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蜇人触诊的方法1.docx
- 文档编号:11500838
- 上传时间:2023-03-02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8.97KB
宣蜇人触诊的方法1.docx
《宣蜇人触诊的方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蜇人触诊的方法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宣蜇人触诊的方法1
触诊的方法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
一、触诊的方法
系用手触摸患处,体会手下的感觉。
有时为了进行比较、鉴别,也要触摸周围的健康组织(包括对称的部位)。
根据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部位或深浅,采用的方法和力度也不一样。
浅表病变在触摸时不要过于用力,肌肉深层的病变必须用中等的力量才能找到痛点,近骨膜处损伤或关节微小移位往往用力较重才能发现。
其触诊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手指触诊法
最常用的方法。
检查局限性病变时,一般用拇指或食指指腹触诊;病变范围微小或病变在骨突的侧方(如棘突的侧方)时,还可以用拇指指腹的两侧按压寻找。
由于指腹的感觉灵敏,因此可辨别或感觉组织的厚度、硬度、柔韧度及弹性等,还能准确地给患部适当的压力刺激,以诱发病变部位的疼痛。
手指触诊法在触摸脊柱时,又分为三指、双拇指和单拇指触诊法:
(1)三指(食、中、无名三指)触诊脊柱法:
中指驾在棘突顶上,食、无名二指分别放在棘突旁,迅速沿脊柱滑动,以觉察生理曲线是否存在,或消失、反张、成角、后凸、内凹、畸形等。
再查棘上胸韧带有无变化、棘突有无偏歪等。
(2)双拇指触诊法(也称“八”字触诊法):
双手四指微屈,拇指轻度背伸外展,呈外“八”字式,用双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顺序依次左右分拨,检查有无纤维断离、钝厚、变硬、挛缩、弹性变差等,同时查棘突位置和棘间隙大小的变化等(图2-7)。
图2-7双拇指触诊法
(3)单拇指触诊法:
用一手拇指指腹桡侧在患处与纤维(肌肉、韧带等)走行方向一致,或与脊柱纵轴方向垂直,按次序依次左右分拨、按、摸,检查有无软组织损伤和解剖位置的异常(图2-8)。
图2-8单拇指触诊法
2.手背触诊法
主要用于测定皮肤的温度。
3.双手触诊法
主要用于检查关节。
即用一手操纵关节远端的骨骼,另一手放在受检查的关节作触诊。
例如,要寻找关节间隙或了解是否有错位,以操纵关节远端骨骼的手运动远端,则关节间的相对运动容易被另一手探知。
4.肘压触诊法
对于深部的病变,需用较大的力量才能刺激或触到病变部位。
因肘压可使力传递较深,故可用肘压法。
例如,腰部深层和臀部深层的病变,可通过肘压法来触之。
5.探棒触诊法
对于肌肉丰厚,病变部位较深,面积不大的病变,手指的压力不够,而肘压的面积又太大,不能很好寻找到病灶点或压痛点,此时可以借助探棒(像探针一样,一般用优质木、牛角、塑料制成)来按压探查,以寻找敏感点。
如遇到腰部或臀部深层的病变。
6.探针触诊法
对更细微而较表浅的病变部位,用指腹侧方探摸面积显得过大,可改用探针或火柴头来按压,以寻找敏感点。
如枕大神经病在枕部可用探针来寻找病变点。
7.组织分层触诊法
在组织丰厚,分层多的部位,区分病变在哪一层是件较困难的事。
触诊时可利用肌纤维的走向来区别。
一般顺着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一般不受较大的刺激;垂直于肌纤维走向推动,肌肉感觉到较大的刺激。
例如在背部,表层是上肢肌,纤维基本上是横行走向;深层是竖脊肌,肌纤维是纵行走向。
手指纵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部位在上肢肌;反之,向横行方向推动时,被刺激部位出现敏感点,说明病变在竖脊肌。
二、触诊的要点
1.触诊的按压方向应当是与骨面或骨突面垂直,因垂直方向受力最大,刺激最敏感,易诱发疼痛反应,从而有利于找出病变部位。
如腰三横突综合症,按压方向应正好是横突尖指向的平面。
棱形肌损伤按压的方向是肩胛骨内缘指向的平面。
2.查体时应以压痛部位为准,而不应以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疼痛部位为准。
因为,深部疼痛感觉定位不清晰,患者自己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痛点,而真正的压痛点却不是患者平时感觉到的痛点。
患者自己定位是摸糊的或捉摸不定的。
因此,医生应细心查体,准确判断。
3.触诊时应注意对比检查,以便比较鉴别其异常改变。
即注意对比肌紧张程度、皮肤的温度、皮下结节、条索、硬块等,应与相对称的健康组织对照以助确诊。
4.触诊时要根据手感和病人的反应悉心体会,即根据软组织异常改变的性状和特点,压痛的部位及性质,病人的反应,损伤点在浅层还是深层等进行定性定位。
再根据自己对解剖的熟悉和丰富的经验,加以综合分析、体会。
最后作出判断:
是新鲜损伤还是陈旧性损伤;关节是否发生微小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是否影响到神经、血管等。
5.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时,应注意偏歪棘突的位置、方向和大小。
一般需触摸、比较下述四条线才能判定(注意与先天畸形区别)。
(1)中心轴线:
又称后正中线,为通过脊柱中心的想象的一条直线。
(2)棘突侧线:
(棘突旁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接线。
(3)棘突顶线:
即每个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各棘突顶线的连线重叠于或平行于中心轴线(在中心轴线的矢状面内)。
(4)棘突尖线:
是上位棘突下角尖与下位棘突上角尖间的连线。
正常人两棘突侧线均应与中心轴线平行,棘突顶线和尖线应与中心轴线重合(或平行)。
一般情况下,当棘突偏歪时,其顶线偏离中心轴线,侧线在此处成角而成一曲线,尖线则呈斜形方向与中心轴线相交。
椎体发生不同的移位时,棘突则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这些变化可用拇指触诊检查,并与相邻上下棘突相比较。
必要时使脊柱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反复对比就能作出正确判断。
个别时候能遇到棘突有先天变异者,可酌以顶线为主,与中心轴线相比较。
1.触压痛点
即寻找疼痛点和压痛点部位。
患者主诉某一部位疼痛,一般很难准确反映病变部位的真实情况,必须依靠医者反复触摸,才能弄清楚。
但要注意一点,并非所有触痛点的部位都是病变部位,因为,人与人的痛阈不同,有些人很敏感,正常部位在一般作用力的触压下也会很痛。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反射引起的肌痉挛(放射痛)或内脏有病变而引起特定部位的牵涉痛,这些部位虽然有触痛点,但它不是原发病灶,也就是说某一局限性的损害,涉及的范围可能并不局限,而牵涉到其它部位,或沿一定的神经放射,出现多个触痛点,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触压痛点的压力大小要因人、因部位而异。
较敏感的人或部位,用力可轻微;痛阈低的人,用力可大些。
部位深在者用力需较大才能触及。
疼痛与否是患者反馈给医生的重要信息,有时对诊断来讲也是重要指征之一,如枕大神经头痛。
触压痛的性质、范围、部位和程度如何,对于诊断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讲,肌腱、韧带、筋膜在骨的附着点是高应力集中区,易发生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因而压痛很明显,以钝痛或剧痛为主;肌肉的疼痛以酸胀痛为主;肌肉的压痛范围较广,而肌腱、韧带止点和骨膜的压痛点则较局限。
另外,触压不单只有痛感,还有酸、胀、麻等感觉,这些也可作为诊断的一项指征。
在初诊时要分清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
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必须反复定期摸查,才能正确地指导临床治疗。
另外,在临床上,还有浅压痛和深压痛之分。
(1)浅压痛的检查方法:
病人站立,不能站立者可俯卧位。
检查时用拇指顺序轻压棘突、棘间韧带和两旁的腰背筋膜、肌肉、椎间关节、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髂腰韧带、骶部背面以及臀部的好发压痛部位,图2-9颈肩部常见之压痛点
当发现压痛点时,即在局部做一记录。
再检查一次,看压痛点的位置是否固定,然后做好记录。
(2)深压痛检查法:
立位或俯卧位检查。
使病人椎旁肌肉放松,然后做间接按压、叩打等检查,使力量达到深层组织。
如果病人有明显的压痛,手掌最好避免直接压在痛点上,可在痛点的两旁或痛点的上下两端做间接痛点颤动,这时小关节和椎间关节都有活动。
如果这些部位有病变,则必然有深压痛。
确定压痛点的深浅后,再做各方面活动痛的检查,边检查边分析。
按压检查压痛点时,应同时注意是否有下肢放射性疼痛。
根据压痛点,结合病史及其他特殊检查,多可查明病变部位。
附:
脊柱区常见的压痛点,此对脊柱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见的压痛点如图2-9、2-10及2-11示。
图2-10背腰部的常见压痛点
(1)棘间隙压痛点:
即上下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压痛,主要见于椎间盘突出及棘间韧带损伤(或劳损)等。
(2)棘突压痛点:
即在棘突上出现压痛点,多系棘上韧带损伤、棘上滑囊炎。
跌伤或撞击伤时,可见棘突骨折(较前者少见)。
(3)棘突旁压痛点:
即在棘突之两侧1.0~1.5cm处压痛,此系脊神经根背侧支受累之故,主要见于椎管内疾患,以发作期颈椎病、椎间盘脱出(或突出)症及肿瘤等多见。
(4)颈肩部压痛点:
枕大神经受累时,压痛点位于乳突和枢椎之间,前斜角肌症候群则位于锁骨上窝;肩周炎时多位于肩关节四周及冈上肌等处。
(5)背部压痛点:
胸背部纤维织炎时,压痛点多位于胸7~9棘突处;胸椎结核时一般在病椎骨棘突处。
(6)腰肌压痛点:
以下方髂嵴之腰肌附着点处为多见,或见于棘突之两侧,并伴有侧向肌张力试验阳性(即向肌张力增加的一侧活动时疼痛加剧,而放松时减轻)。
(7)第3腰椎横突压痛:
多因腰椎第3横突肥大致侧后方绕行之神经根(或后支)受压所致。
(8)坐骨神经出口压痛点:
相当于环跳穴,如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有粘连、狭窄等病变,则可出现明显之压痛及沿坐骨神经放射痛。
图2-11腰骶部的常见压痛点
(9)骶髂关节压痛点:
可双侧或单侧表现压痛征,前者多见于产后致密性骶髂关节炎,后者以骶髂关节结核及外伤者多见。
(1)臀上神经出口压痛点:
位于坐骨神经出口上方2~3cm处,并向骶部放射,多见于局部肌纤维织炎者。
(11)梨状肌压痛点:
介于坐骨神经出口及臀上神经之间的横条状压痛点,主因梨状肌纤维织炎或外伤所致,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
(12)腰三角区压痛点:
即第4、5腰椎旁6~8cm处可触及点状压痛或皮肤过敏区,此主要由于腰深筋膜纤维织炎或脂肪脱垂(中年妇女为多见)致末梢神经受卡压所致。
2.触软组织异常改变
(1)肌肉:
有临床经验的医生,用手指扪摸肌肉,手下可以感觉出肌肉状态的正常或异常。
正常肌肉在静息状态下有一定的弹性和生理张力,有静态残余张力存在的肌肉则比较僵硬,弹性差,有时紧张得象琴弦。
痛性痉挛时肌肉紧张,紧张的肌肉外界与周围组织界限泾渭分明,压痛明显。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受累的肌肉丧失了生理弹性,称弛缓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松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肌肉张力增加,称痉挛性麻痹,触诊时感觉肌肉异常紧张。
如果外伤造成肌肉损伤并纤维化,则肌肉柔韧度差,无弹性,有时可触到条索状的硬结;挛缩的肌肉僵硬,伴有关节功能障碍或有挛缩畸形。
(2)肌腱和韧带:
因肌腱和韧带的部位较深,其损伤的部位一般是在骨膜的附着处,损伤后常出现点状钙化,也有出现整个韧带钙化的,故触压力相对较大,可感觉到结节、钝厚或硬样变,弹性差。
(3)腱鞘和滑囊:
触诊时应注意腱鞘特别是应力高的鞘环状韧带处有无增厚。
损伤性腱鞘炎常有增厚(早期由于肿胀,晚期由于瘢痕增生),可在晚期摸到滑动肌腱上增生的膨体。
增厚部位常有压痛。
化脓性腱鞘炎有积脓时,指腹触诊能测知腱鞘有波动感。
正常的滑囊不能触及,滑囊炎时常能触及滑囊增厚、积液及触痛。
大粗隆滑囊炎常属结核性,可因大量脓液贮积而显著胀大。
髋骨前或髋骨下滑囊炎以及坐骨结节滑囊炎多为损伤性。
(4)肿胀和畸形:
触摸肿胀的软硬及有无波动,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肿胀较硬,肤色青紫者为新鲜损伤;损伤日久,瘀血凝滞不化,亦可肿胀变硬。
肿胀较软,青紫带黄者,为陈旧损伤;触摸患部出现高凸、凹陷等畸形,可以判断骨质增生(骨刺)、肌腱断裂以及骨折和脱位的位置、性质等情况。
(5)皮肤温度:
皮温的增高常常是深部组织炎症的一种表现,触诊时要双侧对比。
关节部位的皮温一般比肌肉部位的低些,因为关节处的血管不如肌肉处的丰富,保温层也薄,此点可用于鉴别感染性疾病或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6)周围神经:
触诊时应注意周围神经是否异常粗大以及有无肿块,按压时是否有发麻或向远处放射的现象。
截肢后的病人残端有无疼痛性神经瘤,如有,按压时可诱发触电样麻痛。
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人中,皮肤、皮下组织以及较深的软组织内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由许多神经纤维及结缔组织所组成的肿物。
神经鞘瘤,乃是起源于神经鞘的肿瘤,常不影响神经功能。
3.触骨和关节
(1)关节微小移位:
用手触摸来分辨骨关节间微小错移存在与否、方向如何、程度怎样,确实比较困难。
如能在了解骨关节和软组织解剖结构的基础上,熟悉各个体表标志,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体验,达到“手摸心会”,“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水平,还是可能对关节微动作出各种诊断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X线等仪器不能显示微小移位的不足。
判断关节是否有微小移位,一般是通过触摸关节邻近骨突的关系来实现的。
(2)脊柱棘突偏歪:
触摸棘突及脊柱曲度等可判断椎间关节是否有错缝或其它异常改变。
其方法是:
沿纵轴逐个检查病人的颈、胸、腰椎棘突,如其确有病变,则可发现一个或多个脊椎棘突排列错乱,偏离脊椎中轴线。
究竟棘突偏歪有无临床意义,历来分岐较大。
有人从健康人群调查的数据或椎体标本分析,认为“发育性棘突偏歪”是脊椎内外失衡的结果,并以此作为一些疾病的诊断和手法治疗依据。
我们认为,查体时发现棘突偏歪,可有下面三种情况:
①发育性棘突偏歪:
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先天或后天因素的作用,棘突在其发育过程中,其骨性结构偏离中轴线而移向一侧,棘突呈不对称性。
这类型的棘突偏歪,是发育性骨结构解剖变异,此种情况,占有一定比例,因而无临床意义。
②代偿性棘突偏歪:
骨结构发育正常的棘突,在外力作用下偏离脊椎中轴线,棘旁软组织有轻微的炎性反应(如肌紧张、有或无轻度压痛),但由于机械代偿机制的作用而未产生临床症状,因此也无直接的临床意义。
③病理性棘突偏歪:
发育正常的棘突,在外力作用下偏离脊椎中轴线,棘旁软组织有明显的肌紧张和压痛,这类棘突偏歪,是临床诊断和手法治疗的依据。
由此可见,临床诊断棘突偏歪,需具备下列条件:
触诊发现病损处棘突偏离中轴线;棘突偏歪一侧软组织局限性压痛、肌紧张;与病变局部相关联的神经、血管分布区有临床症状。
例如,环枢椎半脱位(注:
寰椎以横突为标志)易引起同侧头面部或脑血管神经症状;T1~T4棘突偏歪或后突,会使心血管或呼吸系统以及相应肋间神经分布区出现症状;T8~T10棘突偏歪可使偏歪同侧的季肋部出现疼痛和不适的症状。
这些症状的产生与病损局部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了解这些病变,针对性地施以复位手法,可使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
1.颈椎棘突的触诊
以左侧为例(图2-12),检查者站于患者左边,以左手按住患者前额或下颌,使颈脊柱保持适度前凸位置,再以右手拇指按住左颈椎棘突侧方软组织附着处(不是在棘突正中),自C2~C7逐一顺次滑动按压。
主要是确定棘突有无偏歪或位移,以及棘突位移的方向、大小。
一般触摸,比较4条线(中心轴线、棘突旁线、棘突顶线、棘突尖线),可综合判定病情(见前述诊断要点)。
颈椎棘突处多是斜方肌中上部附着处(起自枕骨粗隆,枕骨上项线项韧带T12的棘上韧带),还有小菱形肌(C6~7项韧带),上后锯肌(C6~T2棘突),头夹肌(C3~T3棘突),头半棘肌(C2~5棘突),半棘肌(C2~T6棘突),棘间肌等附着其上。
2-12颈椎棘突压痛点检查
当这些颈椎棘突软组织附着处或颈部肌肉在颈椎椎板所在部位有损害或出现无菌性炎症时,通过上述方法也可查出压痛点或异常改变。
多以C2~5棘突压痛最为敏感;有时有些病例作颈脊柱活动时,可在棘突部摸得“咯吱”感觉,此为颈部结缔组织变性所致。
与其出现的相应临床症象有:
颈项疼痛或不适;还有可能引起项活动发声、颈活动受限、咽喉异物感、吞咽不适、麻木、舌增粗、说话不清、口张不大等症象;枕骨痛、头顶痛、头皮肿胀、异样感等症象;以及眼花发胀、眼睁不大、视力减退甚至完全失明、眼球后刺痛、眼眶痛、飞蚊症等症象。
2.项部肌肉的触诊
检查者的拇指位于颈椎棘突与颈椎横突之间的部位,按住项部伸肌群的肌腹作上下滑动按压。
颈椎棘突附着的伸肌群,若因劳损性疼痛而持久不愈,则常继发所属肌肉本身的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项部不适、酸胀、疼痛、上背部发紧感等症象。
少数重症单侧或两侧轻重不等的病例,还会引起痉挛性斜颈。
有的头部固定不动,有的不停地摇动。
发病机理除与项部肌肉的变性挛缩有关外,还与背部、肩部以及锁骨上窝部软组织劳损有密切关系。
特别是头夹肌的变性挛缩,常是痉挛性斜颈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因此,触摸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肌紧张或条索状物等。
3.颈椎横突的触诊
可用两手食指分别按在颈旁两侧所属的横突尖上,逐一顺次滑动按压。
若出现无菌性炎症病变,可查得压痛点(图2-13)。
C1~4横突尖为提肩胛肌上端附着处,如有无菌性炎症病变,可出现颈旁侧痛。
C5~7横突尖为前、中与后斜角肌上端附着处,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引起颈旁下方痛。
这两种疼痛的不同压痛部位在临床检查中应作鉴别。
4.肩胛骨脊柱缘的触诊
以右侧为例(图2-14),检查者站立病人左侧,以右手按住病人右肩外方,左手放置在同侧肩关节上,将肩胛骨固定制动,右手拇指按住脊柱,第2~5指按住腋缘部位。
若大、小菱形肌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则拇指沿脊柱缘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
小菱形肌与大菱肌均附着于肩胛骨脊柱缘。
前者在上中段(位于肩胛冈内方的脊柱缘);后者在中下段。
两者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病变时,特别是小菱形肌,会出现严重的疼痛。
图2-13颈椎横突压痛点检查
图2-14肩胛骨缘脊柱压痛点检查
5.胸椎棘突的触诊
检查者用拇指自T1~T12的每一棘突顶顺次逐一检查,由棘突端侧向前内方进行滑动按压,以查得压痛点或前后位移情况;或用食指和中指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沿棘突旁滑动,可查得棘突偏歪与否。
因为,胸椎各棘突的侧面为斜方肌、大菱形肌(T1~4棘突),上后锯肌、半棘肌、多裂肌(C2~L5棘突)、旋椎肌(C2~S的棘突根或椎弓)等附着处,软组织发生劳损性病变时,主要出现背痛、背部沉重感、发紧感、冷水浇背感、背挺不起等症象。
每一棘突痛与棘突旁背伸肌群劳损的疼痛常会沿所属肋骨向前胸放射,在其肋软骨处可形成敏感的压痛点,常误诊为“肋软骨炎”,久治无效。
最多见的左T5棘突痛,可向前胸部胸骨体外方第5肋软骨处放射,形成敏感的压痛点,常诊断为“冠心病”的“心区痛”。
当检查者一手拇指按压左前胸T5肋软骨压痛点引出疼痛后,再用另一手拇指在背部按压敏感的左T5棘突压痛点,就可使前胸部肋软骨压痛立即消失。
若停止背部T5棘突的按压,则肋软骨的压痛又立即重现。
通过左T5棘突软组织松解手术可间接地消除肋软骨压痛,进一步证明背部和前胸部两处的疼痛具有十分明确的因果关系。
6.胸脊柱背伸肌群的触诊
检查者用拇指沿椎板逐一深压,横行滑动按压时,可查得压痛点或结节、条索状物。
一般在T5、6,T8、9或T11、12椎板处压痛最为敏感。
胸脊柱棘突旁背伸肌群劳损,也会出现背痛、背部沉重感、发紧感、麻木感、冷水浇背感、背挺不起等症象。
疼痛也会向前胸传射,形成心悸、胸闷、胸痛、呼吸不畅、哮喘等症象,与冈下肌、胸椎棘突软组织以及锁骨上窝部软组织等劳损一样,会引起“冠心病”症象。
此四处软组织劳损常一起发生,所以“冠心病”症象更为典型,有些病例也会出现心电图检查阳性体征。
这些病例在临床上误诊为“冠心病”者为数不少,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冠心病。
因为,当我们对这些病例在颈背肩部与锁骨上窝部压痛点进行了强刺激推拿或软组织松解后,大多可使症状完全消失。
但对真正的冠心病,此方法是无济于事的。
若此肌群变性挛缩,还会引起项部不适、发紧或枕骨痛等症象。
7.腰椎横突的触诊
双侧腰痛病人可采取俯卧位,单侧腰痛者可采取侧卧位,并发腹痛病例可采取腰伸展站立位或侧卧位以进行检查。
检查者两拇指分别放置在两侧腰际,紧靠第12肋骨下缘,位于L2横突部位,向内上方横突尖作滑动按压,可以查得压痛点(图2-15);再在腰际两旁两拇指分别放置在L3与L4横突部位,向内顺次滑动按压这两个横突尖,可以查得压痛点(图2-16)。
至于L5横突尖,为髂腰韧带附着处,不易发生无菌性炎症。
腰背筋膜前叶附着于L1~4横突尖上。
当此附着处发生无菌性炎症时,会引起腰痛。
图2-15腰椎横突压痛点检查
图2-16L3与L4横突压痛点检查
有些病例并发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嗳气、嗳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或慢性腹泻(常诊断为过敏性结肠炎)等。
双侧L1~2横突痛者,可向上放射,汇集于T11或T12棘突部,形成棘突痛与压痛点。
检查者双拇指分别按压两侧L2横突尖,可引出疼痛;再按压T11或T12棘突,则此棘突压痛点会完全消失;但当停止两侧L2横突尖的按压,则此棘突痛又会重现,说明两者间有因果关系。
有些并发腹痛者,常腰痛严重,腹痛较轻;有些病例腹痛严重,腰痛并不突出,往往主诉仅有腹痛,但在检查时方能明确腰部有敏感的压痛点存在。
这些病例常因疼痛导致肠痉挛并形成腹部包块,易被误诊为腹部疾患或腹部肿瘤等。
8.腰椎棘突及骶中嵴的触诊
图2-17腰椎棘突与骶中嵴压痛点检查
病人俯卧,检查者用拇指自T12~S沿每一棘突端与骶中嵴的旁侧,向前、内方滑动按压。
有病变者,可查得压痛点。
一般以L4棘突S1骶中嵴的压痛最多见。
棘突端正中多无压痛,棘间韧带有时有压痛,多属两旁棘突或骶中嵴附着的腰背筋膜后叶劳损引起的放射痛,并非棘间韧带病变引起(图2-17)。
腰椎棘突及骶中嵴主要是腰背筋膜(L1~S4)的附着处,是无菌性炎症的好发部位,常引起腰痛、腰骶痛或骶尾部痛。
单独发病者少见,多与腰部深层肌劳损同时发生。
10.髂嵴部位的触诊
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沿着整个髂嵴针对肌附着处作滑动按压,可查得压痛点。
除在髂嵴部查得压痛点外,还可在胸廓外下方的肋骨缘查得压痛点,该处也是病变的腹内斜肌上端的附着处之一。
至于腰肌侧方的压痛点或腰骶部的酸痛,常误诊为腰椎横突痛或腰骶痛手术松解未彻底,实际上仍是腹内斜肌劳损的固有症象。
髂嵴处为腹外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背阔肌与缝匠肌的附着处。
其中腹内斜肌附着处劳损是引起腰痛或腰骶痛的主要病因之一。
腹内斜肌起于腹股沟韧带外半部、髂嵴中间线前2/3处及腰背筋膜。
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时可出现疼痛。
但它的固有症象在腰腿痛中不易分清,其痛常因其它部位的压痛点较重而被掩盖掉。
对此肌附着处劳损的固有症象的认识,是从软组织松解术中过滤出来的。
不少病例在腰臀部软组织松解术中,不松解这些髂嵴部肌附着处,就会显示出腰际侧方痛、腰骶痛或腹壁痛,以及患侧下肢的突然抽搐,夜间可以突然惊醒。
11.腰椎椎板及骶骨背面的触诊
病人俯卧,检查者以拇指在T11椎板~S4背面的每一节上,顺次逐一深压腰部深层肌,可查得压痛点。
因病变范围较广,故压痛面积也较大。
常以L4椎板~S1背面的后方压痛最明显。
与骶棘肌下外端附着处压痛点一样,常会引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症象(图2-19)。
图2-19腰椎椎板与骶骨背面压痛点检查
腰椎椎板与骶骨背面为骶棘肌、多裂肌、旋椎肌等在脊柱上的主要所在部位或附着处。
当有无菌性炎症病变时,此处就成为腰痛、腰骶痛、腰臀痛或腰腿痛(包括典型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的主要发痛点之一。
L1~S2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有可向前放射,并引起下腹部不适、下腹痛、股内收肌群耻骨附着处痛,男、女性性功能减退或消失及女性月经不调、行经不畅等症象。
在骶骨下段的腰部深层肌劳损时,疼痛也可能向前放射,引起肛门或会阴不适、刺痛、麻木、麻刺、或两者间的软组织痉挛等症象。
L1~3腰部深层肌劳损性疼痛可能引起肋弓痛、上腹部腰带样紧束感、腹部不适、腹胀、腹痛、嗳气、嗳酸、呃逆、胃纳不佳,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等症象。
一般L1~S2腰部深层肌所在部位与附着处为软组织劳损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临床上较其上、下两处多见;但也有少数L1~3或骶骨下段腰部深层肌劳损者,其L4~S2段症象更为突出。
对L1~3腰部深层肌严重劳损病例,即使施行定型的腰部或腰臀部软组织松解术,进行整个L1~S4腰部深部肌的游离,其症象也不消失,因该处肌腹已有继发性无菌性炎症存在。
被误诊为腰部横突或第12肋骨下缘的软组织松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宣蜇人 触诊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