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5探究题.docx
- 文档编号:11413998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90.68KB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5探究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5探究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5探究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档第3部分专题1小说阅读考点5探究题
考点五 探究题
关于探究的考点《考试说明》中有三条阐述,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不同角度”就是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查,可以从作者、读者、文本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
“不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一般可以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
“发掘”必须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文本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及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如重亲情、民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
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第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第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考点考查对作品的理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虽然高考小说探究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探究点都离不开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几个方面,考查的类型主要有这样几类:
标题类探究、意蕴类探究、情节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
因情节类探究题类似情节作用题,人物形象类探究题类似人物形象作用类题,本考点不再赘述。
题型一 标题类探究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
标题类探究,包含两个命题角度:
一是标题意蕴理解探究,二是标题作用探究。
(2016·高考全国卷乙)阅读《锄》(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二[技法传授·规律探寻]中[例1]),完成后面题目。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解析】首先指出标题手法:
思考“锄”的手法,“锄”不仅仅是一种劳作工具,也不仅仅是锄地,这里有其象征义,所以标题“锄”运用了象征手法。
再看标题的表层义:
六安爷锄地,是一种劳动行为。
最后看标题的深层含义:
“锄”作为一种农具,代表着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地”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是农民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从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来看,不能“锄地”,就象征六安爷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束,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所以“锄”就象征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老一辈人的人生和精神。
【答案】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2013·高考山东卷)阅读《活着》(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三[例3]),完成后面问题。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题目作用的探究。
注意从题目与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
“活着”恰恰是小说中两个主要形象——老人和老牛的生存状态,其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它引导读者去体会“活着”的意蕴,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从艺术效果来看,这个题目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而又耐人回味。
【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6·高考全国卷乙)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6·高考全国卷甲)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3·高考山东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其他设问方式:
(1)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
请谈谈你的认识。
(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
(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
请陈述你的看法。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题目”“标题”“为题”等字样;
(2)题干中有“好处”“妙处”“寓意”等字样;
(3)题干中有“谈谈”“你的看法(观点、理由)”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标题意蕴理解题的“
步骤”
(二)标题作用探究题的“
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
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
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
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
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自身的表达特点的角度:
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
6.读者角度:
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型二 意蕴类探究
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它必须借助主题方能探究,但要注意作品的意蕴与其主旨并不完全一致。
探究意蕴,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
所谓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
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
(2016·高考全国卷丙)阅读《玻璃》(文本见本专题考点二[技法传授·规律探寻]中[例2]),完成后面题目。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
【解析】本题为意蕴类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
首先,考生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
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王有福害怕受骗,“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
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答案。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
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
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6·高考全国卷丙)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3·高考重庆卷)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
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
(高考福建卷)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其他设问方式:
(1)试探究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2)小说结尾写了××,试探析其蕴含的情感。
明辨题型
(1)题干中有“意蕴”“情感”等字样;
(2)题干中有“探讨”“探析”“谈谈你的看法”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探究题的
三“从”、一“联”、一“掌握”
1.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这可以通过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一“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
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分点证明。
题型三 艺术特点类探究
艺术特点类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特色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
如探究情节构思或艺术手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探究叙事风格对小说内容的表达作用。
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
文学味很浓,难度很大。
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2014·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六指猴
墨中白
侯六是新来为东家赶马车的,右手六指,护院的都笑称他六指猴。
侯六也不恼,伸出手问:
“像六指猴吗?
”
“六指猴是江洋大盗,你是给东家赶马车的。
”说完,大伙善意地笑了。
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
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城的凤凰墩。
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
东家爱去泗州城听戏。
东家听完泗州戏,侯六就陪他去梅岭茶馆。
东家和众玩家边品茶,边玩赏古玉。
众玩家要看东家腰上的玉。
东家掏出洁白的手帕,用嘴吹吹,才解下玉放在上面。
只见手帕上的蟠螭,圆眼怒睁,细眉飞扬,脚爪上翘,胛骨尽显,活泼有趣。
众人夸:
“好玉。
”
侯六却在旁边大碗喝着茶,喝完,就到泗州大街上逛。
东家品足了茶,侯六准时套好马车等他。
坎坷道,马车如履平地。
东家喜欢坐在车上眯着双眼哼着泗州戏,回味着茶馆玩玉时的惬意。
到家,东家拎起长衫下车,侯六就看到他腰带上那只活泼的蟠螭。
东家有钱,可有钱的东家人不坏。
东家喜欢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救济乡邻。
侯六常听人夸,东家是善人。
侯六拴好马,路过东家房时,就听东家和老婆说:
“侯六人不小了,是该成家了……”
侯六听后心一热,父母去世,无人再关心自己。
泗州大街,仁义当铺。
黑衣人闪身进屋。
老板贾仁义低声问:
“玉呢?
大人催要。
”
黑衣人说:
“盗不来。
”
“没有你偷不来的宝贝,否则告知官府,丢的不仅是玉,还有多人的性命!
”
黑衣人不回答,抛下酬金,飞跃离去,眨眼钻进黑夜里。
天亮,府衙有人投案,声称自己是大盗六指猴。
师爷马皮金一看是马夫侯六,笑说:
“你手长六手指,就是六指猴?
”
“我是六指猴,为东家赶车,实是想偷他的玉。
”
马皮金只好向吴知府禀报。
吴知府听后,说:
“通知江大佬,让他看着办吧。
”
马皮金把知府的话转告给东家,临别小声叮嘱:
“大人的嘴,大着呢!
”
东家忙带上金银赶到府衙。
看着满眼的金银,吴知府叹道:
“你有钱心善,好人呀,可好人如何会让飞贼赶车呢,要追究……”吴知府眯着小眼盯着东家的腰间。
东家取下玉佩递过去,说:
“一个赶马的怎会是大盗哟?
”马皮金忙上前接玉,旁边的吴知府就怪怨说:
“好好马车不赶,非说是飞贼,自己的命贱,也不为主人着想,再说,他真是六指猴,怎敢自己找上门来?
这些下人呀,醉酒后,全是醉话!
”
东家忙谢过知府,刚把侯六带走,贾仁义就求见吴知府说:
“真是六指猴呀。
”
吴知府笑道:
“抓了六指猴,还会有七指猴八指猴,那么多飞贼抓得完吗?
要的是玉!
”看着吴知府把玩着圆眼怒睁的蟠螭,贾仁义连赞:
“大人高明!
”
侯六得知东家用古玉救他,跪谢说:
“我不配。
”东家伸手拉起他说:
“玉是宝,可活人更是宝哩!
”
侯六说:
“不能再为您赶马了。
”转身欲去。
东家也不挽留,说:
“走正道吧!
路平整,好走!
”
六指猴点头,飞身上了大路。
平原大道,晨光如金。
东家坐着马车去泗州城,路遇一老者,停车,让其坐。
老者摘去胡须,是侯六。
侯六感慨地说:
“东家的善心无处不在呀。
”双手递来一玉。
东家见是那块活泼有趣的蟠螭,摇头叹说:
“何必呢!
”
侯六说:
“东家放心,他们无可奈何,日后还会尊敬您呢!
”看着东家一脸莫名,侯六笑着跃到马后,接过马鞭说:
“再为您赶一趟吧。
”望着飞舞马鞭的侯六,东家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侯六走了,东家再也没有他的消息。
东家不明白,古玉被盗,官府也不追问,吴知府对他尊敬如宾,像是他偷了自己的古玉。
东家进城时还爱听泗州戏,去梅岭茶馆。
东家品茶时,听茶客们说,江湖上有一飞侠,专盗贪官金银救济穷人,飞侠盗金银,还拿他们记录贪污的私账簿儿……
听着,听着,东家会猛喝一口茶,他希望飞侠是六指猴,却又为侯六捏着把汗。
(本文有改动)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构思的技巧。
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首先要考虑段落短的表达效果,一般是加快节奏,言简义丰,激发想象。
另外,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要考虑其对小说的叙事有何作用。
【答案】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适合本文丰富、复杂的叙事内容的表现需要。
②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本文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
③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适合本文于多场景中叙事、写人的需要,产生电影分镜头的效果。
④本文段落虽然短小,但内容的表达简洁而准确,富有“提示”性,能够有效调动读者的想象。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题干示例
(2014·高考湖北卷)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
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高考江苏卷)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
其他设问方式:
(1)有人认为本文运用了××手法,你的看法呢?
(2)小说主要写了某件事,没有太多的曲折,对小说内容的表现是否打折扣?
请作探究。
(3)本文在整体构思上别具一格,请就线索和叙述方式谈谈你的认识。
明辨题型
(1)题干中一般有“写法”“手法”“形式”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探究”“探讨”“你的看法”等字样。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解答艺术特点类探究题“
步走”
因为艺术特点类探究应以“艺术技巧”为基础,所以应先掌握考查艺术技巧的几种题型:
①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④明确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的特点和作用;⑤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审题干关键词,明确题型,找到探究方向。
把艺术技巧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结合起来,从“特色”与“效果”两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对点练]
(2015·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
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
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
“老汪,你有学问吗?
”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
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
“啥叫朽木不可雕呢?
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
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
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
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
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
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
“我讲你们也不懂。
”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
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
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
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
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
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
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
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
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
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
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
“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
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
“总想一个人。
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
这下老范明白了:
“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
老汪哭着摇头:
“不会是他。
”
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
老汪摇头: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
老汪摇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又说:
“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
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
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
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
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
人劝老汪:
“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
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
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
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
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
“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
老范:
“为啥?
”
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
老范: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
老季:
“不为老汪。
”
老范:
“为啥?
”
老季: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
老范挥挥手:
“娘们儿家。
”
又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
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
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
“啥叫有朋自远方来?
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
[答案]相似之处:
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
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2017·乐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棋 盘
天色渐暗,四周沸腾的声音归于越来越重的安静。
附近的工厂传来一种很低沉的嗡嗡声。
对面的人站起来:
回吧。
回。
古爷答应一声,并不站起来。
他慢条斯理地收拾好每一颗棋子,在盒子里摆放整齐。
又取出一块布,把棋盘仔细擦干净,朝胳肢窝下一夹,晃悠悠地回去。
古爷把装棋子的盒子放在窗台上,棋盘却夹进卧室,小心地放在桌子下面。
古爷下棋属于好打架没力气的类型,心思好像并不在棋上,不出十步就捉襟见肘,他也不着急,输就输了,大不了重来。
好在和他下棋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一辈子输赢太多,棋盘上高下也淡了,呵呵一笑,再来。
日子这么多,慢慢打发。
唯有一点,古爷爱惜他这个棋盘。
下到得意处,一枚棋子拈起,“啪”地一拍,棋盘难免晃几下。
古爷就提醒:
小点劲。
别把棋盘拍烂了。
以前古爷不这样。
那会儿,他人高马大,走路一阵风,一杆旱烟别在腰里,烟荷包在屁股上一跳一跳。
古爷做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老老少少见了他不论辈分,都喊他古爷。
那时候,古爷可没工夫下棋,他忙啊。
几百口人要吃饭,他不操心行吗?
这个叫上官的村,是全乡乃至全县少有的富裕村。
就因为邻国道,地势平,一马平川,还都是水浇地,种什么都长,尤其是棉花,更旺。
上官村人种棉花有经验。
大集体时全村一盘棋,古爷就是优秀的棋手,可不像现在。
他把棉花这盘棋下得有声有色。
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棉花苗,枝条伸出老长,密密匝匝挤在一起。
妇女们分散在一块一块的绿色里打顶掐芽捉虫,手底下麻利,嘴里也麻利,笑声串成了串,连成了片。
到了秋天,上官村看起来更壮观,如一场大雪降落,到处铺盖成白色。
古爷嘴里咬着青玉的烟嘴,那个乐。
上官村人都乐,一群和古爷年纪相仿的女人,猛不丁抬起古爷,一下给扔到棉花垛上。
吓得古爷忙往外爬:
火,火。
别说全县了,上官村的棉花在全省都有了名。
乡领导、县领导、省领导,带着一拨又一拨人来参观学习。
后来,地分了,古爷还当支书,上官村依然是上官村,依然一望无际到处是棉田。
古爷老了,那些和他开玩笑的女人也老了,再也抬不动他了。
古爷说:
换人吧。
全村人拗着,就不。
听说古爷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了,村里人都跑去古爷家看稀罕。
古爷说:
中南海估计也想听咱种棉花的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档 部分 专题 小说 阅读 考点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