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docx
- 文档编号:11399742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14KB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课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谈话:
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2.简介作者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环节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
芙蓉 洛阳 玉壶
3.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4.词语理解。
平明:
天刚亮。
冰心: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环节三、品读《芙蓉楼送辛渐》。
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
“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
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
)学生谈体会。
师:
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
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
(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
总结:
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
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PPT出示王昌龄的生平资料。
)
随机提问:
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
(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
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
环节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
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________。
”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
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
“________”。
(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
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
“________。
”(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
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
“________。
”(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2.感悟人物品质。
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古诗中你能感受作者什么样的品质?
(1)师:
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________。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古诗后两句。
)
(2)引导:
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
(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
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七、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送别诗)
寒 孤
冰心玉壶
八、教学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首先通过词想象画面。
如:
让学生找出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引导说具体,再发挥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想象中理解诗的大意,避免了以往以词解词的教法,既淡化了诗意,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然后通过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引出《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前一天晚上王昌龄和辛渐在芙蓉楼饮酒话别的情景,结合一夜的寒雨体会此时诗人那种忧愁、孤寂的心情,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情渐渐浓了。
最后穿插王昌龄的生平资料,在他坎坷的仕途中,再次体会与好友分别时的心境,再读前两行,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塞下曲》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四、说教学重难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五、说教法学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
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
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塞下曲》:
“塞”为边塞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是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3.介绍作者: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著有《卢户部诗集》。
环节二、学习古诗《塞下曲》。
1.反复读诗句,自由读,齐读。
2.划分节奏,指导朗读。
3.逐句讲解:
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月黑雁飞高”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无月,所以天黑;雁飞高,所以寂静。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
夜:
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
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诗意: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指导朗读: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解释词语:
将:
率领。
轻骑:
轻装快速的骑兵。
“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
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出一种高度的自信。
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需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
满:
“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
“大雪满弓刀”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怎样的品质?
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诗意:
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指导朗读:
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4.思考:
《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将士们什么样的品质?
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风雪之夜,将军冒着严寒率领轻骑兵追击逃敌的情景,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
七、板书设计
塞下曲
月黑 遁逃
逐满弓刀 勇敢顽强
八、教学反思
《塞下曲》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概括,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环境都是形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墨梅》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行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行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二、说学情
学生生活在21世纪,王冕生活在遥远的元朝时期,虽然学生和诗人有距离,但人性是相同的,人的心灵的情弦就是对话的平台。
在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淡”、“满”,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借助文本和资料自读、自悟,让教师、学生和作者三者的心灵和谐交融,情感达到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3.在诗画的感染下,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体会诗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气节和人品。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体会诗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五、说教法学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具体方法有很多:
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2、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
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塞下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王冕(1287—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
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
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
《明史》有传。
环节二、学习古诗《墨梅》。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划分节奏,指导朗读。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4.学生自由提问,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1)学习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诗句意思: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预设: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除了墨迹很淡的梅花,还有体现了王冕对名利的淡泊。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预设:
淡墨痕。
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2)学习后两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
预设:
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
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
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环节三、学方法。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预设:
借物喻人,借物言志。
教师讲解《洗砚池》的典故。
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
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
有关王冕洗砚池的故事。
(指生读)
师:
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
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
(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师小结:
对呀!
王冕曾说:
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
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齐诵《墨梅》!
环节四、作业。
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七、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清气
八、教学反思
1、古诗教学中的人性光辉
此诗语言凝练而优美,意境深遂。
诗句的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的情感。
我力图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美好人性,以此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情感。
借助资料、画面让学生感受诗人与梅花风格的统一。
2、古诗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王冕的了解谈对诗句可能不一样的感受,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古诗教学中的美的体验
学生纵情品读古诗后,这里让他们静下心来抄写古诗。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形成一个落差,变大声读出情感为静心体验情感。
此时,学生的心理情态是一种迫不及待地想书写、想抒发。
以此教师将情感的渲泄与语言的积累融为一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21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共三课时 部编版 小学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21 古诗 说课稿 教学 反思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