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 文档编号:11509606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3.44KB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吉安市青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青原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关键时期。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审视我区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切合我区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愿的发展目标、指导原则和总体部署,对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激昂斗志、坚定信心,促进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新的起点上更快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计划的简要回顾
“十五”期间是“构筑新青原,繁荣东井冈”,谋求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谋划富区富民发展蓝图,促进了青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圆满完成。
1、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十五”期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11.2亿元的基础上,2005年达到17.28亿元,比基期年增加6.08亿元,年均增长9.1%,剔除华能电厂全区国内生产总值2005年为14.51亿元,比2000年净增6.76亿元,年均增长13.4%,全区经济总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政府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全区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2320万元,上升到2005年的6390.3万元,净增4070.3万元,年均增长22.5%。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完成4392.6万元,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剔除华能为4.4%,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1.2亿元,上升到2005年9.85亿元,净增8.65亿元,年均增长52.4%。
前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1.99亿元(剔除华能)。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2.7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43亿元,年均增长10.3%。
2、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35.7:
26.1:
38.2调整为2005年的22.7:
47.1:
30.2。
在一系列支农、扶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特色农业板块迅速发展壮大,以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和山宝菌菇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基地异军突起,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农民致富。
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园区聚集效应初显,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医药化工、林产化工、食品、机械、轻工、电力为重点的工业体系,集聚了一批关联度大、管理科学的工业企业。
华能、瓯林树脂、东固工业硅、红耐金属、明盛实业等已成为拉动青原区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
第三产业全面繁荣。
房地产业、旅游业、商贸业、社会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加快,以青原山、渼陂古村为品牌的精品旅游路线初显生机。
3、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坚持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通过产权交易,吉安二米厂、河东开发区、东垦部分企业,成功实现改制,盘活大量闲置资产,推动了企业发展。
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机关单位全面推行了公开招考选聘的用人制度,逐步建立了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用人机制。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在全市率先成立会计中心,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实行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和报账制,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推进了廉政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农村税费改革顺利推进。
“十五”期末,全面取消除烟草外的农业特产税、免征农业税及附加,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对农机具实行购置补贴,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行政审批制度稳步推进。
工业园区实行“无费区”管理,设立了投诉中心,营造了一个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招商引资成绩斐然。
通过广泛深入实施小分队招商、驻外招商、以商招商和成功举办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十五”期间,全区累计利用境外资金2821万美元,实际利用境内(省外)资金25.55亿元。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框架“三纵五横”初具雏形,青原大道、站前大道(正气路)、金竹大道(文天祥大道)、长征路(东井冈路)相继建成竣工,成为全市交通大道的样板。
“村村通”公路建设高潮迭起,全区油(水泥)路和砂石路通村率达到76.7%。
吉安大桥的建成通车促进了青原、吉州两区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通过加大城市管理专项整治力度,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一座依山傍水的园林城市正在形成。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投资软环境逐步优化,通过开通民声通道、区长直通电话,开展形象测评和机关效能建设,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企业最关注、基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有效地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
井冈山大学恢复、重建获国家批复,促进了科技创新与成果的转化,正吸引着大批高科技企业落户青原。
5、城乡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604元和3035元,年均增长12.8%和11.2%。
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建立和完善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滨江新区安置房,农民一条街安置房已交付使用。
居民供水、供电、通讯等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3.6万吨,用电普及率达100%,用水普及率达86%。
手机使用率大幅度提高。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各种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购销两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3亿元,增长63.5%。
6、各项社会事业日益繁荣。
教育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通过对财务制度、办学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了教育活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全区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组建了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控中心,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圩、值夏卫生院被评为全市首批“十佳”乡镇卫生院。
计生工作深入开展。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提供计生服务,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6‰以内。
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
完善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开展了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者择业能力。
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政治持续稳定。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从有利条件来看。
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我国仍然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选地,有利于我区稳定并扩大对外开放;国内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变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跨地区产业转移将不断加快。
我区毗邻“珠三角”、“长三角”,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美,海关、商检等通关条件成熟,在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比较优势明显。
二是国家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区用好用活政策带来了良好机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要求,我区经济与社会将更加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已经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未来一段时期将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期。
我区是革命老区,农村人口比例偏大,贫困人口依然存在,共有省定贫困乡4个,重点贫困村13个,可以充分利用“东井冈”和革命老区的政治牌,争取上级对我区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中心城区的区位和做大吉安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为我区带来发展契机。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立足江西实际的一项重要决策和战略部署。
近几年,我区的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但与中心城区的要求相比,城市化水平仍显滞后,并制约了工业化进程。
“十五”期间,我区以提升功能、完善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加快城市化进程已具备相当基础。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多,客观上也将推动我区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可以预见,“十一五”时期,随着市委、市政府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在完善城市配套、做大城市产业、创优人居环境方面将面临更多的优先发展契机。
四是消费结构升级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将为我区服务业发展创造良机。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从物质满足型向多元化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将从侧重于量的增加转向更加注重质的改善,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重要方式。
我区旅游资源丰富,集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为一体,“红、绿、古”三色资源交相辉映。
今年,党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决策,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吉安市建成“江西旅游重点区,沿海休闲后花园,红色旅游首选地”的目标,将重点建设包括我区东固等三处红色旅游基地,“十一五”时期,我区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期。
五是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带领和团结全区人民艰苦创业所积累的经验和各方面投资积淀的基础性作用逐渐显现。
作为一个新区,我区机构精简、体制灵活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特别是经过设区五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全区广大干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发展的路子,积累了不少推动发展的重要经验,呈现气顺、劲足、心齐、人和,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生动局面。
这些思想精神方面的深刻变化,为我们今后既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更为重要的条件。
(二)从不利因素来看。
一是工业发展平台建设滞后,将在“十一五”时期继续影响我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工业化进程。
二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
突出体现在城市建设中带来的征地、拆迁纠纷;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等。
这些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发展进程。
三是人才、技术、资金匮乏,自身发展能力薄弱,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步履维艰。
四是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进一步加剧,全国范围内的资源消费强度不断加大使各类资源的供需矛盾将不断加大,这一问题在我区同样存在。
尤其受中心城区城市规划限制,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生态环境对工业化的制约更大。
五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特色产品,将继续困扰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收入长效增长难度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全区加快发展。
全区上下,唯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我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三、“十一五”期间总体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建设创新青原、生态青原、和谐青原为总体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基本动力,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线,在更高层次上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城建扩区、农业稳区、三产旺区、开放活区五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壮大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把青原区建成具有滨江城市特点的新型工业区、特色农业区、现代物流区、科教中心区、生态旅游区。
(二)指导方针
1、坚持把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们一切问题的关键。
要进一步认清青原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增强紧迫感和机遇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停步,明晰发展思路,注重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实现青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2、坚持把结构调整、协调发展作为主线,突出工业、城建、商贸、旅游优势。
以整体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产业、城乡、区域结构,在发展中形成合理经济结构,以新城区工业、城建、商贸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支持全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上台阶。
3、坚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重要任务,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久发展。
重点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从过于依赖上级政策倾斜转向自我完善,自求平衡发展为主;二是从过于依赖农业推动,转向工业、城建、农业、商贸、旅游共同推动;三是从过于依赖资金和自然资源,转向更多地依靠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技术进步;四是从过于依赖高耗能和低成本优势,转向市场调节取向为主;五是从过于依赖大投资带动,转向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
4、坚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强化社会保障,有效扩大就业,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坚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强调经济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努力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和谐青原。
(三)发展战略
通过对青原区现状、问题、潜力以及发展环境的分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底子薄、总量小、实力不强、后劲不足、环境不优等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台阶、新跨越”,“十一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展开:
1、工业强区战略。
工业化程度低直接造成我区经济发展的总量不足,质量不优。
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关键在工业,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动力,以壮大支柱产业为主线,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提高效益和增加税收为归宿点,按照“抓重点、强支柱、优产业、壮园区”的思路,围绕“创品牌、做强大、促发展”的目标,强势推进我区工业化进程。
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以工业的崛起加速青原的崛起,以工业的振兴实现富民强区。
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科学、发展协调、纳税稳定、颇具青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2、城建扩区战略。
河东街道作为吉安市中心城区和青原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然面临着繁重的建设任务,拓展城区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仍然是“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的重要建设内容。
青原中心城区要在吉安市总体规划框架内,以提升城市功能为主线,搞好城区总体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逐步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各具特色的功能分区。
要顺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规律,按照提质扩容、做大城区的思路,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提高城区承载能力,优化整合现有城镇资源,健全城镇整体功能,促进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5%。
3、农业稳区战略。
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作为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化水平不高的青原区,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能忽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保持农业的稳定增长。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思路,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着眼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城郊农业和效益农业转变,形成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和社会全面发展。
4、三产旺区战略。
青原有得天独厚的商贸物流、旅游资源、教育文化优势,要以商贸、旅游、科教、房地产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是突出发展商贸流通业。
依托吉安贸易广场,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市内最大现代物流城区;依托“铁路、公路、水运”十分便捷的优势和商检、海关位于城区的便利条件,重点发展大型配送系统、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多式联运、大型超市等商贸形式,经过5—10年的打造,使我区成为吉安市商品营销和现代化流通的中心。
二是突出发展旅游业。
要按照“全面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精心打造“青原旅游”,使旅游业成为青原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三是突出发展科教事业。
加大“科技兴区”战略的实施力度,协调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依托井冈山大学的建设和一批民办学校,建设吉安“大学城”。
力争5—10年内把“大学城”打造成全省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各类人才培训中心,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多元化、多形式办学的成功典范。
四是突出发展房地产业。
通过发展房地产业,迅速聚集人气,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加速实现城镇化。
5、开放活区战略。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不断加速,中国将融入世界经济大圈,周边县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我区加快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我区要实现经济大发展,必须举全区之力实施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大开放战略。
一是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按照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的要求,摒弃守旧封闭意识,接受开放创新思想,彻底革除各种陈规陋习,无所作为和“非主人翁”思维意识,树立“文明青原”、“诚信青原”、“活力青原”新形象,不断改善有利于青原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
二是要全方位地展开招商引资。
紧紧抓住国际和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有利时机,创新招商方式,放宽投资领域,引进外资与启动民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并举,注重项目的策划、筛选与储备工作。
(四)主要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镇建设提质扩容;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安康富足;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到2010年,GDP总量(剔除华能)达到30.28亿元,年均增长15.9%,人均GDP达到11000元,按照“工业强区、农业稳区、三产旺区”的思路,农业由低到高(效益)、工业由弱到强、服务业由小到大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7:
47.1:
30.2变为2010年13.2:
61.3:
25.5。
财政总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5.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0.89亿元,年均增长15.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25%。
——城镇建设提质扩容。
到201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按照“四纵七横”城市道路框架,完成市区主次干道交通网络建设。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到2010年,“普九”、“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7%,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得到普及。
科技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年总产值超亿元,每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50人。
文化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加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培训明显加强,人口出生率年均控制在15‰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生活安康富足。
到2010年,全区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63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0元,年均增长9%。
区内交通条件大大改善,达到村村通水泥(油)路,人口公路密度达到30公里/万人。
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障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城乡居民用电100%得到保障。
城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区内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3%以上,“废水、废气、废渣”治理达标率达9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明显改观。
让全区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着力点,加速工业崛起,实现工业强区目标。
工业化滞后是青原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加速工业化是青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十一五”期间,要形成大力发展工业的合力和氛围,坚持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提高工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切实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工业结构明显优化,工业环境明显好转,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工业项目明显增多,园区建设颇具规模。
到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8.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4%,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0%以上。
——强化园区建设,提升发展平台。
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集成配套”的思路,建立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配套程度高、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新型工业园区。
一是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
继续抓好现有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同时,认真抓好新工业区的建设。
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河东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优势,积极争取恢复开发区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职能,在领导力量、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整合各种资源向工业区倾斜,尽快完成新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企业落户新工业区。
二是重点发展有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林产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电子机械、医药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行业支柱型企业和上下游关联企业、配套企业的引进,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关联度,引导产业定向集聚,形成规模;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环境污染少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宁缺勿滥,高起点有选择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进园入户。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功能。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园区优惠政策,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加快建立园区“一条龙”的便捷服务体系,促进园区企业加快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壮大支柱产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围绕“调高、调优、调大”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重点扶持建材、食品、化工、电子机械、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
建材工业:
建设好年产70万吨旋窑硅酸盐水泥生产线。
重点扩充东固乡的花岗岩和大理石板材总量和质量,通过技改扩大企业规模。
着力扶持吉海塑业有限公司等建材企业。
同时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及其它新型建筑材料,扶持华梁新型墙体材料厂和富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的扩建,使我区建材产品在数量品种、质量和档次上均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食品工业:
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农型工业,积极引进和扶持涉农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基地,产供销、农工贸—体化运作方式,尽快形成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对产业起到链条带动作用的工业企业。
要依托传统的名优农副产品,如东固茶叶、竹笋罐头等进行项目包装。
顺应消费需求趋势,大力开发营养食品、旅游食品、绿色食品及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功能食品。
重点扶持山宝菌业做大做强;切实抓好江西亿努利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菊芋和菊苣高值化开发工业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建设好年产1000吨南瓜系列产品生产线和年产120万件“小牛妈”纯鲜奶片生产线,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化工工业:
要突出抓好林产化工、医药化工工业的发展。
林产化工要依托丰富的湿地松和毛竹、白杨树资源,引进先进技术,主攻“一脂一板一纸”,形成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
“一脂”即松脂深加工,以瓯林树脂化工有限公司为骨干,扩大加工能力,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规模。
“一板”即竹胶板深加工,依托东固、富田的丰富毛竹资源,以东固竹胶板厂为基础,研制开发竹胶板系列产品,力争年产竹胶板达到1.5万吨。
“一纸”即涂布白板纸生产线,以明盛实业、安顺实业公司为主,由现在“废纸制桨”工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吉安市 青原区 国民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