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实验大全.docx
- 文档编号:11390760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0.44KB
初中物理声音实验大全.docx
《初中物理声音实验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声音实验大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声音实验大全
声音的反射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了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
【仪器和器材】
玻璃圆筒(直径约8厘米,高约40厘米),平面镜,三合板,金属板,海绵,表。
【实验方法】
1.在玻璃圆筒底部垫上一块海绵,海绵上放一块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正上方数厘米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
2.当耳朵离开玻璃圆筒口竖直方向后,如图1.57-1甲所示位置,则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安放一块平面镜,如图1.57-1乙所示,改变平面镜角度直到从镜面里能看到表像时,固定平面镜的角度。
耳朵仍在图1.57-1甲所示的位置,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
说明声音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三合板、金属板、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比较听见的声音的强弱。
说明不同材料反射声音和吸收声音的能力不同。
【注意事项】
1.表的声音不能太小,所选的表要在距表约50厘米处仍能清晰地听见表声。
2.为避免玻璃传声的干扰,垫表的海绵要选厚些的,以尽量吸收声音。
表也不要直接与玻璃圆筒内壁接触。
实验前要反复校验,当表放入圆筒后,仅在圆筒竖直上方数厘米处能听见表声,其他方向听不见表声,这样演示效果才会好。
3.为了使全班学生能同时听见表的反射声音,可用话筒放在耳朵处,用扩音机放大。
乐音和噪声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了解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仪器和器材】
验音盘(发音盘),转台,皮唧,橡皮管,短玻璃管(一端尖)。
【实验方法】
1.把验音盘固定在转台上,用橡皮管把短玻璃管(作吹气嘴)和皮唧连接起来,如图1.55-2所示。
转动转台,使发音盘匀速转动。
踏动皮唧,用吹气嘴对准验音盘上外圈的四列小孔吹气(用口吹也可以),空气柱振动,发出不同声音,但都是乐音。
2.当吹气嘴对准最里面的一圈小孔时,由于小孔排列不均匀,空气柱作不规则振动,就会发出噪声。
3.在外圈的四列均匀排列的小孔中,用胶布不规则地封贴(或用小纸团塞住)一些小孔,则上述四种不同频率的乐音变成噪声。
【参考资料】
1.用录音机先播放一小段音乐磁带,演示乐音;改用快速档,播放同一磁带,演示噪音。
2.用一种乐器(如拨动弦乐器的一根琴弦),听到乐音。
用钢锉锉钢锯条的锯齿;用锯条在玻璃上或粗糙木板上刮动,就会听到噪声。
声速的测定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学习粗略测定声音速度的方法,了解空气中声速的大小。
【仪器和器材】
梆子,秒表或手表,卷尺。
【实验方法】
在高墙前或山谷中唱歌或叫喊时,往往可以听到回声,而且在早晨时回声最清晰响亮,因此本实验最好在早晨进行。
首先选择好合适的实验场所,例如一堵高墙,高墙的前面平坦空旷。
实验者站在离高墙的距离为R处,按照均匀的时间间隔T敲打梆子。
当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梆子声与打出来的第二次梆子声完全重叠时,则表示每次梆子发出的声音传到高墙并被高墙反射回来到达实验者处的时间刚好等于敲梆子的时间间隔T。
因此声音传播的速度v为v=2R/T
1.站在离高墙100米或更远的距离,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敲打梆子。
2.注意控制敲梆子的节拍,使从高墙处反射回来的梆子声与敲出来的声音相重叠。
3.站在旁边的学生由一人报出敲击的次数,其他学生同时用秒表或手表计时。
测出敲击20次至50次的时间间隔t,并由所得的结果计算出敲梆子的时间间隔T(秒)。
4.用卷尺测出敲击地点到高墙的距离R(米)。
5.将所得的数据代入公式v=2R/T求出声速v米。
同时要记下测量时空气的温度,因为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注意事项】
1.实验者离墙的距离以能清晰地听到回声为宜。
2.若每隔一次听到敲击声与回声重合,则声速公式v=2R/T。
声音的共鸣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认识声音的共振现象──共鸣的产生条件。
【仪器和器材】
共振音叉(440赫兹音叉一对,其中一个音叉的叉股上另附金属卡子,用来改变频率),共鸣箱,音叉槌,吊在线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1.取下套在叉股上的金属卡子,把两音叉分别插在共鸣箱上,使两共鸣箱的开口相对,彼此相距约50-75毫米,如图1.56-1所示。
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几秒钟后,用手握住音叉的叉股,使它不再振动发声。
这时可以听到另一个音叉在发声。
拿一个用线悬吊的轻质小球跟这个音叉的叉股接触,轻质小球被弹开。
表明这个音叉在振动。
2.在第一个音叉的叉股上套上金属卡子,改变这个音叉的振动频率,重做上述实验,另一个音叉就不会振动发声。
说明产生共振的条件是两个音叉的固有频率相同。
【注意事项】
1.音叉插在共鸣箱上插得越紧密,则共振现象越显著。
因此,实验时要防止音叉与共鸣箱结合处松动。
2.实验前要反复校验两音叉的距离。
距离过远,则音响太弱。
距离过近,则显示的共鸣现象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
【参考资料】
1.把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来,敲击音叉,声音很小。
插入共鸣箱上,敲击音叉,声音就增大。
这是由于箱内空气的共鸣增大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强度。
2.用气柱共鸣器演示空气柱的共鸣现象。
如图1.56-2所示,一根直径约3厘米,长100厘米的玻璃管竖直地夹持在支架上,下端用橡皮管与蓄水器连接,组成一个连通器,在玻璃管里盛水。
提高蓄水器,使玻璃管里的水面接近管口。
降低蓄水器,可增加玻璃管里空气柱的长度。
将振动着的音叉放在玻璃管口的正上方。
慢慢降低蓄水器,当水面降到某一位置时(波长的1/4),就听到很响亮的声音(气柱的第一个共鸣点);继续降低蓄水器,当水面降到另一位置时(波长1/4的3倍),又会听到一次响亮的声音(比上次弱些)(气柱的第二个共鸣点)。
3.实验方法1中如果没有叉股上的金属卡子,可在叉股上套一段橡皮管或贴上纸片、胶布,同样能改变音叉的固有频率。
4.用赫姆霍兹共鸣器演示:
赫姆霍兹共鸣器是用黄铜铸成的,内部是一个空腔,两端有粗细两个孔。
粗孔是用来接收传来的声波,细孔供监听用。
手握共鸣器,将小孔贴近耳边,如图1.56-3所示。
如果声音中有接近共鸣器固有频率的声音,共鸣器将共鸣。
音调和响度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
发音齿轮(齿数为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
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轮的锯齿,如图1.55-1所示。
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
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
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齿轮的齿数越多,硬纸片和它接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实验表明:
声音的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将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将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贴近音叉的一叉股。
用音叉槌轻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不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小;重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增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增大。
表明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注意事项】
发音齿轮轴上的螺帽必须拧紧,以防齿轮打滑,影响实验效果或被甩出伤人、损坏齿轮。
【参考资料】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还可用验音盘(图1.55-2甲)来演示。
把验音盘固定在转台的轴上,用橡皮管把吹气管和皮唧连接起来,并把吹气嘴固定在支架上,对准某一列小孔(图1.55-2乙)。
转动转台,使验音盘匀速转动,然后踏动皮唧,用吹气嘴对准验音盘上的小孔吹气(用口吹也可以),空气柱振动发声。
把吹气嘴从验音盘边缘向中心移动(不用最里面一列不均匀小孔),保持转速不变,得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还可用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直接演示。
办法是在每个音叉的叉股上固定—根细钢针,另备一块被烟熏黑的玻璃板。
用音叉槌敲击音叉,使两音叉振动发声,并同时匀速地在玻璃板上移动。
移动时必须注意要使两音叉的钢针尖恰好与玻璃板接触,在玻璃板上得到如图1.55-3所示的两条曲线。
比较两条曲线,得出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3.用上述的一个音叉和熏黑的玻璃板,在音叉槌轻击和重击两种情况下,在玻璃板上得到如图1.55-4所示的两条曲线。
比较两条曲线,得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实验设计
方法一
【制作方法】
1.用一个大肚的玻璃瓶制作成如图9.4-1所示的钟罩。
注意:
罩底可在玻璃板上加金钢砂轻轻研磨,使它平整光滑。
2.将瓶口加一个插玻璃管的橡胶塞,通过塑胶管接到手摇抽气机上,如图9.4-1所示。
3.把一块5毫米厚的橡胶板平铺在桌面上,其上放一小闹钟,用做好的钟罩扣住。
4.为防止上口或下底漏气,可在各接口处加真空油脂或凡士林密封。
【使用方法】
将闹钟上好劲、扣在钟罩内,摇动抽气机,给钟罩抽气。
你会发现,闹钟的声音会由大变小,直至完全听不到声音。
当停止抽气,向钟罩内放入空气时,声音又会由小变大。
这说明:
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方法二
【制作方法】
如图9.4-2所示,在一个玻璃瓶塞下用细线系两个金属环。
瓶塞上的弯管用软胶管与两用气筒连接。
【使用方法】
先不接两用气筒,用手摇瓶,可听到两金属环碰击的声响。
将瓶子与两用气筒连接,抽气;当瓶内空气稀薄,软胶管被大气压压扁,两用气筒几乎抽不动时,捏紧胶管,取下两用气筒。
再摇瓶子时,只见金属环相碰,但听不到响声,这说明空气是传声的介质,真空不传播声音。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实验设计
声音的传播和光线的传播一样,遇到障碍物时会产生反射和吸收现象。
坚硬、光滑的物体表面对声音有明显的反射作用。
柔软、粗糙、多孔的物体表面则能吸收声音。
自制一个简单的装置,就可比较不同物体表面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作用。
【制作方法】
1.利用长20厘米的两个装羽毛球或刻字蜡纸的硬纸筒,其中一个筒一端开口,一端内部固定一块机械手表或怀表。
另一个筒两端都开口,将两个筒安装在一个可调的支架上,装置如图9.5-1所示。
2.准备一块玻璃板、一块木板、一块泡塑板。
【使用方法】
1.将左右两筒轴线之间的夹角调为90°,把玻璃板放在木架的平台上,耳朵贴近右边纸筒的上口,即可听到手表的“嘀哒”声;去掉玻璃板换上木板,声音明显减弱。
当放上泡塑板时,就听不到声音了。
由此说明:
玻璃板对声音的反射性能最好、木板次之,泡塑板最差。
或者说泡塑板对声音的吸收性能最好。
2.改变两筒轴线之间的夹角,声音大小有明显的变化,说明物体表面反射声音的大小与接收者的角度有关。
3.实验过程中,请勿用手触摸装置,室内环境应该安静,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测定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实验
【目的】
用停表计时在户外测定声速;练习使用停表;进一步掌握用数步法测量距离。
【器材】
停表2只,径赛用发令枪(或爆竹),皮卷尺(或米尺、标好刻度的长绳)等。
【步骤】
(1)三人为一组,在学校附近的马路或公路上选择400米左右的平直地段进行实验。
两人在起点,其中一人用发令枪发送信号,另一人在发令时跟着启动手中的停表。
还有一人位于终点,当听到发令枪声时立即启动手中的停表。
然后把两只走动的停表交给发令者,由他同时按停停表,两表计时的读数差即为枪声的传播时间。
三人轮换担任发令者,分别测出时间三次。
(2)三人各自用数步法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可在轮换时,分别数出行走的步效,再乘以自己每走一步的平均跨距。
姓名
发出信号到停止计时的时间(秒)
听到声间到停止计时的时间(秒)
声音传播时间(秒)
两地距离(米)
声音传播速度(米/秒)
(3)每人把测出的数据分别填入上表,并用速度公式算出声速。
然后,根据三次测得的时间和距离的数据,分别求出这两个量的平均值,再算一次声速,作为小组的实验结果。
双耳效应实验设计
人的耳朵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可以利用两个耳朵接收声音时的强弱差别和时间差别,判断出发声物的方位和距离,人耳的这种能力称为双耳效应。
通常,双耳效应不被人所注意,但利用一个简单的装置可以表演双耳效应。
【制作和使用方法】
1.用长1.5-2.0米,直径25毫米的一根塑料硬管(或金属管)即可,将内部装满细沙后两端用废纸堵住,在火炉旁加热后窝成一个圆形,两管口相距250毫米左右。
2.倒出管中的细沙,将管口打磨光滑,用布条将管挂在试听者的两耳旁如图9.6-1所示。
3.试听者紧闭双眼,耳贴管口,助手用一细木棒轻击管的任意部位,试听者皆能准确地判断出敲击处的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实验设计
【制作和使用方法】
1.找两个直径约10厘米的铁皮罐头筒,将两个底去掉,并在一面绷上乳胶薄膜。
再像图9.3-1那样把铁筒口对口地支架起来。
2.在一个筒的薄膜外吊一个泡沫塑料小球。
另准备一个1厘米粗的光滑小木棒。
3.用小木棒敲击右筒薄膜,左筒薄膜外的小球就会不断敲击薄膜。
【注意事项】
1.两个筒的外形尺寸应该完全一致,两个膜的绷紧程度要适当调整,才能得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2.两个圆筒的开口要对齐、距离应由近及远逐渐调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声音 实验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