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1460143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65KB
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docx
《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
吴正宪优秀教学设计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1.平均数吴:
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
我喜欢足球生2:
篮球生3:
乒乓球吴: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
好吴:
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
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
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
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吴:
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预备,开始!
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
“吴正队”:
30,“胜利队”:
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
不服气!
吴:
为什么?
生:
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
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吴:
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
欢迎!
吴:
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
不同意!
吴:
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吴:
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点评:
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
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
”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
“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
“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
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
“这一半不是1/2?
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
”大有先声夺人之势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
“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
“是”反方:
“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
“不是”反方:
“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
”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正方仍然不服气:
“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
“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另一个说:
“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日期:
2007-07-02]来源:
转载作者:
[字体:
大中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一)平均数吴:
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
我喜欢足球生2:
篮球生3:
乒乓球吴: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
好吴:
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
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吴:
行行生:
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吴:
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预备,开始!
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
“吴正队”:
30,“胜利队”:
29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
不服气!
吴:
为什么?
生:
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
应该每队再选几个吴:
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吴:
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
欢迎!
吴:
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生:
不同意!
吴:
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吴:
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点评:
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
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二分之一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
“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
“是”反方:
“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
“不是”反方:
“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
”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正方仍然不服气:
“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
“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小括号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
“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
”“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点评:
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
“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
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
“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
“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
”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
“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
好!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
“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
”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
“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
”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点评:
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
“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
”“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
“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
”“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
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点评:
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录入:
yinlin上一篇:
统计——上海市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教案下一篇:
6和0的认识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品吴正宪的教学风格熊家小学数学刘纯烈吴正宪是一个重感情、充满人情味的老师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但是,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其要害是必须暗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外部,也可以来自数学内部;数学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发探究生成的,也可以是教师事前有目的地预设的;数学问题可以出现在课始,也可以出现在课中、课尾?
?
所有的问题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出现发展,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达到有效学习吴老师善于把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变成情趣浓而意味深的故事,让学生去品味在“商不变性质”课上,一开始她就给大家讲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
花果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一天,猴王给小猴们分桃子猴王说:
“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连连摇头说:
“太少了,太少了!
”猴王又说:
“好!
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
”小猴子还得寸进尺,试探地说:
“大王,再多给点行吗?
”猴王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大度地样子说:
“那好吧!
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你总满意了吧!
”小猴子高兴地笑了,猴王也笑了听完故事,班上的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时此刻,吴老师意味深长地问大家:
“你们说,谁是聪明的一笑?
为什么?
”抓住契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秘数学,对小学生说来,是自己对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在“年、月、日”的课上,当吴老师知道学生对这一内容并不陌生时,就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
“你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年有多长?
一个月有多长吗?
”孩子们思索了一下,就缓缓地举起手来,一个接一个地说“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再过生日正好是一年”,“今年元旦到明年元旦,中间正好是一年”,还有的说:
“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次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多好的“解读”!
“时间”是最抽象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也抓不住由于吴老师别具一格地让学生利用他们自己的贴身经验活生生地把它“物化”出来,让孩子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他们才真正感到“年、月、日”就在自己的生活周围“你们已经了解了年、月、日那么多知识,那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吴老师又试探性地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孩子们可毫不客气地说:
“我想知道大月、小月是谁规定的”“二月份的天数为什么这样少呢?
”?
?
一连串问题又激起了大家探索新知的愿望,而吴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有的放矢地找准了新知的切入口,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把问题再一次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这就是特级教师既能灵活地驾驭教材,又能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进行成功教学的深厚功底学问,学问,就是学着“提问”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正道先生说过:
“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教学中,吴老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她不但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焦点问题,而且自己还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在她的课堂里,有疑问,有沉思,有比喻,有赞许,有笑声,还有争辩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剂我看到过孩子对“商不变的性质”中的“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问题的争论,也看到环绕一个学生说的“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命题时,全班分成正反两方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还见到学生面对这样的画面“小明身高130厘米,跳进平均水深120厘米的小河中去游泳,有危险吗?
”大家各抒己见辩得不可开交的场面?
?
展现的一个个的现实情境,提出的一个个的挑战性的问题,为孩子们的思维碰撞搭起了新的平台,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探索过程中山穷水尽的困惑,更有时来自柳暗花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通过交流、启迪、辨析、整合,问题解决了,大家有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在争论和交流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评析,这对完善学生的人格,意义是十分深邃的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从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儿童是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做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数学是科学思维的工具,它是相当抽象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这就是实现“再创造”因此,一个好的数学教师,总是把一些概念、规律纳入“待解决的问题”情境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去“再创造”下面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吴老师“求平均数”的教学案例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值新课标指明,应把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放在突出的地位,而这恰恰是过去多少年来教学中被忽视的那么,吴老师又是怎样来教学的呢?
课一开始,从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入手两组同学比赛拍球,看哪一组赢怎么比呢?
她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全体学生都参加是不行的,只派一个代表又少了,那就派四个代表吧!
”并当场根据每一个代表的拍球数做出统计不一会儿,男生组发现本组的总数超过了女生组,高兴得欢呼起来;吴老师便自告奋勇地也参加比赛,并把她的拍球数加入女生组之中,顿时女生组的总数明显增多孩子们很不服气,喊道:
“这不公平!
”那么,怎样才能公平呢?
男生说:
“给我们组也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
矛盾激化了?
?
有个学生站起来用手比划着说:
“把每组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
?
”这一“匀乎”,表明了孩子们已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吴老师便水到渠成地引入了“平均数”,并和大家一起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全班都松了一口气,吴老师又话锋一转:
“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均数到底是个怎样的数?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
“平均数不大不小,是靠近中间的?
?
”最后一个学生若有所思而又腼腆地说:
“?
?
我觉得平均数是?
?
虚的?
?
可是又很公平”好一个“虚”字,它勾出了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之间的不同;好一个“公平”,却又隐隐约约地道出了平均数的实质于是,吴老师因势利导地引导大家把平均数与原始数据一一比较,它既不是第一个人的拍球数,也不是第五个人的拍球数,却代表了这组五个人拍球的总体水平此时此刻,孩子们已从心底里确认平均数的可比性了吴老师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来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做到了“不高不低、恰如其分”另外,求平均数是有公式的,吴老师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讲公式上,而是采用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正反例的对比,实实在在地悟出了其中的“对应”思想,从而从根本上来理解和凸显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比起过去的记公式,套公式,有效的多,深刻得多我不禁从心底里叹服,“这才是一节真正的数学课!
”有观察、操作、估计、分析、交流,还有反思,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并从中又使学生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从这节课中,也让我看到吴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三、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又一特色教是为学服务的在吴老师的课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而深远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显在而巨大的记得在我看到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上,考虑到教学重点是最初的“1/2”的认识,吴老师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孩子用“一半”两字表示,有的画一个圆并把它分成两半,有的画了一个桃子旁边还有一把刀把桃分成两等份?
?
各人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展示此时,吴老师在黑板上写出“1/2”这个分数并加以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指出:
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的可以擦,愿意保留的也可以保留结果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去,老师有意识地把他们画的用红笔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吴正宪 优秀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