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复习题集第1183篇.docx
- 文档编号:11437080
- 上传时间:2023-03-01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36.38KB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复习题集第1183篇.docx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复习题集第118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复习题集第1183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复习题集第1183篇
2019年国家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管理》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甲市乙县一大型化工企业的环氧乙烷储罐区构成了重大危险源。
甲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对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储罐区与某生活水源地的安全距离不符合相关规定,需要停产并搬迁。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实施该储罐区停产搬迁工作的是()。
A、甲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甲市人民政府
C、乙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乙县人民政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6节>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
【答案】:
D
【解析】: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主要由区县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涉及生产经营单位关闭、搬迁,应由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故选D。
2.承包商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承包商队伍进入作业现场前,应接受消防安全、设备设施保护及社会治安方面的教育,组织教育的责任主体是()。
A、承包商
B、发包企业
C、建设行业行政主管部门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5节>现场安全管理要求
【答案】:
B
【解析】:
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施工作业前,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与施工作业有关的安全技术要求向承包商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双方签字确认,未经安全技术交底,切勿进行作业。
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可以细化、优化作业方案,作业技术方案编制过程中统筹设计安全方案,始终将安全放到第一位。
应使作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该作业项目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减少违章操作,避免作业过程发生事故。
针对作业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承包商作业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进行审查、细化和补充,告知承包商与作业相关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
3.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可分为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三类。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
A、接触因素、辐射因素、传染因素
B、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C、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有毒因素
D、浓度因素、强度因素、生物因素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节>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
【答案】:
B
【解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1)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2)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萧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故选B。
4.重大危险源评价以()作为评价对象。
A、危险单元
B、危险因素
C、机械设备
D、危险指数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6节>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及分级方法
【答案】:
A
【解析】:
评价单元的划分:
重大危险源评价以危险单元作为评价对象。
一般把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称为单元,并以此来划分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功能特点,如原料供应区、反应区、产品蒸锚区、吸收或洗涤区、成品或半成品储存区、运输装卸区、催化剂处理区、副产品处理区、废液处理区、配管桥区等。
在一个共同厂房内的装置可以划分为一个单元;在一个共同堤坝内的全部储罐也可划分为一个单元;散设地上的管道不作为独立的单元处理,但配管桥区例外。
故选A。
5.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不属于环境因素的是()。
A、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B、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C、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D、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答案】:
D
【解析】:
依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环境因素包括下列4项:
包括:
1、场所狭窄、安全通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作业场所空气不良等;2、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包括:
恶劣气候与环境、作业场地狭窄、地
面杂乱等;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包括:
隧道缺陷、地下火、冲击地压、地下水等;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故选D。
6.依据国家有关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对其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负责。
下列关于特种设备使用管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由电梯的使用单位负责,维护周期为半个月
B、特种设备属于共有的,不得委托物业服务单位管理
C、情况紧急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
D、使用单位发现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所在地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8节>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
【答案】:
C
【解析】:
电梯的维护保养应当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依照相关规定取得许可的安装、改造、修理单位进行。
故选项A错误。
特种设备属于共有的,共有人可以委托物业服务单位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特种设备,受托人履行本法规定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义务,承担相应责任。
故选项B错误。
特种设备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抢救。
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故选项D错误。
情况紧急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决定停止使用特种设备。
故选项C正确。
7.下列有关“动火作业许可证”审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特殊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应由主管厂长审批
B、特殊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应由总工程师审批
C、一级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应由动火点所在车间审批
D、二级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应由动火点所在车间审批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4节>动火作业许可管理
【答案】:
C
【解析】:
特殊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由主管厂长或总工程师审批,一级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安全管理部门审批,二级动火作业的“动火作业许可证”由动火点所在车间审批。
故选C。
8.下列关于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及级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A、I级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用红色表示
B、Ⅱ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C、Ⅲ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D、Ⅳ级预警,表示生产活动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用绿色表示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答案】:
D
【解析】:
对评价对象经过监测、识别、诊断、预测等活动过程后,预警系统需要对整个生产活动的安全状况作出评估,即预警系统信号输出和预警级别的给出。
它是顶替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预警;信号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安全状况,按照事故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4种级别(IV级、III级、II级、I级)。
四级预譬如下:
I级预警,表示安全状况特别严重,红色表示;
II级预警,表示受到事故的严重威胁,用橙色表示;
III级预警,表示处于事故的上升阶段,用黄色表示
9.甲某被一木材加工厂招收为电锯工,其工作环境有噪声、飞溅火花、刨屑等危害因素。
木材厂应为甲某配备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是()。
A、手套
B、呼吸器
C、防护眼镜
D、耳塞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3节>劳动防护用品分类
【答案】:
C
【解析】:
眼面部防护用品指用于防护作业人员的眼睛及面部免受粉尘、颗粒物、金属火花、飞屑、烟气、电磁辐射、化学飞溅物等外界有害因素的个人防护用品,如焊接护目镜和防护面罩、炉窑眼面防护镜、防冲击护目镜,以及防放射性护目镜等。
故选C。
10.在预警系统中,关于监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监测是预警活动的前提
B、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同时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C、监测活动主要任务是诸多致灾因素中找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
D、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预警系统的实现
【答案】:
C
【解析】:
监测是预警活动的前提,监测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重要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同时收集各种事故征兆,并建立相应数据库;二是对大量的监测信息进行处理(整理、分类、存储、传输),建立信息档案,进行历史的和技术的比较。
即通过对历史数据、即时数据的整理、分析、存贮,建立预警信息档案,信息档案中的信息是与整个预警系统共享的,它将监测信息及时、准确地输入下一预警环节。
故选C。
11.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称“职业病”。
下列有关职业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下桥墩潜水作业引起的职业病是高压病
B、高山勘探低气压作业引起的职业病是减压病
C、冶炼车间热辐射产生的红外线引起的职业病是职业性白内障
D、冷库的低温作业引起的职业病是关节炎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2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答案】:
C
【解析】:
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例如,在职业活动中,接触铍可引致铍肺,接触氟可致氟骨症,接触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接触焦油沥青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等。
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是:
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②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③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④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减压病。
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减压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皮肤奇痒、灼热感、紫钳、大
12.某地下金属矿山企业建立了监测监控系统、并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当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系统的完好率进行了监督检查。
该种监督方式属于()。
A、事前监督管理
B、事中行为监察
C、事中技术监察
D、事后监督管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1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式与内容
【答案】:
C
【解析】:
技术监察。
是对物质条件的监督检查,包括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的"三同时"监察;对用人单位现有防护措施与设施完好率、使用率的监察;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配备与使用的监察;对危险性较大的设备、危害性较严重的作业场所和特殊工种作业的监察等。
其特点是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
技术监察多从设备的本质安全入手。
故选C。
13.某建筑施工现场发生火灾事故,事故造成5人当场死亡,10人重伤。
事故发生后5d,重伤的10人中有2人因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10d,又有4人死亡。
此次事故上报的死亡人数为()。
A、5
B、7
C、9
D、11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事故上报的时限和部门
【答案】:
B
【解析】: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依据题意上报的死亡人数应为5+2=7人。
故选B。
14.某大型商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经营金银印刷品及电器产品,地上一~三层经营服装类商品,四、五层经营餐饮。
为加强商场安全管理,商场将地下一层、二层从事电器销售的摊位调整到地上二层,并对电器销售金属柜架采取整体接地措施;在电梯等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识;对临空栏杆增加玻璃围挡;禁止餐饮商户用明火烧烤;在人员密集区域增加监控摄像头及逃生疏散标识。
下列关于商场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中,优先次序正确的是()。
A、电梯等入口处张贴警示标识;人员密集场所增加监控摄像头;播放消防知识
B、禁止餐饮明火烧烤;电器销售金属柜架整体接地;临空栏杆增加玻璃围挡
C、加强人员安全培训;人员密集场所增加监控摄像头;增设警示及逃生标识
D、人员密集场所增加监控摄像头;加强人员安全培训;电器销售金属柜架整体接地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9节>安全技术措施的类别
【答案】:
B
【解析】:
消除危险源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发生,禁止餐饮明火烧烤属于消除危险源,作为优先考虑对象;电器销售金属柜架整体接地、临空栏杆增加玻璃围挡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也可以防止事故的扩大。
故选B。
15.某企业在—危险化学品库门前安装了一台静电释放器,所有进入库内人员必须触摸静电释放器,待静电释放后,方可入库作业,这种安全技术措施属于()。
A、设置薄弱环节
B、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C、隔离
D、故障—安全设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9节>安全技术措施的类别
【答案】:
B
【解析】: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如减少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防止能量蓄积,安全地释放能量等。
此题中,静电释放即是安全地释放能量,以防止引发危险化学品库的起火、爆炸等事故,属于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
故选B。
16.下列不属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职责的是()。
A、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B、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C、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D、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答案】:
D
【解析】: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将其职责规定为: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5)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6)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7)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故选D。
17.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察实行()的管理体制。
A、垂直管理、集中监察
B、行业管理、分区监察
C、垂直管理、分区监察
D、行业管理、集中监察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7章>第2节>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答案】:
C
【解析】:
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区监察的管理体制。
煤矿安全监察机关是负责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对煤矿履行国家监察职责。
18.下列事故应急预案体系中,针对某种具体的、特定类型的紧急情况或是某一自然灾害、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称为()。
A、综合预案
B、定点突破方案
C、专项预案
D、现场处置方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3节>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答案】:
C
【解析】:
专项应急预案是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等内容而定制的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故选C。
19.某石油化工企业在A省B市C县的一天然气生产矿井发生井喷。
井喷后作业人员应急处置不当,含有H₂S的有毒气体向下风向扩散,造成周围群众13人死亡,105人急性中毒。
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负责组织此次事故调查的是(),
A、国务院
B、A省人民政府
C、B市人民政府
D、C县人民政府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事故调查
【答案】:
A
【解析】: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或者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含10人)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含50人)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5
20.为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应加强事故统计分析工作。
事故统计分析是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并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断,从而找出()。
A、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B、产品质量期望值
C、事故发生的规律
D、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2节>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
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并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大量重复显现的数字特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断,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愿因、为制定法规、加强工作决策,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1.某企业在一次液氯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及时进行了动态监测,建立现场和场外的监测和评估程序。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场应急结束后,终止现场和场外监测
B、现场恢复阶段,终止现场和场外监测
C、将监测与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周边群众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D、可燃气体监测优先有毒有害气体监测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答案】:
C
【解析】:
选项A、B错误,即使在现场恢复阶段,现场应急结束后,也应当对现场和环境进行监测,选项D错误,应优先监测可燃气体浓度、氧气含量。
故选C。
22.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
A、应急演练经费预算
B、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C、年度财政(财务)预算
D、企业全面预算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
【答案】:
B
【解析】: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故选B。
23.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其目的和意义不包括()。
A、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各级人员的责任感
B、明确责任
C、增加控制力度
D、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
【答案】:
C
【解析】: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
一方面是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中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人员在安全生产中应履行的职能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充分调动各级人员和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确保安全生产。
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的具体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
24.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要求,用于检查难度较大项目的安全生产检查是()。
A、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B、经常性安全生产检查
C、季节性及节假日前后安全生产检查
D、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2章>第12节>安全生产检查
【答案】:
D
【解析】:
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是对某个专业(项)问题或在施工(生产)中存在的普遍性安全问题进行的单项定性或定量检查。
如对危险性较大的在用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环境条件的管理性或监督性定量检测检验则属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要求,可能有制定好的检查标准或评估标准、使用专业性较强的仪器等,用于检查难度较大的项目。
故选D。
25.下列指标中,属于机(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标的是()。
A、设备运行不良
B、动态信息
C、作业环境
D、反馈信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1节>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答案】:
A
【解析】:
机(物)的安全可靠性指标,包括设备运行不良、材料缺陷、危险物质、能量、安全装置、保护用品、贮存与运输、各种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浓度等)指标。
该类指标选择时应根据具体行业确定。
故选A。
26.某冶金企业生产机械制造用的高强钢,主要设备为步进梁式加热炉、轧机、冷床和与冷床并列布置的大盘卷生产线,生产过程中涉及高温、噪声、粉尘、热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分类,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中,属于化学因素的是()。
A、高温
B、噪声
C、粉尘
D、热辐射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1节>职业病危害基本概念
【答案】:
C
【解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
(1)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
生产性粉尘,例如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
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
(2)物理因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萧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
选项C化学因素中的生产性粉尘,选项A、B、D属于物理因素。
27.甲企业委托乙安全评价机构对该企业进行安全现状评价。
乙安全评价机构完成评价报告后,提交报告评审的内容摘要有:
①对甲企业是否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建设进行了验证;②对于可能造成重大后果的事故隐患,采用合理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事故后果模拟预测;③对发现的事故隐患,进行整改优先度排序;④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
上述评审内容摘要中,属于此次安全评价主要内容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1节>安全评价的分类
【答案】:
B
【解析】:
①属于安全验收评价,④属于安全预评价。
故选B。
28.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h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有关部门报告。
A、0.5
B、1
C、2
D、3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1节>事故上报的时限和部门
【答案】:
B
【解析】: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h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工程师 安全生产 管理 复习题 1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