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工作汇报.docx
- 文档编号:11383158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95KB
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工作汇报.docx
《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工作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工作汇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工作汇报
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创新工作汇报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精神,xx省教育厅提出了《关于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实施意见》(晋教基[xx]47号)。
该意见从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管理育人模式、推进考试评价改革、推进学生学习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
为全面落实两个意见的精神,xx省教育厅于xx年启动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应用”、“中小学教学装备使用”三大方面、十四个创新项目的试点工作。
并以教育厅晋教基函[xx]97号和晋教科规办函[xx]10号分别下发了文件。
在全省选择部分市、县和若干所学校开展试点,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重点推进,破解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由xx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在全省选择49个市、县或学校作为试点,开展包括校外及学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活动建议的实施研究;跨学科、跨课程项目学习的研究;创新型教师的能力建设研究;校本课程标准的探索与研究;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的改革与探索;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管理;学生自主治理的探索与研究;纸笔测试的改革与探索;综合评价的改革与探索等十个方面的课题研究。
由xx省电化教育馆牵头,在全省选择20个县和学校为试点,实施基础教育信息化“人人通”、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等三个实验项目研究。
由xx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牵头,在全省选择9所学校为试点,开展学校教学装备管理、使用改革的研究。
上述项目、课题已全部纳入教育厅和xx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双重管理。
省教育厅每学期组织一次14个项目的交流总结活动,并形成了边研究边推广的项目运行机制;省规划办从调研、立项、开题、研究等方面均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并不断组织过程性检查和指导。
各项目、课题组已经根据要求分别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以课堂转型为突破,为学校内涵发展注入活力
xx的课改呈现出新的形态:
首先,以小组为中心的围坐取代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排坐;其次,学习秩序出现了所谓的“颠倒”现象;再次,“学时”取代了“课时”;最后,展示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
新课堂模式抓住了“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四个关键要素,形成了“自主课”和“展示课”两种基本课型,呈现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一半时间自主、一半时间展示”的课堂基本形态。
从班到小组、从讲堂到论坛、从碎片化学习到整体化学习、从记知识到做事情成为我省改革的主要追求目标。
xx10多年改革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农村学校的改革带动了城市学校及优质学校的改革,少数学校的改革发展为市域、县域的区域性改革,自下而上的局部尝试引发了自上而下的整体。
小学、初中、高中全面铺开,形成了xx的课改特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目前实施新教学模式的学校,在全省已成燎原之势,占学校和区域的三分之二以上。
我省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同时生成了系统的工作策略和运作机制:
一是形成了行政、教研、高校、高中学校合作攻关和全省上下一盘棋的局面;二是形成了校长、局长一把手深度参与的态势;三是重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系列规则和标准;四是开发了服务于学生学的网络化资源和信息化平台;五是创建了适合新课堂模式的校本教研机制;六是牵动了学校全方位的改革和跟进。
从我省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效看: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成为新课堂的一种常态;新课堂改革正在走向区域和综合;课堂改革正在辐射教育工作的各个部门和兄弟省市;改革得到了高等学校、家长、政府和新闻媒体的认可,不少县委书记、县长曾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出去参观学习课改;课改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在12年数学、科学、13年语文、14年数学全国质量监测中,我省的成绩,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在xx年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我省申报的“xx省普通高中问题导学新课堂”、“双平台环境下的无界课堂”、“高中半天授课制”、“基于云平台下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五个有关课堂改革的项目,均获得了二等奖的称号。
二、以评价改革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
我省将考试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考试评价对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作用,不断加大考试评价的研究力度,进一步确保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发挥考试评价的导向作用。
近几年,我省重点抓了如一些工作:
一是开展试题评估工作。
从2008年开始,连续五年组织学科专家对全省所有县区的测试试题进行评估,从评估工作方案的制定,评估标准的研制,以及常态化评估机制建立等,省里均作了详细的规范要求,最后以《试题红黑榜》形式反映试题水平状况,督促各地规范试题命制工作。
目前,试题评估工作已经形成了省教科院组织省级评估工作、省教育厅公布评估结果、省教科院进行评估反馈及组织试卷命制培训会的常态工作模式。
二是规范中小学纸笔测试工作,成立“纸笔测试的改革与探索”项目组,印发《xx省义务教育纸笔测试规程》,规范了命题、评卷、试卷分析、结果使用等环节工作,建立试题评估机制,凡题必评,一题一评,严肃命题工作,提高命题水平和试题质量。
三是以“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考改”推进中考改革,将中考体育分值由30分提高到50分,将理、化实验与信息技术考试分数纳入中考成绩。
同时,突出学科《课程标准》地位,大胆借鉴pisa测试等理念,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聚焦对学生学科素养、探究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使考试评价对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更加显现,为推动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创造了空间。
四是通过学生作业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例如,“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的改革与探索”项目组:
通过“先行调研、课题引领、项目推进”的策略,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前置、实践、探究、开放、自主、合作、展示等不同类型的、适应新教学模式的作业产品和运行机制。
通过考试评价改革的实施,课改学校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全省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大为增强,课堂更加开放;教师由注重教材研究转变为更加关注课程研究,由关注教学技巧的提高转变为更加关注教学能力的提高,课程意识增强了;学生更加关注实践性和活动性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三、强化实践性、活动性课程,挖掘学校特有资源
实践活动是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教育形式。
实践活动的校本化、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不同学校可以结合当地资源开展不同特色的活动,农村学校周边的活动性资源尤为丰富多彩。
我省除了一直重视国家实践性课程和学科课程标准的活动性内容外,还统筹组织了四个项目组开展对实践性、活动性学习的探索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例如:
“校外及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组,为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
编写整合了一套与教科书同步的《校外及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实验工具丛书,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完善补充学科教学资源库,打通课内与课外资源,实现了拓展迁移。
“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活动建议的实施”项目组,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有关调查、收集、观察、设计、制作、实验、研究、参观、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初中各学科落实活动建议的细则和方案,并在中考命题中做到了深度体现。
“跨学科、跨课程项目学习”项目组,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采用“做中学”、“综合化的问题解决”等办法进行先行先试。
目前,已研发出初中语文三年、数学化学各一年的项目化学习全部资源素材。
“教育装备管理、使用改革”项目组,要求试点校逐步做到“两开”和“三靠近”,确保各学科按照课标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实验实践课。
开放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各种专用教室、各类器材室、运动场所及其它实践场所,让各种教学仪器、图书尽可能靠近学生、靠近教师、靠近课堂,让师生随时随地能够接触、了解、观察、使用。
经过不懈的探索实践,不少项目学校的实践活动已经开始形成基地化、主题化、课程化局面。
如太原市迎泽区首创校内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编制《迎泽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为“小学生必须做的50件事”,成功解决了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任意性的混乱局面,使全区包括农村学校在内所有学校的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了课程开设常态化。
阳泉市以“公民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领导力培养和学生社团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实施课程引领,推进课程改革,形成了地方特色课程,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
晋中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活动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跨学科跨课程类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进行要求和指导,做到实践性和活动性课程有课时、有纲要、有教师、有考核。
实践性、活动性课程的实施,更加彰显了农村学校的特色,彰显了农村学校的优势。
如祁县段家窑小学的“村校合一”发展新模式,使得学校承担起了对农民进行农技培训的社会功能;汾西县第二小学挖掘当地特有资源,建立了实用的资源素材库,并利用周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了涵盖宗教文化、表演艺术、美术、手工技艺、建筑技艺等内容的五大实践基地。
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中学在不断完善服务“三农”实践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出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模块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模式,构建形成了立体化服务“三农”综合实践体系,并于xx年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四、加强校本课程和特色学校建设
1.关于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设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为了深入总结我省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的建设成果,推动未来基础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我们把2012年和2013年作为校本课程工作推动年,并围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全省11个市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摸底和调研,通过晋教研函【2012】33号文件,要求各市、县、学校层层对当地的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统计和分析,并围绕现状、问题和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各市对此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并且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
通过上上下下的大摸底和大调研,初步摸清了我省基础教育领域一万多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和问题,初步理清了下一步推进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工作的思路。
二是围绕课程管理和建设组织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了评选,通过评选梳理总结了我省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的建设特色和开设特点。
三是以教育部颁布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启动了“校本课程标准的探索与研究”项目试点工作,初步研制了部分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样例,明确了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办法,完善了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考试、评价等的管理机制。
目前全省的校本课程接近2万门,而且体现出一定的特色。
例如,大部分能结合本地、本校的优势资源、优秀的文化传统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彰显了地方或学校特色,显示出独特的育人价值。
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用性强。
能关注人文,注重对家乡、人文地理、历史的了解,对家乡的热爱,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等。
2.关于小学特色学校建设。
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承担着立德树人,提高学校教育标准,培养出健康活泼、敢于担当的人才的重任,对人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办出优质特色的学校意义重大。
尤其农村学校地理分散、人文不同、传统浓厚的特点,走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更是具有意义的,全省上下一直高度重视特色学校建设。
近年来,我省通过“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这个主要载体,将43所在全省具有特色和一定知名度的学校联合,按纵向上“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区域特色”四个阶段梯次推进,横向上分区域、分阶段确立学校特色建设重心的工作模式,打造出了一大批具有xx特色,甚至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的王牌学校,走出了一条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之路。
通过特色学校建设,学校的校训、校徽、校标、建筑等重新进行了整体布局,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协调配合宣传,学校的教育活动、“社团建设”等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突出了“特色”项目的打造。
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充分带动引领了城乡学校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
如xx省实验小学以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作为切入点,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着眼,开发出了艺术、体育、创新思维、安全四大类特色课程。
阳泉市平定县实验小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氛围,结合儒学思想,开发了儒学文化课程。
运城市人民路小学致力于“做中国在校学生阅读最好的学校”,开发出了儿童课程体系。
临汾市翼城县北关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工作,让课程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等等。
五、创新管理育人模式
为了树立以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把育人目标和管理职责统一起来,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过程管理育人的合力。
省厅启动了“创新型教师的能力建设研究与实践”、“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管理”、“学生的自主治理的探索与研究”三个项目。
“创新型教师的能力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组:
以“核心素养”为依托,探索教师除应具备日常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外,还应具有特定的适应创新教育的素质和能力。
研发了包括内容、方法、形式、措施等的教师研训新方式。
“学生社团活动的建设与管理”项目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与高校、社会机构、教科所、基教科、思政科、团委共同合作,多部门协同管理的学校社团课程运作机制,探索了学校教学、政教、团委协同开展社团活动的新方法。
30所课题实验校通过包容、协调和共享,开创了社团活动的新局面。
“学生的自主治理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组:
根据党的十八大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要求,确定了“至下而上”、“行动研究”、“问题解决”、“归纳提炼”的工作策略。
项目校已经形成“以活动为抓手”的自主治理特色和典型的自主治理模式及实践案例。
六、提升学生学习信息化水平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信息化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
我省在基本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任务的基础上,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立支持学生学习信息化的条件和环境等,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
并且明确了三个创新项目,选择了20个试点单位先行先试。
“基础教育信息化人人通实验”项目组:
构建了基于空间的学与教模式;探索了项目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总结提练了基于“人人通”环境下的学习的成功案例,例如:
①基于学习空间的习作互批互改:
将传统作文教学中的老师全批全改变为学生互批互改。
②利用拖放技术开展问题探究: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反复尝试操作,寻求问题答案。
③基于大数据分析下的高效学习:
通过对作业结果的数据分析,指导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学习。
④基于前置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
利用空间提高前置性学习的有效性,课堂展示学习成果。
⑤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与教:
利用电子书包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强大的课堂调控功能,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实践应用”项目组:
研究建设了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支撑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微课(视频)标准,并在实践中探索了微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可推广应用模式,实现了学校课改规划与微课有机结合的学生学习新方式,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项目组:
录制了“粉笔字大讲堂”60节、“毛笔字大讲堂”10节,完成了“田英章行书技法”视频录制,开设了“四笔网络书法讲堂”,建立区域名师人才库和名师资源库,直播课堂城乡互动,制定了部分区域“学校网站评价标准”和“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七、充分发挥教研室对学校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各级教研室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尤其针对农村学校资源相对紧缺、经费相对不足、位置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特点,在引领农村学校内涵发展进程中,县级教研室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其建设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此,我省将县级教研室标准化建设和教研员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从2010年9月始,由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启动了“县级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督导评估验收”工作。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114个县(市、区)教研室通过督导评估验收,使县级教研室在基础条件、教研队伍、教研经费、职能发挥等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例如,在被评估验收的县级教研室中,所有学科均配齐了专职教研员,人均经费达到了8000元的标准,人均办公面积接近8平方米,所有教研员都配备齐电脑等。
同时,为促进教研员的专业化发展,从2013年开始,我省依托东北师范大学集中了全国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教育一线专家,以教研员实际需求和发展为主线,开展省、市、县(区)、校四级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员高级研修班的集中培训工作,三年来累计培训1200人次,覆盖全省119个县全部教研人员。
通过多年狠抓县级教研室建设,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教研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教研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教研方式进一步发生转变,教研工作重心更加突出,教研服务能力更加增强。
此外,为坚持教研工作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我省一直鼓励省市教研室、高校教育科研单位与县级教研室联合协作攻关,目前,在项目研究,研究生培养、教师培训等方面,我省各级教研部门已经与高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化课程改革 教育创新工作汇报 深化 课程 改革 教育 创新 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