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docx
- 文档编号:11453730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76.02KB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docx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
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
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
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
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
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
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
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
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
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
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
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
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答案】
1.A
2.D
3.D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
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
摩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地不远离原本,所以“抗拒”不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故选择D项。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A项中“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
B项原文是说“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
C项“突变”概括错误。
原文说“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田横,故齐王田氏族也。
宗强,能得人。
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
后复得收齐城邑,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而横相之,专国政,政无巨细皆断于相。
横定齐三年,汉王使郦生往说下齐王广及其相国横。
横以为然,解其历下军。
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
齐初使华无伤、田解军于历下以距汉。
汉使至,乃罢守战备,纵酒,且遣使与汉平。
汉将韩信已平赵、燕,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因入临淄。
齐王广、相横怒,以郦生卖己,而亨郦生。
齐王广东走高密,相横走博阳,至博阳,而横闻齐王死,自立为齐王,还击婴,婴败横之军于嬴下。
田横亡走梁,归彭越。
后岁余,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以彭越为梁王。
田横惧诛,而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
高帝闻之,以为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为乱,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
田横因谢曰:
“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使还报,高皇帝乃诏郦商曰:
“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
” 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
“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田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①,横谢使者曰:
“人臣见天子当洗沐。
”止留。
谓其客曰:
“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
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
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
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闲,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
”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
高帝曰:
“嗟乎,有以也夫!
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乎哉!
”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田横。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下从之。
高帝闻之,乃大惊,以田横之客皆贤。
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
于是乃知田横兄弟能得士也。
注释:
①厩置,驿站。
(选自《史记•田儋列传》,有删改)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横相之,专国政 相:
辅佐
B.军于历下以距汉距:
距离
C.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 谢:
告诉
D.形容尚未能败 形容:
容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反击项羽于城阳 以其无礼于晋
C.其耻固己甚矣 吾其还也
D.田横乃与其宾客二人乘传诣洛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B.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C.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D.臣亨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而贤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7.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都有百姓的意思。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
“传,遽也,驿递曰传。
”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为人善用计谋,他一面派郦生去说服齐王田广和相国田横归顺,一面又使用蒯通的计谋,度过平原,突袭打败了齐国驻扎在历下的军队。
B.齐军被打败后,相国田横逃到博阳,听说齐王已死,就自立为齐王,带兵回头攻打灌婴,结果被灌婴在赢下打败,田横逃到梁地,归顺了彭越。
C.到离洛阳三十里的地方,田横割颈自杀,让门客捧着他的头去见汉高祖,高祖认为他是贤能的人,为他流下了眼泪,并按王者的礼节安葬了他。
D.立田荣子广为齐王、辅齐多年后自己为齐王、兵败后入居还得到五百余人追随、自杀后二客及五百余人相继自杀等事件,都说明田横能得贤士之心。
9.翻译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0分)
(1)以田横之客皆贤。
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
(5分)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4.B
5.A
6.B
7.B
8.A
9.
(1)(高帝)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士,听说他们还有500人留在海上,就派使者去征召他们。
(2)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解析】
4.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谢:
道歉。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A中两个“所以”都是古今异义词,表原因。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
B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
”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
考点:
理解常见古文常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
A对象错误,派郦生去的是刘邦而不是韩信。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
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田横,是当地有势力的人物,而且宗族强盛,很得人心。
田横再次得以收复齐国大小城邑,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田横自为丞相辅佐他,并专断国政,所有政事,无论大小,皆由田横决定。
田横平定齐国三年之后,汉王刘邦派郦食其到齐国,向齐王田广和丞相田横游说,要他们归顺汉朝。
田横认为此事可行,就解除了齐国在历下对汉军的防备。
汉将韩信本来带兵将要向东攻打齐国。
齐国起初曾派华无伤、田解带领军队在历下驻扎以抗拒汉军,等到汉使者到来,就废弃了守城的战备,放任兵士饮酒,并派使者与汉朝讲和。
但汉将韩信在平定了赵国、燕国之后,用蒯通的计策,越过平原,突然出击,打败了齐国在历下驻扎的守军,接着又攻入临淄。
齐王田广、丞相田横见汉军突然出现,非常生气,认为自己被郦生出卖了,立刻烹杀郦生。
齐王田广往东逃到高密,丞相田横逃到博阳,守相田光逃向城阳,将军田既带领军队驻守胶东。
这时,楚国派来龙且带领军队救助齐国,齐王田广与龙且在高密会师。
汉将韩信与曹参在高密大破齐楚联军,杀死楚将龙且,俘虏齐王田广。
汉将灌婴继续追击,又俘虏了齐国守相田光。
灌婴继续进军,到达博阳。
而田横听到齐王田广已死,就自立为齐王,转过来与灌婴交战。
在嬴下,田横的军队被灌婴打得大败。
田横逃到梁地,投归彭越。
这时,彭越拥兵梁地,在楚汉之间保持中立,又像为了汉王,又像为了楚王。
韩信在杀死了楚将龙且之后,接便命令曹参继续向胶东进军,在这里大败田既并在战斗中杀死了他;韩信又命灌婴追击齐将田吸,在千乘将他击败并斩杀他。
这样,韩信便平定了齐地,向刘邦上书,请立自己为齐国假王,刘邦也就因势立韩信为齐王。
过后一年多,汉王刘邦消灭了项羽,就自立为皇帝,封彭越为梁王。
田横害怕被杀,就带领他的部下五百多人逃入海中,居住在一个小岛之上。
汉高祖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认为田横兄弟本来就平定了齐国,齐国的贤士大都依附于他,如今要让他流落在海中而不加以收揽的话,以后恐怕难免有祸患。
因此就派使者赦免田横之罪并且召他入朝,田横却辞谢说:
“我曾经烹杀了陛下的使者郦生,现在我又听说郦生的弟弟郦商是一个很有才能的汉朝将领,所以我非常害怕,不敢奉诏进京,请求您允许我做一个平民百姓,呆在这海岛上。
”使者回来报告,高祖立刻下诏给卫尉郦商说:
“齐王田横将要到京,谁要敢动一下他的随从人员,立刻满门抄斩!
”接着又派使者拿着符节把皇帝下诏指示郦商的情况原原本本地高知田横,并且说:
“田横若是来京,最大可以封为王,最小也可以封为侯;若是不来的话,将派军队加以诛灭。
”田横于是和他的两个门客一块乘坐驿站的马车前往洛阳。
在离洛阳三十里远,有一个叫尸乡的地方,这一天田横等人来到此地驿站。
田横对汉使说:
“作为人臣拜见天子应该沐浴一新。
”于是就住下来。
田横对他的门客说:
“我田横起初和汉王都是南面称孤的王,而现在汉王做了天子,而我田横却成了亡国奴,而要北面称臣侍奉他,这本来就是莫大的耻辱了。
更何况我烹杀了人家的兄长,再与他的弟弟来并肩侍奉同一个主子,纵然他害怕皇帝的诏命,不敢动我,难道我于心就毫不羞愧吗?
再有,皇帝陛下召我来京的原因,不过是想见一下我的面貌罢了。
如今皇帝就在洛阳,现在我割下我的头颅,快马飞奔三十里的功夫,我的容貌还不会改变,还是能够看一下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说完之后,就自刎了,命两个门客手捧他的头,跟随使者飞驰入朝,奏知汉高祖。
汉高祖说道:
“哎呀!
能有此言此行,真是了不起呀!
从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个人接连为王,难道不是贤能的人吗!
”汉高祖忍不住为他流下了眼泪。
然后高祖拜田横的两个门客为都尉,并且派两千名士卒,以诸侯王的丧礼安葬了田横。
安葬完田横之后,两个门客在田横墓旁挖了个洞,然后自刎,倒在洞里,追随田横死去。
汉高祖听说此事之后,大为吃惊,认为田横的门客都是贤才。
高祖听说田横手下还有五百人在海岛上,又派使者召他们进京。
进京之后,这五百门客听到田横已死,他们也都自杀。
由此更可以了解田横兄弟确实是能够得到贤士拥戴的人。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10分)
海棠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
①莫愁:
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
姓卢,名莫愁,貌美如仙,爱好歌舞。
②梁广:
古代因善画海棠而出名的画家。
10.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
“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本诗中哪那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并写出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5分)
11.本诗的第三联除用典外,还突出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0.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2分)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
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
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意思对即可)
11.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衬托。
(2分)那美丽勤劳能歌善舞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那种秾丽娇娆的丰姿神采,着意刻画,把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表现出来。
诗情画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考点: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第三联诗人又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
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
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离开时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对“沉默”作出预言,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选择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答案】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6分)
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
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
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
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
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
“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
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
到了德国,更是如此。
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
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
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
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
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
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
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
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
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
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
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
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
它使我想到:
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
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
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
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
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
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1941年5月29日德国哥廷根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串联起作者生命中从故乡到异域的一些断片,运用了首尾照应寓情于物的手法。
B.第②段写作者故乡单调的房顶及同样单调的海景,凸显出家中海棠花晚霞般的绚烂。
C.作者虽然十分渴望“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如愿。
D.上世纪30年代赴德国留学的作者始终用苦行者的精神钻研学问,以致无暇顾及海棠花。
E.文章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年代德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省察。
14.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章第②段开头说“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作者与海棠花真的是“无缘”吗?
为什么?
(3分)
(2)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15.第⑤段画线部分状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与下文有什么关联?
(5分)
【答案】
13.AC(4分)
14.
(1)并非无缘。
文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淮南市 第二 中学 学年 上学 期期 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