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类群简化版.ppt
- 文档编号:1137749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PPT
- 页数:161
- 大小:23.28MB
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类群简化版.ppt
《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类群简化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医学节肢动物类群简化版.ppt(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节肢动物类群,LearnOurOldHarassers,MajorMedicalArthropodGroups,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的虫媒病,2009年浙江义乌登革热爆发疫情;2010年中国中部地区蜱传疾病疫情;2010年广东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疫情;,Emergingandre-emergingarthropod-bornediseases,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类群,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唇足纲;倍足纲;,第十五章昆虫纲,蚊蝇蜚蠊蚤其它昆虫,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类群;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与人类经济和健康关系密切最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Insecta),躯体分头、胸、腹3个部分,有的种类有翅,头部1对触角,胸有3对足,动物界无脊椎动物类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虫体分头、胸、腹部。
头部着生触角对,具有感觉和取食功能;胸部有足对,具有运动功能。
腹部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
昆虫纲33个目,水生或陆生。
昆虫纲中与医学有关的有9个目,重要的医学昆虫有蚊、蝇、白蛉、蚤、蚋、蠓、虱、蜚蠊、臭虫、虻、松毛虫和毒隐翅虫等。
重要的医学昆虫,昆虫纲基本结构,头部:
主要司感觉和取食,触角1对,通常复眼1对,具有口器结构;胸部:
主要司运动,分前胸、中胸、后胸,3对足,通常2对翅(双翅目后翅退化);腹部:
包含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11个体节,末端外生殖器是重要的鉴定依据;,胚后发育:
昆虫的幼虫从卵孵化出后,需要经历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性成熟的成虫,这一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这一过程经历的形态变化称为变态,是昆虫个体发育的特征。
发育过程需要经历蛹期的,为全变态;蛹前发育期称为幼虫,本阶段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与成虫具有显著差别;发育过程无须经历蛹期的,称为不完全变态,其成虫前的发育期称为若虫;若虫阶段外部形态、生活习性与成虫差别不显著;胚后发育期间幼虫或若虫通常需要蜕皮数次,两次蜕皮之间的虫态叫龄,对应的发育时间叫龄期;卵孵化、幼虫化蛹、蛹羽化、成虫产卵;,昆虫纲基本生活史,昆虫纲基本生活史,全变态vs不完全变态,蚊:
最重要的医学节肢动物,蚊属于双翅目(Diptera)、蚊科(Culicidae),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蚊数量多,分布广,已经记录有3个亚科38个属3,350多个种和亚种;我国分布有17个属350余种,主要类群是库蚊、按蚊和伊蚊;不同的蚊种传播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防制方法;,成蚊的外部形态结构,头部:
复眼、触角和触须各1对;喙1支,刺吸式口器。
胸部:
分3节,中胸发达,有翅1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蚊翅窄长,膜质,翅脉6条,其上覆盖鳞片。
每胸节有足1对,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
中胸、后胸各有气门1对。
腹部:
11节,末节特化为生殖器。
雌蚊末端尾须1对,雄蚊为钳状抱器。
蚊喙特化为刺吸式口器,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
雌蚊交配后,多需吸血后卵巢才可发育产卵。
成蚊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包括消化、排泄、呼吸、循环及生殖系统,与流行病学有密切关系的主要是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
由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组成;消化、吸收均胃中进行。
生殖系统:
雄蚊具睾丸1对,雌性卵巢1对。
不足1mm,具有属的特征;按蚊卵呈舟形,两侧具浮囊,分散漂浮于水面;伊蚊卵呈橄榄形,无浮囊,单个沉在水底;库蚊卵呈圆锥形,无浮囊,粘集成卵筏浮于水面;,蚊产的卵,幼虫分4龄;初孵的幼虫约1.5mm,4龄幼虫可比1龄幼虫增长8倍;幼虫分头、胸、腹三部分;咀嚼式口器摄取食物;胸部方形,不分节;腹部明显窄于胸部,可见9节;第8节有气孔器与气门,或细长的呼吸管;,蚊的幼虫,呼吸管粗短,无呼吸管,呼吸管细长,蚊的幼虫,蚊的幼虫,在30C气温和食物充足条件下,幼虫经5-8天发育,4次蜕皮变为蛹,侧面观呈逗点状,胸背两侧有1对呼吸管。
蚊蛹不食能动,常停息在水面,若遇到惊扰时即潜入水中。
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蚊的蛹,按蚊、库蚊、伊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按蚊、库蚊、伊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按蚊库蚊伊蚊,按蚊、库蚊、伊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按蚊、库蚊、伊蚊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伊蚊,按蚊,库蚊,按蚊、库蚊、伊蚊成虫特征,三类蚊虫形态比较,舟形,有浮囊,蚊的生活史,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即卵、幼虫(子孓)、蛹和成虫。
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
蚊的生活史,成蚊羽化后不久,经1-2天发育即行交配、吸血、产卵。
蚊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孵化,夏天通常2-3天后幼虫孵出。
在30C气温和食物充足条件下,幼虫经5-8天发育,4次蜕皮变为蛹。
蛹的抵抗力强,在无水情况下,只要保持一定的湿润,仍能发育羽化为成蚊。
蛹期夏季通常23天,羽化时间在黄昏和清晨,白天也能进行。
自卵发育至成蚊所需时间取决于温度、食物及环境诸因素,在适宜条件下约需915天,一年可繁殖78代。
蚊的生理生态,孳生习性成蚊产卵的地点就是幼虫的孳生地,蚊虫孳生地的区别在调查和防制上有重要的意义。
各种蚊虫对孳生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
静水型(稻田型);缓流型;丛林型;污水型;容器型;,静水型(稻田型):
包括主要孳生在稻田、沼泽、芦苇塘、池塘、沟渠、浅潭、草塘、清水坑等清洁静水中生长的蚊类,我国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是这类型的代表。
缓流型:
缓流型主要包括孳生在清洁的小溪、灌溉沟渠、溪床、积水梯田、渗水坑等岸边草丛缓流中的蚊类。
我国南方山区疟疾的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为本型的代表。
丛林型:
丛林型主要包括孳生在丛林浓荫下的山溪、蔽荫的山涧溪床、石穴、泉潭等小型清洁积水中的蚊类。
我国海南省丛林及其山麓的疟疾主要媒介大劣按蚊是本型的代表。
污水型:
污水型主要包括孳生在地面洼地积水、阴沟、下水道、污水坑、沙井、浅潭、清水粪缸、积肥坑、污水池,特别是污染积水中的蚊类。
我国班氏丝虫病主要媒介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是本型的代表。
骚扰阿蚊多孳生在积粪池、粪坑等也属于这一类型。
容器型:
容器型蚊类包括孳生在人工容器和植物容器的蚊类。
人工容器指缸、罐、坛、桶、盆、碗、瓶、盒以及其他人造的可以积水的器物,轮胎积水、石穴积水也可归入这一类;植物容器指树洞、竹筒、叶腋、椰子壳等可以积水的部分。
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型的代表。
蚊羽化后12天便可交配,常在未吸血之前。
交配是在群舞时进行的。
群舞是几个及至几百、数千个雄蚊成群地在草地上空、屋檐下或人畜上空飞舞的一种性行为。
少数雌蚊飞入舞群与雄蚊进行交配,然后离去。
通常雌蚊交配一次就可接受够用一生的精子,有的蚊一生要交配几次。
雌蚊交配后,多需吸血后卵巢才可发育产卵。
一般雌蚊均在傍晚或清晨到其孳生场所产卵。
蚊一生中能产卵多次、产卵量因种而异,通常几十个至几百个不等。
成蚊的交配,成蚊的活动与昼夜节律,蚊的活动与温度、湿度、光照及风力等有关。
一般都在清晨、黄昏或黑夜活动;伊蚊多在白天活动;在我国偏嗜人血的按蚊活动高峰多在午夜前后,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兼嗜人畜血的多在上半夜,如中华按蚊;,雄蚊不吸血,只吸植物汁液及花蜜。
雌蚊必须吸食人或动物的血液卵巢才能发育,繁殖后代。
雌蚊吸血行为一般有4个阶段:
起飞:
当环境内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通过触角短毛上的化学感受器刺激蚊脑飞行命令中枢而起飞,这种飞行是无目的性的;迂回盘绕:
由于在人体体表周围有一层湿温对流气流层,蚊通过短毛上的湿度感受器发现这股气流后,便很自然地飞向这种气流,经过盘旋一直跟到该气流的发源地人或动物的皮肤;降落:
选择薄嫩的、血管丰富的皮肤着落;吸血:
停隐后,口器刺入皮肤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
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吸血时间也多在其活动的时间,其最适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50以上。
成蚊的吸血,雌蚊吸血行为一般有4个阶段:
起飞,迂回盘绕,降落和吸血。
蚊虫在人体或脊椎动物体表停隐后,口器刺入皮肤刺探,血管定位,吸入血液。
蚊每次从吸血到产卵的周期,称为生殖营养周期。
生殖营养周期分三个阶段:
寻找宿主吸血;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寻找孳生地产卵。
三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的速度,并受栖息场所内的温度和湿度影响。
正常情况下,两次吸血的间隔时间与其卵巢周期发育相一致,约为2天。
但也有个别蚊种需吸血2次以上才使卵巢发育成熟。
各蚊种一生中生殖营养周期各有不同,一般37次,也有少为一次多至十余次的。
生理龄期即雌蚊进行生殖营养周期的次数。
因每排出一次卵,在卵巢小管上就留有一个膨大部,所以根据卵巢小管上膨大部的数目多少,即可判断雌蚊的生理龄期。
生理龄期的次数越多,传播疾病的机会也越多,故生理龄期的判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成蚊的生殖营养周期与生理周期,雌蚊吸血后即寻找比较阴暗、潮湿、避风的场所栖息,以待血液消化,卵巢成熟。
室内多栖于蚊帐内、床下、屋角、门后、墙面及杂物上。
室外多栖于草丛、各洞穴、树下及人畜房附近的农作物中。
栖性大致分为三类型:
家栖型:
蚊吸饱血后仍停留室内,待胃血消化、卵巢成熟才飞离房舍,寻找产卵场所。
如淡色库蚊、嗜人按蚊。
半家栖型:
吸血后稍在室内停留,然后飞出室外栖息。
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
野栖型:
自吸血至产卵完全在野外。
如大劣按蚊。
此分型并非绝对,即使同一蚊种,因地区、季节或环境的不同,其栖性也会改变。
如微小按蚊,虽为公认的家栖型的典型蚊种,但在台湾省和海南省,都曾发现该蚊可生活于无人居住的山地森林区,而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却是半家栖的。
掌握蚊的栖息,是制定灭蚊措施及考核灭蚊效果的依据。
例如杀虫剂滞留喷洒,对家栖型蚊种有效而对野栖型却无效。
蚊的栖息习性,蚊的季节消长和温度、湿度和雨量等密切相关。
掌握各地区不同蚊种的季节消长情况,对蚊传疾病流行病学及灭蚊工作的开展均有很大意义。
越冬(冬眠)是蚊对冬季气候季节性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适应现象。
越冬期间蚊本身规律性生理状态受到阻抑,进入休眠或滞育状态。
雌蚊表现为不吸血,卵巢停止发育,脂肪体增大,隐匿于山洞、地窖、墙缝、暖房、地下室等阴暗、温暖、潮湿、不大通风的地方;不食不动,新陈代谢到最低点;到次年春暖时,蚊始复苏,飞出吸血产卵。
越冬机制复杂,但显然受外界因素(温度、光照)、内分泌调节以及种的遗传性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蚊的季节消长与越冬,蚊与疾病的关系,登革热;疟疾;,基孔肯雅热西尼罗河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蚊媒病之登革热,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原为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分四个血清型,在人体内引起两种不同症状的疾病,即典型登革热(classicalDengue)和登革出血热(Denguehaemorrhagicfever),伴有休克综合症,后者死亡率高。
登革热在非洲、美洲、地中海东部、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等100多个国家、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且显上升趋势。
1945年汉口的大流行,约80%的人口受感染;有记录的再次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佛山;1980年和1986年海南岛发生两次大流行,发病人数分别达到40多万和10多万;广东省、台湾省常有登革热流行报告;09年9月浙江义乌局部暴发输入性登革热。
登革热的临床症状为发病突然,体温迅速上升至39度以上,并伴有剧烈头痛、背痛、肌肉和关节痛。
登革出血热患者还会出现休克,伴胃肠大出血,可于46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510。
NatureReviewsMicrobiology5,518-528(July2007),蚊媒病之登革热,20世纪后半期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DHF的数目,蚊媒病之登革热,1987-2007/11/6台湾登革的流行,蚊媒病之登革热,台湾登革热爆发2002,蚊媒病之登革热,2009年9月浙江义乌爆发登革热局部流行,报告病例近200例,损失严重。
蚊媒病之疟疾,2008年全世界报告疟疾病例243million,85%集中在非洲;死亡863000例,89%集中在非洲。
蚊媒病之疟疾,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自2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主要 医学 节肢 物类 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