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河流.docx
- 文档编号:11503968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19.42KB
第四章河流.docx
《第四章河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河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河流
第四章:
河流
(I)水分循環
-指水分在地球四個系統之間不斷流動和貯存。
-這種水分的流動叫做水分轉移。
-推動水分循環的能量是太陽能。
A)大氣圈內
-液態水分通過水面或地面的蒸發作用以及植物的蒸騰作用變回水汽。
-水汽經過凝結作用,變回液態(雲、霧、露、雨)或固態(霜、雹、雪)。
-雨、雹、雪從大氣圈降下,稱為降水。
-有些水分貯存於空氣中或雲層內。
B)生物圈內
-雨水未落到地面,有些已被植物截留,並保存於植物體內。
-落在地面的水,有些被植物吸收。
-植物體內水分透過蒸騰作用變回水汽,回到大氣圈內。
C)岩石圈內
-雨水落到地面,即下滲至土壤;有些更於土壤中沿山坡流動,稱為表層流。
-有些水會滲透入透水岩石之中,如花崗岩(節理)及砂岩(空隙)
-貯存在岩石中的水稱為地下水,其高層表面稱為地下水面。
-當地下水面與坡面交匯,地下水會湧出地面,形成泉。
-有些地下水會被蒸發回大氣圈內。
D)水圈內
-雨水在坡面向下流動,統稱為地表徑流(表面徑流及河川徑流)
-地表水透過蒸發作用,回到大氣圈。
-或積聚並貯存於地表,形成湖泊和海洋。
水分循環為一密閉系統:
水分從來都不會離開水分循環系統。
因素
水循環的過程
下滲/滲透
地表徑流/貯存
地下水流/貯存
坡度增加
植林
降水增加
蒸發及蒸騰增加
岩石透水性高
土壤含砂量高
E)人文活動對水分循環的影響
1)伐林-蒸騰作用 ,空氣中水汽 ,導致降水 。
-下滲 ,導致地下水容量 。
-地表徑流 ,地表水貯存 ,容易做成 。
2)農業-因農作物吸收大量水分而令土壤水含量 。
-因進行灌溉而令河川徑流 。
3)城市化-己建區多鋪上水泥或設立排水系統,以致地表徑流 ,下滲 。
-因工業及住宅用途而抽取地下水,令地下水 。
(II)河盆系統
A)河盆(集水區)-指河流及其支流所流經的地區。
-其周界是由分水嶺(分水線)所定。
(分水嶺是環繞河盆的山嶺和山脊,將不同的河盆分隔開)
-河盆是一個開放系統,因為物質和能量都可在系統中進出。
1)投入:
太陽能、降水、礦物、沉積物、岩石特質、坡度及植被等。
2.過程:
蒸發蒸騰作用、河流作用(侵蝕、搬運、沉積)及下滲作用。
3.產出:
能量、水、水蒸氣、沉積物、礦物及有機質。
B)河流等級
-河流系統通常包括一條幹流及若干支流。
-來自本身源頭的最小支流稱為一級支流。
-兩條一級終支流匯合時,便成為二級支流。
-同樣,兩條二級支流相匯後便成為三級支流,餘此類推。
-最後注入湖海的一段幹流為最高河級。
C)水系型式
1.枝狀
-分佈在岩石結構相同地區,如錦田河。
-支流之間以近似銳角的角度匯合,河道的排列形狀與樹枝相似。
2.放射狀
-河流從中央高地向各方向流散,分佈在環形山丘周圍。
(如大帽山及大東山)
3.直角狀
-在岩石節理地帶形成,這些弱線多是垂直相交。
-流水沿著弱線形成水道網,以致支流之間以近似直角的角度匯合。
-如大欖涌(花崗岩帶)
4.方格狀
-分佈在軟硬岩石交替地區。
-流水侵蝕軟岩層,形成河谷,支流沿著軟岩層,以近似直角的角度匯入幹流。
(III)河流作用
A)河流侵蝕作用:
四種方式:
1)磨蝕作用-河流帶動岩石碎屑移動時,岩石碎屑磨損河壁和河床。
2)磨耗作用-搬運物之間產生摩擦碰撞而破碎
3)水力作用-流速快的水湧入岩石裂縫,水的壓力使裂縫擴大。
4)溶蝕作用-岩石中某些礦物溶在河水中。
三種方向:
1)向源侵蝕-朝源頭方向侵蝕,使河流長度增加。
2)垂直侵蝕-在上游河谷底部侵蝕,使河道加深。
3)側面侵蝕-在下游曲流的外河岸侵蝕,河谷漸變得寬闊。
向源侵蝕
垂直侵蝕
側面侵蝕
位置
方向
結果
B)河流搬運作用
1)溶解作用-岩石礦物在河中溶解。
2)懸移作用-最小的岩石碎屑懸浮於水中。
3)躍移作用-細小的岩石碎屑在河床上彈動。
4)推移作用-流水拖動較大岩石沿河床滾動。
C)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流量減少或流速減慢,便會引起沉積。
流量減少的原因:
1)乾燥季節
2)乾燥地區(內陸、沙漠)
3)透水岩地帶(下滲率高)
4)河流分道
流速減慢的原因:
1)河流流入減坡地帶,如平原、湖泊及海洋。
2)曲流的內河岸
3)搬運物增加
(IV)河流地形
A)河谷:
可分為三段(上、中、下游)
B)上游
特徵-位於河谷的高山部分,坡度陡峭。
-但由於兩岸及河床凹凸不平,流水用於克服摩擦的能量大,故流速較慢。
-由於支流少,所以流量小。
-搬運物的數量少,但體積大。
-河谷狹窄,呈V狀,河流階次較低級。
-河流作用以侵蝕為主,沉積及搬運作用並不重要。
-向源侵蝕及垂直侵蝕經常出現。
-地形:
V形谷、交錯山咀、瀑布、跌水潭、峽谷。
1.交錯山咀
-指河谷兩旁交替出現的山咀。
-上游河流的侵蝕作用不足以磨損突出的山咀,河流繞過抗蝕岩石露頭,
沿著抗蝕力較弱的岩石向下擺動流轉,形成彎曲的河道。
-河曲的外河岸受底切作用影響,河曲變得更大,更明顯。
-最終,河谷一側的山咀與另一山咀相互交錯, 形成交錯山咀。
如烏蛟騰附近。
2.瀑布和急流
-若一層抗蝕岩石棋列河道(垂直、水平、或向上傾斜)
下游方向抗蝕力弱的岩石會較快受侵蝕。
-差別侵蝕造成河床坡面驟降,河流垂直流下,形成瀑布。
如新娘潭。
-當抗蝕岩層向下傾斜時,則形成急流。
-斷層或回春作用亦可導致瀑布的形成。
3.跌水潭
-指瀑布底部的圓形窪地。
-流水藉水力作用、磨蝕作用、溶蝕作用和底切作用,侵蝕瀑布底部,形成水潭。
如照鏡潭。
4.峽谷
-是兩旁陡峭的深窄河谷。
-形成瀑布的堅硬岩層受侵蝕,使瀑布向上游方向後退,下游便形成峽谷。
-陸地抬升加速垂直侵蝕,亦可形成峽谷。
5)壺穴
-指河床上的圓洞
-河床上有淺穴,流水經過時形成旋渦
-旋渦帶動碎屑磨蝕河床
-淺穴加深及擴闊,形成壺穴
中游地貌
1.曲流
-橫切面不對稱
-外河岸流速較快,造成側面侵蝕,形成底切坡
-內河岸流速較慢,出現沉積作用,形成沖積坡
-彎曲更明顯,如錦田河。
2.陡崖
-河流側蝕令交錯山咀後退,形成陡崖
下游
特徵-位於低地及平原部分,坡度極平緩。
-由於兩岸及河床平滑,摩擦減少,使流速增加。
-支流眾多,故流量加大。
-搬運物的數量龐大,但體積細小
-河谷闊而大,河流階次最高。
-河流作用以沉積為主,曲流有側面侵蝕。
-地形包括:
氾濫平原、天然堤、曲流、牛軛湖、辮狀河、延長支流、三角洲等。
1)氾濫平原
形成-河流從上、中游帶來大量搬運物,
-由於下游的坡度平緩,搬運物便開始沉積。
-沉積物堆積於河道上,引致河床不斷上升。
-雨季豪雨來臨,河水水位迅速上升, 並向兩岸外溢,造成氾濫。
-氾濫時,洪水同時將沉積物帶至附近地區;
-當洪水退卻時,沉積物便開始沉積:
較粗沉積物在河岸沉積,較幼沉積物在遠河岸地帶沉積。
-多次的氾濫及沉積,會築成一廣闊的氾濫平原。
-氾濫平原兩旁通常會有一列陡崖包圍著。
-地形包括:
天然堤、牛軛湖、曲流、辮狀河、延長支流等。
如元朗平原。
2)天然堤
形成-(氾濫平原的形成...)
-由於較粗沉積物沿河道兩岸沉積,河岸因而被抬升,
-形成一脊形河堤,較周圍平原更高,稱為天然堤。
3)曲流及牛軛湖
形成-由於下游的坡度平緩,河流在平坦的平原上得以隨意流動,形成曲流。
-曲流的外河岸因流速最大而被侵蝕,而內河岸因流速最小,產生沉積作用,
曲流因而變得更加彎曲。
-外河岸不斷被底切,會形成地頸。
-突然的氾濫會將地頸切斷,形成割斷的曲流。
-沉積物堵塞割斷的曲流末端,形成牛軛湖。
4)延長支流
形成-由於天然堤較高,常使支流不容易與主流匯合,
故這些支流在匯入主流前會與主流平行流動,這些支流稱為延長支流。
5)辮狀河
形成-在下游河床,沙和粉沙的沉積,形成河岸和島嶼,
將河道分割成無數小河道,這類河道稱為辮狀河。
6)三角洲
形成-河流帶有大量的搬運物,搬運物被帶至河口,在河口灣內沉積。
-最重如礫石、沙先沉積;粉沙和黏土被帶至海邊始沉積。
-沉積的速度比潮水沖走沉積物的速度快。
-河口灣沉積物層層堆積,形成緩斜台地。
-台地漸漸露出水面,成為三角洲。
-在三角洲上,沉積物河道堵塞,形成許多細流,稱為分流。
-分流交叉地分割三角洲,各自流入大海。
-三角洲外圍,沉積物會形成沙咀或沙洲,並可能圍成淺湖,稱為潟湖。
類型-1)弓形三角洲:
呈三角形,分流很多,如尼羅河三角洲
2)鳥足狀三角洲:
形如鳥足,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3)河口三角洲:
在河口灣內形成,如馬灣谷。
(IV)回春作用
-河盆土地因受河流侵蝕而漸變準平原。
-河流侵蝕作用減弱,甚至終結。
-土地抬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河流坡度突然變陡,流速加快,侵蝕力增大。
-河流在河口(裂點)開始垂直侵蝕,使坡度變得更陡
-侵蝕使舊氾濫平原變為階地,河流重新具有侵蝕能力。
本課測驗重點:
1.各種河流地形(包括侵蝕及沉積)的形成過程
2.注意畫圖
3.有利侵蝕及沉積的條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