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都市主义观念看住宅社区开发之规划.docx
- 文档编号:11503520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581.92KB
以新都市主义观念看住宅社区开发之规划.docx
《以新都市主义观念看住宅社区开发之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新都市主义观念看住宅社区开发之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新都市主义观念看住宅社区开发之规划
以新都市主義觀念看住宅社區開發之規劃
ThePlanningofResidentialDevelopmentformtheNewUrbanism
鄭凱仁*
Kai-JenCheng
摘要
良好的住宅社區品質與有效的房地產開發是住宅社區設計的兩大目標,然而可以兼顧的開發並不多;針對這個考量,美國自1990年代起,由若干建築師、社區規劃者成立了「新都市主義協會(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其所倡行的規劃理論與精神,似乎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以該主義為思考的開發案,係在說明JaneJacobs在「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一書中所提出以明確的中心與邊界、可行走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塑造、混合使用、公、私有土地等級制度的住宅規劃原則,本研究擬以「新都市主義」的理論作為主題,並根據美國已實行之社區住宅開發案例,闡述規劃理論的重點與精神以及其實質開發之方式與通則,以建構出主題化、混和使用、運輸導向且具有地方識別的「好住宅」。
關鍵詞:
新都市主義、住宅社區規劃、大眾運輸導向
ABSTRACT
Thegoodqualityofresidenceandeffectiverealestatedevelopmentaretwogoalsofcommunitydesign.However,it’sdifficulttogiveconsiderationthebothside.Toconnectionwiththequestion,manyarchitectsandcommunityplannersestablishedthe「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form1990.Thenewplanningtheoryillustratessomeprinciples---thereshouldbedefinededges,thecirculationsystemshouldfunctionforthepedestrian,publicspaceshouldbeformativeratherthanresidential,civicandprivatedomainsshouldformacomplementaryhierarchy,andpopulationanduseshouldbediverse---,andthesamewiththepurposeoftheJaneJacobsin“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Cities”.ThisstudystandonthetheoryoftheNewUrbanism.AccordancetothecaserealizedinAmerica,expoundthepointandspiritoftheplanningtheoryandgeneralprinciples.Finally,todefinedagoodresidencewhicharethematic,mixed-use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andlocalidentification.
Keywords:
NewUrbanism,communityplanning,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研究生
1、
前言
良好的生活品質與有效的土地利用一直是住宅社區開發的基本要件,但可以兼顧的開發案卻不多;加上都市快速成長、汽車的過渡依賴,在政府政策、與計畫中,也都鼓勵著小汽車的成長與住宅往郊區發展,造成了都市蔓延、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社區關係單薄…等都市問題,針對這個考量,美國自1990年代起,由若干建築師、社區規劃者成立了「新都市主義協會(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其所倡行的規劃理論與精神,似乎可以解決這樣的困境,他們認為:
城市是可以根據相似的原則被「設計」,並提出幾項原則:
1.明確的中心與邊界2.可行走的城市3.公共開放空間的塑造4.混合使用5.公、私有土地等級制度,另外也強調區域的生態平衡,而以該主義為思考的開發案中,係也在說明JaneJacobs在「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一書中所提出以多樣化、安全、有變化的人行步道、集中、小街廓、強調具有歷史內涵的住宅規劃原則,並訂定了許多都市設計準則,透過對於建築形式、開放空間留設、住商混合使用以及大眾運輸系統的規劃,期望可塑造出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緊密的鄰里關係;這樣的規劃理念,與英國公私合夥的規劃經營機構(EnglishPartnership)所提倡之混和使用(Mixed-use)產生對話,這種強調變化的、集中的、對行人友善的住宅規劃,儼然成為一股新的規劃思潮。
而國內住宅社區規劃偏重於住宅商品化以及銷售力的考量,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並不高,雖然受到美國郊區發展的影響,開發了許多獨棟的花園住宅,標榜好山好水、公共設施充足的生活環境,但土地單一使用以及缺乏大眾運輸的結果,卻是走向都市蔓延、郊區孤島化、社區關係淡薄的窘境;而在法律上國內以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方式訂定允許的使用組別將土地朝向單一使用發展,來防止混合使用所帶來的影響,但是一來在其訂定的使用時,並未考量好的生活品質,而形成了目前無計畫的混合使用,住宅社區的品質一直無法提升。
本研究擬以「新都市主義」的理論作為主題,目的在於:
1.藉由相關住宅社區理論以及其所遭遇的問題,以及新都市主義之精神,定義出何者是一個良好住宅?
做為未來住宅社區規劃之遠景與主要理論依據;
2.根據美國以新都市主義觀念下實行之社區住宅開發案例,闡述規劃理論的重點與精神,以個案研究方法分析其規劃手法及設計準則擬定方式,做為未來社區規劃實踐的手法;
3.最後整合台灣住宅社區的問題與現況,提出未來住宅社區規劃建議。
2、新都市主義住宅社區規劃理論之興起
自古以來人類即是以群聚的方式團體生活,緩慢成長逐漸形成聚落、城市,但在1970年工業革命開始,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改變,大量人口湧入都市,原有的設施不足,市中心的住宅逐漸成為貧民窟,引起社會學家、規劃師、建築師們的注意,許多住宅社區規劃理論應運而生,以下便針對住宅社區規劃之理論作一整理。
(一)近代住宅社區規劃思潮
工業革命後有許多社會改革者提出解決都市環境問題的構想,雖然大多僅是屬於理想化的概念,但對於後來住宅社區環境的規劃,都有某種程度的引導作用,包括1804年法國建築師勒杜(ClandeNicolasLedoux)在他所著之建築論中提出的區分住宅區機能、秩序觀念;1816年英國羅伯歐文(RobertOwen)提出一個工農混合之自給自足社區;1849年J.S.Buckingham提出一個具有階級制度聯合自治社區性質的模範市鎮;1859年法國Oivel則以古典法國景園及英國庭園平面衍生出一個藝術化軸線式的街道網絡住宅社區,成為霍華得花園城市的前身;1900年初法國TonyGarnier提出以不同活動機能區分的住宅區;十九世紀美國GeorgePerkinsMarsh則強調人與自然間的平衡,對於都市開放空間的安排有極大的貢獻;而FredesickLawOlmsted是紐約中央公園的設計者,強調都市中英保留足夠的開放空間,要求都市及住宅之通風、採光、綠地,這些觀念發展,影響的後來的花園城市,成為近代住宅社區規劃最重要的理論。
1.霍華德的花園城市:
由於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巨大改變,產業分佈及活動型態的不同,生成了許多工業城鎮,大量的人口湧入都市,使得城市中心的公共設施不足、環境老舊、市中心衰頹,其造成居住環境破壞,英國人霍華德(EbenezerHoward)在1898年提出一個適合工作與居住的花園城市,以討論一個城鎮的大小為始,而以簇群(cluster)的觀念為終;1899年他成立的花園城市協會(GardenCityAssociation)將花園城市定義為:
「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的生活與工業而設計,他的大小要能適合完整的社會生活,但不能太大,其四周應以綠帶環繞,全部土地為公有或全社區信託所持有。
」(陳明竺,1992)他提出了許多不同以往的特點,包括社區大小、人口規模、居住環境寧適性、農地、工作地點的保留,即是一種有計畫的土地使用,他也首先提出鄰里單元的規劃理念,並對於新市鎮開發、財務管理、以及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都產生莫大的影響。
2.新市鎮之規劃理論:
城市向外擴張是不可避免的,而具體的新市鎮理論是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都市人口快速成長,為了解決城市內大量的人口、就業、居住、交通、休憩問題而提出,他亦是受到霍華德所提出的花園城市所影響,1960年美國開始有私人興建郊區新市鎮,1970年代美國政府也開始補助建設新市鎮,新市鎮大量的開發,郊區生活成為美國人主要的生活方式;美國賓州大學葛拉尼(GolanyGideon)教授將新市鎮定義為:
「新市鎮為結合都市與鄉村環境,新建或擴大都市集居地,為一個有計畫的社區,以緊湊之建成地,外圍繞以綠地或農地等開放空間,共同形成新市鎮之整體,其非但應有完善的土地使用管制,且應相當獨立,具備叫完經濟基礎,自足性、自持性及自制性。
(謝孟展,1993),新市鎮的目的在於緩和大都市人口、住宅、交通的壓力,促進區域之社會與經濟均衡發展、改善大都市或都會區之生活、創造有創意且舒適的生活。
這種將人潮往郊區疏散,以小汽車串聯的作法雖解決了都市中心人口成長壓力,但也使都市無限制擴張,衰敗的市中心擴大,不但形成治安問題、交通擁擠、政府稅收不足、原有行政單位無法管理、更造成環境污染與能源浪費而無法解決。
加上土地單一使用,工作、居住、娛樂、購物、休閒分開,住宅區不但像孤島般獨立在郊外,其衍生出大量的交通旅次,使得在進出城市的主要幹道及都市內部交通擁擠,噪音、空氣污染、停車位不足…等問題,「我們開發建設與各地方得土地分區法律,將整個社會區以年齡、收入、種族與家庭種類等條件計畫分成不同組群團體,漸漸地,人們及活動被孤立於一個沒有效率、充斥著阻塞及污染的社會網路結構---而不是將其融入多樣且人性尺度的社區中。
(劉依婷,1999)」。
過渡依賴小汽車,雖然改變了日常生活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但每個人生活的大半時間在家、工作地點、車中度過,與人接觸的機會減少,人與朋友、社區的互動減少,造成了人情冷漠、社區關係淡薄的困境。
規劃者偏愛郊區獨棟的住宅,缺乏大眾運輸的配合,年長者、青少年及小孩等不會開車者失去了行動自由,而形成了年齡、族群上的隔離,大量往郊區發展的社區規劃問題逐漸浮現出來。
(二)新都市主義的興起
1.新都市主義的興起:
戰後,郊區生活成為大多數美國人的選擇,這種新的生活方式造成不完整的社會關係,高科技的網路縮短人與人的實質距離,也無法真正替代人與人接處與互動中產生的鄰里關係;即使也有人提倡對於市中心填充地區進行更新計畫,但規劃者忽視居民需要、忽略周圍環境關係,將城市重新配置,市中心貧民窟的問題沒有解決,造成更大的族群分隔,新都市主義因而產生,期望可以透過規範及都市設計的方式,重新回到一個以「人」為主的生活空間。
有鑑於當今郊區發展與都市蔓延,美國自1990年代起,由若干建築師、社區規劃者成立了「新都市主義協會(CongressfortheNewUrbanism)」,有鑑於市中心的不當投資、規劃,造成都市在收入、種族、年齡的隔離、與都市無的線蔓延,環境、歷史軌跡、社會關係都遭到破壞,而發展出的新都市主義,其概念可源自1961年JaneJacobs在「TheDeathandLifeofGreatAmericanCities」一書中首先從人的日常行為出發,藉由簡單的觀察中發現「步行」是人最常使用的方式,安全、多樣、適合小孩的步道及鄰里是最佳的住宅社區空間,他形成多樣化城市的需求,包括:
(1)多樣性的需求
(2)混合使用的需求
(3)小街廓的開發的需求
(4)歷史性建物的需求
(三)都市主義之內涵與理念
有鑑於當今郊區發展與都市蔓延,而發展出了新都市主義,利用建築及開放空間的配置強調空間間的尺度與密度,空間的層次及聯繫性;新都市主義者主張「整個區域是可以被相似的都市原則來設計」,並從三個面向來討論
1.區域(region):
(1)區域成長危機
新要瞭解新都市主義如何運用於區域尺度之前,應先了界現代美國都會區發展的情況,過去由於都市郊區大量開發,忽視了地區環境,產生了都市成長的危機,包括:
▪郊區蔓延:
美國政府的財物政策、公路政策均促使郊區發展,利用通勤發展郊區生活,提供低價住宅、可負擔的房屋…等,大量的人口外移,對於住宅、娛樂、交通、公共服務的要求也隨之增加
▪汽車使用:
隨著郊區不斷發展,衍生出交通旅次增加,強調快速的交通效率而忽略了生活品質
▪人造開發與土地使用所造成的隔離:
▪地方識別性低:
大量的郊區住宅,放棄傳統的鄰里空間關係,也忽略了地方特殊的環境,缺乏地方識別性
因此,新都市主義專家們提出應重新思考人的生活品質,而不是僅以重新發展或限制開發兩種極端的方式解決都市成長的問題。
(2)新都市主義的區域策略:
▪都市填充地區與再發展(Infillandredevelopment):
這是檢討現有公共設施最佳的機會,也是區域成長政策的主要部分,但要完全依靠這種更新的方式並不實際,因為舊都市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去容納更多的需求,且所增加的部分也容易遭到就有居民的排斥,因而產生了都市成長範圍(UGB)與土地使用分區(Zoning),這是新都市主義的理論的中心---以一個開放空間、運輸、對行人友善的概念配合地區性系統發展,幫助都市中心與郊區成長,而成功的都市填充與在發展需要讓居民明白除了不成長及往郊區蔓延外仍有其他選擇,地方政府應與區域配合,在地方發展時可配合區域整體的工作、運輸系統、農地、開放空間與工作機會,另外以政策、管理來達到經濟、生態、科技、社會的公平。
▪新市鎮(NewGrowth)與衛星城鎮(SatelliteTown):
新市鎮以及衛星城市的開發是最容易發展運輸及行人為主的模式,卻也最容易造成都市尺度的擴張,如果有好的規劃和運輸導向的發展,除了做到完全的填充(infill)之外,也建立都會區發展的結構,利用大眾運輸的發展,減少停車區需求、公路開發與破壞環境,而成鎮中心暨生活中心的作法,更強化了城市的角色;新都市主義的概念即為避免現代主義的無效擴張,從行人尺度、可辨識的中心與邊緣、多樣的人口及使用、公共空間出發。
2.鄰里(neighborhood)、地區(district)及廊道(corridor)
鄰里、地區、廊道三者是新都市主義之組織元素:
▪鄰里:
指的是都市化的地區,具有平衡人類混合活動的作用
▪地區:
指的是單一的活動地區
▪廊道:
指的是連接或分離鄰里及地方的元素
鄰里通常為住宅社區的基本單元,為一個具有限制的地區及結構中心,他提供居住、工作、購物、公共建築、公園不同使用間的平衡;而地區指的是一個都市化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間,一個地區仍允許多樣的活動來支持地區的特性,並擁有大型的交通運輸使地區更為完整;廊道一種串連或分離地區及鄰里的工具,可以自然或人為的方式呈現,重要的是他並非一個地方規劃所剩下的空間,而是藉由其可見的連續性做為主要的依據,廊道的種類可分為人為的道路(鐵路、輕軌及有軌電車、公車、接駁車)以及自然的林蔭大道、綠帶,三者共同形成都市並應保持協調的關係。
(1)鄰里單元的規劃理念:
最早源自霍華德的花園城市(GardenCity)理念,對於日後的住宅社區規劃影響很深,以下便對鄰里單元觀念作一簡要的回顧:
A.霍華德的花園城市:
由於工業革命使得當時的農村社會都市化,包括住宅缺乏、交通壅塞、公共空間不足使得居住品質低落,1898年英國霍華德提出花園城市的構想,以華德(Howard)為構成都市的基本單元,其中包括160英畝的土地、約5000的人口,而一個城市由六個霍華所組成,透過對農業、工業、居住、公共空間的分區規劃,來創造出一個較小的計畫性社區組織,能夠獨立進行各項生活功能,並掌握都市機能和環境(謝孟展,1993)
B.培雷的鄰里單元(1929):
培雷是第一個將鄰里單元加以定義的人,他考察了紐約市而歸納出了鄰里單元的六項基本原則:
a.鄰里單元的人口規模應能足以持一個小學為準(約為5000人)
b.鄰里面積大小約160英畝,居住密度每英畝10戶,其形狀應使學童上學的徒步距離不超過800公尺
c.主要幹道和通過性交通路線不可穿越住宅鄰里內部,而以此等道路做為鄰里的界線
d.內部街道系統採用囊底路(cul-de-sac)或彎曲的設計,以阻止穿越性交通,造成安靜、安全、少量的交通流動,以保持住宅區的寧靜氣氛
e.鄰里性設施機關(如學校及其他服務機關)適當地集中在鄰里中心
f.鄰里性服務設施如購物、圖書館和社區中心等應靠近小學,公園及遊憩區之間應是當地分配在整個鄰里(錢學陶,1987)
培雷的鄰里單元模式認為在未來都市化及工業化的影響下,傳統空間力量也將逐漸消失,所以在他的概念中,並未考慮到傳統舊聚落的內聚能力,企圖重新找尋一個現代的生活方式,以教育設施及鄰里中心組織作為新的生活中心。
這樣的作法雖然受到很多批評,認為他是以封閉建築群來強迫推展孤立的鄰里觀念,因而衍生了後續許多學者的修正計畫,但在概念及實質組之上並未有多大改變,培雷的鄰里單元理論可說是後來鄰里單元主要的依據。
C.斯坦因(1928)、N.L.EngehardtJr.(1943年)的鄰里單元:
這階段的鄰里規劃主要是加入了超大街廓的觀念,鄰里單元的規模沿襲培雷的模式,並組合建築配置、道路系統規劃進而提出了改善的構想,前者提出了一個城鎮由三個鄰里單元組合成的構想,城鎮規模為7500~10000人,個別鄰里單元不超過800公尺並擁有自己的小學、商店區與遊戲場,而全鎮中心設置於三鄰里之中心,共用中學及文化中心且以中央綠地聯繫各區,城鎮任何一處至中心不超過1600公尺,而各鄰里單元重疊部分作為商業中心,以增加城鎮居民互動、聯繫的機會;後者主要是融入了層級體系的觀念提出以教育設施做為都市層級與鄰里架構的依據,鄰里以學校為核心,公共設施的使用層級來配置規劃鄰里社區。
至此,鄰里單元的理念、規模以趨於完整,日後提出的修正也多傾向於依據不同基地背景作些微的數據調整。
(2)新都市主義下的鄰里單元:
新都市主義的規劃理念,期望提供混合、多樣的使用以滿足居民需求,在鄰里中心提供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包括學校、市場、鄰里性商店、公共設施、公園、活動中心…等,社區內的人都可以在5分鐘的步行範圍內到達鄰里中心,其所規劃的城鎮也是以鄰里單元的概念作為分區依據,而新都市主義下鄰里單元之原則有:
A.具有明確的中心與邊緣---
鄰里單元的中心通常位於重要的交叉路口附近,作為公共建築(如郵局、文化中心、托兒所…等)的所在地,配合廣場、綠地成為鄰里居民的公共空間,工作與購物地點常與中心相連,可結合鄰里性質的商業及社區活動來增強中心的功能。
鄰里的邊緣可能是自然的森林、河流或人為的道路、設施,低密度住宅通常配置於邊緣,而在高密度發展的都市地區,邊緣通常由交通幹道來界定。
B.以1/4英尺作為最佳的鄰里大小規模---
以5分鐘的步行範圍(1/4英尺)作為標準,期望居民可以在步行範圍內完成日常生活所需,並有車站可與周圍地區相連,增加大眾運輸通勤的意願,減少小汽車的依賴。
C.混合使用---
住宅、商業、工作、娛樂等不同性質的使用混合,鼓勵步行作來增加不同年齡的活動範圍,提供不同的住宅形式使不同收入的人也能混合於一個鄰里之中。
D.鄰里單元將建築及交通建構於一個良好的網路中---
在街廓中縮短人行的路程,以多種類型的鄰里街道提供人、自行車、汽車的使用,避免過境性交通進入地方性街道,運用囊底路及還狀道路,減低車速增加人活動的機會鼓勵人與人的偶遇。
E.以公共空間和公共建築為優先---
運用公共空間及公共建築特有的公共性,來加強社區識別,配合有等級的街道、街廓、廣場,加強社區中心的角色,成為社區地標。
(3)街道(street)、街廓(block)、建築物(building)
新都市主義主張都市由街道、街廓、建築所組成,以往的都市以格子的形式,並將空間分做開放空間與建築物,但近年來都市的建築物變成建築師表現自我的手段,而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則又因為其可協調性而變得不夠精確,在法官、公共政策及建設都鼓勵著小汽車的發展;新都市主義專家提出了「公共領域(PublicRealm)」的觀念,將公共領域定義為一個提供居民聚集、接觸、相互交流的地方,而新都市主義則是在找尋出一個新的範例,透過私人建築的規範以保障公共領域,在街道、街廓、建築物的尺度中訂定一種相互和諧的規範來達成新都市主義之好住宅。
A.街道---
街道並非城市的分割線而是居住、遷移所仰賴的工具,在規範的訂定上分為街道模式(Pattern)、街道等級制度(Hierarchy)、街道結構(Figure)、街道細部設計(Detail)
B.街廓---
街廓是展現城市建築紋理和公共領域的最佳方式,在規範的訂定上則從街廓大小(Size)、紋理(Configuration)、街道本身(Streetground)、沿街面(Streetwalls)、街道景觀(Landscape)、路邊停車(Parking)六個方向來訂定。
C.建築物---
建築物間適當配置與組合關係,則是決定地方特色的依據,在規範訂定上則是以使用(Use)、密度(Density)、形式(Form)三方面著手。
(四)新都市主義的住宅社區規劃類型
1.新都市主義的住宅社區規劃原則:
新都市主義專家們認為城市是一個整體,但卻缺乏整合,人與人的接觸減少,而新都市主義的規劃則是提出一個可被界定的範圍內,以公共空間、商業設施做為市民中心、並正確的處理汽車、建築物及其周圍環境,其原則為:
(1)應有清楚的界線---都市成長限制的觀念
(2)對行人有助益的循環系統---藉由區域交通系統來支持
(3)公共空間非殘留的---主要開放空間網絡的維持
(4)公共空間與私有空間等級制度---包括住宅、商業、文化中心…等
(5)人口的多樣化---提供不同型式的住宅並平衡工作與居住的需求
2.新都市主義的住宅社區規劃類型:
(1)鄰里規劃(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
TND主要來自於AndresDuany和ElizabethOlater-Zyber所提出的小尺度的規劃,在強調鄰里尺度的紋理關係,應用於渡假社區(Seaside)、再開發的購物中心(Mashpee)、傳統郊區規劃(LagunaWest)…等,其較少討論到區域計畫及交通的重要性,也因如此,許多評論家常批評其造成了高價住宅、所得與種族區隔、郊區主義…等,與原新都市主義精神不符之問題
(2)大眾運出導向規劃(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由PeterCalthorpe所提倡的TOD其導源於永續都市之發展理念,強調「機能與自我調節成長原則」與「最少廢物原則」,並加入大眾運輸所提供的因果效應、催化效應、可及性效應做為都市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形成之大眾運輸導向的理論,主張都市應沿著輕軌節點及車站成長的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都市 主义 观念 住宅 社区 开发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