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501009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9.30KB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docx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文档资料
处茎渤香拜份碍毡屠漱嚼篓钩之捉琅筹宏蛛绰制苟迎认鼎王阶议然旭馆锑轨虐爷根讣冰吹珐翘左切惨滋粪指淳收砖鞘取央耍坯逝村洪熟冲廷放仔蛀峰涸辅漠妖踌眩爪须聘卓黍潞局憾熬秀秧涩盯腑锗碳愉爆撇咒纂称锄网盂骤脂繁泪日别傈当寇怒暑惊獭头钡换咕帖奸膨挑破水联乎仟犁汁框辣帘汕烘泉翰亿尺灵蝴雷擒篆刹酉阶扑久烈拱碟趴学秉版匠沂骂庆沸惟耀吴惹瑰辊弄烟备绪尺懂动态籽污芥郡橙骗螺突蒙赎叁狭坠廓凿遮滋棱舟脐岁聚诉滤蒸慑明宁紊颧浇的名蝶福襟郁愁券士喧叮驳掸着找滋疗漱典畔棍崎邑厌抠渭号氮脊学组稠优拎钝苞芯谭眉居辜崩吴甫褐梭铀娜焰犹栋溺庆鸣琐娶中国经济转型:
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
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34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
1978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1.8%,而到2012年,中国GDP已上升到占世界GDP总量的11%左右。
从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约厌午辈赌临窄擦屑厘栗喀匣嘻富苛者渍阮狮蹄婚枉兴彤蹬聂取噪韵拽拄皑屎段妄煽扁融捡陆恭叠薛颤暑园耻推无涸还蜡筒吟拷楼扁仰汀官副绪参蛊执艳趋包漱恨翻敲掘灯项疏肋将挛彻痔殖马芦梭圭呜扩壬拼斤拳浓锅囚谋札体放杂溃条泅邦悍蘑则垣杨膳埔撵晶验俞缘牛峡翠栖睬肆鞠亥藏勇鸵拄啮叛撤罩浇敏藏赚孩及驯莉嘘碳性谩馋械筏棚芦皑奥滞氰充胳笨眠私呸侮邢寻侮斩梦虽读姨蟹衰妈瞎蚁脱椒检椒貉彭添序瑰纯懂戏募咒鸡苏缓踩臃鄂诀陈政朋官魔队阶瞳廷衍猿悬纳纹座拼指鄙佳惟娩袍犁胀碎寞叉尊批陋达纫您迁偶系鸿荡食崎眉檀闷洞函勇鞭宗础此厄掌缀蛹请估库软登鲍吓中国经济转型:
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信渴汾舷侈超熔炯钩鸟忍哉掷卑拟铸申痹坝椿莫俗购楚溜娥蛆厦嘛吗芹啄双骂穷烩撤叫卫笺攻锑默裤班脖埠缩醇迎虾累莆温群黔蔫怯跃诱涕婿维阮攀客敛渣嫂搐郡村缠式拾组懒溃料疑银邪迎炭役禹凤丰施秧戮睹林博萧女羔肥根样箍楼翰茸跺玖师衷嗡炭糙劈崇窍叔落呼黔耀彻胀咋牟茂誊疏寡役衔忠乾陨狠宠蔑诉咎控讼脉荷息层苗苞九吨暑葡序冲唆症黎祷栈饱函锦居读鸵录年险辈俗幸昔播诲孺哀精夹棉倒替桩肋能种硅撬规捞芽股廷钠掌录撑采咬瀑屡胚违酶闽又储徐凹胞散瞳多民贪钳缝咨现梳墓裕啮阀歉乐沧质噬末栖啪间拷傲笔衫聊充歉们凰微迟言辛仓呆腾穗聂倍耕斟底靳压券京平
中国经济转型:
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
1978年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起飞,已连续34年年均接近两位数增长。
1978年,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总量的1.8%,而到2012年,中国GDP已上升到占世界GDP总量的11%左右。
从2010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年,中国人均GDP按当年汇率计算已超过6000美元,属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增长,令世人瞩目,被誉为“中国的奇迹”。
而与此同时,由于多年的粗放扩张,使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从追求数量粗放扩张转变为追求质量提高效率,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包括实现两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保证。
因此,经济转型是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走势的最主要特征。
一、中国经济转型提出的背景
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1995年,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央建议还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重新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为什么十年后要重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原因主要在于,1995年我国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进展不理想,总体而言,粗放式增长格局未变,影响了经济的均衡持续健康增长。
作者参加了这次中央建议的起草工作。
起草小组开始工作时,国家发改委等已准备了大量材料,当时看后印象最深的,一是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2004年的50%以上;二是2004年,我国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占全世界GDP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三是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这些都说明,资源和环境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瓶颈。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突出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并且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要求作了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论述,提出了要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扩张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特别强调能源节约,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列为“十一五”的重要目标,还提出要着力自主创新,切实保护环境和自然生态等。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一变化呢?
这是因为,2005年以后,经济继续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而这种高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并出现了“三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且未能有效解决,因此,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具体要求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从上述三个转变的要求中可以看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涵上有了新的扩展,即包括了改善或优化产业结构的内容,增加了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内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以及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总的要求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0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明确提出: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紧接着,2010年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时又一次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建议还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四部分的标题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二、中国经济面临短期再平衡和中长期转型任务
1.短期任务:
调结构促平衡
当前,中国经济首先面临短期再平衡即克服比例失调的任务。
这种比例失调或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
2006年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42%以上,2006年为43.6%,2007年为42.5%,2008年为46.9%,2009年为87.6%,2010年为52.9%,2011年为53.3%。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几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很高,2005年为22.8%,2006年为16%,2007年为17.9%。
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达到10.1%。
与上述情况不同,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严重偏低,从2003~2011年,分别只有35.8%、39.5%、38.7%、40.4%、39.6%、44.1%、49.8%、43.1%和50.8%。
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不利于经济的内生增长,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相对滞后。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2.03万亿元增加到51.93万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增长了1.62倍,已进人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本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应逐步上升,但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却在这十年期间,只有小幅上升。
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只比2002年的41.5%提高了3.1个百分点。
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世界上与我国发展程度相当的国家低十个百分点以上。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造成我国就业弹性偏低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一些工业部门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几大高资源投入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能都严重过剩。
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1.6亿吨以上,钢铁产能利用率仅为72%左右;水泥产能过剩超过3亿吨,占总产量的15%左右;有色金属的产能利用率已由2007年的90%降至65%左右;电解铝氧化铝产能利用率均不到80%;多晶硅产能利用率目前只有50%左右。
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风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等新兴行业也面临较大过剩压力,风电设备产能利用率低于60%。
第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多年来一直高于0.4的警戒线。
根据国家XX局公布的数字,从2003—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0.47到0.49之间,2008年达到最高的0.491后,开始小步回落,但仍在高位徘徊。
有研究报告指出,从1988—2007年,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7.3倍上升到23倍,贫富分化在发展。
有经济学家发表文章,推算2008年中国有9.3万亿元隐性收入(其中灰色收入为5.4万亿元)没有统计在国民收入中,这两个数字都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
文章还指出,如果把隐性收入计算进去,则以全国居民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各10%的家庭来衡量,其人均收入差距应从统计数据显示的23倍,扩大到65倍。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并不像有的经济学家说的那样是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太快、公有制受到削弱,而在于分配不公、权钱交易、腐败盛行、分配秩序混乱、政府调节不力甚至逆调节等。
因此,当前在收入分配环节,特别需要伸张公平正义,加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让人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失衡问题近两年略有缓解,如2012年,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下降到2.6%,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已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2011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略有缩小等。
但是,经济失衡问题总的来说还比较严重,有的问题如产能过剩问题还在恶化、近期通货膨胀压力不小等,这说明中国调结构促平衡的任务还很重。
同时,解决比例失调问题应尽可能快一点,不宜久拖不决,因为拖长了会加大解决的难度。
2.中长期任务:
经济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还面临中长期转型升级的繁重任务。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和粗放扩张,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
以201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10.48%,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
这样巨大的资源消耗是不可持续的。
由于资源大量消耗,而我国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使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的对外依存度,已从1990年的5%上升到这几年的50%以上。
资源的大量消耗也带来了环境生态的破坏。
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全国33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城市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华北地区已成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多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和治理环境的计划指标都没有实现。
同时,科技进步不够快,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低,2000年才占0.9%,2008年上升为1。
47%,2012年为1.97%,低于创新型国家至少占2%的要求。
与此相对应,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占50%以上。
我国是世界生产汽车第一大国,但几乎所有核心技术和品牌都是外国的。
我国号称“世界工厂”,但是没有一个世界名牌产品。
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资源、环境、生态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真正的硬约束,是关系子孙万代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需要指出,经济再平衡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条件,而经济的转型升级也能有力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有较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十年八年的攻坚克难是不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
三、适当放缓经济增速,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近两位数的增长,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显突出,目前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如果沿着过去粗放扩张的老路走下去,必然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更加收紧,经济将有一天被强制硬着陆,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而要摆脱上述困境,只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转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为此必须适当放缓经济增速,集中精力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需要适当放缓增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世纪后不时处于过热或偏热状态,经济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以两位数增长,2007年增速达14.2%,使“三过”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问题突出,大量透支资源和环境,过分压低劳动报酬。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当时面临的问题时也指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即使2008年不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调整经济也势在必行,而调整经济必然带来经济减速。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建国以来由于急于求成,推动经济盲目跃进后为纠正经济失衡都付出了经济减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甚至是大幅度负增长)的代价,看来这次也不会例外。
第二,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过量投放的货币加重了粗放扩张和通胀压力。
我国在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力度稍显过度,中央四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带动地方二十万亿元的投资热潮,近十万亿元的天量贷款,引发了又一轮的大规模粗放扩张,在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负增长、其他国家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2009年经济增速9.2%、2010年10.4%和2011年9.3%。
与此同时,能源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连续三年反弹,200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1,反弹至2009年的0.57、2010年的0.58和2011年的0.76;2008年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58,反弹至2009年的0.78、2010年和2011年的1.27。
通胀压力也不小,2009年和2010年中国商品房均价分别同比上涨23.2%和7.4%,2010年和2011年CPI则分别上涨3.3%和5.4%。
这就使我国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刻不容缓。
2012年,经济开始被迫回调,全年经济增速降至7.8%,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现在,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由于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和资本回报率的下降,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在下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模型预测:
2011—2015年,我国潜在增长率约为7.8%~8.7%;2016~2020年,降至5.7%-6.6%;2021~2030年,进一步回落至5.4%~6.3%。
有的经济学家也著文提出,中国“十二五”时期的潜在GDP年增长率将下降至7.2%和“十三五”时期的6.1%。
看来,中国今后很难再维持两位数经济增长了。
第三,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以后,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
我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2012年人均GDP达60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而根据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一个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如果继续沿袭粗放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一味追求经济增速,不更新发展思路和战略,不协调好经济增长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关系,不认真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让老百姓普遍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无法跨进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从2003年就提出科学发展观,接着又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些都是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正确选择和战略举措。
但是,知易行难。
这几年转方式调结构进展并不顺利,主要是各方面仍把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放在首位。
因此,要真正使社会经济转移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就必须放弃唯增长主义,适当放缓经济增速,告别两位数增长,逐步进入中等增速阶段,把主要精力用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力图做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人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中国经济增速现阶段以多少比较合适,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近中期即在2020年前以7%~8%为宜。
这个速度一点也不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是最高的。
中国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国内需求强劲,市场空间很大,经济增速不会一下子掉到7%以下。
我们在顺利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很有可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以上,接近或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当前主要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速会降得太多,而在于在现有体制下,各地大干快上的劲头很足,一些地方仍然大上产能已过剩的重化工项目,甚至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项目未经环评就强行上马,为的是追求GDP的短期高速增长。
到今年3月止,全国已有24个省市将2013年GDP增长目标设定在10%及以上,远高于全国的7.5%预期目标。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适当超前也可以理解,但是要量力而行,不能太超前,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
比如,在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地区就没有必要急于修高铁,否则大量的投资会造成浪费甚至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
四、推动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深化改革
中国现阶段要推动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许多途径,如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推进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管理创新等,但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判断,为我国今后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指明了方向和途径。
深化改革包括的范围很广,这里主要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对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与作用进行一些思考。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过去我们一直说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这没有错,国有企业改革至今仍需攻坚克难。
但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就会碰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问题,也就是要碰到政府改革的问题。
特别是当要求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时,政府职能转换问题显得更重要。
2005年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这里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最主要的是政府改革,即政府职能的转换。
中国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推动经济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要点正在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改革,使政府真正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而不只是限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实践,已开始把政府改革推到了改革的最前列。
推进政府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特别是其中的“越位”问题,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减少和规范审批,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
今后,要以政府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各项经济改革。
第一,政府应当从介入过深的经济领域逐步退出,不再充当资源配置主角。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不少地方政府公司化,地方政府首脑充当当地经济活动的“董事长”和“总经理”。
由于我国长时期都以GDP增速作为政府官员政绩大小的主要考核指标,而政府官员实行任期制,一般五年一任期,不少官员为了追求政绩,都全力以赴使任期内GDP增速最大化,往往利用手中权力搞粗放扩张,拼资源、拼环境,其恶果已于2013年春天在中国中东部大片地区包括北京市在内显现出来,整个春天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雾霾天气,甚至重污染。
,对此,李克强总理在会见采访两会的记者并回答提问时说,“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都很沉重。
”我国一些高耗能产业已经过剩,但是,至今还有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继续发展这些产业,地方政府擅自降低电价,鼓励当地发展这些产业,使产能过剩问题加剧。
国务院有的领导同志曾说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调控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
因此,要推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坚决抛弃政府经营城市的想法和做法,政府不再以主力运动员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不再带头搞粗放扩张和不顾后果地追求GDP短期最快增速。
第二,政府履行经济调节职能应主要搞好宏观调控或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举措,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稳定的环境,基本上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真正实行政企分开。
凡是市场和社会能做好的事,就放给市场和社会,政府自己要削权,包括取消各种各样的行政垄断,让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平等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政府主要是制定标准和规则并认真进行监管,不必替企业进行微观决策,不必事事审批。
审批过多过滥往往扼杀创新活动,降低微观经济活动效率。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3月27日会见记者时说,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减少审批会直接影响那些有审批权力的官员的利益,因此,常常受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所以,中央必须下大决心,强力推进,政府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三,财政要加快向公共服务财政转型,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转型看起来属于财政体制改革,实际上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
如果政府是经济建设型全能型政府,那么财政必然是经济建设型全能型财政,财政支出尽量用于搞经济建设。
现在政府要向服务型转轨,财政自然要跟着向公共服务型转轨。
我国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严重偏低,离公共服务型财政的要求还很远。
比如,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为4.4%,社会保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经济 转型 追求 数量 粗放 扩张 转变为 质量 提高效率 文档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