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案.docx
- 文档编号:11381326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86.82KB
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案.docx
《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方案
1.
2.
3.
4.学习小组对学习者所提出的见解进行归总,达到知识的统一
5.培训者进行总结
活动2.2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活动目标】
能说出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并能运用到教学活动中。
【活动提示】
本活动通过阅读资料和小组讨论,学习者能说出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活动步骤】
1.学习者先阅读与学习情境有关的资料
2.学习者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提出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3.学习小组对学习者所提出的见解进行归总,达到知识的统一
4.学习者对几种常用方法进行举例。
5.培训者进行总结。
学习材料
一、信息化教学的概念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
其特点是: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关键要素传统教学信息化教学
教学策略教师导向学生探索
讲授方式说教性的讲授交互性指导
学习内容单学科的独立模块带逼真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
作业方式个体作业协同作业
教师角色教师作为知识施与者教师作为帮促者
分组方式同质分组(按能力)异质分组
评估方式针对事实性知识和离散技能的评估基于绩效的评估
三、信息化教学的开发模式
1.教学目标分析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可以包括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潜在的学习结果。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2.学习问题与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问题(包括疑问、项目、分歧等),这是整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学习者的目标是要阐明和解决问题(或是回答提问、完成项目、解决分歧),信息化学习就是要通过解决具体情景中的真实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3.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从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
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境(learningcontext),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
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
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由于学习环境对学习活动是一种支撑作用,学习环境的设计必须在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
不同的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学习环境能支持哪些学习活动以及支持的程度如何。
4.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
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内容来看待。
学习活动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群体协作的。
群体协作的学习活动表现为协作个体之间的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
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5.信息化教学设计成果的形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成果形式不仅仅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包括多项内容的教学设计单元包(Instructionalunitdesignpackage),主要由教学情景问题定义、教学活动设计规划、教学课件以及可以链接与嵌入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组成。
四、学习情境的概念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五、学习情境的特征
1、悬疑性或活动性
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悬疑性是有效学习情境的根本特征。
有些教师在讲授了知识内容之后,再呈现与之相关的情境以印证所传授的知识。
严格说来,这不是学习情境,只是一个无须质疑的证据,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
另外,一些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不予关注,这违背了设置学习情境的初衷与主旨。
也有些教师把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等同起来,往往用习惯的提问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也是误解。
在传统的提问法中,问题针对于知识,是孤立的、简单的;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和整体的情境,是有条件的。
它指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对于传统的提问法中的问题,学生常常能够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一定难度、不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困惑不解,难以回答,往往由教师替代他们作答。
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
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
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
因此,悬疑性内在地蕴含着活动性的要求。
2、生活性
学习情境从哪里来?
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
但笔者认为,学习情境的撷取、设置不能拘束于知识内容,主要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
当然,学习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
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精确理解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换言之,学习情境应来自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我们各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具体的环境。
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是一个日常的、非抽象的世界。
我们生活、学习于生活世界之中,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世界。
这是优先于知识世界的一个先在世界。
要克服教学活动去情境化的缺陷,面向生活世界是必由之路。
3、真实性
根据知识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也意味着学习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
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学习情境应有的功能。
六、信息化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几种常用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
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如在学习“我国的行政区”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制作动画片:
“机器猫假期旅游”的故事情境。
即机器猫利用假期到祖国各地旅游,每到一处,它都会被当地代表性的美景陶醉,每当欣赏完了美景,它总会在地图上高兴得跳起来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
“你知道我现在在哪个省区吗?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相互解答,使整堂课处于层层推进,学生情趣交融,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型”学习。
一般情况下,创设故事情境比较适合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文科性质的课程。
《走遍美国》的英语教学软件就是创设故事情境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
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
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
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用信息化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为进一步的讨论和协作学习提供依据,让学生创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中应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在其它创设情境的途径中交叉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模拟实验,图象,音像,活动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制作动画片,创设问题情境:
炎热的夏季,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叫猪八戒找西瓜来解渴。
不久,猪八戒大汗淋漓的抱回了一个大西瓜。
悟空说:
“为了公平一些,每人吃1/4吧。
”八戒一听瞪大了眼睛,满脸不高兴地说:
"西瓜是我找回来的,无论如何,1份太少了,我要吃2/8。
”悟空听了直点头,马上切了2/8给八戒。
猪八戒高高兴兴地吃起西瓜……。
“不对!
”,“有问题!
猪八戒上当了!
”,“1/4和2/8哪个大?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设计了最佳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了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机械运动》引入新课时利用CAI再现飞行员在空中抓子弹的动画,并闪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
”的问题,和上述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教师多动脑,可以发现问题情境无处不在。
3.创设模拟实验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
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
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
创设模拟实验情境首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
然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教师指导评价。
典型案例如小学数学《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的设计。
该课所涉及到的概率知识极为抽象,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首先改变学生的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
然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快速、准确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这节课中,巧妙地创设了模拟实验的情境,不仅使学生免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烦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种新体验:
由于计算机模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保证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重复实验,由此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更真实。
4.创设协作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情境,就是利用网上多种交流工具如BBS、可视化语音聊天室、电子邮件、Netmeeting、OICQ以及InternetPhone等工具,通过竞争、协作、伙伴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学习,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一般情况下,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学习任务和目标的确定;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教师总结与评价。
如在学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一课时可以采取如下的设计。
学生先观看录像片《蔬菜市场》,教师提出问题:
①列出一年中每月份的蔬菜价格走向图。
②蔬菜价格与蔬菜量的关系。
③帮助菜农设计出大棚蔬菜的种植计划。
学生分组上网查询蔬菜价格,并通过Excel列出每月份的价格示意图及每月份的蔬菜供求数量,根据教师提供的蔬菜种植期限,设计出一年中大棚蔬菜种植的最佳方案。
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菜在一天内的价格会有差别,这是不是与等价交换的原则相违背?
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小组讨论结果,演示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示意图,得出结论。
协作情境与外部世界具有很高类似性,容易实现知识想现实世界的迁移,有利于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信息化环境中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实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同时,交互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学习者的角色也可以进行隐藏,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过程的规划设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化 教学 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