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docx
- 文档编号:11478105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99KB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docx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语文古诗赏析选择题
七年级下古诗赏析选择题
一、期中之前的古诗赏析:
《竹里馆》、《逢入京使》、《春夜洛城闻笛》、《晚春》、《木兰诗》。
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这两个词。
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
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
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A.独坐幽篁里 B.弹琴复长啸
C.深林人不知 D.明月来相照
4、《竹里馆》中,诗人描述的景色甚是优美,赏析诗句,正确的是()
A.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吹着口哨。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B.后两句写诗人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显示了诗人新颖独到的想象力。
C.“幽”、“深”、“明”三字,在诗歌中都作为形容词运用。
D.这首诗体现诗人热爱隐居生活,“幽篁”、“弹琴”、“明月”等景物陪伴着诗人,诗人日子过得舒适,并无烦忧。
4、《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不正确的理解是()
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
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
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
D.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更具表现意义。
6、《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7、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B.“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
8、《逢入京使》,正确的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写的是诗人从故园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
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B.“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C.“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D.“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9、、《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10、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诗歌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
11、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表现手法生动,结合诗歌分析,下面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B.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同时也侧面说明了洛阳城很小。
C.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却又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借景生情,由物及人,情景交融,可谓绝句。
12、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B.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
C.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
13、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
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诗中“将军……壮士……”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
14、结合诗歌《木兰诗》,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B.对比对偶互文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15、欣赏《木兰诗》,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6、下列对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竹里馆》表达了作者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B、《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
C、《逢入京使》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制。
诗中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D、《晚春》一诗中诗人对“杨花榆荚”的揶揄,认为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却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诗人用比喻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来写对春天的留恋,寄寓着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17.下列对诗文知识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竹里馆》一诗中“相照”与“独坐”相应,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写出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B、《春夜洛城闻笛》诗中“折柳”是指折一柳枝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此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C、《逢入京使》一诗中“龙钟”是指相遇听到悲伤的钟声,思念亲人,泪雨磅礴,此诗语言自然质朴,含蓄凝练,不假雕琢,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D、《晚春》诗中“杨花”指柳絮,“榆荚”指榆钱。
用“无才思”来嘲笑杨花和榆荚,在暮春季节,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二、期中之后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泊秦淮》、《贾生》、《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
18、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9、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
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20、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
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别离之苦。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21、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3、下面对《游山西村》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猪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对春天的祈福。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4、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5、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26.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7、对《贾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求贤”而至“访逐臣”,可见文帝求贤若渴,欲咨询治国安民之道。
B.“才调”兼包才能、风调,“更无伦”,宛见贾生少年才俊、华采照人的风貌。
C.第三句生动地描绘了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膝之前于席”的画面。
D.末句指出文帝与贾生在宣室夜对不问苍生,而是为了向他询问鬼神的问题。
28.对李商隐的《贾生》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句特标“求”、“访”,用词精当,富于意味,耐人寻味。
B.“虚”字只轻轻一点,却使人对文帝的重贤姿态产生了怀疑。
C.末句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点破主旨,直抒胸臆,怒斥文帝。
D.诗作讽汉文帝其实是讽刺唐朝皇帝,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9、对《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赏析判断:
找出错误的一项
30.《山中杂诗》()
A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
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B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C全诗动静结合,由近及远。
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D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31.《竹里馆》()
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
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32.《峨眉山月歌》()
A半轮秋,写出月色朦胧,光线晦暗。
B入”和“流”两个动词既写出月英清江的美景,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也暗点秋夜行船。
C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D四句入地名者五,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有实用的,也有虚用。
33.《春夜洛城闻笛》()
A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B“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C“闻笛”是全诗的关键。
D全诗紧扣“闻笛”这条线索,抒写了自己闻笛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无限的乡思之情。
34.《逢入京使》()
A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
D“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5.《滁州西涧》()
A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B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C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D通篇比兴,“舟”寓意作者厌恶的一些不作为的官员。
36.《江南逢李龟年》()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表现手法: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37.《送灵澈上人》()
A这首诗写出虽怀才不遇却闲适、虽宦途失意却淡泊的情怀,也隐隐表露出诗人欲归隐的情绪。
B本诗一句一景,没有抒发作者的情感。
C前两句想象灵澈上人的归宿处,猜想悠远的钟声似乎在催促他赶紧回去吧。
D叠字运用,极精练的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
38.《约客》()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39.《论诗》()
A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引用前者是为了突出后者。
B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
C不仅仅是诗歌,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不能抱残守缺,厚古薄今,否则只能是裹足不前。
D“不新鲜”是说看多了觉得写得也不怎么样。
40.《登幽州台歌》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所处,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4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苦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望远,似觉天地万物皆可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42、下面写作背景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B.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飞来峰》。
这首诗是他宦海浮沉多年的感怀之作。
C.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浚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D.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4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杜甫——唐代——诗圣
B.《登飞来峰》——王安石——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C.《游山西村》——陆游——南宋——爱国诗人
D.《己亥杂诗》——龚自珍——明代——思想家、诗人
⑶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44、《望岳》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45、《望岳》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46、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古诗 赏析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