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386308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17KB
届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
《届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0届江西省名校联盟高三第四次联考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认为:
“西周封建……实是当时以军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断地动进的一种建国规模……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
据此可知,西周封建()
A.以政治和军事为纽带B.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
C.带有同化性和扩张性D.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
2.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多作为祭祀品使用,不仅体积较大,而且制作精良,但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变小,并且工艺较差,其主要原因是()
A.制作工艺战乱失传B.战国进入铁器时代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审美观念发生转变
3.《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
“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
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农用动力发生了革命性变化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D.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
孝道与治道开始‘漫漫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
这体现了()
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
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5.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
这有利于()
A.隶书的全面推广B.儒家思想的传播C.边忠危机的解决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6.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光武帝“受《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
这说明()
A.儒家纲常提升了君主治国能力B.儒学复兴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C.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D.儒家经典成为帝王治国依据
7.“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天然特性,有助于人们养成清静、恬淡的良好心态,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
A.“天人合一”思想B.“格物致知”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
8.右图的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
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
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
顾恺之的“春蚕吐丝”。
这反映了唐朝()
A.南方艺术风格成为主流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
9.下列材料描绘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
选项
描述
所指对象
A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
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
翻车
B
“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钢。
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
灌钢法
C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白瓷
D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海上丝绸之路
10.古代中国新统一的王朝通常会编写前朝的历史,既是对前朝的“盖棺论定”也表明对前朝正统的继承。
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为正朔。
据此推断,该举措()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政治的影响B有利于推动元朝的政教合一
C.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D.激化了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
11.“城市”一词是近代才使用的,中国古代典籍则较少将城与市连在一起用。
杜甫在《征夫》一诗中云:
"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
”这里的城市,未必是现代城市的含义,可以说有城而少市,毋宁称城邑或城堡。
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城市”()
A.“城”与“市”完全分离B.偏重于政治军事功能
C.商业活动限制严格D.经济功能在不断削弱
12.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的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农民阶级受政府的剥削沉重B.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品经济
C.市镇经济和手工业发展滞后D.古代农民缺乏逐利竞争意识
13.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行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
据此可知当时()
A.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C.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D.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14.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面大图或双面合式(见下图),这表明()
A.活字印刷术得到广泛应用B.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D.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15.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由此可知,戏曲脸谱艺术()
A.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D.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16.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
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
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
职能
主要表现
理藩院
管理
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
内务府
保护
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
军机处
控制
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
这说明清朝()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
17.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间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初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或纲领
平均主义
君主立宪
扶清灭洋
民主共和
重要活动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 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C.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 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18.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
“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
”也有官员说:
“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
”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B.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19.法国媒体曾刊登回国士兵的陈述:
“从北堂我们开向皇宫,修士们跟着我们去……他们怂恿我们屠杀、抢劫……我们行抢都是替教士干的……我们进一家就随便拿东西,我们把店掌柜抓了当仆役,教士们把抢来的东西,让他们背着运到北堂去了……”。
材料反映的这场战争()
A.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B.导致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列强获得京津地区驻军权
20.以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在中国的外资大型工矿业企业来计算,1840~1894年为23家,创办时的资本总额共为7631千元。
1895~1913年增加到136家,创办资本总额为103153千元,后者为前者的13.5倍。
外资企业在华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B.晚清政府积极引进外国资本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合法化D.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突飞猛进
21.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
一是动议,二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
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
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
A.集思广益但也应该提高效率B.利用直接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D.注重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22.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
伟人”的图片(图8),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
小圆
中为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
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
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激励人心
B.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C.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23.1925年,中共四大《对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国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
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
党的这一决议()
A.促进了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决策体现
C.反映了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D.说明了党以农民运动为中心
24.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
“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树起红旗。
”在此,毛泽东()
A.开始反思俄式革命道路B.提出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D.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25.1940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向各根据地发出指示:
“全区域党政军民学脱离生产者人数与全人口(不固定的游击区和敌占区不在内)之比例不能超过百分之三”。
该指示的贯彻有利于()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B.提升持久抗战能力C.推动土地革命开展D.保证全民抗战胜利
26.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
这反映了当时()
A.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B.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D.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已经建立
27.它的超重发射令世界震惊。
它的出现证明“天大的事,文革中也不能耽误”,它还诞生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航天人的企业文化与精神。
据此分析,它是()
A.东方红一号B.长征一号C.南优二号D.神州一号
28.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24.2%上升到1991年的59.2%。
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由1990年的64.5%下降到1995年60.3%,林牧渔业则相应由35.1%上升到39.7%。
这说明()
A.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D.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29.有学者指出:
“如果说‘希腊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那么‘罗马人’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法律概念。
公民权的授予克服了地域的局限,这是罗马相较于希腊的高明之处,也是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
”这反映出()
A.罗马共和政体利于民族认同 B.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
C.罗马实行了务实的统治策略 D..罗马疆域由欧洲逐渐扩张到世界
30.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D.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31.1960年代,有人谴责美国“以一钱不值的废纸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这主要是针对()
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C.关贸总协定D.北美自由贸易区
32.恩格斯在评论某一作品时说,它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细节方面,我学到的东西比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该作品可能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老人与海》D.《等待戈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共52分)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
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
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
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
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
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
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
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
“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
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12分)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13分)
3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前179一前104)为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
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
汉武帝时,命令中央和地方推荐贤良之士,董仲舒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
在回答武帝的策问时,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体系,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主张,为汉武帝采纳。
此后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孺学为正统的局面。
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设太学。
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
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史实信息,指出这个信息所反映的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史实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3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
兴办太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赋诗,罢贴经、墨义。
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主持的。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
主要有以下内容: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改革科举制等。
“熙宁兴学”也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意图继承熙宁新法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恢复和发展“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史称“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
此次兴学虽不免失败的教训,但是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起的作用超过前两次。
——摘编自张西梅《浅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失败原因》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9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教育改革的影响。
(6分)
历史答案
1-5BCAAD6-10CACBC11-15BBACA16-20BACDC21-25DCADB26-30CABCD31-32BB
33.
(1)趋势:
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6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原因: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
(6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2)发展:
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6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评价:
有利于推动救亡图存;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7分,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四点给满分)
34.示例:
史实信息:
中央和地方推荐贤良之士,董仲舒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
历史现象:
这一信息反映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察举制。
概述和评价:
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每年举孝、廉各一人。
察举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为汉代选出了许多人才,如董仲舒等。
但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到东汉察举选官的标准逐渐演变为“门第族望”,不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也衍生出门阀士族。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其他解题思路】从材料中“中央和地方推荐贤良之士”可得知察举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察举制度;
从材料中“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犬意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井进’等主张”得出实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孺术;
从“主张以教化为‘堤防’设太学”可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设太学;
从材料中“任江都易工刘非国相10年”等可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郡国并行制度。
35.⑴内容:
重视太学的作用;兴建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兴办专科学校.(6分,任意三点给满分)
目的:
选拔实用人才;挽救北宋统治危机.(3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⑵影响:
北宋教育改革促进了全国性官学系统和科举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形成重视学校教育的风气,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改革和兴办专科学校,促进了经世致用,功利主义思想的发展。
但是,北宋教育改革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一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名校 联盟 第四 联考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