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学家.docx
- 文档编号:11515743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99KB
古代语文学家.docx
《古代语文学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语文学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语文学家
古代語文學家
【倉頡】也作蒼頡。
舊傳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荀子·解蔽》:
"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
"文字是人類社會集體的產物,倉頡是古代整理文字的著名人物。
【程邈】字元岑,秦下杜(今陝西西安南)人。
秦時政權集中,文書特別繁多,小纂書寫不便,胥吏在抄寫時應用一種簡易的書寫體。
程邈將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和整理,成為隸書,後世遂有程邈創造隸書的傳說。
【史遊】西漢人。
元帝時任黃門令。
曾用韻語撰《急就篇》,以便記誦,供當時學童識字之用。
【揚雄】(前58-後18)一作楊雄。
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
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
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升為大夫。
作《劇秦美新》,阿附王莽。
以文章詞賦名世,早年所作《長楊賦》、《甘泉賦》,在形式上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等賦。
後來從儒家思想出發,以為"詞賦非賢人君子詩賦之正",遂薄詞賦為"雕蟲篆刻","壯夫不為",轉而研究哲學。
仿《論語》作《法言》,仿《易經》作《太玄》。
又曾著《方言》,記述西漢時代各地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資料。
又繼《倉頡篇》編成《訓纂篇》。
所著有《法言》、《太玄》、《方言》等。
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楊子雲集》,至清嚴可均重編,最為詳備。
【楊雄】即揚雄。
《漢書》作揚雄,清段玉裁考證謂"揚"應作"楊"。
【許慎】(約58-約147)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
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
曾任太尉南閣祭酒、洨長等職。
師事賈逵,攻古文經學。
著有《五經異議》十卷(已佚),清陳壽祺輯有《五經異議疏證》,輯注較備。
又著《說文解字》十四卷並敘目共十五卷,為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分析字形並考究字原的專著,對後世影響很大。
【劉熙】漢末訓詁學家。
字成國,北海(郡治在今山東濰坊西南)人。
以語源學觀點研究訓詁。
所著《釋名》,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釋字義,並注意到當時的語音與古音的異同,為漢語語源學的重要著作。
訓釋中也存在主觀臆斷、穿鑿附會之處。
【李登】三國魏音韻學家。
曾任左校令。
所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韻書(書已不傳)。
【孫炎】三國魏經學家、訓詁學家。
字叔然,樂安(今山東博興)人。
鄭玄弟子。
所著有《周易春秋例》,並為《毛詩》、《禮記》、《春秋三傳》、《國語》等書作注。
另著《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反切從此盛行。
所著各書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有輯本。
【呂忱】晉文字學家。
字伯雍,《韻集》作者呂靜之兄。
作《字林》,增補《說文》所未備。
【呂靜】晉音韻學家。
《字林》作者呂忱之弟。
曾仿李登《聲類》,編《韻集》五卷。
書已不傳。
【郭璞】(276-324)晉文學家、訓詁學家。
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
東晉初為著作佐郎,後任王敦記室參軍。
敦欲謀反,璞謂其必敗,壽也不久,因而為敦所殺。
王敦平,追贈弘農太守。
學識廣博,喜陰陽蔔筮之術。
擅長詩賦。
所作《遊仙詩》,通過對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現憂生避禍、逃避現實的心情。
所著《爾雅注》、《爾雅音》、《爾雅圖》、《爾雅圖贊》,今僅存《爾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經注疏》中。
又有《方言注》,以晉代語詞解釋古語,可考見漢、晉語言的流變。
另有《山海經注》、《穆天子傳注》。
原有集,已佚。
今傳《郭弘農集》,系明人所輯。
【沈約】(441-513)南北朝梁文學家。
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
曆仕宋、齊二代,後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卒諡隱。
政治上主張嚴格區分士族與庶族,維護封建門閥制度。
所作文章,宣揚儒術和佛教。
詩歌內容庸俗浮靡,著意雕琢詞藻;與謝脁、王融諸人之作,皆注重聲律,時號"永明體"。
所創四聲八病之說,在聲律方面為詩歌創作作了許多規定,對五言古體詩向律詩完成轉變有重要影響。
又據何承天、徐爰諸家的宋史舊本,稍加更益,撰成《宋書》。
所著又有《四聲譜》、《齊紀》、《沈約集》等,已佚。
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顧野王】(510-581)南朝梁、陳之間文字訓詁學家。
字希馮,吳郡吳(今江蘇吳縣)人。
初仕梁,陳時官至光祿卿,曾搜集和考證古今文字的形體和訓詁,著《玉篇》三十卷。
梁大同九年(西元543年)成書。
【陸法言】隋音韻學家。
名詞,以字行,臨漳(今屬河北)人。
官承奉郎。
與劉臻、蕭改、顏之推等討論音韻,評議古今是非、南北通塞,編成《切韻》。
自《切韻》出,六朝諸家韻書漸亡,唐、宋韻書多以其為藍本。
【陸德明】(約550-630)唐經學家、訓詁學家。
名元朗,以字行。
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
隋煬帝時擢秘書學士,遷國子助教。
入唐,任國子博士。
為闡釋封建統治階級的經學及老莊之學,博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餘家,又兼采諸家訓詁,考證各本異同,撰為《經典釋文》,是漢魏六朝至唐初群經音義的總匯。
【顏師古】(581-645)唐訓詁學家。
名籀,以字行(《唐書》本傳及《新唐書·儒學傳》作"字籀")。
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官至中書侍郎。
曾作《漢書注》、《急就章注》及《匡謬正俗》等,考證文字,多所訂正。
【王仁昫】唐音韻學家。
曾著《刊謬補缺切韻》,為陸法言《切韻》增字加注,並訂正其誤字。
今存敦煌本殘卷及故宮藏項元汴跋本、宋濂跋本三種。
宋跋本全。
其書分韻一百九十五部,較《切韻》增"儼"、"釅"兩韻,為研究《切韻》的重要資料。
【孫愐】唐音韻學家。
天寶時任陳州司馬。
曾撰《唐韻》五卷,增訂陸法言《切韻》的韻部,並為其增字加注。
【李舟】唐音韻學家。
曾據孫愐《唐韻》,重加訂正,撰《切韻》十卷。
韻部的排列,各以類相從,又配以四聲的次序,奠定了《廣韻》二百六韻部次序的基礎。
書已不傳。
【李陽冰】唐文字學家、書法家。
字少溫,趙郡(今河北趙縣)人。
乾元時為縉雲令,官至將作監。
工篆書,得法於秦《嶧山刻石》,變化開合,自成一格,後世學篆者多宗之。
曾刊定《說文》為三十卷,不守許慎之舊,自為新說,但多有臆斷。
書已不傳。
碑刻有《怡亭銘》、《般若臺提名》等。
【神珙】唐代和尚,音韻學家。
西域人。
所著有《四聲五音九弄反組圖》。
【守溫】唐末和尚,音韻學家。
參照梵藏字母,創制三十字母,為宋人"三十六字母"的藍本。
敦煌所出唐人寫本中有守溫關於音韻學著作的殘卷,記憶體"三十字母"及"四等輕重例"等,為守溫首創字母之說之確證,又由此知其為等韻學的創始者。
【徐鉉】(916-991)五代宋初文學家。
字鼎臣,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初仕南唐,後歸宋,官至散騎常侍。
與弟鍇齊名,世稱"大徐",或與鍇合稱"二徐"。
精通文字學,曾與句中正等校訂《說文解字》,新補十九字於正文中,又以經典相承及時俗通用而為《說文》所不載者四百零二字附於正文後,世稱"大徐本"。
所著有《徐公文集》。
【徐鍇】(920-974)五代宋初文字學家。
字楚金,揚州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徐鉉之弟,世稱"小徐"。
官內史舍人。
精通文字學,所著有《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已注意到形聲相生、音義相轉之理。
文字解說,多宗儒家舊說。
又據孫愐《唐韻》,著《說文解字篆韻譜》五卷。
【郭忠恕】(?
-977)五代宋初畫家、文字學家。
字恕先,又字國寶,洛陽(今屬河南)人。
後周廣順中(約西元952年)召為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
入宋,官國子監主簿,後遭貶謫。
擅畫山水,尤精界畫。
所繪重樓複閣,頗合磚木建築的營造規矩。
兼通文字學,善寫篆、隸書。
所著《佩觿》三卷,闡述文字的變遷,並考證歷代傳寫的錯誤,對辨別一般形音義相近的字有參考價值。
又彙編古文字為《汗簡》,可供研究古文字學的參考。
【陳彭年】(961-1017)字永年,宋南城(今屬江西)人。
雍熙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與丘雍等奉詔修訂《切韻》,所修名為《大宋重修廣韻》。
【薛尚功】宋金石學家、文字學家。
字用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紹興中,以通直郎僉定江軍節度判官廳事。
通古文字,著錄考證其所見商、周、秦、漢金石文字,成《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
又著有《廣鐘鼎篆韻》七卷(今以不傳)。
【丁度】(990-1053)宋文字訓詁學家。
字公雅,祥符(今河南開封)人。
官至端明殿學士。
仁宗時,奉詔與李淑等刊修《韻略》,改稱《禮部韻略》。
又依例刊修《廣韻》成《集韻》,改併《廣韻》獨用韻為同用韻十三處。
【吳棫】(約1100-1154)宋音韻訓詁學家。
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
宣和進士,官泉州通判。
所撰《韻補》,認為古人用韻較寬,故有"古韻通轉"之說。
所撰又有《詩補音》、《學字補韻》、《楚詞釋音》等(已不傳)。
【黃公紹】宋元間音韻訓詁學家。
字直翁,昭武(今福建邵武)人。
宋鹹淳進士,入元不仕。
約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前,撰成《古今韻會》,為字書訓詁之集大成著作。
其書以《說文》為本,並廣泛參考了宋元以前的字書、韻書。
同時人熊忠以其徴引浩繁,使用不便,另編有《古今韻會舉要》傳世(《古今韻會》原書已不傳)。
【韓道昭】金音韻學家。
字伯暉,真定松水(今河北正定)人。
曾撰《五音集韻》,改併《廣韻》韻部。
又改變韻書編次體例,用"三十六字母"排列各韻中的字。
是韻書與等韻學相結合的首創者。
【周德清】母音韻學家。
字挺齋,江西高安人。
善音律,兼長北曲。
有革新精神。
批評"世之泥古非今,不達時變者眾。
呼吸之間,動引《廣韻》為證。
"乃據當時北曲用韻,於泰定元年(1324年)寫成《中原音韻》一書,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陳第】(1541-1617)明音韻學家。
字季立,號一齋,福建連江人。
萬曆秀才。
研究古音。
認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論證了古今音的不同,對後世的音韻研究頗有影響。
所著有《毛詩古音考》、《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等。
【顧炎武】(1613-1682)明清之際思想家、學者。
初名絳,字寧人,自署蔣山傭,江蘇昆山亭林鎮人,學者稱亭林先生。
早年曾參加抗清活動。
後致力著述,探究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以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
哲學上贊成張載關於"太虛"、"氣"、"萬物"三者統一的學說,承認"氣"是宇宙的實體。
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心、理、性、命"。
晚年治經側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
考訂古音,離析《唐韻》,分古韻為十部。
在闡明音學源流和分析古韻部目上,有承前啟後之功。
所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亭林詩文集》等。
【江永】(1681-1762)清經學家、音韻學家。
字慎修,婺源(今屬江西)人。
通《三禮》,曉樂律。
所著有《周禮疑義舉要》、《禮書綱目》、《律呂闡微》等,均為闡釋經學之作。
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
又精於音理,注重審音,所著《古韻標準》,定古韻為十三部。
又著有《音學辨微》、《四聲切韻表》,論述等韻學及韻書中分韻的原理。
【戴震】(1723-1777)清思想家、學者。
字東原,安徽休寧人。
曾問學於江永。
乾隆間修《四庫全書》,特召為纂修官,在館五年,以病卒。
博聞強記,對經學、天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均有深刻研究。
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之例。
從分析《廣韻》系統入手,區別等呼洪細與韻類異同,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聲對轉的理論。
哲學上肯定世界是"氣"的變化過程,"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氣"的內容是"陰陽五行",也就是"道"的實體。
並以"理存於欲"的命題,反擊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說教,批評"後儒以理殺人"。
所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義疏證》、《聲韻考》、《聲類表》、《方言疏證》等,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孔廣森】(1752-1786)清經學家、音韻學家。
字眾仲,一字撝約,號顨軒,山東曲阜人。
曾官翰林院檢討。
所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等。
又著有《詩聲類》,分古韻為十八部,提出"陰陽對轉"之說,並主張東、冬分部。
又善文學、工駢文,有《儀鄭堂駢儷文》。
兼通數學,著有《少廣正負術》內外篇。
【錢大昕】(1728-1804)清學者。
字曉徵,一字辛楣,號竹汀。
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乾隆進士,官至少詹事。
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後,主講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
治學方面頗廣,於音韻訓詁尤多創見,首先注意古聲母的研究,證明古無輕唇、重唇及舌頭、舌上的分別。
其說多見於《潛揅堂文集》和《十架齋養新錄》中。
所撰《廿二史考異》考訂諸史文字、典章、史實。
又有志重修元史,曾補撰(元史)《藝文志》、《氏族表》。
並以所得資料,撰成《元詩紀事》。
所著尚有《潛揅堂金石跋尾》、《恒言錄》等。
【桂馥】(1736-1805)清文字訓詁學家。
字東卉,號未穀,山東曲阜人。
乾隆進士,官雲南永平縣知縣。
研究語言文字之學,曾取《說文解字》與古代諸經典文義相參校,撰為《說文義證》五十卷。
所撰又有《繆纂分韻》、《劄樸》等。
【錢大昭】(1744-1813)清文字訓詁學家。
字晦之,一字竹廬,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
錢大昕弟。
著所《邇言》,考證成語、俗諺的源流。
又著有《爾雅釋文補》、《廣雅疏義》、《說文統釋》等。
【段玉裁】(1735-1815)清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
字若膺,號茂堂,江蘇金壇人。
乾隆舉人,官四川巫山知縣。
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
其所著《說文解字注》,為研究文字訓詁學的重要參考書。
所撰《六書音均表》分古韻為六類十七部,將"支"、"脂"、"之"三部分立,均為創見。
所著又有《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書。
【郝懿行】(1755-1823)清經學家、訓詁學家。
字恂九,號蘭皋,山東棲霞人。
嘉慶進士,官戶部主事。
長於名物訓詁及考據之學,於《爾雅》研究尤深。
所著有《爾雅義疏》、《山海經箋疏》、《易說》、《書說》、《春秋說略》、《竹書紀年校正》等書。
【王念孫】(1744-1832)清音韻訓詁學家。
字懷祖,號石耀,江蘇高郵人。
乾隆進士。
官永定河道。
探究古書文義,提倡從聲音以通訓詁。
所撰《廣雅疏證》,搜集漢魏以前古訓,詳加考證,以形、音、義互相推求。
又撰《讀書雜誌》,校正文字,闡明古義,多有創見。
所著又有《古韻譜》,對古韻分部,亦有發明。
【王引之】(1766-1834)清訓詁學家。
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
嘉慶進士。
官至工部尚書。
繼承其父念孫音韻訓詁之學,世稱"高郵王氏父子"。
所著有《經傳釋詞》、《經義述聞》等。
【嚴可均】(1762-1843)清文字學家。
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今吳興縣)人。
嘉慶尖舉人。
研究文字音韻之學,撰有《說文聲類》、《說文校議》及《鐵橋漫稿》等,並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阮元】(1764-1849)清學者。
字伯元,號芸臺,江蘇儀徵人。
乾隆間進士,曆官湖廣、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
先後於杭州創立詁經精舍、廣州創立學海堂,提倡樸學,並羅致學者從事編書刊印工作,曾主編《經籍纂詁》,校刻《十三經注疏》,匯刻《皇清經解》,宣揚儒家學說,有功於文獻流傳。
又由經籍訓詁,求證於古代吉金、石刻,研究範圍擴大至天文、曆酸、地理領域。
所著《疇人傳》、《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數學家生平及古文字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論文重文、筆之辨,以用韻對偶者為文,無韻散行者為筆,於"古文"頗致不滿。
有《揅經室集》。
【江有誥】(?
-1851)清音韻學家。
字晉三,安徽歙縣人。
所撰《音學十書》,分先秦古韻為二十一部,斷定"古實有四聲,特古人所讀之聲與後人不同"。
【王筠】(1784-1854)清文字學家。
字貫山,號菉友,山東安丘人。
道光間舉人。
長於《說文》研究。
所著有《說文句讀》、《說文釋例》、《說文系傳校錄》、《文字蒙求》等,善於綜合分析諸家之說,為後人指示門徑。
【朱駿聲】(1788-1858)清文字訓詁學家。
字豐芑,號允倩,江蘇吳縣人。
道光間,官黟縣訓導。
所撰《說文通訓定聲》,專明轉注、假借之旨,為《說文解字》研究之要著。
【陳澧】(1810-1882)清學者。
字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今廣州)人。
道光間舉人,曾任河源縣訓導。
曾為廣州學海堂長數十年,晚年又主講菊坡精舍。
博通天文、地理、樂律、音韻、算術之學,善詩詞、駢散文。
所著有《東塾讀書記》、《聲率通考》、《切韻考》、《漢書水道圖說》、《東塾集》、《憶江南館詞》等。
【吳大澂】(1835-1902)清末金石學家、文字學家。
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江蘇吳縣人。
同治間進士。
官至湖南巡撫。
甲午戰爭時,曾督湘軍出關禦敵,兵敗革職。
通金石學和古文字學,曾搜集鐘鼎、璽印、陶器、貨布等文字,撰為《說文古籀補》,為古文字學的重要著作。
所撰《字說》,考釋文字,頗多創見。
又集錄所藏各家彝器銘文拓本為《愙齋集古錄》;以古物證歷代權衡度量制度,為《權衡度量實驗考》。
所著又有《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古玉圖考》等書。
【俞樾】(1821-1907)清學者。
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
道光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
晚年講學杭州詁經精舍。
治經、子、小學,宗法王念孫父子,讀書研究,主張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並分析特殊的語文現象。
所著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
能詩詞,重視小說戲曲。
所作筆記,搜集豐富,為學術史、文學史提供不少參考資料。
所撰各書,總稱《春在堂全書》,共二百五十卷。
【馬建忠】(1845-1900)清語文學家。
字眉叔,江蘇丹徒人。
1875年被派往法國留學,任駐法使館翻譯。
回國後,曾助李鴻章辦洋務。
所撰《適可齋紀言紀行》,主張廢除厘金,提高關稅,振興工商業,反映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
所著《馬氏文通》,從經、史、子、集中選出例句,參考拉丁語法研究古代漢語的結構規律,為中國第一部較全面系統的語法著作。
【孫詒讓】(1848-1920)清經學家、文字訓詁學家。
字仲容,號籀廎,浙江瑞安人。
所著《契文舉例》,為最早考釋甲骨文的著作。
另著有《名原》、《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墨子間詁》、《周禮正義》、《尚書駢枝》、《劄迻》、《籀庼述林》等書。
【劉師培】(1884-1920)江蘇儀徴人。
字申叔,號左盦。
家傳文字訓詁之學,宗古文經。
1903年,於上海與章炳麟相晤,贊成"光復",改名光漢,撰《攘書》。
後任《警鐘日報》、《國粹學報》撰述,宣傳救國。
1909年為清官僚端方收買,政治上走向反動。
辛亥革命後,加入籌安會,助袁世凱復辟帝制。
所作《君政復古論》,宣揚孔孟之道,為復辟製造理論根據。
後於北京大學任教。
其學長於以字音推求字義,用古語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語。
又擅長駢文。
所著近人輯有《劉申叔先生遺書》,凡七十四種。
【勞乃宣】(1843-1921)近代音韻學家,拼音文字提倡者。
字季瑄,號玉初,浙江桐鄉人,生長於河北。
清末,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
民國初,參加張勳復辟活動。
通等韻字母之學,撰有《等韻一得》。
主張推行簡字拼音,曾奏請設立簡字學堂於南京。
因王照所制《官話字母》只限京音,不能推行於南方,乃增訂成為《寧音譜》、《吳音譜》等,主張令人先習方音簡字,再習京音簡字,使方音逐漸統一於京音。
民國二年(1913)"讀音統一會"制定注音字母時,多采其說。
【盧戇章】(1854-1928)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
字雪樵,福建同安人。
初仿拉丁字母筆形,自造"中國切音新字"字母,光緒十八年(1892)出版《一目了然初階》,為清末提倡中文拼音的最早方案。
後來將字母改為漢字偏旁的簡單筆劃,成《中國切音新字》一書。
1998年後去臺灣,主持總督府學務課三年。
民國二年(1913)參加讀音統一會,參與印行《中國新字》、《中華新字》,以宣傳其"單母成字"的方案。
【王照】(1859-1933)近代拼音文字提倡者。
字小航,河北寧河(今屬天津市)人。
清末參加戊戌變法,事敗後逃往日本。
後又向清廷投案。
長期致力於中文拼音字母的研究,曾仿日文假名,取漢字偏旁或部分筆劃,擬定"官話字母",流行於北方諸省。
民國二年(1913),任"讀音統一會"副議長,並據其《官話和聲字母》提出讀音方案。
所著有《小航文存》。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
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
清秀才。
早年研究哲學、文學,受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和文藝思想影響。
1903年起,任通州、蘇州等地師範學堂教習,講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
1907年起,人學部圖書局任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詞曲研究,著有《曲錄》、《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
辛亥革命後以清遺老自居。
1913年起從事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的考訂,尤致力於甲骨文、金文和漢晉簡牘的考釋,主張以地下史料參訂文獻史料。
1925年任清華研究院教授,除古史研究外,兼作西北史地、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訂。
1927年於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
生平著作共六十二種,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的有四十二種。
某些考證文章曾彙編為《觀堂集林》。
【章炳麟】(1869-1936)近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學者。
字枚叔。
後改名絳,號太炎。
浙江餘杭人。
少從俞樾學經史,1897年任《事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政變時被通緝,流亡日本。
1900年剪辮發決心革命。
1903年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駁斥保皇派改良主義謬論。
又為鄒容《革命軍》作序,鼓吹革命,宣傳推翻清朝政府,與鄒容同時在上海租界被捕入獄。
1904年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光復會。
1906年出獄後,為孫中山派代表迎至日本,主編《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
後在東京講學,發表學術論著。
1911年武昌起義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
曾受張謇拉攏,參加統一黨,散佈"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言論。
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
為袁世凱所禁錮,袁死被釋放。
1917年參加護法政府,任秘書長。
後來思想漸入頹唐,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以講學為業,提倡讀經復古。
"九一八"事變後,憤於日本侵略中國,贊助抗日救亡運動。
1936年於蘇州病卒。
其學術研究對中國近代哲學、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等都有所貢獻。
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國故論衡》等,上探語源,下明流變,頗多創獲。
著述除刊入《章氏叢書》和《章氏叢書續編》外,部分遺稿刊入《章氏叢書三編》。
【劉複】(1891-1934)文學家、語言學家。
字半農,江蘇江陰人。
曾任北京大學教授。
早年參加新文化革命運動。
"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詩歌形式模仿民歌,有反封建傾向。
曾留學法國,專攻語音學。
發明聲調推斷尺,提倡試驗語音學。
後思想倒退,提倡尊孔讀經。
所著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中國文法通論》、《四聲試驗錄》等。
【黃侃】(1886-1935)音韻訓詁學家、文學家。
字季剛,自號量守居士,湖北蘄春人。
曾師事章炳麟,擅長音韻訓詁,兼通文學。
歷任北京大學、東南大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金陵大學等校教授。
所著有《音略》、《聲韻通例》、《集韻聲類表》、《爾雅略說》、《爾雅郝疏訂補》、《文心雕龍劄記》等。
【錢玄同】(1887-1939)語言文字學家。
名夏,後更名玄同,字德潛,浙江吳興人。
早年留學日本,師事章炳麟。
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字改革,曾創議並參加擬制國語羅馬字拼音方案。
所著有《文字學音篇》和《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古韻二十八部音讀之假定》、《古音無邪紐證》等論文。
【吳承仕】(1881-1939)學者。
字檢齋,安徽歙縣人。
清光緒舉人。
章炳麟弟子。
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學院教授。
研究音韻訓詁及古代名物制度。
所著有《經籍舊音辯證》、《經典序錄疏證》、《三禮名物》、《禮服釋例》、《釋車》、《六書條例》、《淮南舊注校理》等。
尚有未刊行之雜文筆記甚多。
【曾運乾】(1884-1945)音韻學家。
字星笠,湖南益陽人。
歷任東北大學、中山大學、湖南大學教授。
曾撰《切韻五聲五十一組考》,認為《切韻》不獨韻類有洪細之分,聲類亦有之,聲與韻的洪細相互配合,以切字音。
較陳澧所考定的四十一聲類,增多十類。
又撰《喻母古讀考》,兼用考古、審音之法,證明"喻母"三等古讀"匣母",其四等古讀"定母"所著又有《尚書正讀》。
朱起鳳】(1874-1948)訓詁學家。
字丹九,浙江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语文 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