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作业.docx
- 文档编号:11470912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19.74KB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作业.docx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作业.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作业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有着共同的“根”,这个“根”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和这一理论的意义。
答: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
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
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
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
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
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3、简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答:
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⑵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⑶要全面地看问题.⑷要发展地看问题.⑸要把现象当作入门向导.理论联系实际:
⑴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⑵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⑶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⑷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具有内在的统一性.⑸尊重群众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实事求是:
研究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4、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
答:
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5、简述依法治国的意义。
答: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执政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治国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发展目标,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促使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依法治国的内涵。
在新的形势下对依法治国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依法治国不仅是治国的基本方略,而且是我们党的重要价值目标
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法治或人治的取舍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依法治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被视为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党就治国方式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
把法治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法治不仅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2)、依法治国在本质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
法治是被世界各国长期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办法,是全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就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法治针对的是权力的滥用,它反对特权,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因此,依法治国本质上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是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败得失的标准。
我们立法和执法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和服务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
”作为执政党,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掌管国家权力,途径是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监督法律的实施。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人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党组织推荐的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须经人大认可。
党领导、指导立法,但又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依法治国既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求党通过法治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从而避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必须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在当前的情况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职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
(4)、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
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把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起作为我党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和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骨干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
这就意味着,我国能否实行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及其广大党政干部能否做到依法执政。
当前,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5)、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中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律以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修养和思想觉悟。
两者具有共同的社会目的,即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就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而言,法治与德治历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到德治和法治并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片面强调法治而忽视德治的思想是错误和有害的。
法治以德治为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法治有效性的社会基础,只有法治和德治并举方可长治久安。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