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458844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121
- 大小:2.44MB
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
《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教案.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时间:
总第1—3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
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
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
用具
相关本课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课时
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
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有多大?
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能画出地球仪。
三、自学指导
一、通读课文2页—5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球体。
(3)证据:
海边看远方行船;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等。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大小最大周长:
约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定义:
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2、作用:
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2、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3、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1、看课本第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在下面试着画简图图并标出名称。
五、当堂训练(5分钟)
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
C、球体D、圆形
2、下列最能科学直观地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
(D)
A、人站在地球上,站的越高看的越远B、月食
C、麦哲伦环球航行D、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B)
A、6378千米B、6371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
4、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
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千米
C、5.1亿立方千米D、5.1平方千米
5、人类的家园是指:
(D)
A、每个人的家庭B、自己的家乡
C、我们的祖国D、地球
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C)
A、地球的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D)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8、“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应该是指(D)
A、极点B、极圈C、回归线D、赤道
9、最先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B)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生产和使用
10、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什么区分陆地和海洋(C)
A、文字B、数字C、颜色D、符号
6、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1、地球的形状2、大小
3、地球仪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八、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第2课时
1、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知识点: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我们知道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纬度的划分方法。
2、记住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
三、自学指导
一、通读课文6页—7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一、纬线和纬度
1、纬线
(1)概念: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最短的纬线圈在南北两极。
形状:
圆圈高纬度:
60°~90°
(2)特点:
长度:
不相等(又长又短)(3)纬度划分中纬度:
30°~60°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低纬度:
0°~30°
2、纬度
起始线
纬度范围
表示方法
纬度变化规律
赤道
0°~90°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从赤道向北逐渐增大,
从赤道向南逐渐增大。
二、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三、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1、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
怎样区分?
用什么符号表示?
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答:
纬度相同的纬线有两条;赤道以北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叫南纬,用S表示;0°纬线不做标注。
2、概括纬线的特点。
答:
形状:
圆圈(除南北两级点外)无数条,所有纬线不等长,赤道最长,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为点。
相互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3、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答:
赤道
五、当堂训练
1.观察地图,想一想我们中国和新疆自治区分别位于哪个纬度地区?
中国:
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小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新疆:
中纬度
2.下面关于纬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C)
A.纬线的长度都相等B.所有的纬线都呈半圆形
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D.所有的纬线都是个圆圈
六、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一、1.纬线
1、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
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二、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
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八、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知识点:
纬线和纬度。
老师在黑板上划出相关地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经度的划分方法。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
3、能够利用经纬网定位。
三、自学指导
一、通读课文7页—9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一、经线和经度
1、经线:
(1)概念: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
半圆
(2)特点:
长度:
相等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
起始线
经度范围
表示方法
经度变化规律
本初子午线
0°~180°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从0°经线向东逐渐增大,
从0°经线向西逐渐增大。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1、概念: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作用:
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3、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交通、军事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
二、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三、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的两条经线才能构成一个经线圈?
答:
一条在西经,另一条在东经,并且度数相加等于180°,才能构成一个经线圈。
2、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答:
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3、东西半球的划分,为什么用20°W和160°E的经线,而不用0°和180°经线?
答:
因为0°和180°经线圈则穿过了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而20°W和160°E的经线圈基本在大洋中通过,可避免把这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五、当堂训练
1、地球仪上的纬线(D)
A、指示南北方向B、长度相等C、都是半圆D、有无数条
2、赤道与本初子午线相比,正确的说法是:
(D)
A、赤道与本初子午线长度相等B、赤道比本初子午线长度短
C、本初子午线是赤道长度的2倍D、赤道长度是本初子午线的2倍
3、读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A:
B:
C:
D:
(2)判断方向:
A在C点的正北方向;B在C点的正东方向;
D在C点的东南方向
(3)将下列各点填入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E:
40°E、20°SF:
20°W、40°N
G:
40°W、20°SH:
80°E、60°N
(4)在图中用红色笔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描画出来。
4、如图
(1)在图中用字母标出南北纬(S和N)和东西经(E和W)
(2)写出各点坐标:
ABCD
(3)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D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4)位于北半球的点有ACD,位于西半球的点有AB。
六、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七、板书设计
一、1.经线 与经度
1、 经线的定义:
2、经度:
本初子午线(0°)、180°经线、W和E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八、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时间:
总第4—5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
学
目
标
1、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五带的划分。
难点:
四季的形成问题
教学
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
用具
相关本课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课时
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
为什么我们这里会有白天和黑夜?
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答: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索地球的运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和四季变化。
三、自学指导
1、通读课文11页—13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一、地球的自转
运动方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1天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太阳东升西落
二、地球的公转
运动方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地轴
产生的地理现象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1年
倾斜、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2、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3、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1、在下图中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并在图中横线上填写二分二至和日期。
五、当堂训练(5分钟)
冬至12.22
秋分9.23
春分3.21
夏至6.22
1、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方向不同B.都绕太阳转
C.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的变化,自转产生了尽夜交替D.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
2、地球自转和公转(A)
A、方向相同B、周期相同C、速度相同D、轨道相同
3、关于地球公转的一些叙述,错误的是(D)
A.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B.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C.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
D.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个月
4、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的节气是(C)
A.春分B.秋分C.冬至D.夏至
5、3、4、5三个月是南半球的(B)
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
6、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判断下列哪种现象能证明地球在自转(B)
A、站得越高,看得越远B、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
C、一年中昼夜长短在变化D、看从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7、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全年昼夜相等的地区是(B)
A.南北回归线之间B.赤道上C.南回归线上D.北回归线上
8、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与日出同时,下面几个节日中升旗最早的应该是(C)
A.元旦B.“三八”妇女节C.“六一”儿童节D.“十一”国庆节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八、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第5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的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所产生的现象。
三、自学指导
一、通读课文13页—15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一、回归线和极圈
1、回归线:
每年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5N,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北位置。
每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这是太阳光线能够垂直照射的最南位置。
2、极圈:
极昼和极夜是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的一种现象。
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称为极昼;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称为极夜。
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以把这两条纬线称为极圈,66.5°S称为南极圈,66.5°N称为北极圈。
二、五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
太阳光热在地表的分布状况。
把地球表面划分为: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和南寒带。
2、五带概况
(1)热带:
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气候终年炎热。
(2)南北温带:
位于南北纬23.5N~23.5S之间,四季分明。
(3)南北寒带:
位于极圈以内,气候终年寒冷。
二、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三、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
什么季节比较低?
以北半球为例,夏季、冬季
2、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夏季、冬季
3、为什么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门窗大多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门窗大多朝北?
采光通风需要,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窗户朝向这个方向可以让房屋获得最多的阳光,纬度越高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空气湿度相对较低,窗户朝向高纬度的话都是阴冷的风。
五、当堂训练
1、简答:
(1)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哪一带?
热带
(2)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两个带?
北寒带、南寒带
(3)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哪两个带?
北寒带、南寒带
(4)四季变化明显的是哪两个带?
北温带、南温带
(5)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北温带
2、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B)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3、当中国的学生放寒假时,澳大利亚的学生可能在(D)
A.春游B.参加秋季运动会C.滑雪D.夏令营
4、地球公转至春分点时太阳直射在(D)
A.北回归线上B.南回归线上C.北极圈上D.赤道上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D)
A.北回归线是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南界线
B.南回归线是南半球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最北界线
C.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界线
D.南极圈是南半球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北界线
6、地球上划分五带的依据是(C)
A.植被的特点B.动物的特点
C.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D.有无特殊自然现象
六、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七、板书设计
地球上的五带: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八、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时间:
总第6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
教
学
目
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确定方向。
2、通过计算能够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的地图类型。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地图的三要素和常用图例、比例尺及其换算公式。
难点:
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
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
用具
相关本课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6课时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地图),我们今天就来熟悉地图。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记住地图的三要素和常用图例。
2、能写出比例尺及其换算公式。
3、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4、学会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5、理解图幅一定,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三、自学指导
一、通读课文16页—18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一、学会阅读地图
1、地图三要素是指比例尺、方向、图例。
2、地图上的比例尺
(1)写出比例尺的三个公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3、地图上的方向
(1)指向标定方向:
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2)经纬网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定向:
面向地图,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
4、地图上的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1、去公园游览、寻找景点,应选择导游图。
2、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参考交通图。
3、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的地点,应查阅世界、国家地区图。
二、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三、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看课本22—23页,完成活动题。
(请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相反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略
五、当堂训练(5分钟)
1、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A)
A、1:
500000B、1:
200千米C、1/9000000D、1:
20千米
2、大陆某旅游团要到台湾观光,选择最适合的地图是(D)
A、世界地图B、中国地图C、台湾地形图D、台湾交通旅游图
3、下列不属于地图三要素的是(B)
A、比例尺B、颜色C、方向D、图例
4、在表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D)
A、1:
10000000B、1:
1000000C、1:
100000D、1:
10000
5、某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8000000,若比例尺缩小到原比例尺的一半,缩小后的地图比例尺是(B)
A、1:
4000000B、1:
16000000C、1:
8000D、1:
16000
6、某幅地图的比例尺为1:
4000000,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则实际距离是(B)
A、50千米B、100千米C、200千米D、250千米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地图的阅读
三要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相反越粗略。
八、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常规检查签字:
日期:
教务处常规检查: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时间:
总第7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教
学
目
标
1、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以及等高线的概念。
2、能够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起伏以及山地的基本形态。
3、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计算某个地点的高度,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
等高线形态和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教学
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
用具
相关本课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课时
安排
1课时
课时
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丘陵、高山、深谷、平原等地形图片,问: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低起伏的地形,这些地形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以及等高线的概念。
2、能够在等高线地图上识别地势的起伏以及山地的基本形态。
3、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计算某个地点的高度。
三、自学指导(15分钟)
一、通读课文24页—28页,进行知识梳理,填写下面内容,并用横线在课本上画出知识要点,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阅读填写。
1、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 海平面 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也叫绝对高度。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 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3)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 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4)等高线的特点:
同一等高线上_海拔相同;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的_等高距_相同;
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缓。
2、分层设色地形图
(1)陆地表面的地形类型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
(2)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
(看27页图)
3、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的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二、小组互动讨论,完成以上题目,能够全面阐述以上内容(对于有疑问的老师释疑)
三、小组合作,记忆以上知识点。
四、合作探究
1、写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地理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