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
- 文档编号:11517373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89
- 大小:96.34KB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06091薪酬管理笔记自理
第一章薪酬与薪酬管理概述
第一节薪酬概述(重要)
1.薪酬(compensation)的内涵:
员工为所在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回报或酬劳,体现的是一种公平的交易或交换的关系,也反映了一定的劳动力价格水平。
P1
2.报酬(reward)的概念:
一位员工为某个组织工作而获得的各种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统称为报酬。
报酬并非仅仅是一种金钱或者能够折算成金钱的实物概念,它还包括一些心理上的收益。
P2
3.工资(wage)的概念:
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以货币形式得到的劳动报酬。
P2
4.薪金(salary):
又称薪俸、薪给、薪水。
一般而言,劳心者的收入为薪金,劳力者的收入称为工资。
P3
5.薪酬的形式:
P3
1)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
2)物质薪酬和非物质薪酬
3)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
4)全面报酬
6.薪酬对员工的功能:
P4
1)经济保障功能
2)激励功能
3)社会信号功能
7.薪酬对企业的功能:
P6
1)改善经营绩效
2)控制经营成本
3)塑造企业文化
4)支持企业变革
8.基本薪酬的概念:
指一个组织根据员工所承担或完成的工作本身或者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技能或能力而向员工支付的相对稳定的经济性报酬。
P7
9.可变薪酬的概念:
薪酬体系中与绩效直接挂钩的经济性报酬,有时也被称为浮动薪酬或奖金。
P9
10.影响薪酬的企业因素:
P12
1)企业负担能力
2)企业的经营状况
3)企业的发展阶段
4)企业的薪酬政策
5)企业文化
11.影响薪酬的社会因素:
P12-13
1)国家的政策和法律
2)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3)物价水平和居民生活费用
4)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5)同一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工会的力量
12.影响薪酬的个人因素:
P14
1)不管按时计酬、按件计酬,还是按绩效计酬,通常工作量较大时,薪资水平也较高。
2)从个人的工作表现来说,员工的薪酬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工作表现决定的。
3)个人的资历和年龄在薪酬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4)从个人的工作技能来看,如今科技进步,咨讯发达,企业之争便是人才之争,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
5)岗位和职务的差别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者薪酬。
第二节薪酬管理概述(重要)
1.薪酬管理的概念:
指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报酬结构以及报酬形式做出决策并不断进行调整的管理过程。
P15
2.薪酬管理的目标:
P15
1)薪酬的外部公平性或者外部竞争性
2)薪酬的内部公平性或者内部一致性
3)绩效报酬的公平性
4)薪酬管理过程的公平性
3.薪酬管理的原则:
P16
1)公平性原则
2)有效性原则
3)合法性原则
4.薪酬管理的内容:
P17-18
1)薪酬体系
2)薪酬结构
3)薪酬管理政策
4)薪酬水平
5)薪酬形式
6)薪酬系统的运行管理
5.薪酬管理的地位与作用:
P19
1)薪酬管理是管理者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2)薪酬管理战略是企业的基本战略之一。
3)薪酬管理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6.薪酬管理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P20-22
1)薪酬管理与职位设计
2)薪酬管理与员工招募与甄选
3)薪酬管理与培训开发
4)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
7.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模式:
P23
1)领导决定模式
2)集体洽谈模式
3)专家咨询模式
4)个别洽谈模式
5)综合设计模式
8.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模式:
P24-28
1)确定薪酬策略
2)进行岗位分析
3)实施岗位评价
4)开展薪酬调查
5)进行薪酬定位
6)确定薪酬结构
7)明确薪酬水平
8)实施薪酬体系
第二章薪酬战略
第一节薪酬战略及其作用(重要)
1.薪酬战略的概念:
关于组织对于整合组织资源,决定资源的投资方向与投资项目,达到引导组织期望行为与强化组织价值的决策框架。
P34
2.战略性薪酬决策的概念:
指在事后期望与强制的约束下,集中确保薪酬计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控和直接与组织的绩效目标相关的决策。
P34
3.薪酬战略的特征:
P34
1)薪酬战略是与组织总体发展相匹配的薪酬决策
2)薪酬战略是一种具有总体性、长期性的薪酬决策与薪酬管理
3)薪酬战略对组织绩效与组织变革具有关键性作用
4.薪酬战略的构成要素:
P35
1)薪酬基础
2)薪酬水平
3)薪酬结构
4)薪酬文化
5)薪酬管理
5.薪酬战略的作用:
P39
1)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可以帮助其企业很好地控制劳动力成本,保持成本优势
3)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和协调资源,使各项活动与企业战略相匹配
4)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功能
第二节薪酬战略模式的选择(次重要)
1.影响薪酬战略设计的基本因素:
P40-46
1)宏观环境对薪酬战略设计的影响
通货膨胀水平
劳动力供求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系统的开放性
2)产业环境对薪酬战略设计的影响
行业生命周期
行业竞争
行业的性质
行业工会的谈判力
3)企业内部环境对薪酬战略设计的影响
职能能力
人力资源能力
财务状况
企业经营价值观
企业的经营规模
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
2.成本领先战略的概念:
实际上就是低成本战略,即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向客户提供产品。
P47
3.差异化战略的概念:
是企业通过采用特定的技术和方法,使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质量、设计、服务及其他方面都与众不同。
P48
4.专一化战略的概念:
指企业生产经营单一产品或服务,或者将产品或服务指向特定的地理区域、特定的客户群。
P48
5.稳定发展战略的概念:
指企业保持现有的产品和市场,在防御外来环境威胁的同时保持均匀的、小幅度的增长速度。
P49
6.快速发展战略的概念:
指企业通过实现多样化经营或开辟新的生产经营渠道、增加市场占有率而使其在产品销售量、市场占有率及资本总量等方面获得快速和全面的发展。
P49
7.收缩战略的概念:
指企业面临衰退的市场或失去竞争优势时,互动放弃某种产品或市场,以维持其生存能力的战略。
P50
第三节战略性薪酬管理(重要)
1.战略性薪酬管理的概念:
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根据企业某一阶段的内外部总体情况,正确选择薪酬战略、系统设计薪酬体系并实施动态管理,使之促进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活动。
P51
2.战略性薪酬管理提出的背景:
P52
1)人力资源战略性地位的提升
2)薪酬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
3)薪酬管理权限和权能的扩大
4)转变“唯技术论”的薪酬管理
3.战略性薪酬管理的作用:
P54-55
1)对提升企业绩效的作用
1 降低人工成本
2 吸引和留住人才
3 引导员工行为
4 促进劳资和谐
2)对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
1 价值性
2 难以模仿性
3 有效执行性
3)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 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是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
2 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是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
3 实施战略性薪酬管理是加强科学管理的需要
4.战略性薪酬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转变的要求:
P55-57
1)保持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
2)减少事务性活动
3)实现日常薪酬管理活动的自动化
4)积极承担新角色
5.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与薪酬战略:
P58-60(薪酬设计应满足...)
1)初创期:
1 薪酬具有很强的外部竞争性
2 淡化内部公平性
3 薪酬构成
2)快速成长期:
1 重视内部公平性
2 强调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3 薪酬构成
3)成熟稳定期:
1 更加重视薪酬的内部公平性
2 不再特别强调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3 薪酬构成
4)衰退期:
1 强调薪酬的外部竞争性
2 薪酬构成
6.、在薪酬战略与员工配置战略的整合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P65
1)组织薪酬战略的制定首先是在分析组织战略发展所需员工类型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2)控制成本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组织员工配置战略出现两种相互影响的战略
3)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不断提高
第三章薪酬理论
第一节薪酬设计理论(一般)
1.生存工资理论的形成、发展:
P73-74
威廉·配第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工资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生存工资理论的最早开端。
法国古典经济学家、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杜尔阁是生产工资理论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论点是:
在工业社会中,工人的工资必然处于维持生计的水平上。
杜尔阁认为,工人出卖他的劳动的价格高低,不能完全由他本人决定,而是同购买他劳动的人双方协议的结果。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生存工资理论中也提出了工资决定于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计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生存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
生存工资理论的要点是:
从长远看,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人的工资等于他的最低生活费用。
P74
3.最低工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P75
最低工资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其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也结合本国的实际,建立了各自的最低工资制度。
随着20世纪工人运动的高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很快普遍实行了最低工资制度。
苏联和东欧各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也先后规定了本国的最低工资收入标准或工资浮动下限。
我国早1993年11月24日由劳动部颁发了《企业最低工资规定》,还制定了《关于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通知》和《工资支付规定》等配套法规。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
4.工资基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P77
工资基金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工资基金理论的思想可以追本溯源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李嘉图等经常把社会资本视作一个有固定作用的固定量。
5.工资基金理论的基本内容:
P77-78
1)工资不是由生产资料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决定的。
2)在工资基金确定后,工人的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工人人数的多少。
国家制定最低工资法保护了少数收入最低的工人,就损害了多数工资比较高的工人的利益,这就是工资基金理论的结论。
6.效率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P79
效率工资理论所需要探究的是工资率水平跟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主流宏观理论为了解释工资刚性而提出的理论。
效率工资指的是企业支付给员工比市场保留工资高得多的工资,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一种激励与薪酬制度。
首先,效率工资有利于减少劳动力的流动。
其次,效率工资有利于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最后,效率工资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
7.效率工资理论的运用:
P80
1)要明确效率工资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对雇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消除员工的偷懒、欺骗行为,这是实施效率的首要目的。
2)实行效率工资是有条件的。
3)要考虑员工和企业是否共同遵守互惠原则。
4)实施效率工资,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效率工资实施的条件,注意与其他激励手段相互配合,设计出与企业相适用的激励组合。
5)要主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8.消除心理不平衡的主要方法:
P82
1)员工通过增加或减少投入谋求公平
2)员工可以通过改变其产出以恢复公平感
3)员工可以对其投入与产出进行心理曲解
4)员工可以通过离职或者要求调到其他部门工作,以求恢复心理平衡
5)员工可以另换一个报酬与贡献比值比肩低者作为自己的比较对象,以减弱不公平感
6)员工可以对他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曲解
9.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P84-85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中开始出现的边际主义思潮。
边际分析方法也逐渐进入工资理论的研究之中,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的最终确立。
1)边际效用价值: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通过各自独立的研究,几乎在同一时期发现了边际效用现象。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直接和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价值理论。
边际效应价值论认为,效应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
没有效用的东西必定没有价值,但是有效用的东西却不一定有价值。
形成价值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物品的稀缺。
效用加稀缺,才构成价值。
2)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这个术语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BatesClark)于19世纪首创的。
按照克拉克的解释,最后追加的生产要素单位的生产率称为边际生产力(或边际生产率)。
3)边际生产力工资:
该理论认为,在充分竞争的静态环境里,生产中的两个决定性要素——劳动和资本,将依据自己对生产的实际贡献来公正地获得自己的收入。
而每一个要素的实际贡献按照其投入量的多少不断变动着,并且表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性趋势。
这也就是说,在生产的两个要素中,如果其中一要素不变,另一个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那么,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该要素最后投入的那个单位量所带来的收益,是不断减少的。
4)边际生产力工资:
克拉克认为,各个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各个要素的收入,即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利润率、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
10.集体谈判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P87-90
总体来说,集体谈判工资理论的核心是,在一个短时内,工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市场上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的集体交涉。
1)强制性比较:
指工人们通过参照其他可比较的工人的工资来判断自己的工资是否公平。
2)未确定范围:
庇古认为,当工资率通过集体交涉决定,而不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决定时,工资率不再是由供求决定的单一点,而存在一个“未确定范围”。
3)谈判的焦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繆尔森在其《经济学》中列出了八个集体交涉的论点和考虑因素:
生活费用观点。
支付工资的能力。
工资应随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动;
支付比较的工资;
高工资促进经济繁荣;
全国性的“关键性的集体协议“的影响;
习惯于货币工资的增长,以改善生活;
政府可以规定工资和价格指标。
4)提高工资的方法:
限制劳动供给;
提高标准工资率;
改善对劳动的需求;
消除买方垄断
11.按劳分配的特征:
P91
1)实施范围的全社会统一性
2)按劳分配的社会直接性
3)分配形式的实物性
4)劳动时间作为消费品分配依据的唯一性
5)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个人消费资料)的绝对性
12.按劳分配原则确立的条件:
P91
1)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共同占有,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2)商品经济已消亡,整个社会生产都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每个人的劳动都直接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3)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的本质差别依然存在,劳动还仅仅是个人的谋生的手段。
4)不仅同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本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而且不同部门不同的复杂劳动较容易地转化为简单劳动并能用劳动时间简单计量。
5)按劳分配的对象是进行了必要扣除之后的社会总产品。
13.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P91-92
1)社会主义工资仍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但要借助于商品、货币、价值、市场等范畴来施行。
2)企业是独立的经济实体,所以工资分配应以企业为单位,企业有决定于分配的自主权。
3)决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因素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劳动量,劳动者工资水平是由企业的有效劳动量与个人的劳动贡献双重因素决定。
4)工资水平决定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与经济效益。
5)建立工资谈判机制,工资水平及其增长以及工资构成等由劳动力市场主体(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谈判决定。
14.分享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
P93
分享经济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马丁·魏茨曼(MartinWeitzman,1942-)在1984年提出的。
分享经济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弊端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分配,特别是在雇员报酬制度上。
他将报酬制度分为工资制度和分享制度两种模式。
第二节薪酬激励理论(一般)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五个层次:
P96
马斯洛认为人的各种需要可归纳为五大类,按照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可排列成一个需要层次,人的行为过程就是需要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满足的过程,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时,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与爱情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2.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P96-97
1)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needs):
这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的、非习得性的原始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safetyneeds):
人类保障自身安全、避免失业和财产丧失的需要。
3)社交和爱的需要(socialneeds):
又称归属需要。
是人类对从属于某个群体或组织、与人交往、获得情感的需要。
4)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要(esteemneeds):
组织可以通过工作职位的设计、荣誉的赋予、奖励以及绩效认可计划来满足。
5)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needs):
马斯洛需要层次中最高级的需要,它是指人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达成自己追求的目标,获得成就感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最难满足的。
3.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
P97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的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个层次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5)马斯洛和其他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4.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P98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对美国匹兹堡地区的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深入访问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
使员工感到满意的都是与工作性质和内容有关的因素,而使人们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都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因素。
赫兹伯格把前者称为激励因素,后者称为保健因素。
5.双因素理论的根据:
P99
1)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2)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
3)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6.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P100-101
根据赫茨伯格的理论,在调到员工积极性方面,可以分别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做法:
1)直接满足
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内的满足。
它是一个人通过工作所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时通过工作本身和工作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得到的。
它能使员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兴趣和热情,使员工具有光荣感、责任心和成就感,因而可以使员工受到内在激励,产生极大的工作积极性。
2)间接满足
又称为工作任务以外的满足。
这种满足不是从工作本身获得的,而是在工作以后获得的。
双因素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奖金发放。
双因素理论的科学价值,不仅对搞好奖励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如何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7.“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要点:
P102
1)人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趋利人,管理者应利用经济诱因激发人的工作动机,提高工作效率。
2)人仅仅是一个经济动物,不需要关心其交往和其他社会需要,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3)员工的经济动因必须早组织的操纵、激发和控制下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8.“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
P102
1)工资、作业条件与劳动生产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士气主要取决于员工在工作内外的人际关系是否协调。
2)员工的行为不仅受到正式组织及其规范的影响,更受到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及其规范的影响。
3)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应改变领导方式,善于倾听员工意见,满足员工社会心理需求。
4)要改变传统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5)应建立员工参与管理和密切上下级关系的一系列制度。
9.“复杂人”假设的基本要点:
P104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
2)一个人在组织中会产生新的需求和动机,因此一个人在组织中表现出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经验交互性作用的结果。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4)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建和他同组织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的性质、本人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动机的强弱以及与同事间的相处状况。
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应。
10.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P106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
第一,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第二,他们欲求的东西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第三,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用公式表示即:
激励力(M)=效价(V)×期望值(E)
激励力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是指个人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计,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可能达到目标的重视程度(-1≦V≦1)。
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每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计,也可以说,是个人对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
期望值也叫期望概率,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一定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或满足某种需要的概率。
在一般情况下,期望值介于0~1之间。
11.激励过程综合理论的三种理论:
P108-110
1)勒温的早期综合激励理论
最早期的综合激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根据场动力论提出的,用函数关系将激励表示为:
B=f(P·E)
式中:
B——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
P——个人的内部动力
E——环境刺激
这一公式表明,个人行为的向量取决于个人内部动力和环境刺激的乘积。
这一理论说明,外部刺激是否能成为激励因素,还要看内部动力的强度,而这的乘积才能决定个人的行为方向。
2)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理论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波特和劳勒为代表的行为科学家,把一些主要的激励理论兼容,汇合成为一个综合激励理论模式。
这个模式有努力、绩效、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06091 薪酬 管理 笔记 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