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毛概题库.docx
- 文档编号:11384828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115.12KB
烟台大学毛概题库.docx
《烟台大学毛概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烟台大学毛概题库.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烟台大学毛概题库
自己找的有不对处请告知。
谢谢哈,加油,好好复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及其历史必然性
含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其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革命与建设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
发展是硬道理;
江泽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
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是思想路线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实际出发:
1客观的看问题、2全面的看问题、3发展的看问题4、科学的看问题
实事求是,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重点:
切从实际出发——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实质与核心,在实践中检验整理和发展真理——验证条件和目的)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
内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2月)
意义:
1、理论上-----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3、政治上---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把发展问题提到了能否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能否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高度。
“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政治性命题,一个时代性的命题,一个战略性命题。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主要经验。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问题的论述
•1953年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1958年毛泽东提出要来一个技术革命
•1988年9月,邓小平说: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又说: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据(下面第八题有展开)
(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人才强国战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7、发展是硬道理
涵义:
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意义: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马克思明确指出:
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
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概念
1987十三大,首次论述
1992十四大,系统阐述
1997十五大,丰富
含义:
从性质上讲: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从发展程度上讲: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从历史地位看:
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所谓特定阶段是指——是指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历史依据--首先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确立之时的生产力起点很低。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完成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2、国情依据--我国至今还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表现在:
▪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
▪生产力水平低、层次多、不平衡
▪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科教文落后、生活水平低
▪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经济体制不成熟,政治体制不健全
▪封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3、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
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机械化--工业化--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知识经济
▪赶上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均差距更大)
▪赶上发达国家,达到中等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1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党的十三大报告
(1)、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3)、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提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立足点与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中心)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原则、立国之本)
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动力)
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立足点)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奋斗目标)
12、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联系与区别
全面小康: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会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B、除了继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
它追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C、它将缩小地区、城乡以及各个社会阶层间的差距。
总体小康:
A、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B、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1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背景:
(1)、国情条件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党、我国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我国政治局面十分混乱;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止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2)、国际条件
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此时,要增强生机活力,改善生活,追赶时代潮流,唯有改革开放
(3)、理论依据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的目的: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鉴于改革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邓小平把它称之为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或者说就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三,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四,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第五,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
1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既要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又要为经济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保证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遭受挫折。
1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依据
1、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这是深刻总结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的结果。
这是清醒判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情和长远发展目标的结果
4、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1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做出了新的理解,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
(2)、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我们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1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8、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开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
这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把握。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这一点,就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
这是对初级阶段的实际的把握。
第三,一切符合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19、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在数量上占优势,这里的公有资产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资产。
同时要使国有资产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国有经济也是优质资产。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要占支配地位。
20、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它们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很多困难和矛盾,其中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难题。
第一,发展非公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第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第四,拓宽了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第五,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
第六,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2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其原因是什么?
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v一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v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要求
v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v四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差别,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消除。
v五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有后,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达到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发展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3)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这并等于同步富裕,也不等于同等富裕。
只有通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的政策,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起到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从而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
3、合法又适度的差距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22、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它有哪些特征?
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什么是工业化道路:
1)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和要求
科技含量高—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经济效益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
资源消耗低—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环境污染少—高度重视生态环境;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
2)新型工业化的“新”表现在
新型工业化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结合
新型工业化最主要的的特征是:
一是突出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工业化是和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实现二者的互动关系。
二是突出工业化发展的效益、质量,以及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关系,把这作为与传统工业化相区别的重要特征,防止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业化道路:
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是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
)
基本思路:
十七大报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式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这一转变,实质上是要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当前和今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要求
“两个坚持”的方针: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的要求: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想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4、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又分散、又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25、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其意义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
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
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五,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根本前提;有法必依——中心内容;执法必严——关键环节;违法必究——根本保证)(了解)
26、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源泉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烟台 大学 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