘、摄像机、光笔、活筒等;另一种是输出表现媒体.如显示器、喇叭、打印机等。
显示媒体是表现和获取讯息的硬件装置,如显示器、打印机、扬声器、键盘和摄像机等设备。
显示媒体是表现和获取讯息的硬件装置,如显示器、打印机、扬声器、键盘和摄像机等设备。
(4)存储媒体(storagemedium)
存储媒体用于存放表示媒体(感觉媒体数字化后代码),以便计算机随时处理、加工和调用信息编码。
这类媒体有硬盘、软盘、磁带及CD-ROM等。
(5)传输媒体(transmissionmedium)
传输媒体是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载体。
传输媒体是通信的信息载体,它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由于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一般所研究的媒体对象为文本、图形、图像及声音等内容,这些信息直接由人的感觉器官所获知,因而它们属于感觉类媒体范畴。
而感觉媒体又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种:
·
(1)视觉类媒体
通过视觉传达信息的媒体,包括点阵图像、矢量图形、动画、视频图像、符号、文字等。
·
(2)听觉类媒体
通过声音传达信息的媒体,包括波形声音、语音和音乐等。
·(3)触觉类媒体
就是环境媒体,描述了环境中的一切特征与参数。
当人们置身于该环境时,就向自身传递了与人相关的信息。
如果从信息表达的角度来观察计算机中不同媒体的特性,可以发现它们具有以下性质:
(1)格式化。
有格式的数据才能表达信息的含义。
也就是说,由于媒体的种类不同,它们所具有的格式也应该不同,只有对这种格式能够理解和解释,才能对其内容即承载的信息进行表达。
这种格式不仅仅是数据结构意义上的,而主要是指媒体类型的识别和解释。
比如图形、图像,虽然人的眼睛的感觉都是“图”,因为格式的不同而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媒体。
(2)不同的媒体所表达的信息的程度不同。
由于每种媒体都有自己本身的承载信息的形式特征,而人类对不同种类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便有了这种差异。
这种差异有时表现为不同量的信息,但有时也会产生异义。
例如仅从文字上看,“你好!
”两个字是问候,而根据声音却可以听出性别、语气,从语气里我们可以知道是寒暄?
热情?
也可以听出说话人心情的好坏。
这之中蕴含的信息要比那两个字所提供的信息多得多。
当我们可以从动态影像视频中看到说话人的表情时,将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一般来说,愈是接近人类原始表达的信息愈丰富、愈是抽象化(即远离原始信息表达)的信息,信息量愈少,但是愈精确。
(3)媒体之间的关系也代表着信息,甚至更多的信息。
媒体的多样化关键不在于能否接收多媒体信息,而在于媒体之间的信息表示的合成效果。
换句话说,多媒体的综合可以表达出更加“人类化”的信息,使得接收者易于接受更多的信息。
由于多媒体来源于各个感觉渠道,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具有一种“感觉相乘”的效应,所以将远远超出各个媒体单独表达时的效果。
例如,在电影中,画面对白及背景音乐的合成效果,就比单独看一次画面、再听一次音乐效果好得多。
这说明各种媒体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促进信息表达的效果。
同时,各媒体之间的关系也代表着一定量的信息。
(4)媒体可以进行相互转换。
所谓媒体转换,是指媒体形式从一种转换为另外一种。
例如,将文字合成为声音,或者是从语音识别为文字,都属于媒体的转换。
一般来说,媒体的转换总是要损失信息,但损失的信息对接收者来说是否重要,将取决于具体的应用的要求。
有的媒体在转换后还要增加些内容,如文字转换为声音,在合成时要决定使用男声还是女声,这些增加的信息事实上对接收者来说是无意义的,即使在效果上有作用,也是一种“伪信息”。
也有一些媒体之间目前尚不能转换,尤其不能直接转换。
例如把图像转换成声音。
把一个人的照片变为声音描述,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使用上,目前都还做不到。
2.2视觉媒体
2.2.1概述
人类信息交流中,最丰富的信息流是视觉媒体。
凡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的媒体,都属于视觉类媒体。
它包括图形、图像、文字以及一切形象化的视觉信息形式。
视觉类媒体特性研究,涉及光度学、色度学、图形学、数字信号处理和人类视觉生理、心理特性等,认识和运用其基本特征,是视觉媒体处理的各种技术之基础。
概括地说,视觉媒体包括以下几类:
(1)位图图像。
这是一种对视觉信号进行了直接量化的媒体形式,反映了信号的原始形式。
根据量化的颜色深度不同,又分二值和灰度(彩色)图像两大类。
(2)矢量图形。
这是对图像进行抽象化的结果,反映了图像中实体最重要的特征。
抽象化(矢量化)过程可以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也可以由人工进行。
(3)动态图像。
这是若干连续的静态图像或图形在时间轴上不断变化的结果。
如果单帧图像是真实图像,则为动态影像视频;若单帧图像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真实感图像,则为三维真实感动画,如果在连续过程中变化的是图形,则是二维或三维动画。
(4)符号。
符号是人类对信息进行抽象的结果。
符号可以表示数值,表示事物或事件,也可以表示语音。
文本是具有上下文相关特性的符号流。
(5)其它。
有许多其它类型的信息,也需要转化为视觉的形式,但往往基于某一种抽象,并可用上述任一种形式表示。
如音乐可以转化为乐谱,哑语需要通过动作了解表达者的意思等。
2.2.2视觉媒体的特性与感知规律
人眼所看到的客观存在的世界,通常称之为景象。
客观物体所发出的光线或是物体受光源照射后所反射、透射的光,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功能,它使人能借助视媒体去认识世界。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光电转换技术的进步,使人的视觉能力大大得到增强和延伸。
⒈光度学简介
从物理上讲,光线是电磁波的一种能量辐射形式。
电磁波主要参数有:
传播方向、能量、波长(频率)等。
电磁波的频率很宽,为105Hz-1025Hz,根据波长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
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谱、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可见光仅是电磁波谱中很窄的一段,其波长为380-780nm之间。
波长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从紫、蓝、绿、黄到橙、红,连续变化,如图2.1所示。
图2.1电磁辐射波谱
人的生理视觉通常与光度学、色度学有关,光度学对光特性的描述,常用如下一些参数:
光强:
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
光通量:
按人眼的感觉度量的辐射功率,可以用光电管测量。
照度:
光通量与被照表面积之比,可用照度计测量。
亮度:
单位面积上的发光强度,表示发光面的明亮程度。
是发光面的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切平面上投影之比。
视敏度:
人眼对光的敏感程度,记为k(λ),λ为波长。
相对视敏函数: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敏感度,辐射功率相同但波长不同,给人以不同的色度感和亮度感。
用相对视敏函数v(λ)表示:
v(λ)=k(555)/k(λ),因为对λ=555nm的黄光,视敏度最大。
如图2.2所示。
图2.2相对视敏函数
⒉色度学理论
根据色度学的原理,人眼的视觉感受不仅仅是物体各点发光的强弱不同,看到物体的形象,而且对不同波长的光做出相应的反映,还具有色觉特性。
人眼所感受到的颜色也不仅是几种谱色,而是种类繁多的多彩世界。
描述彩色光基本特性常用三个概念:
色调(Hue):
表明光谱波长,决定颜色的基本特征。
饱和度(Saturation):
颜色的浓淡程度,反映彩色中掺入白光的数量。
彩色纯度越高、饱和度越高,色彩越鲜明。
亮度(Brightness):
光的明暗程度,反映彩色光所含能量。
色调与饱和度合作,有时称作“色度”,表示颜色类别和深浅程度。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会引起不同的彩色感觉,然而同样的彩色感觉却可以来源于不同的光谱成分的组合,这个事实说明,光谱分布与彩色感觉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的,也说明在彩色重现过程中并不要求客观景物反射光的光谱成分,而重要的是人眼应获得原景物的相同的彩色视觉。
实验证实,大自然中几乎所有颜色都可以用几种基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得到。
三基色原理包括如下内容:
1.选择三种相互独立的颜色,即不能以其中两种混合而得到第三种作为基色,将这三基色按不同比例进行组合,可获得自然界各种彩色感觉。
如彩色电视技术中选用红(R)、绿(G)和蓝(B)作为基色,印染技术中选用黄、品红、青作为基色等方法一样。
2.任意两种非基色的彩色相混合也可以得到一种新的彩色,但它应该等于把两种彩色各自分解为三基色,然后将基色分量分别相加后再相混合而得到的颜色。
3.三基色的大小决定彩色光的亮度,混合色的亮度等于各基色分量的亮度之和。
4.三基色的比例决定混合色的色调,当三基色混合比例相同时,色相同。
利用上述三基色原理,将彩色分解和重现,最终实现在视觉上的各种不同彩色,是彩色图像的显示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在各类彩色应用技术中,人们使用多种混色方法,但从本质上讲是两种:
相加混色和相减混色。
相减混色利用了滤光特性,即在白光中减去不需要的彩色,留下所需要的颜色。
如印染、颜料等采用的相减混色。
相减混色关系式如:
黄色=白色一蓝色,
青色=白色一红色,
红色=白色一蓝色一绿色,
黑色=白色一蓝色一绿色一红色。
相加混色不仅运用三基色原理,还进一步利用了人眼的视觉特性,产生较相减混色更宽的彩色范围。
常用的相加混色方法有以下三种:
⒈时间混色法:
将三基色按一定比例轮流投射到同一屏幕上,由于人眼的视觉惰性,只要交替速度足够快,产生的彩色视觉与三基色直接相混时一样。
这是顺序制彩色电视图像显示的基础。
⒉空间混色法:
将三基色同时投射到彼此距离很近的点上,利用人眼分辨力有限的特性而产生混色,或者使用空间坐标相同的三基色光的同时投射产生合成光,这是同时制彩色电视图像和计算机图像的显示基础。
⒊生理混色法:
利用两只眼睛分别观看两个不同颜色的同一景象,也可获得混色效果。
2.2.3彩色的表示方法
目前,在三基色的基础上,有多种彩色标准:
RGB彩色系统、YUV彩色系统、YIQ彩色系统、HIS彩色等。
(1)GB彩色空间
CIE(国家照明委员会)规定RGB计色系统,三基色选择方法为:
基色波长符号
红700.0nm[R]
绿546.1nm[G]
蓝435.8nm[B]
由于人眼对于相同亮度单位的单色光的主观亮度感觉不同,所以,用相同亮度的三基色混色时,人的主观感觉是绿光最亮;红光次之,亮度约占绿光的一半;蓝光最弱,亮度约占红光的1/3。
当白光亮度用Y来表示时,它和红、绿、蓝三色的关系为:
Y=0.299R+0.587G+0.144B
这就是常用的亮度公式,它是根据美国国家电视制式委员会的NTSC制式公式推导得到的。
如果采用PAL制式,白光的亮度公式将为:
Y=0.222R+0.707G+0.071B
两个公式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所选取的三基色不同。
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用得最多的是RGB彩色空间表示,因为计算机彩色监视器的输入需要RGB三个彩色分量,通过三个分量的不同比例,可在显示屏幕上合成所需要的任意颜色,所以不管多媒体系统中采用什么形式的彩色空间,最后的输出一定要转换成RGB彩色空间。
(2)YUV彩色空间
在现代彩色电视系统中,通常采用三管彩色摄像机或彩色CCD摄像机,它把摄得的彩色图像信号,经分棱镜分成RGB三个分量信号,再经放大和γ校正得到RGB,经矩阵变换电路得到亮度信号Y、色差信号R-Y(记为U)及B-Y(记为V),最后发送端将Y、U及V三个信号进行编码,用同一信道发送出去。
这就是我们常用的YUV彩色空间。
采用YUV彩色空间的好处:
1)亮度信号解决了彩色电视机和黑白电视机兼容的问题。
2)大量实验表明,人眼对彩色图像细节的分辨本领比黑白的低得多,因此对色差信号U、V,可以采用“大面积着色原理”。
用亮度信号Y传送细节,用色差信号UV进行大面积涂色。
因此,彩色图像的清晰度由亮度信号的带宽保证(PAL制亮度信号Y的带宽为4.43MHz),而色度信号的带宽变窄(PAL制色度信号带宽为1.3MHz)
由于该原因,在多媒体计算机中采用了YUV彩色空间进行数字化电视图像,数字化后通常为Y:
U:
V=4:
1:
1(或者是Y:
U:
V=4:
2:
2),即把亮度信号Y的每个象素都数字化为8bit(256级亮度),而U、V色差信号每四个象素(两个象素)用一个8bit数据表示,即每四个点采一个色差信号(也是256级亮度信号,只是四点共享),而人的眼睛却感觉不出来。
(3)YIQ彩色空间
美国、日本等国采用的NTSC制,选用了YIQ彩色空间。
Y仍为亮度信号,I、Q仍为色差信号,但它们与U、V是不同的,其区别是色度矢量图中的位置不同,如图2.3所示,Q、I为互相正交的坐标轴,它与U、V正交轴之间有330的夹角。
图2.3IQ轴与UV轴的关系
由图2.6可知,I、Q与U、V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I=Vcos330–Usin330
Q=Vsin330+Ucos330
选择YIQ彩色空间的好处是,人眼的彩色视觉特性表明,人眼分辨红、黄之间颜色变换的能力最强,而分辨蓝与紫之间颜色变化的能力最弱。
在色度矢量图中,人眼对于处在红、黄之间,相角为1230的橙色及其相反方向相角为3030的青色,具有最大的彩色分辨力,因此把通过1230-0-3030线的色度信号称为I轴,它表示人眼最敏感的色轴。
与I正交的色度信号轴称为Q轴,它通过330-0-2130线,表示人眼最不敏感的色轴。
在传送分辨率弱的Q信号时,可用较窄的频带,而传送分辨率较强的I信号时,可用较宽的频带。
在NTSC制中,I的带宽取1.3-1.5MHz,和PAL的U、V带宽差不多,而Q的传送带宽只有0.5MHz,仅是I带宽的1/3。
(4)HIS彩色空间
在HIS彩色空间中,人们常用H、S、I三个参数描述颜色的特性,其中H表示色调(Hue),S表示颜色的饱和度(Saturation),I表示光的强度(Intensity)。
通常把色调和饱和度通称为色度,用来表示颜色的类别与深浅程度。
由于人的视觉对亮度的敏感程度远强于对颜色浓淡的敏感程度,为了便于色彩处理和识别,人的视觉系统经常采用HIS色彩空间,它比RGB色彩空间更符合人的视觉特性。
·采用HSI彩色空间减少彩色图像处理时的复杂性,增加快速性,它更接近人对彩色的认识和解释。
例如对色调、饱和度和亮度通过算法进行操作。
在图象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中的大量算法,都可以在HIS空间中方便的使用。
它们可以分开处理而且是互相独立的,因此HIS彩色空间可以大大简化图像分析和处理的工作量。
(5)彩色空间之间的转换
不同的彩色空间表示适应于不同的应用场合,在多媒体集成和表现时,经常需要进行转换。
根据定义,可推导出各彩色空间的转换关系:
YUV-RGB:
Y=0.3R+0.59G+0.11B
U=-0.15R-0.29G+0.44B
V=0.61R-0.52G-0.096B
YIQ-RGB
Y=0.3R+0.59G+0.11B
I=0.6R-0.28G-0.32B
Q=0.21R-0.52G+0.31B
HIS-RGB:
H=[(90-arctan(F/3^0.5)+{0,G>B;180,G F=(2R-G-B)/(G-B) S=1-[min(R,G,B)/I] I=(R+G+B)/3 2.2.4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规律 关于人眼的视觉机理、人脑从景物提取信息等许多问题,科学家们目前还难以作出清楚的解释。 视觉媒体的重要性促使人类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总结规律。 运用视觉生理和心理过程的这些实验规律,在彩色电视实用化和图像工程应用上的许多成功实践,表明这些视觉规律能够经得起考验,对研究发展视觉类媒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眼睛是人的一个宝贵的器官,其视觉能力和特性令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者无不惊叹。 其主要规律特征概括如下: 1.视觉调节力 通过改变晶体的折射率,人眼可调节视距;依靠视细胞和瞳孔的调节,眼睛能适应非常宽的亮度范围,所能感受亮度上、下限之比为1000: 1。 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有六种,使眼睛能自发的或反射性的,还有非自发的运动参与,扩宽视野或观察视媒体细节,具有非常好的临场感受和恰当的扫描方式。 2.视觉暂留性 眼睛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像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像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的暂留性。 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 视觉暂留性的规律,成为了近代电影与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因为运动的视频图像都是运用快速地更换静态图像,利用视觉暂留性而在大脑中形成图像内容的连续运动感觉的。 光栅扫描技术、计算机动画设计等实际上也利用了视觉暂留性的特点,精确安排视觉暂留时间。 3.视觉锐度 眼睛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叫视力,又叫视觉锐度(VisualAcuteness)。 眼睛分辨景物细节的能力有一极限值,若以人眼对被观察物体相邻最近两点的最小视角为θ来表示,则视力定义为该θ的倒数。 θ以角分为单位,这与医学中视力的定义一致。 视力与下述因素有关: 人的视网膜上光敏细胞间物理距离决定人眼分辨率的极限,当景物成象在黄斑区,分辨率最高;当亮度和对比度过低,视力下降;当亮度过高,视力不会增加,甚至因“眩目”而降低。 人眼对彩色分辨率低于对亮度分辨率,而且对不同颜色构成的彩图细节的分辨率也不相同。 4.亮度辨别力 人眼在比较两个强弱不同亮度时,有较好的判断力,对亮度变化过程敏感。 对于不同亮度的背景,人能察觉到的最小亮度差别也不同。 人眼分辨亮度的能力与背景亮度有关,也即对比灵敏度不同。 对比度C定义为: C=Bmax/Bmin。 Bmax和Bmin是重现图像或景物时的最大和最小亮度。 只要保持该C常数,就可实现人眼亮度分辨的重现。 5.空间频率响应 在人眼视力范围之内,对于图像上不同空间频率成分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实验表明,人眼对中频响应较高,对高、低频的响应较低,因而视觉上会显出马赫带效应,即亮度突变处明显增强。 这对人眼判读特定目标有利。 例如研究表明,视觉注视点主要集中在图像黑白交界的部分,尤其是拐角处;如果是闭合图形,注视点往往向内侧移动。 6.适应性及对比效应 人眼通过自身的适应性调节,摄取视觉空间的信息及其变化状态。 具体适应性规律表现在: 明暗条件变化下的眼适应亮适应(即由暗到亮变化)时,几秒钟就能分辨出景象的明暗和颜色,其过程约在3分钟内达到稳定。 暗适应(即由亮到暗处)时,几分钟才能分辨景象,约45分钟才稳定;过程相对要长一些。 7.基尔希曼法则-对比效果一定法则 这是人们经常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期望视觉效果的法则。 分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前者利用刺激的光亮度和色调受背景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后者是在两个刺激相继出现的情况下,后刺激感觉要受到先刺激感觉的影响,即视觉暂留性和视觉适应效果的反映。 常用的规律如: 亮度相同时,背景色调高的对比度大; 亮度对比度最小时,颜色对比度大; 目标比背景小时,颜色对比大; 颜色对比在两个空间域发生时,间隔大的对比效果小。 等等。 8.形象感知 人类最富魅力的本领是大脑对视觉信息的智能分析,能将视觉元素进行提取并将原型特征体现在简化的图像中,而且人类还能从抽象图推测出原意,如各国普遍使用的交通路标、城市设施上的形象符号等,使人一看便知。 视觉包括思维。 视觉记忆和经验积累,为对物体图像的感知增加了信息。 这可称为智能感知。 人对经常接触的物体,会对其特征产生记忆,记忆的亮、色度比实际的高。 这种记忆特性称做智能抽象。 如有的颜色具有拉近距离的感觉(叫进入色);有的颜色有拉远距离的感觉(叫后退色);有的颜色具有使物体变大的感觉(膨胀色);有的颜色具有使物体缩小的感觉(缩色)。 而且颜色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 从视觉感受到应用目标,多媒体作者必须考虑这些视觉特特性、心理因素,更好地传达人的复杂的感情和思想信息。 2.2.5视觉媒体的质量度量 视觉媒体的交换,要经过一系列的变换、压缩、传输、处理、记录、反变换的过程,其中会受到处理过程及外来噪声的影响,媒体质量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由于视觉媒体最终还是用人来接收的,所以目前往往采用人眼观察的效果来判断,即主观意见打分法MOS(MeanOpinionScore)。 打分的标准,对于图像,可以使用尺度评分法,对于文字一类媒体则可采用文字判读率,包括可懂度、清晰度等,对于视频,常常用一些标准的视频标准作为比较基础,如VCD质量、广播电视质量、HDTV质量等。 下表是一个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的尺度评分标准。 评分 质量尺度 评分 妨碍尺度 5 非常好 5 丝毫看不出图像质量变坏 4 好 4 能看出图像质量变化,但并不妨碍观看 3 一般 3 清楚地看出图像质量变坏,对观看稍有妨碍 2 差 2 对观看有妨碍 1 非常差 1 非常严重地妨碍观看 2.2.6位图图像 位图图像是指在空间和亮度上已经离散化的图像,我们可以把一幅位图图像看作为-个小矩阵,矩阵中的任一元素对应图像中的一个点,相应的值表示该点的灰度或颜色等级。 矩阵的元素为像素,每个像素可以具有不同的颜色和亮度,像素也是能独立地赋予颜色和亮度的最小单位。 位图图像适用上逼真照片或要求精细细节的图像。 通常,图像文件总是以压缩的方式进行存储的,以节省内存和磁盘空间。 静态图像是多媒体中最重要的元素。 1.位图的概念 一个图像由若干个点组成。 为了显示图像的轮廓和颜色,计算机内存中要划出一部分空间用做显示存储器,也称帧存储器。 其中存放了与屏幕画面上的每一个像素一一对应的一个个矩阵。 矩阵中的每一个元素就是像素值,像素值反映了对应像素的某此特性,而这个矩阵就称之为位图。 简单说来,位图是一个用来描述像素的简单的信息矩阵,如果说单色的(仅有黑、白两种颜色)可用一维矩阵(即一位的位图)来表示,而更多的颜色则可以将图像表现的更逼真,同时更多的颜色也要使用较多位的信息来表示。 如下表所示。 2.位图图像的技术参数 (1)分辨率 分辨率会影响图像的质量,有三种形式,分别称为屏幕分辨率、图像分辨率和象素分辨率。 在处理位图图像时要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区别。 屏幕分辨率是指某一特定显示方式下,计算机屏幕上最大的显示区域,以水平和垂直的象素表示。 例如640×480,是指满屏情况下水平有640个象素,垂直有480个象素。 图像分辨率是指数字化图像的大小,以水平和垂直的象素表示。 当图像大小(原始图)一定时,它代表了图像数字化的精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多媒体技术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