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备课讲稿.docx
- 文档编号:11464645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66.81KB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备课讲稿.docx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备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备课讲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备课讲稿
自考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导论
1、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的科学。
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是稀缺性和效率。
经济学研究社会在稀缺性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时,通常会有四个最主要的问题:
生产什么?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如何做出决策?
2、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在社会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究竟应该用多少来生产公共产品,多少来生产私人产品?
显然,这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
(生产什么?
)
(2)这些产品应该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还是由私人部门来生产?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效率性。
(如何生产?
)
(3)对于同一种公共产品来说,有些社会群体可能从中受益匪浅,有些群体则可有可无,还有些群体却可能对之深恶痛绝。
那么究竟应该为谁生产?
(为谁生产?
)
(4)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均衡的产品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决定,但是在公共部门,相关的决策却并非以此方式进行。
事实上,公共部门里一般都是集体决策,即社会一起做出的选择。
但这绝非易事,因为随着人数增多,达成一致会越来越困难。
(如何做出决策?
)
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蒂格利茨对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分析,通常有描述、分析、评估、解释四个阶段。
(1)描述政府做什么;;
(2)分析政府行动的结果;
(3)评估可选的政策;
(4)解释政治程序。
4、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有“描述性的实证方法”和“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理解)
研究方法
描述性的实证方法
与研究者主观价值判断有关的规范方法
学科分类
实证经济学
试图解释世界
规范经济学
试图改善世界
关键差别:
能否验证其真伪性
实证性表述可验证真伪性
涉及伦理观念和价值判断,不可能单从经济分析作出判断
5、公共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前公共经济学阶段:
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将国家经费分为六个项目;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及国家的财政问题。
(2)公共经济学阶段
1959年,马斯格雷夫出版了《财政学理论》一书,首次引入了“公共经济”这一概念;在马斯格雷夫的带动下,斯蒂格利茨等人纷纷将自己的著作称为“公共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
公共经济学开始重视政府规制问题;
20世纪80年代:
政府规制理论发展,公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有长足进步,比如将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入对规制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更加关心公共政策对公共经济带来的后果。
第二章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
1、混合经济(名词解释):
这是一个体制概念,是指经济运行中市场行为与政府行为的结合,而不是经济制度中资本主义因素与社会主义因素的混合。
2、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如何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界限,使两种机制能够有效地相互配合。
3、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三种方法:
(1)习惯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2)命令机制:
政府配置资源(指令经济、中央计划经济)。
(3)市场机制:
通过价格体系调节。
4、自由市场经济
(1)制度框架
A.财产归私人所有,可以继承;B.自由交易
(2)运行机理:
自由价格体系有两个基本功能:
一是配置稀缺的经济资源,以实现物尽其用;二是把商品及服务分配给消费者。
5、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
效率就是指在给定的投入和生产技术条件下,任何经济资源都得到了最好的利用,或者说为人们带来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理解)
亚当·斯密在两个多世纪以前就深刻地洞察到了完全竞争在资源配置方面所具有的效率优势。
他指出:
在“无形之手”——市场的作用下,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众人却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
6、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
在完全竞争、没有外部性、信息完全相等条件之下,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引致帕累托最优状态。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给定适当的初始再分配,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实现。
(1)帕累托效率:
不损人而利己。
(2)帕累托改进:
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境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3)帕累托有效:
竞争均衡。
7、市场失灵
(1)市场失灵的念:
市场失灵指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低效率时,即发生市场失灵。
(2)经济学家们根据时间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将市场失灵的原因分为两组:
与时间考虑无关的因素,包括缺乏充分就业、垄断成分、外部性、公共产品、社会公平。
与时间考虑有关的因素,包括与不确定有关的问题、蛛网和其他收敛困难、市场均衡的时间。
(3)一般来讲,市场失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
B.外部性问题(外部性问题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屁古发现并提出的);
C.市场垄断;
D.失业问题;
E.公共产品问题;
F.消费者无知;
G.市场调整过程的代价;
H.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8、混合经济及其特征
(1)混合经济:
当今各国的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指出和管制等,来应付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不稳定等情况。
(2)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是某种形式的混合经济,既有市场因素,也有计划因素(政府干预)。
(3)混合经济的特征:
A、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要满足个人的经济目标,而且还必须满足某些公共目标。
B.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活动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经济决策,而且也取决于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经济决策。
C.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社会处理经济问题的方式,是介于自由放任(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集中计划)两种极端之间的“中间方法”。
D.在混合经济体制下,政府与私人企业、国家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而建立起经济上的合作关系。
E.在混合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介入经济过程而造成的个人经济自由的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治上的自由(选择政府的自由)而得到补偿。
9、造成混合经济体制差异的原因:
(1)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2)各国社会与政治的结构;
(3)各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10、公共部门的主体、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对象——政府
(1)政府的基本特征:
强制权和义务性(对选民负责)。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行政等级上和它们所承担的不同职能上。
(3)政府面临的经济问题:
A.生产什么?
这个问题首先涉及到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的均衡问题,其次也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的均衡问题。
B.如何生产?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来组织生产,还是由私人企业生产。
C.为谁生产?
这是一个有关公共利益产出分配的问题。
10、政府的经济职能:
马斯格雷夫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有配置职能、分配职能、稳定职能。
萨缪尔森认为:
除了上述职能,政府还应该承担“执行国际经济政策”职能。
11、关于政府失灵
(1)政府失灵的含义:
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者实现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时,就产生了政府失灵。
(官员政治的无效率或政治失灵)
(2)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
A.不完全信息
B.动机问题
C.未能估计到的政府计划的各种后果,包括私人部门的反应。
(3)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A.政府的代表性遭到削弱甚至消失。
B.政府的短视和行为的短期化。
C.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4)对政府失灵的纠正(领会含义):
A、重新创造市场,恢复竞争。
B、对政府权力施以宪法约束。
(5)强化市场型政府:
一个政府如果有足够的权力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利,并且能强制执行各种契约,同时还受到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它就是一个强化市场型政府。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
1、重要名词:
(1)公共物品:
使用权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2)搭便车:
亦称“免费搭车”,就是指人们使用或者消费了公共产品,但是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
换言之,就是人们在公共产品的使用上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3)边际收益:
指的是销售量增加1个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这一变化可正可负。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边际收益低于价格。
(4)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为了得到某种产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实际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5)无谓损失:
既没有被生产者得到、也没有被消费者得到,更没有被政府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得到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在经济学中被称为“无谓损失”。
(6)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价格”亦称“需求弹性”,它衡量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大小。
换句话说,它衡量的是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动1个百分点时,该产品的需求量变动多少个百分点。
(7)效用:
是指人们从某件产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8)机会成本:
就是为了得到该事物而不得不放弃的东西。
(9)社会成本:
就是一项行动的个人成本与该行动对社会的额外成本之和。
(10)寻租:
通过政治程序获取某种特权,从而摄取资源的再分配行为。
2、公共产品
(1)特征: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2)理解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的识别
四种分类:
(1)纯公共产品:
公有公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国防。
(2)纯私人产品,私有私用,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资源:
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如拥挤的海滩、公路。
(4)准公共产品:
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电影院、部拥挤的列车等。
3、林达尔试图解决免费搭车的问题,关键在于规避道德风险。
4、政府提供的私人产品的原因(理解免费供应与无谓损失的关系):
(1)某些私人产品即使由政府提供,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无谓损失;
(2)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采取统一提供某些私人产品的方法,即给所有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无谓损失大小的决定因素——需求弹性。
5、庇古均衡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了资源在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
庇古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当公共产品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产生的边际负效用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就实现了;并且在这一均衡状态下,个人预算内所有的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都达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6、外部性及其纠正
外部性私人部门解决方法有1.通过谈判协商来实现帕累托效率;2.将外部性予以内部化;3.社会规范与道德约束。
外部性公共部门解决方法有政府规制和基于市场的政策或手段。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政府
包括选民、政治家、使选民和政治家相连结的选举程序、以及官僚理论。
2、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在于:
者是基于需求与供给关系,由市场来决定,前者是通过非市场的政治过程来决定。
私人部门场合进行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竞争,决策是以个人为基础作出的。
公共部门场合主要机制是投票:
产生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的问题。
3、无差异曲线:
曲线上的每个点都代表了不同产品的一种消费组合,而消费者从这些不同的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4、偏好产生的各种结果:
(1)在实行民主政治体制的国家,政府官僚的偏好取代了全体选民的偏好;
(2)集权国家中,统治者偏好取代全民偏好;
(3)专制国家中,独裁者的个人偏好取代整个社会的偏好。
5、不同类型政府的决策。
(1)柏拉图式的政府,即大公无私的只为全民利益服务的公仆政府。
该类型的政府根据社会偏好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律和秩序等公共产品,同时从私人部门课税,用来支付政府人员工资;
(2)专制君主政府,与公仆政府相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国家机器;
(3)官僚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整个官僚机构工资收入的最大化;
(4)所谓的民主政府。
指社会各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国会,政府的决策是各种利益集团对抗、妥协、讨价还价的结果。
6、投票规则
(1)多数票规制:
指的是一项决策必须有一半以上的投票者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投票规则。
(2)投票悖论:
早在18世纪80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多塞观察到了多数票规则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它可能无法在多个备选方案中达到平衡,在各种选择之间循环。
这现象就称为投票悖论。
(3)阿罗不可能定理:
即不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对多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为社会偏好次序,并且准确表达全体社会成员各自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7、官僚理论
官僚理论中的官僚在这里指的是各级政府机构中任职的个人。
官僚的行为特征有1.无产权约束;2.高度垄断;3.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4.由于公共产品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关系,因此难以对政府行政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成本分析;5.监督困难。
第五章公共支出理论
1、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最先是由政府生产公共产品的支出所引起的,后来又包括各种符合公共需要的收入转移行为。
2、公共支出的分类:
(1)从公共支出的性质来看,它可以分为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消耗性支出:
消耗性公共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政府对经常性的产品与服务以及资本与劳动的购买。
转移性支出:
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转移给受益人,包括养老金、补贴、公共利息、失业救济金等。
财政挤出效应: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支出的增加会引起银行利率的提高,而银行利率的提高会减少人们的投资需求,从而使私人投资活动遭到排挤。
(2)按公共支出的功能划分,分为民用和国防两类也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两大类
(3)按公共支出政府层次来划分,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
3、公共支出的作用:
(1)再分配;
(2)反垄断;(3)纠正由于缺乏远期市场和保险市场所造成的影响;(4)消除长期不均衡;(5)纠正外部性;(6)提供公共产品;(7)有益品需要。
主要两方面:
一是转移支付,属于微观方面,二是稳定经济收入,属于宏观方面。
4、公共支出的宏观模型:
(1)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
(2)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是一位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研究公共部门支出占GDP比例不断上升的原因。
(3)皮考尔与瓦埃斯曼的分析
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的规模时,应该密切关注公民关于赋税承受力的反应。
任何一个社会在其发展中都可能遇到战争、饥荒或其他灾难等非正常情况,这时就需要公共支出急剧增加。
为了给公共支出的扩张提供资金,政府将被迫提高税率,公民也可以接受。
政府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的两原因:
1.内因,即GDP上升----收入上升----税收上升;2.外因,即由战争与灾难等外生变量引起的公共支出的增加。
5、影子价格:
政府为了计算利润,所使用的不是主导的市场价格,而是反映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价格,这些价格被称为影子价格或会计价格。
6、社会贴现率:
政府采用的贴现率被称为社会贴现率,核心问题是这一贴现率与消费者和生产者所面对的利率的关系。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
1、私人部门对公共对公共支出的反应:
(1)卢卡斯判据:
理性经纪人对政策的反应,即政府的一切政策都会被人们发觉并且作出相应反应。
(2)理性预期:
当政府的经济政策变动时,人们会随着政策变动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2、公共支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
实际收入的变动会导致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个人因为收入的提高或下降而改变自己的支出模式。
(2)替代效应:
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导致人们对产品需求量的变动。
3、公共支出的分配结果:
政府的一项公共支出政策最初是为了让某一部分人受益,但该项政策实行的结果却往往是应该受益的人没有受益,而不应该受益的人却受益了。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利益转移”,或者说实际归宿不等于预期归宿。
4、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公共保健支出:
(1)健康既是一个人的愿望与权力,也是国民收入的保证。
由于保健具有创造国民经济这种溢出效应,因此,政府与个人分担保健投资合情合理。
(2)保健市场失灵。
5、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公共教育支出:
教育不是纯公共产品,但也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从而需要政府公共支出的支持。
教育的溢出效应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着良好教育的公民能使社会运行得更好;
(2)对一个社会来说,有越多的人具备看书识字的能力,就越有助于社会交流与经济发展。
6、政府的社会保险政策:
(1)政府之所以要提供社会保障,主要有的可能原因:
A.个人面临的许多重大风险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保险,如失业保险、养老保险。
B.私人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在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方面要低于政府,通货膨胀与战争较明显。
C.市场无法区分不同个人所面临的不同风险,只能根据每个投保人所支付的保险金来提供保险服务,这样,最需要得到保险、同时也是收入最低的人往往就成为最不容易得到保险的社会群体。
(2)影响政府保险支出的因素与社会保险改革:
A.人们生命周期的延长;
B.出生率的不断下降;
C.人们的工作年限下降,退休年龄提前。
(3)政府保险支出主要改革方案:
A.用每个人的税收贡献来购买其退休后的收益(即社会保险),以抑制人们提前退休的动机,控制政府保险支出的增加。
B.让每个人自行解决问题,政府只向贫困群体提供社会保险。
C.政府完全放弃对保险市场的干预,让市场机制取代政府来解决人们的养老问题。
第七章公共支出政策
1、税收定义:
由政府机构实行的、不直接偿还的强制性征收。
2、税收的分类:
直接税主要针对企业和个人:
纳税人的税收和福利因纳税相对减少。
间接税主要针对产品和劳务:
一般由零售商、批发商、销售商直接缴纳,而结果却转嫁给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税。
主要有商品税、增值税、关税。
3、税收的五个基本特征:
(1)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基于效率的角度;
(2)易与管理:
税制易于管理,税收成本低;
(3)灵活性:
税制具有灵活性,能够自动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
(4)透明度:
税收的负担及用途、去向清楚、公开;
(5)公平:
税制设计有助公平。
4、税制选择的一般性原则:
(1)公平原则:
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2)效率原则:
在获取同等收入的前提下,征税成本最小化。
(3)税制选择的一般框架。
5、所谓税收的归宿:
指征收所产生效应的最终分配。
即那些真正从税收中获益或受损的个体。
税收的归宿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地取决于经济是否具有竞争性,如果是竞争性的,那么取决于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形状。
第八章公共税收制度
1、税收的起源:
相关历史事件:
艾斯尼基遭反;博阿迪西亚鼓动部下反抗斯韦托尼亚的统治;英王约翰要求课征“兵役免除税”后加速危机,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英王查理一世力图通过税收敛财,导致内战爆发和自己的灭亡;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2、税收的权力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服务来获得税收;二是用产权换取税收收入(政府给予某个社会利益集团以垄断特许权,以获取收入来源)。
政府税收的权力基础来源于它为纳税人提供的服务和保护,这种服务和保护的最主要方面是私人产权的安全与市场竞争。
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的税基随市场经济活动的扩张而扩大,并始终保持其税收权力的合法性。
3、税收权的分配:
(1)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结论(了解):
A.为了实现配置的有效性与分配的公平性,决策应当在最低行政级别的政府部门进行。
B.与公平收入分配、提高总体资源配置效率有关的税收权应归中央政府;与提供各种非全国性的公共服务有关的税收则当归地方政府。
(2)奥茨的分权定理
结论(了解):
对于某种公共产品来说,如果其消费是遍及该地域全部人口的,而且其提供的成本无论对中央还是地方政府来说都是相同的,那么,由地方政府来向自己选民提供的帕累托产量,总是比由中央政府提供的产量要有效得多。
(3)“用脚投票”理论
人们之所以愿意聚集在某个地方政府周围,是因为他们想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的服务与征收税收的一种精确组合,以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当他们发现某地的这一组合符合自己的目标时,就会在这一地区居住下来,从事工作,服从并支持当地政府的管辖。
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
4、累进税和累退税:
累进税:
越富有的人课税越重。
累退税:
越富有的人课税越轻。
第九章:
宏观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
一、政府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两种主要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
政府通过自己的支出或收入(包括税收)的变化来影响经济。
2、货币政策:
政府采取某些措施来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
1、非自愿失业:
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的或更低一些的工资率,但仍找不到工作而形成的失业。
2、“伊萨定律”主张市场自行运转,它认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换言之,“需求只受生产的限制,任何人从事生产就是为了消费或者出售;任何人出售都是为了购买某种别的产品”。
3、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用来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在短期内存在权衡取舍关系的曲线。
三、“货币主义”理论:
1、代表人物:
弗里德曼
2、与凯恩斯主义争论的观点:
(1)货币主义认为,现代经济的不稳定源于货币的不稳定;
(2)在任何场合,财政政策本身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小的。
(3)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主义关于经济可以“精确调节”的看法不准确。
(4)扩张性财政支出和收缩性财政支出都会产生效率成本,这也是财政政策不能作为稳定政策的原因之一。
(5)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普斯曲线所代表的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可能交替关系,提出反对意见。
四、乘数与税收乘数:
1、乘数:
每单位外生变量(如政府支出或银行储备)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如GDP或货币供给)的变动情况。
2、税收乘数:
用来反映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变动之间的关系:
税收乘数是指因政府增加(或减少)税收而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倍数。
由于税收是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扣除,税收高低会影响到投资并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
税收变动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化,即税收减少,国民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国民收入减少。
因此,税收乘数是负值。
税收乘数又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3、税收乘数大小的决定因素
(1)进口漏出
(2)税制结构
(3)政府预算
(4)挤出
4、边际消费倾向:
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时,人们消费的增加量。
用公式表示就是:
MPC=ΔC/ΔY。
(ΔC是指消费的变动额,ΔY是收入的变动额)例如:
收入增加到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消费增加到2万亿元(增加了0.5万亿元),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5(0.5/1)。
5、财政政策的时滞
(1)时滞的成因:
只要税收制度发生变化,就会立即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但实际上,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通常不会在制定后立刻付诸实施。
弗里德曼非常强调时滞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意义。
(2)时滞的分类:
认识时滞:
从某项活动提出要求开始,到政府认为有必要实行位置的一段时间差。
执行时滞:
采取行动和实施该行动之间的时间差。
这类时间差的产生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执行已经变化了的决策。
反应时滞:
亦称“外部时滞”,是指一种政策付诸实施与最后对经济产生影响之间的时间。
(3)时滞的影响:
各种时滞的存在限制了稳定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经济的更大波动。
五、自动变化与随意干预
为了防止政治性的经济周期、减少政策执行的时滞现象,可能的方法是建立一种能对经济活动水平变化作出“自动反应的财政制度”。
从税制来看,自动变化是指税入岁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
内在灵活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完全避免了认识时滞,同时,至少还可以避免部分执行时滞。
但内在灵活作为一个稳定经济的手段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
它不能适应巨大的经济变化;
其次:
内杂灵活性只能减少而不能消除循环变化;
再次:
内在灵活性虽然可以缓解经济萧条的影响,但它也阻碍了经济复苏。
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经济学 复习资料 备课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