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ocx
- 文档编号:11421265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61.32KB
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ocx
《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命有机体的构成,掌握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重要概念及其结构和机能。
重点与难点
细胞、组织、器官的概念、结构、机能
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讲授与讨论
第一节 细胞Cell
一、细胞的一般特征
细胞cell是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共同特征:
结构方面:
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包括各种细胞器),细胞核。
少数细胞如细菌、蓝藻等细胞核不具核膜,称为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而具有核膜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eukaryoticcell。
机能方面:
①能利用和转化能量,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②具有生物合成能力;③具有自我复制和繁殖能力;④具有协调整体生命活动的能力。
二、细胞的化学组成
C、H、O、N、P、S对生命起着特别重要的,构成生物大部分的有机分子;Ca、K、Na、Cl、Mg、Fe等元素也是必须的。
其它的12种元素是Mn、I、Mo、Co、Zn、Se、Cu、Cr、Sn、V、Si、Ft等微量元素是生命不可缺少的。
这些化学元素形成细胞中的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类等。
1、蛋白质Protein
Protein:
细胞的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由氨基酸构成,已知的氨基酸约20余种。
蛋白质是由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氨基酸分子通过肽键按一定顺序相连而的长链,又按一定方式盘曲折叠形成的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作为种类鉴别及种类间亲缘关系的证据。
2、核酸Nucleicacid
生物的遗传变异是由核酸决定的。
核酸可分为RNA和DNA。
前者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发现,后者是细胞核的主要成份。
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包括一个五碳糖,一个含氮碱基和磷酸。
核酸就是由几十个到几万个甚至几百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平行围绕着同一轴盘旋成一双链螺旋结构,双链之间由氢键连接一定的碱基对:
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双螺旋结构对生物的多样性及传递遗传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为遗传物质的复制提供了条件。
3、糖类Carbohydrate
糖的基本单位是由C、H、O组成,化学式为CX(H2O)Y,单糖在体内脱水合成多糖,如肝糖元、肌糖元等。
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也是细胞的成份。
4、脂类Lipid
主要有甘油脂、磷脂和固醇三大类。
脂类既是能源,也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份。
三、细胞的结构
Fig.2.2Themodeofstructureofanimalcell
1、细胞膜cellmembrane
包围在细胞外面的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分为三层,内外两层为致密层,中间为一层不太致密的层。
称单位膜nuitmembrane。
单位膜结构:
厚度一般为5nm-10nm,主要由蛋白质与脂类构成。
致密层相当于蛋白质成份,中间的一层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
蛋白质排列不规则,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并以不同的深度伸入到脂类双分子层中,有些从膜内伸到膜外。
Fig.2.3unitmembrane
单位膜具有动态的结构。
认为质膜是由球形蛋白分子和连续的脂类双分子层构成的流体。
由于膜脂具有流动性,所以质膜也具有流动性。
细胞膜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与免疫等功能。
2、细胞质cytoplasm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为细胞质。
光学显微镜下,细胞质呈半透明、均质的状态,粘滞性较低。
在细胞质中有不同折光的颗粒,这些是细胞器organelle和内含物inclusions。
除去细胞器和内含物外,剩余的均质、半透明的胶体物质,称为基本细胞质fundamentalorbasicorgroundcytoplasm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matrix。
Organelle又称细胞器官或胞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细胞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
重要的细胞器包括:
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和中心粒。
Inclusions是细胞代谢的产物或进入细胞的外来物,不具代谢活性。
Fundamentalcytoplasm:
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复杂的内膜系统,为内质网。
(1)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abbreviation:
ER
Endoplasmicreticulum是由膜形成的的一些小管、小囊和膜层构成的,形态差异较大,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其形态、排列、数量和分布不同,即使在同种细胞的不同发育时期也是不同的。
Endoplasmicreticulum有一定的形态,根据其形态可主要分为二种形式:
糙面内质网roughorgranularER:
常呈扁平囊状,且与核膜相连,膜的外面附着有颗粒,这些颗粒称核蛋白体或核糖核蛋白体或核糖体ribosome。
Ribosome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部位,也参与蛋白质的修饰、加工和运输。
滑面内质网smoothoragranularER:
膜呈管状,小管相连成网,无颗粒。
与脂类的合成及糖类代谢有关,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2)高尔基体Golgiapparatus或高尔基体Golgibody或高尔基复合体Golgicomplex
Golgiapparatus用一定的固定、染色技术处理高等动物的细胞,高尔基器呈现网状结构,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则呈现分散的圆形或凹盘形结构。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高尔基器也是一种膜结构.它是由一些表面光滑的大扁囊(或称网内地)和小囊构成的。
几个大扁囊平行重叠在一起,小囊分散于大扁囊的周围。
高尔基器参与细胞分泌及糖的生物合成过程。
(3)溶酶体lysosome
溶酶体是一些颗粒状结构,大小一般在0.25~0.8μm之间,实际界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范围。
表面围有一单层膜(一个单位膜)其大小、形态有很大变化。
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因此称为溶酶体,就是能消化或溶解物质的小体。
目前已鉴定出60多种水解酶,特征性的酶是酸性磷酸酶。
这些酶能对—些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等大分子)分解为较小的分子,供细胞内的物质合成或供线粒体的氧化需要。
溶酶体主要有溶解和消化的作用。
它对排除生活机体内的死亡细胞、排除异物保护机体,以及胚胎形成和发育都有重要作用。
对病理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4)线粒体motichondrium
线粒体是一些线状、小杆状或颗粒状的结构。
在活细胞中可用占纳司绿(Janusgreen)染成蓝绿色。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
内膜向内形成一些隔,称为线粒体嵴(cristae)。
在线粒体内有丰富的酶系统。
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中心,它是生物有机体借氧化作用产生能量的一个主要机构,它能将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氧化产生能量,储存在ATP(腺苷三磷酸)的高能磷酸键上,供给细胞其他生理活动的需要,
(5)中心粒centriole
中心粒(centriole)这种细胞器的位置是固定的,具有极性的结构。
在间期细胞中,经固定、染色后所显示的中心粒仅仅是1或2个小颗粒。
而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中心位是一个柱状体,它是由9组小管状的亚单位组成的,每个亚单位一般由3个微管构成。
这些管的排列方向与柱状体的纵轴平行。
中心粒通常是成对存在,2个中心位的位置常成直角。
中心粒在有丝分裂时有重要作用。
在细胞质内除上述结构外,还有微丝(microfilament)和微管(microtubule)等结构,它们的主要机能不只是对细胞起骨架支持作用,以维持细胞的形状,它们也参加细胞的运动,此外,细胞质内还有各种内含物,如糖原、脂类、结晶、色素等。
3、细胞核nucleus
nucleus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核的形状多种多样,一般与细胞的形状有关。
通常每一个细胞有一个核,也有双核或多核的。
在核的外面包围一层极薄的膜,称为核膜或核被膜(nuclearmembraneornuclearenvelope)。
在活细胞核膜的里边,在暗视野下呈光学“空洞”,只可见其中有一、二个核仁(nucleolus)。
经固定、染色后,一般可分辨出核膜、核仁、核基质(或称核骨架,nuclearmatrixornuclearskeleton)和染色质(chromatin)。
电子显微镜:
(1)核膜是由双层膜(2个单位膜)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大致是平行的。
外层与糙面内质网相连。
核膜上有许多孔,称为核孔(unclearPore),是由内、外层的单位膜融合而成的,直径约50μm,它们约占哺乳动物细胞核总表面积的10%。
核膜对控制核内外物质的出入,维持核内环境的恒定有重要作用。
(2)核仁是由核仁丝(nucleolonema)、颗粒和基质构成的,核仁丝与颗粒是由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结合而成的,基质主要由蛋白质组成。
没有界膜包围核仁。
核仁的主要机能是合成核蛋白体RNA(rRNA)、并能组合成核蛋白体亚单位的前体颗粒。
(3)核基质中进行很多代谢过程,提供戊糖、能量和酶等。
(4)染色质是一种嗜碱性的物质,能用碱性染料染色,因而得名。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组蛋白结合而成的丝状结构——染色质丝(Chromatinfilament)。
染色质丝在间期核内是分散的,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看不见丝状结构。
在细胞分裂时,由于染色质丝螺旋化,盘绕折叠,形成明显可见的染色体(chromosmoe)。
在染色体内不仅有DNA和组蛋白,还有大量的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
染色体上具有大量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gene)。
细胞核的机能是保存遗传物质,控制生化合成和细胞代谢,决定细胞或机体的性状表现,把遗传物质从细胞(或个体)一代一代传下去。
但细胞核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表现出细胞统一的生命过程。
细胞核控制细胞质;细胞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也有重要的作用。
四、细胞周期
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生长和分裂,它的生长和分裂是有周期性的。
细胞由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期限称为细胞周期(cellcycle),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在细胞生长时,其体积逐渐增大,为细胞分裂提供了基础。
在分裂期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2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期称为分裂间期(interphase)。
分裂间期又根据DNA的复制分为3个时期。
在分裂间期的中间,DNA合成复制,称为合成期即S期(synthesis),在S期之前和S期之后分别称为合成前期即G1期(presyntheticphase)和合成后期即G2期(postsyntheticphase)。
一般认为在G1期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酶和底物、RNA等,在G2期合成纺锤体和星体的蛋白质。
细胞分裂间期所需要的时间远较分裂期为长。
细胞已经分化执行特殊的机能时,常不再进行分裂,又重新开始生过分裂。
把细胞已经分化但不处于生长分裂期的这个阶段称为G0期。
五、细胞分裂:
1、无丝分裂(amitosis)
也叫直接分裂,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分裂方式。
在无丝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复杂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二部分。
一般是从核仁开始,延长横裂为二,接着核延长,中间缢缩,分裂成2个核;同时,细胞质也随着拉长并分裂,结果形成2个细胞这种分裂不如有丝分裂普遍和重要。
2、有丝分裂(mitosis)
也叫间接分裂,这个分裂过程较复杂。
整个有丝分裂过程是连续的,一般把它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前期(prophase)细胞核中开始呈现出一定数目的长丝状染色体。
每条前期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chromatid)螺旋细丝所组成。
随着前期继续进行,染色体螺旋化逐渐加强,染色体也随之逐渐缩短变粗。
中心粒开始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在中心粒的周围出现星芒状细丝称为星体,同时在两星体之间出现一些呈纺锤状的细丝称为纺锤体(spindle),每条细丝称为纺锤丝(Spindlefiber)。
现已证明纺锤丝是由微管蛋白所形成的微管(microtubule)构成的。
核膜、核仁逐渐崩解、消失,染色体逐渐向细胞的中央移动,直到染色体排列到细胞的赤道面上,这时就进入了下一个分裂时期。
(2)中期(metaphase)是从染色体达到了细胞的赤道面、停止移动的开始的。
动物细胞的染色体在赤道面上一般呈辐射状排列在纺锤体的周围。
在此期中纺锤体已达到最大的程度。
一些纺锤丝从纺锤体的两极分别与染色体的着丝点相连接,另一些纺锤丝不与染色体相连,而是直接伸到两极的中心粒。
中期时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呈浓缩状,因此中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计算染色体数目最合适的时期。
当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2个染色单体分开,这时分裂又进入了下一个肘期。
(3)后期(anaphase)从每个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分开向两极移动开始,这分开的染色体称为子染色体(daughterchromosome)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整个过程,都属于后期。
(4)末期(telophase)两组子染色体已移至细胞的两极,染色体移动停止,即进入末期。
此期主要进行核的重建过程和细胞质分裂。
可见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染色体的浓缩状态逐渐减低,直到恢复成间期核的状态。
在核重建的同时,胞质发生分裂,在动物细胞首先在细胞的赤道区域发生缢缩,缢缩逐渐加强,直到分裂成2个细胞。
Table2.2Diagramsofmitoticstages
1.Interphase
2.Earlyprophase
3.Middleprophase
4.Lateprophase
5.Prometaphase
6.Metaphase
7.Earlyanaphase
8.Anaphase
9.Earlytelophase
10.Latetelophase
3、减数分裂(meiosis)
这种细胞分裂形式是随着配子生殖而出现的,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都有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分裂与正常的有丝分裂的不同点,在于减数分裂时进行2次连续的核分裂,细胞分裂了2次,其中染色体只分裂一次,结果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
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每类生物是固定的,但在不同生物类群之间可以是不同的。
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合子减数分裂(zygoticmeiosis)或称始端减数分裂(initialmeiosis),发生在受精卵开始卵裂时,结果形成具有半数染色体数目的有机体。
这种减数分裂形式只见于很少数的低等生物。
孢子减数分裂(sporicmeiosis)或称中间减数分裂(intermediatemeiosis),发生在孢子形成时,即在孢子体和配子体世代之间。
这是高等植物的特征。
配子减数分裂(gameticmeiosis)或称终端减数分裂(terminalmeiosis),是一般动物的特征,包括所有后生动物、人和一些原生动物。
这种减数分裂发生在配子形成时,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成熟期的最后2次分裂,结果形成精子和卵。
在成熟期的2次细胞分裂中,是在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spermatocyte)(Zn)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到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spermatocyte)(n)时,染色体减少了一半,后者再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4个精细胞(spermaticid)(n),这些精细胞通过分化过程转变成精子(spermatozoon)(n)。
在雌体中这些相应的阶段是初级卵母细胞(Primaryoocvte)(2n)、次级卵母细胞(secondaryoocyte)(n)和卵(egg)(n)。
所不同的在于每个初级卵母细胞不是产生4个有功能的配子,而只产生一个成熟卵和另外3个不孕的极体(polarbody).这种不平均的分裂使卵细胞有足够的营养以供将来发育的需要,而极体则失去受精发育能力,所以卵的数量不如精于多。
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是很复杂的,它包括2次细胞分裂。
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较长,一般把这个前期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这前期I(表示第一次分裂前期)之后是中期I、后期I和末期I;经过减数分裂间期(很短或看不出来),进入前期II、中期II、后期II、末期II。
也有的不经过间期。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2次,但染色体只分裂一次,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一般说来,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homologue)分开,染色体的数目减少一半,是减数分裂。
第二次分裂是姊妹染色单体(sisterchromatid)分开,染色体的数目没有减少,是等数分裂。
减数分裂对维持物种的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遗传物质的分配、重组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生物的进化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节 组织、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多细胞动物是由不同形态和不同机能的组织构成的。
组织(tissue)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在组织内不仅有细胞,也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如基质、纤维等)。
每种组织各完成一定的机能。
在高等动物体(或人体)具有很多不同形态和不同机能的组织。
通常把这些组织归纳起来分为四大类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Fig.2.3Diagramsofanimaltissues
(一)上皮组织(epithelialtissue)上皮组织是由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intercellularsubstance)组成,在细胞之间又有明显的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complex)。
一般细胞密集排列呈膜状,覆盖在体表和体内各种器官、管道、囊、腔的内表面及内脏器官的表面。
上皮组织因位于表面,因此就必然有一面向着外界或腔隙,称为游离面。
另一面则借着基膜(basalmembrane)与深部结缔组织联接,因为游离面与基底面的结构、分化不同,所以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作用。
根据上皮组织机能的不同,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等。
1.被覆上皮(coverePithelium)是覆盖在机体内外表面的上皮组织。
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和机能的不同而有分化。
根据细胞层数和形状的不同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又各再分为扁、平、立方、柱状上皮等。
无脊椎动物的体表上皮通常是单层的。
高等动物的体表上皮通常是复层的,上面的见尾细胞都角质化,经常脱落,由基底层的细胞增生加以补充。
上皮细胞又由于适应不同的机能,有的细胞表面形成纤毛(如呼吸道的纤毛上皮),有的细胞有微绒毛(如肾近曲小管上皮刷状缘、小肠柱状上皮纹状缘)等。
2.腺上皮(glandularepithelium)由具有分泌机能的腺细胞(glandCell)组成,大多为单层立方上皮。
有的是单独的腺细胞分散在上皮中,称为单胞腺。
有的以腺上皮为主构成腺体或腺(gland),有营状、囊状、管泡状腺等。
腺细胞的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腺体腔或体外的称为外分泌腺(exocrinegland);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的称为内分泌腺(endocrinegland)。
3感觉上皮(sensoryepithelium)是由上皮细胞特化而成,具有感受机能,如嗅觉上皮、味觉上皮、视觉上皮、听觉上皮等。
(二)结缔组织(connectivetissue)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的。
细胞的种类多,分散在细胞间质中。
细胞间质有液体、胶状体、固体基质和纤维,形成多样化的组织。
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和物质运输等多种功能。
如疏松结统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软骨、骨、血液等。
1、疏松结缔组织(looseconnectivetissue)是由排列疏松的纤维与分散在纤维间的多种细胞构成的,纤维和细胞埋在基质中,它分布于全身组织间与器官间。
纤维主要有2种:
胶原纤维(collagenousfiber):
有韧性,常集合成束,由胶原蛋白组成,于沸水中溶解成为胶水称动物胶。
弹力(或弹性)纤维(elasticfiber:
有弹性,较细,由弹性蛋白组成,能耐受沸水和弱酸。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多种,主要的如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它是产生纤维和基质的细胞,对伤口愈合有重要作用。
又如组织细胞(histiOCyte或巨噬细胞macrophage)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能吞噬侵入机体的异物、细菌、病毒以及死细胞碎片等,具保护作用。
2.致密结缔组织(denseconnectivetissue)与疏松结缔组织的不同点,主要是由大量的胶原纤维或弹力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较少。
如肌腱由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组成,成纤维细胞成行排列在纤维束间。
皮肤的真皮层的胶原纤维交织成网。
而韧带及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膜,是由大量弹性纤维平行排列构成,呈束状或膜状。
3.脂肪组织(adiposetissue)由大量脂肪细胞聚集而成,在成群的脂肪细胞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分隔成许多脂肪小叶。
脂肪组织的特点是含大量脂肪细胞,其中储有大量脂肪,分布在许多器官和皮肤之下。
具有支持、保护、维持体温等作用,并参与能量代谢。
4.软骨组织(cartilagenoustissue)由软骨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
根据基质中纤维的性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最广,主要如关节软骨、肋软骨、气管软骨等。
透明软骨作为机体支架的一部分,关节软骨还能缓冲骨间冲击。
透明软骨的基质是透明凝胶状的固体,软骨细胞理在基质的胞窝(lacuna)内。
每个窝内常有由一个细胞分裂的2一4个细胞聚在一起,基质内还有胶原纤维。
纤维软骨的特点是基质内有大量成束的胶原纤维,软骨细胞分布在纤维束间,如椎间盘、关节盂等。
弹性软骨的特点是基质内含有大量的弹力纤维,如外耳壳、会厌等。
5、骨组织(osseoustissue)是一种坚硬的结缔组织,也是由细胞、纤维和基质构成的。
纤维为骨胶纤维(和胶原纤维一样),基质含有大量的固体无机盐。
骨分密质骨与松质骨。
密质骨由骨板紧密排列而成,骨板是由骨胶纤维平行排列埋在钙质化的基质中形成的,厚度均匀一致,在两骨板之间,有一系列排列整齐的胞窝,胞窝有具多突起的骨细胞,彼此借细管相连。
骨板在骨表面排列的为外环骨板,围绕骨髓腔排列的为内环骨板,在内、外环骨板之间有很多是同心圆排列的为哈氏骨板,其中心管为哈氏管(Haversiancanal),该管和骨的长轴平行并有分枝连成网状,在管内有血管神经通过。
松质骨是由骨板形成有许多较大空隙的网状结构,网孔内有骨髓,松质骨存在于长骨的股端、短骨和不规则骨的内部。
骨组织是构成骨骼系统各种骨的主要成分,骨骼为机体的支架,保护柔软器官,其上附有肌肉,是运动器官的杠杆。
6.血液(blood)也是一种结缔组织,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浆就是液体的细胞间质,它在血管内没有纤维出现,但出了血管就出现纤维,这是由血浆内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的。
除了纤维外,剩下浅黄透明的液体为血清。
血清相当于结缔组织的基质。
血细胞有红血细胞及多种白血细胞、血小板等。
红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携带氧至身体各部。
白血细胞有许多种.其中嗜中性白血细胞和单核细胞能吞噬细菌、异物和坏死组织,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或免疫物质,参与机体防御机能。
血小板(bloodplatelet)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血液中,相当于哺乳动物以下的其它脊椎动物的血栓细胞(thrombocyte),在电子显微镜下,外有细胞膜、内有少量线粒体,内质网呈泡状,在血管破裂时聚集成团,粘在伤口表面,放出凝血酶,对血液凝固起一定作用。
(三)肌肉组织(musculartissue)肌肉组织主要由收缩性强的肌细胞构成。
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因此也称为肌纤维,其主要机能是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收缩,机体进行各种运动。
根据肌细胞的形态结构分为横纹肌、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基本 结构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