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8.docx
- 文档编号:11417445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55.53KB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8.docx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8.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08
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例很多,课文中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各自又看别人的花;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③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当然会见到许多变化,但他说“美丽并没有改变”,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④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在留学期间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
现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2)对词语的理解。
房东:
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
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
嫣:
娇艳。
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对作者有所了解。
2.教学时,可在学生自学生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程序突破重难点。
下面这两种思路供参考:
其一,先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引发学生自主提出疑问。
再引导归纳提炼并组织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
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
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还要相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然后回读全文说说对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理解。
最后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相关文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或者进行小练笔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引发课外阅读季羡林作品的兴趣。
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其二,从课题入手,直奔点明中心思想且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感悟理解过程中感受奇丽景象,积累优美语句。
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加深对这句话以及课题的理解。
最后小结归纳学习方法,完成相关课堂练习。
课后思考与练习中要求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不能就句论句,要采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进行,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
括号中提出的问题重在引发思考与提示思路。
不要空洞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在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
3.教学本文要注意朗读、默读、浏览相结合。
通过默读、浏览,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有利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有感情的朗读要以正确、流利朗读为前提,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
第1自然段中要适当突出“花”“德国”各自“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而第2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的语气;第3自然段要图文结合、读想(想象)结合、读议结合,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第4自然段要读出作者由衷的赞叹之情。
4.本课有7个要求会读会写的生字,字形结构都比较复杂,笔画较多,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主识字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书写,可采用师生范写、上台板演等方式进行指导。
另外,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四、教学案例
引发想象,广泛联系,读中激情,熟读成诵
──第3自然段课堂教学实录
师:
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
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
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
请接着说……
生: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
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
生:
……
师:
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
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
×××同学读得怎么样?
我们来评一评。
生:
我听到她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读得较重,这样就突出了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色。
师:
评得好,请大家说说“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两生说成语意思)
生:
我认为她读得有感情,声音有低有高,表达了作者惊奇、赞美的语气,最后两句适当拖长,给人一种“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味道。
师:
你愿意像她那样读给大家听吗?
(该生感情朗读)
师:
是的,本段最后两句的确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让我们默读2、3自然段,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吧。
(学生默读)
生:
课文前面说作者曾问过女房东,这样养花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吧,女房东十分肯定地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
你结合上文理解,很好。
生:
我想课文最后一段说的“多么奇丽的景色”就是指我们刚才想象的景象;“多么奇特的民族”就是赞扬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师:
你说得真好!
这就叫会读书。
请接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如果大家都为别人着想,反过来,别人也会为你着想。
师:
你谈得很深刻。
生:
我想到了我们班捐书设立图书角,如果大家都不捐,就办不起来了,所以我们只要做到“我为人人”,就会换来“人人为我”。
师:
你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谈得好。
实际上,生活中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很多,请大家接着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
……
师:
读懂了这一段话,再来读,大家就一定会读得更有感情,更“耐人寻味”了。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6 威尼斯的小艇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课文从“我”的所见所感入手,首先交待了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接着介绍了小艇独特的构造特点,然后讲了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最后详细介绍了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
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
由此可见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②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这两句话主要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
有长度、宽度和形状。
这些描写,可使人想到小艇的这些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词语的理解。
操纵自如:
课文中指船夫驾驶小船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手忙脚乱:
形容做事慌张,没有条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建议
1.准备威尼斯风光的图片、影碟片或多媒体课件。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小艇模型;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
2.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首先应理解第1自然段中“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这句话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此处的“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对小艇有一个总体印象。
再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学习有关“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驭技术”,“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句段。
在了解小艇的样子时,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可抓住几个关键词和3个比喻句理解。
体会用3个比喻写出了小艇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特点;比作水蛇,写出小艇轻巧灵活的特点。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想象,画出威尼斯小艇的样子。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展开想象:
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
从而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那“说不完的情趣”。
小艇的样子非常奇特,坐在里面非常舒适,充满情趣,这都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
在了解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时,应抓住一个关键词“操纵自如”,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从哪些方面展示了船夫的高超技术?
如,
(1)小艇速度极快。
(2)在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
从而让学生明白“操纵自如”在课文中的意思。
在学习有关“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句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谁乘小艇做什么”默读课文后两个自然段,可设计一个表格:
商人
做生意
(走下)
青年妇女
坐
?
(在小艇里)
孩子、保姆
小
去郊游
(坐着)
老人全家
艇
上教堂祷告
(坐着)
看戏的人们
回家
(雇定)
?
……
……
由此表可见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青年妇女乘小艇干什么课文没说,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去看戏,走亲戚,购物……),还可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人也要用小艇做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
(邮递员、医生、学生、市长……)教师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白天,当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和充满生机活力;夜晚,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沉寂,静寂,入睡了。
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形成对比,更衬出了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艇停城静,艇动城闹,威尼斯古城的热闹与静寂是与小艇的动与静密切相关的,艇不动了,人们也就停止了活动,所以这一优美的夜景描写也说明小艇是小城重要的交通工具。
最后让学生回顾全文,读一读,想一想,看从中学到了什么表达方法,通过交流初步领悟到:
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
这样,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人相互联系,使文章充满了生气。
作者之所以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是同仔细观察分不开的。
课文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
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勤于观察的习惯。
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可以放在课中阅读理解时读写结合练习写作片段,也可放在领悟写作方法时完成。
3.课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课文4—6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
课文后“阅读链接”中《威尼斯之夜》一文,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
语言优美生动,景物描写特点突出。
这篇文章可布置学生自读,增长见识,陶冶审美情趣,也可作为阅读训练的材料,还可与课文对比阅读,领悟写法的不同之处。
总之,拓展阅读应以自读为主,要区别于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
4.教学本课生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声母为平舌音的“舱”与声母为翘舌音“艄”,读准“尼”(ní)和“艇”(tǐng);要注意“祷”的左边不要写成“衤”,可采用教师范写指导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好“艇、翘、雇”等生字的字形结构。
四、教学案例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揭题导入,置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大家看了课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尽管提出来。
学生提问,教师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威尼斯在哪儿,小艇的样子怎样,小艇的作用如何等。
(读课题提出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法,“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易产生学习兴趣,有学习主动性,师生加以整理,使问题有研究的价值。
)
(二)充分自读,整体感知
1.请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达到正确、流利朗读,并思考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在书中圈点批注。
(教师巡回指导)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和自己最突出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
1.先请同学们看课中插图或者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呈现小艇的样子),大家看后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艇的样子吗?
(学生口述)同学们说得很好,描述得很形象,现在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艇样子的。
谁来读读。
(指名读、齐读)
与你们描述的相比,作者的描写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领悟写法)
既然这里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
有兴趣的话大家不妨把它记一记,积累下来。
(学生读、背)
(让学生通过观察小艇的样子,进行口述,这是学生的直接感受,再通过读书与课文描写相对比,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积累语言,迁移写法。
)
2.这么独特的小艇不知道坐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
你能通过读书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乘坐小艇的感受介绍给大家吗?
大家准备一下吧。
(学生读文、想象、介绍)
3.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习,老师找到了威尼斯和小艇的有关资料:
(教师朗读或大屏幕出示)
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
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
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小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4.刚才同学们知道了小艇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说明它在人们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课文也进行了描写。
快速浏览课文,读读描写小艇作用的5、6自然段。
(1)你能用列提纲或制表格的方法把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出来吗?
小组合作进行。
(提纲或表格能将内容简单化,便于抓住要点,利于学生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
(2)除了书上这些人用小艇做事外,再想想,还有哪些人用小艇做什么事?
请像课文一样说一说。
小结:
人们的生活、学习、劳动都离不开小艇。
这是威尼斯的小艇给威尼斯带来的独特的风情,使这个古老的城市变得更加迷人,更加美丽。
(3)指导读第6自然段:
当小艇行驶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休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
威尼斯的动,威尼斯的静,都充满着情趣,无论是动也好静也好,古老的威尼斯都是那么优美。
让我们在轻柔的乐曲声中感受月光下威尼斯的沉寂。
(指名读,评价,配乐读,齐读)
(最后一段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要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味与积累。
)
5.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已经研究明白了,看看课文还介绍了什么?
(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同学们能不能像体育节目主持人那样进行一次现场直播呢?
下面咱们就来个体育节目主持人选拔赛。
内容是直播船夫如何驾驶小艇。
(先自读、试说、互说,再指名说)
(机械的记忆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将课文背诵融于巧妙的比赛中,学生势必会跃跃欲试,大显身手。
)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默读《威尼斯之夜》,比较一下《威尼斯的小艇》与它在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小结:
两篇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威尼斯的独特风情,都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2.课堂小练笔:
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练笔,宣读,点评,修改)
(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小练笔,有利于迁移内化所领悟的写作方法,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
(五)总结回顾,谈出感受
回顾这节课,看看自己有什么收获?
谈谈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自己的心情。
五、相关链接
威尼斯 意大利的一座古城,位于欧洲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由118个岛屿组成,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有“水城”“百岛城”之称。
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四百多座桥梁把它们连结起来。
威尼斯始建于公元451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威尼斯风光秀美,古迹甚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是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
每年前往的游客达500万人以上,旅游业使这个仅有36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变得十分富有。
威尼斯城热闹非凡,但城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不见红绿交通灯,小艇就是“公共汽车”。
威尼斯的小艇同样闻名于世。
威尼斯是中、意两国人民的友好使者马可·波罗的故乡。
为了使中意两国人民长期建立起来的友谊长存,1980年3月,威尼斯和我国的苏州市结为姊妹城市。
27 与象共舞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
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单独成段,围绕着泰国人与大象关系亲密,第1自然段概述在泰国大象对人群熟视无睹,与人关系亲密和谐。
第2自然段讲大象是泰国的国宝。
泰国最初的发展和兴盛,和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3自然段通过描述大象的样子与表情来表现泰国人与大象之间没有距离。
第4自然段讲述了一些实例来说明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最使作者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作者用“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
选编此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体验“万象之国”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激发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二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先概述后分述的表达特点,提高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难点是比较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
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
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
使顺服。
按摩:
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能,也叫推拿。
尴尬:
文中指神色、态度不自然。
彬彬有礼:
形容举止文雅。
翩翩起舞:
形容轻快地跳舞。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有条件可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与图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充分自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在字里行间或书旁适当批注,对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在泰国,人与大象的关系是怎样的?
联系《威尼斯的小艇》,比较一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
在解决重点问题之后,解决学生感兴趣而不易解决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还可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任选一个方面或结合全文讲述均可)。
最后,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泰国风情的其他图文资料。
3.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本文与《威尼斯的小艇》在写法上的异同,再通过小组讨论与全班交流逐步达成共识。
这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共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都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威尼斯的小艇》抓住了威尼斯城市、小艇、人驾小艇的特点;《与象共舞》则抓住了大象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性格、聪明、善于表演等方面的特点。
(2)都抓住人与物(或动物)之间相互紧密关系来写,并列举实例加以说明。
(3)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
不同点主要是:
《威尼斯的小艇》是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别叙述的,而《与象共舞》是按先概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的。
特别是课文2至5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有一个明确的表明该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且都放在该段的开头,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体叙述方式。
如,“象是泰国的国宝”,“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在泰国,大象用它们的行动证实了这种说法”,“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看大象跳舞”。
《威尼斯的小艇》第4自然段也采用了这种表达方式。
这样,大家读起来就能较快地抓住课文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平时写景状物的习作训练中,可引导学生运用上述结构形式,但不要让学生机械模仿,形式要为表情达意服务。
4.本课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和新出现的一些生词,应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独立学习,教师适当检查指导。
要注意“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小学语文 年级 下册 教师 教学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