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开学热身训练卷04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11402664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170.28KB
学年高三历史开学热身训练卷04含答案解析.docx
《学年高三历史开学热身训练卷04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开学热身训练卷04含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开学热身训练卷04含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开学热身训练卷04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未来社会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反映出当时周朝( )
A.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2.秦朝的郡县制和什伍连坐制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有利于( )
A.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B.促进基层社会自治
C.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
3.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
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B.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C.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D.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4.据统计,晚唐科举人士中世族家庭出身者占比高达76.4%,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仅占23.6%。
而到了北宋初期,世族家庭出身者仅占12.8%,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7.2%;明清两代进士大约有4.9%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
这说明科举制( )
A.促进不同阶层的流动 B.导致选官标准发生质变
C.提升了社会道德水平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瓦解
5.有史书指出王安石变法“其施设之意厚矣……而民反有受其弊者”“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
该史书作者意在表明( )
A.变法目的不太明确B.变法措施不合时宜
C.变法过程违背民意D.变法施行用人不当
6.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元史•地理志》的材料:
“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边疆地区设置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
”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B.元朝边疆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7.据《明史》记载,明中后期增修加固长城,“筑敌台三千,起居庸(关)至山海(关),控守要害,……边备大天饬,敌不敢入犯。
”长城沿线“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
材料不能表明( )
A.加强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
B.与蒙古议和互市,使南北经济发展
C.边塞安定互通贸易,促进民族交融
D.重修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8.1846年,姚莹认为“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
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
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
”这一观点( )
A.揭示闭关锁国产生的消极后果B.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论证新思潮出现的历史必然性D.宣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
9.有学者认为,中国内战的爆发时间恰恰与美国内战几乎同时,这使得英国面临同时失去两个市场的风险,因为中国既是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市场,又是鸦片倾销市场;美国则是它的长绒棉进口市场。
这种失去对英国棉纺织业是致命的,这就使英国想办法恢复其中一个秩序,于是美国内战从旁影响了中国内战的结局。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B.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经济秩序
D.中国内战和美国内战都带有反殖民主义性质
10.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11、中国共产党曾在一份宣言中提出“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释放出诚意 B、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以民族大义为重 D、为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做出了让步
12、1948年9月,全国范围的大决战已经开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多年局部执政的经验,第一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号,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方向。
据此可知
A、解放战争由此进入反攻阶段 B、中共提前酝酿建国事宜
C、毛泽东思想正开始走向成熟 D、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
13.印度人强调因果,原因加上行动就是结果,果是因在另一个时间的体现。
印度人产生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梵语语法上说,一切名词都来自动作,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究其根本不过是一些动作或状态的结果罢了。
这体现了
A.印度人的思想深受宗教的影响B.印度的政治生活运行模式
C.佛教的产生来自对印度教的反思D.印度人民的生活状况
14.印加人通过观察太阳,编制了太阳历,以确定农业季节。
同时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共365天。
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
这反映了印加历法
A.完全服务于农业生产B.完全服务于宗教活动
C.完全服务于军事活动D.兼顾了农业和宗教的需要
15.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
这现象出现的历史根源是
A.亚非拉美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4个小题,共55分)
16.(12分)对于商鞅变法,《史记·商君列传》和《资治通鉴·卷二》都做了很清晰的记叙,两位史学家对商鞅变法有各自的取舍标准,文末都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乡邑大治。
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鞅)为相十年,秦人多怨。
臣光曰: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资治通鉴》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者对商鞅及变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革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指易姓和改朝换代,近代逐渐有彻底变化和根本变革之意。
维新之意与改革、改良相近。
有学者建立近代文献数据库,栓索“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在1890~1926年的使用情况如图。
——据金观峰《观念史研究:
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1890~1926年“革命”、“维新”、“改革”、“改良”等词语的使用情况做出合理解释。
(14分)
18、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192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双十"宣传纲要》提出:
“三民主义曾经是辛亥革命以来的口号,现在完全变成为反辛亥革命的旗帜。
此后,中国共产党再未以中共中央名义进行过纪念辛亥革命的行动。
193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宣传大纲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主张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继续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精神。
1938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的大会上做了重要演讲。
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布了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
1941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纪念双十节的决定。
——据靳燕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研究》等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了纪念辛亥革命的传统,基本上每逢十年举行一次全国规模的纪念活动,在每次活动中《人民日报》都会发表纪念社论,而这些社论的标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
图5是其中两篇社论的报纸截图。
图5
(1)简析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态度上发生变化的原因。
(12分)
(2)任选其中一篇社论,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对其标题加以解读。
(4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
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
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10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3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的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故D项正确;“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状况,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单单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开放性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治理体系。
A.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严格的管理体系,最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税收的征派,能够保障中央有稳定的财税来源;B.秦朝对地方的控制并不能促进地方自治;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大权;D.材料中对地方的管理没有体现出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故选A。
3.A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促进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因此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
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排除。
CD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A。
4.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根据材料“中等家庭和寒族出身者却占87.2%;明清两代进士大约有4.9%出生于从未有过功名的家庭”可知社会中下层通过科举为官的比例越来越大,说明科举制促进了不同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B项中的“质变”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对社会道德水平的影响,排除C项;科举制没有推动官僚政治的瓦解,排除D项。
故选A。
5.C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根据“民反有受其弊者”、“推行不能如初意,还为扰民”等信息可知,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反而给人民造成负担,说明变法过程违背了民意,故C正确;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明确的,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不合时宜和用人不当,排除BD。
故选C。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对边疆的管理。
题干材料信息“唐所谓羁縻之州(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可以看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排除。
故选D。
7.D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加固长城的作用。
依据材料“边备大天饬,敌不敢入犯”可知,明朝加强了长城防御,阻止蒙古侵扰。
依据材料“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囿,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可知,长城沿线民众与蒙古议和互市,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因此A、B、C项说法可以从材料中得出,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并未体现修复长城加剧了人民的负担,因此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8.A
【解析】本题考查新思潮的萌发。
根据材料“英吉利、佛兰西、米利坚皆在西洋之极,去中国五万里。
中国地利人事,彼日夕探习者,已数十年,无不知之,而吾中国曾无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
不待兵革之交而胜负之数已较然矣”可知,姚莹认识到中国并不是天下中心,而只是世界上诸多国家中的一个,但大部分国人却浑然不知,揭示了闭关锁国产生的消极后果,故A项正确。
根本原因的说法有误,排除B项。
与新思潮无关且未论证历史必然性,排除C项。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故选A。
9.C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太平天国运动及影响。
中国与美国内战几乎同时爆发,使英国很恐慌,因为它失去了两个海外市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与美国内战分别是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美国内战,因为中国既是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市场,又是鸦片倾销市场,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经济秩序,故选C;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不是内战,排除AB;中国内战(太平天国运动)目的不是反殖民主义,主要目的是反对清政府,排除D。
故选C。
10.D
【解析】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表明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故D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BC错在“根本性”。
11.C
【解析】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若干主张,体现中共中央期望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诚意,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排除A。
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题干中无从体现,与题干无关,排除B。
由题干中共产党表示重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放弃与国民党对抗等主张,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国民党共产党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准备民族战争,C项正确。
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的和平民主无从谈起,排除D。
故答案为C。
12.B
【解析】根据“第一次比较清晰地阐述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国号,明确了新中国的制度选择和发展方向”可知中共开始筹划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且此时全国范围的大决战已经开始,都说明中共提前酝酿建国事宜,故选B;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排除A;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就已经走向成熟,排除C;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排除D。
故答案为B。
13.A
【解析】据材料“强调因果”可知,印度人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运行模式,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与印度教的关系、印度人民生活状况,排除CD。
14.D
【解析】通过观察太阳,确定农业季节,可知印加历法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每月都有名称,表示相应的宗教活动,可知印加历法兼顾宗教活动,故D项正确;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印加的立法主要是为农业和宗教服务的,排除C。
15.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亚非拉美地区的一些国家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市场,殖民者依据各地不同的优势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因而给这些国家留下了单一经济发展的历史根源,D项正确;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不符亚非拉美的史实,排除A;三角贸易罪恶的黑奴贸易,不是区域资源优势互补,排除B;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不是欧洲资本主义列强争夺国际市场的结果,而是殖民者依据各地不同的优势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排除C。
16.(12分)看法:
司马迁:
肯定商鞅变法的成效;贬低商鞅人品,认为商鞅刻薄寡恩。
司马光:
贬低变法成效,认为其激化社会矛盾;肯定商鞅注重诚信。
(4分)
原因:
司马迁:
商鞅变法推动秦国崛起;法家思想与汉代尊崇儒学对立;(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回答司马迁个人遭遇等)。
(4分)
司马光:
反对王安石变法,对改革有偏见;治史目的是从历史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验、劝勉帝王以诚信治国。
(4分)
17.(14分)
材料表明,1890~1926年,“革命”、“维新”、“改革”等词语的使用持续出现消长变化,“革命”一词的使用增长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变革的体现,反映了近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
(2分)
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阶级探索中国的出路,“革命”与“维新”、“改革”等词语的使用增多,当时维新思想是新思想的主流,“维新”、“改革”的使用多于“革命”一词。
(3分)
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损害中国国家权益。
清政府实行新政,进行改革。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革命”、“维新”等词语的使用大量增多,并且“革命”一词的使用超过“维新”、“改革”。
(3分)
1911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
“革命”一词的使用总体上多于“维新”、“改良”。
(3分)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所以,从1917年起,特别是20年代,“革命”一词的使用急剧增长。
(3分)
18.
(1)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此后国共长期对峙;三民主义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并沦为其反革命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出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考虑停止纪念。
(4分)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纪念辛亥革命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抗战。
(4分)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建国初期加强政治制度建设,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祖国统一、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华儿女的夙愿。
(4分)
(2)1961年:
从当时中国仍然面临美苏冷战对峙,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孤立、包围、封锁的角度作答;(4分)
从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角度作答;(4分)
从纪念活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的角度作答。
(4分)
1981年:
从80年代初,两岸关系走向缓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一国两制的构想逐步形成的角度作答;(4分)
从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未竟理想,辛亥革命伟大功绩激励我们为民族繁荣昌盛奋进的角度作答;(4分)
从纪念活动对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进一步密切两岸交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角度作答。
(4分)
19.
(1)政治:
“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科技:
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0分)
(2)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历史 开学 热身 训练 04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