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137884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9.07KB
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docx
《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受传统教育的束缚,我们的数学教学,让原本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所具有的凡事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心理趋向的原始问题意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被一点一点地扼杀,致使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被动、陈旧。
新课标明确指出,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进而主动、健康成长,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的意义:
走进我们数学课堂,课堂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启发、讲解——接受,学生学识方式基本都是听——思考练习——再现老师传授的知识。
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大班额课堂上每个学生被提问的次数明显减少,再加上有的孩子懒惰心理强,竞争意识淡薄,对学习缺少兴趣,不爱发言,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养成了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因此,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改变仅仅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题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我们学校进行了“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目标:
我们把本课题研究的目标确定为:
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具体表现:
1.学生目标:
敢问:
即自己有了想法、问题、建议等后,有胆量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勇于发表自己见解,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
会问:
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自身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整理、归纳,理解信息,能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善问:
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敢于向老师的答案挑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并有其深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使学生思维向敏捷性、创造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创新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目标:
A.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B.善于启疑,提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习背景,学习情境应与学生心理、生理相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
体现教学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
C.教师要有热忱的工作态度,改变重结果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品质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和助长学生“自信、独立、机敏”等人格特征,尊重学生不寻常的言行,避免有危害性的批评,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教师善于倾听,善于从多种问题中筛选实质性问题,去引导学生探索研究。
我们课题组旨在通过《小学数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师个人素质与科研能力。
3.育人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研究,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4.科研目标:
(1)通过研究,建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新体系,逐步摸索出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些实用的做法。
(2)通过研究,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典型课案、课例、课件、论文、反思等。
三、理论依据:
1.借鉴“问题学习”理念开展课题的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乐于提出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具有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提问行为同步发展,达到学生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熟练自动运转。
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研究探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2.根据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开展课题的研究。
3.根据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开展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问题意识,对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研究。
2.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
3.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五、实验参与人员:
1.实验教师:
课题组组长:
郝梅薛晓芳王美珍
课题组执行组长:
王鲜梅
课题组主要成员:
张丽琴谢海荣赵爱玲郝春霞尹丽娥
潘景香何丽邬霞石丽芳杨海鹰
谭瑞君刘卉英左艳枝吕敏
2.实验对象:
一至三年级每个年级8个班做为实验班级。
六、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整体素质。
2.负责课题研究指导的教研室张桂枝老师是本课题研究指导专家,具有一定科研经验;课题组的实验教师是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骨干老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学校在活动组织相关制度制定、时间、经费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学习、准备、起步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1.选题、立项,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由王鲜梅任执行组长。
2.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明确课题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及应用水平。
3.进行课题可行性论证,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积累理论材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0年7月)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科研,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走进新课程》等,这些学习活动使课题组成员明确了“问题意识”、“有效的课堂教学”等概念的界定,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了课题研究工作,统一了思想,致力于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吸取先进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本课题得到了学校及相关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自课题开题以来,主管学校科研工作的领导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参与研讨活动,使得课题组成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另外,课题组成员加大听“推门课”力度,邀请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必听一节课或一节以上,听课后与上课老师交流意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提问能力”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推行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民主是师生平等相处,密切配合,共同发展的新型教育方式。
“尊重、信任、沟通、理解、宽容、赏识”是实施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经验结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因此,教学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
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
(2)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
因此,我们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修改,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巧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
赞可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
学生想问个为什么?
是什么?
怎么样?
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当然因为教学内容的不同,情境的设置也迥然不同,方式是多样的,我们感到大致有:
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点,触发学生产生问题;创设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观察研究的具体材料,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在联想中产生问题等。
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和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
(4)拓宽数学学习的领域,加深问题的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深刻性。
例题教学后,通过探究质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同时还可以促进其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加强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提问步入更深层面。
(三)反思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各实验教师收集、整理、完善各自材料,按时间顺序完成材料存档工作。
2.各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及总结
3.课题实验组撰写完成本课题总的总结报告。
八、研究方法、措施:
(一)行动研究法:
A、设计实验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都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试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B、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切合实际,开展活动,加强指导。
(1)班内设立师生交流信箱,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2)进行班内知识竞赛、猜谜活动、智力闯关等,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二)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教师经常更新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学习的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网络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
九、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涌现出一批教坛新秀。
课题研究的扎实性,有效提升了实验老师的教育素养,改变了实验老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彰显了教学特色,让一批参与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使得谢海荣、尹丽娥、吕敏、邬霞老师,他们的课堂大为改观,“问题意识”浓厚,受到学校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低年级 培养 学生 问题 意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