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附录新教材修改内容+主干知识结构图.docx
- 文档编号:1142017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125.01KB
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附录新教材修改内容+主干知识结构图.docx
《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附录新教材修改内容+主干知识结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附录新教材修改内容+主干知识结构图.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轮复习讲义+附录新教材修改内容+主干知识结构图
2014届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讲义《经济生活》部分
前言
1.原理: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哲理)★★★
2.概念:
经济
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
△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考点1:
商品的基本属性
⑴商品的含义: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内涵)。
△从外延上看:
物品※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
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
商品※物品是一个永恒范畴。
▲判断:
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①大自然中的水、空气;②农民自产自销的粮食;③农民自产自消的粮食;④人们脚上穿的皮鞋;⑤封建地租;⑥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⑦假酒;⑧礼品;⑨顾客乘坐的出租车;⑩中国租给美国的大熊猫。
答()
△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转化。
△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当作商品来买卖,这是特殊现象。
⑵商品的基本属性:
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二因素)(两个基本属性)。
●含义: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生产者为了获得(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
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生产适销对路的、质量上乘的商品和服务,创造自己的品牌。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判断:
①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②价值是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判断:
①商品、价值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②商品、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一切劳动产品都凝结着无差别人类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才是价值。
△区分: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物品的使用价值;②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优质优价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
※优质优价:
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要求;※质优价廉:
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要求.
※价廉:
是消费者从价值角度提出的问题(消费者看的是价格);※物美:
是消费者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问题(消费者看的是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判断:
①超市无偿提供塑料购物袋违背价值规律;②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意味着消费者要获得使用权须让渡使用价值;③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商品生产者生产的根本目的。
考点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⑴含义: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产生:
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⑶本质:
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判断:
①货币和商品同时产生;②货币是人类的发明之一;③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④金银不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⑤金银具有充当货币的社会属性;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⑦货币(广义)与商品不是同时产生,但将同时消失;⑧金银纪念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质是商品。
△货币:
①广义;②狭义。
※直接的物物交换:
商品——商品(W---W)(买和卖同时进行);※商品流通:
商品——货币——商品(W---G---W)(买和卖在时空上分离)。
※“商品交换”产生在前;※“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产生在后.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⑴含义及与货币本质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⑵价值尺度
A.含义:
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单位:
元、镑、马克等。
B.价格: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C.特点(要求):
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
△商品的价格:
①和商品价值成正比;②和货币价值成反比。
▲判断:
①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②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价格。
⑶流通手段
A.含义: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B.表现形式:
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
●商品流通的含义: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流通。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商品如何交换。
C.特点(要求):
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实实在在的货币)。
D.“商品—货币”阶段的重要性★★★
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是商品惊险的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
要使自己的商品能够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商品生产者就要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判断:
①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②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③网上购物使用的是虚拟货币。
E.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内容: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⑷其他职能: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
“延期支付”或“预支”。
※支付≠支付手段;※收藏≠贮藏手段。
◆比较:
①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职能;②信用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手段(支付工具)。
③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考点1.金属货币与纸币
⑴金属货币
A.金银为什么最适合充当货币?
贵金属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B.货币的发展:
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纸币→电子货币
⑵纸币
A.产生:
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纸币是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讲解:
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候,人们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关心它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没有价值的纸币。
)
●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纸币
B.优点: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总结:
●金银为什么最适合充当货币?
贵金属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
●纸币的优点: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信用卡的优点: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节省交易费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C.含义: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我国:
人民银行总行);※现在强制使用。
△我国50年代的:
①存折→可以支取;②人民币→不能使用购物。
△纸币本身没有其票面代表的价值(纸币没有价值)。
D.发行:
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
②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纸币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
▲判断: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发生变化,纸币的购买力必然发生变化(×)。
▲判断:
发行多少纸币由国家决定(√);应发行多少纸币由国家决定(×)。
▲判断:
纸币面值的大小由国家决定(√);纸币购买力的大小由国家决定(×)。
▲判断:
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判断:
人民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金银纪念币:
a.面额价值:
是由国家规定的;b.本身价值:
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可以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等。
可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主要靠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但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判断:
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等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必然发生通货膨胀。
▲判断:
a.通货膨胀: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b.通货紧缩:
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
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紧缩: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
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等);货币政策:
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
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调整信贷规模、信贷结构等)。
#.财政政策:
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制定。
#.通货膨胀时货币政策更明显;通货紧缩时财政政策更明显。
(总的说货币政策更灵活)。
E.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考点2:
货币与财富:
货币总是代表着一定的财富,代表着人们过去的劳动。
它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生活 高考 政治 第一轮 复习 讲义 附录 新教材 修改 内容 主干 知识 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