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docx
- 文档编号:11451084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8.10KB
摄影.docx
《摄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影
怎样突出主体
主体是摄影最主要的拍摄对象,是画面的主要构成部分和主要体现者,是画面的结构中心。
第一节主体的大小
对画面主体的处理,最基本的就是确定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这对主体的面貌特征、细部特征、画面气势等有着根本的影响,对表现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画面结构时,要比较各种被摄对象和元素,找出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作为被摄主体,确定主体的大小,简洁明了地表现主体。
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可用景别来表示。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以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为例,不同的景别表现如下:
一、远景:
主体人物在画面中极小,以表现环境气氛,展现事物规模、气势为主,主要用于拍摄风光。
二、全景:
能清晰看到人物全貌,主要表现主体和环境的位置关系,展示人物的动作。
三、近景:
拍摄人的小半身画面,主要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时环境消失,只留下背景。
四、特写:
拍摄人物的局部,环境和背景完全消失,可表现人物的细节活动和物体的关键部位,主体突出,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以小见大,以局部表现整体,常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大特写:
在构图时适合对某一物体的细节进行集中地刻画和特别地描写。
景别与拍摄距离的远近有关。
拍摄距离越远,景别就越趋向远景;拍摄距离越近,景别就趋向特定。
同时拍摄距离的变化也改变了画面的透视结构:
拍摄距离越近,透视关系越强烈;拍摄距离越远,透视关系越弱。
景别与镜头有关:
镜头焦距越长,景别越趋向特定,镜头焦距越短,景别越趋向远景。
长焦镜头透视关系弱,短焦镜头透视关系强。
第二节主体的位置
主体是画面中最主要的内容,对其在画面中位置的安排,直接影响着读者的视觉效果,安排不当会影响主体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表达。
对画面中主体位置的安排适用的美学原则是黄金分割法。
主体一般安排在视觉中心黄金分割线上或黄金分割点上,那里是视觉中心,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是一种美的分割比,也较容易突出主体,画面显得布局活泼。
A
B
C
D
第三节主体的拍摄高度
对人物而言,拍摄的高度对被摄人物的神态与气质表现、脸部轮廓形态的表现有极大的影响。
对景物而言,拍摄高度对表现景物的气势、规模有极大的影响,决定了画面中天空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
常见的拍摄高度有平拍、仰拍、俯拍三种。
一、平视拍摄:
是人物肖像摄影最常见的拍摄高度,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自然、亲切、有真实感,人物的轮廓形态比例正常。
平拍风景也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二、仰拍:
拍摄点的位置低于人的眼睛,拍摄出的人物形象高大、突出,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还能弥补不够饱满的人物脸型。
注意拍摄距离太近会产生严重的变形,破坏人物的形象。
仰拍景物,天空较开阔,地面少,拍摄高大的建筑物会出现下面大上面小的强烈透视效果。
三、俯拍:
拍摄点的位置远高于人物视平线的位置,拍摄人物时其形象会显得渺小,但可拍到更多的人物后面的景物,在肖像摄影中很少使用,有较强的空间透视感。
俯拍景物场面宏大,包含的信息内容较多。
第四节主体的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就是拍摄角度,拍摄角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画面的造型效果,画面中主体与陪体、前景与背景等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被摄对象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象。
就人像摄影而言,常见的拍摄角度有正面、前侧面、侧面、后侧面和背面。
一、正面也叫十分面,能表现人物的全貌,适合拍摄五官端正、脸型匀称的人物,但画面缺乏立体感。
二、前侧面也叫七分面,拍摄人物的脸部略微向一侧偏转,人物脸部的正面占大部分能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表现人物的正面相貌特点,而且富有变化,显得生动活泼,同时还能弥补脸型不太端正的缺陷。
三、侧面叫五分面,人物脸部的朝向与拍摄方向成90°,适合表现人物的侧面形象和侧面观看时的轮廓特征。
四、后侧面和背面,人物脸部正面的面积比较小甚至完全背对相机,这在艺术摄影中是常用的拍摄方向。
在人物肖像摄影中应注意突出主体人物,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人物身上,在画面上有多个人物或有人有景时,主要的人物形象应鲜明、突出,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与趣味中心。
第五节主体的陪衬
主体的陪衬就是陪体,是画面中用来陪衬主体的所有事物形象和空白,包括前景、背景、环境和空白。
陪体是画面中衬托主体形象的景物或人物,是揭示画面主体内容的辅助成分,在画面表现中有均衡、渲染现场气氛等作用。
陪体的选择与处理要服从主体形象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不能喧宾夺主。
一、前景:
在主体的前方,离镜头最近的景物。
能帮助画面构图,丰富画面的影调、层次与色彩,美化画面形式。
前景处在画面最前面,成像较大,影调偏深,产生透视、增强纵深感和空间感。
二、背景:
在主体后面的景物。
使主体能从中分离出来。
背景交待主体所处的时代特点、地域特点。
背景的选择应与主体分隔开的表现和主题内容的表达相适应。
应选择尽量简洁的背景,清晰度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主体,避开趣味性较强的背景。
三、环境:
环境是介于前景和背景之间,靠近主体周围的景色。
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是画面构图的重要因素,在画面形象表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能帮助叙事,烘托主体。
能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甚至因果。
能渲染气氛,增强画面形象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第六节突出主体的方法
主体形象是摄影作品的灵魂,画面中主体形象表现的成败是摄影表现成败的关键。
主体形象的表达要突出、鲜明,这样才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对比衬托法
对比是对照与比较,两个知觉对象并列,产生相互对照、比较、排斥的作用。
(一)大小对比
大小对比具有超强的形象表现力,是突出主体的重要手段。
用一些较小的物象对比,可使较大的物象更大。
(二)线条的粗细、曲直对比
线条在画面的形象表现中可以起到分割画面,制造面积,产生节奏,构成线的结构,以及表达情感等多种功能。
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性格:
粗线条强劲,细线条纤弱;曲线柔情,直线刚直;浓线重,淡线轻;实线静,虚线动等等。
(三)色彩对比能形成视觉美感,表现气氛,突出主体形象。
视觉理论中红、绿、蓝为三原色,它们的互补色为青、品红、黄。
互补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比较时其对比和反差是最强烈的。
用色彩对比表现主体形象利用的正是这一点。
(四)影调对比
影调是指画面中黑白灰的布局或明暗过渡情况。
根据画面中黑白灰或明暗的面积大小、分布与过渡,画面的影调有软调、硬调、高调、中间调、低调之分。
影调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画面上亮暗等级和面积的对比。
表现浅色的主体应用深色背景,表现深色的主体应用浅色背景。
对比越强烈视觉感受越醒目
(五)动静对比
变化快慢不一的物体形成虚实不一的影像,从而构成画面的物体的动静对比,它对表现主体形象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控制快门速度、控制相机的操作(如变焦拍摄、追随摄影)可制造动静对比.
(六)虚实对比
在制造动静的同时,也制造了虚实。
在虚实对比的画面中,主体形象和陪体或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视觉上将读者的注意力强制引向画面主体,从而突出了主体。
制造虚实对比的主要手段是景深控制,短景深更利于突出主体。
表现主体形象的对比还有繁简对比、多少对比、强弱对比、刚柔对比、新旧对比等等。
二、光线法
主体与背景色调接近时,容易淹没在背景之中,使主体的形象表现力削弱,主题不明。
为使主体与背景分离,取得突出醒目的效果,可利用光线照射区域的不同,改变主体和背景的相对亮度,提高主体和背景的亮度对比,可以使画面主体得到突出表现。
三、特写法
近景或特写能将主体拍得很大,细致地描绘主体的影纹和层次,表现主体的质感。
由于拍摄者摈弃了次要景物,攫取最感人的局部细节加以细致描绘,因此,构图简洁、主体鲜明突出。
四、线条透视法
线条透视法就是用线条透视将读者视线引向主体,以突出主体形象,加深读者对主体的印象。
线条对读者具有视觉诱导作用,人的视线一般会被引向线条透视的会聚点。
构图时应努力寻找轮廓线条,将主体形象安排在会聚点上,这样主体就显得特别突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