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1375830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7.72KB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
直接导入,初步了解周恩来
师:
(课前将课题写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第一遍孩子有些拖音,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再读后效果好些)
一百多年前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立下此志向,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
周恩来
师:
你对他了解多少?
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用简短的话介绍周恩来。
二:
自由读文,读写生词,问题引领全文。
师:
周恩来立下这一志愿的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会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咨询同学来解决。
1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二字词语四字词语
(多种形式读词语,重点指导“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的读音)
2写字
过渡:
本课中,“嚷、振”较难写。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重点观察:
结构、重点笔画、田字格内占格
1)范写,学生书空
提示:
嚷,三个口,第一个小而高,后两个扁小,挨的紧凑,三横前两横短,在横中线的上面和中间。
第三横长,在横中线下,三横比较紧凑。
撇要舒展,竖提在竖中线上与上面的短竖一致。
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竖撇写规范,竖钩要注意在竖中线上。
2)学生练习。
3)展示发现优点,提出不足
4)学生再次练习。
三:
深入探究,品读课文
师:
周恩来立下这一志愿的原因是什么?
用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生:
中华不振(相机板书)
师:
周恩来是怎样知道“中华不振”的?
根据生的回答:
1听伯父说的,2在租界看到的
(一)品读探究:
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
1、师:
我们来看看祖父和周恩来的对话。
读一读:
看看你能从哪些句子中看出:
中华不振?
出示对话。
生:
祖父叹了口气说:
“中华不振啊”
师:
从伯父的话里知道的。
生: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师:
什么是租界地?
租界地就是根据条约,一国将部分或全部领土租借给他国。
供其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历史上沈阳,天津,香港九龙,上海,南京都曾租给他国。
出示租界地图片(旁白)这是历史上的一处租借地,牌子上赫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自己的土地却不能进,还和狗一样的待遇,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主要是当时政府无能,国力衰弱,用文中的词说就是——中华不振。
学生读:
“为什么?
中华不振啊!
”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师:
“叹”字说明了什么?
生:
说明伯父很无奈,不能改变现状。
师:
你体会的真深,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生读
师:
从这个“叹”字你还体会到什么?
生:
失望难过
引导学生带着理解读,体会“叹”字。
2、师:
祖父的感叹和阻挠,少年周恩来能懂吗?
师: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这不是中国的国土吗?
”(板书:
疑惑不解)
师:
什么是疑惑不解?
(生理解并读句子)
租界地是什么地方?
明明是中国自己的土地自己却不能去,却能把自己人拒之门外,却让外国人住下?
(引导学生通过读反复理解“疑惑不解”)
3、分角色朗读
师:
一边是感叹中华不振,极力阻挠周恩来去租界的伯父,一边是疑惑不解的周恩来,让我们把感受送到朗读中去体会一下。
分角色读评价再分角色读
(二)想象探究:
周恩来见到“中华不振”。
重点关注第八段
师:
刚才说的是周恩来听到“中华不振”,他又是如何听到的呢?
默读第八段,画一画哪些句子让你感到“中华不振”,在旁边写写感受。
1、生:
我画的是这个句子“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我觉得这个妇女很可怜
师:
衣衫褴褛,什么意思?
生:
衣服破旧,一条一缕的。
师:
是啊,周围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街道,中国妇女却如此贫困,真是太可怜了,但是对于她来说更可怜的是什么?
生:
是亲人被车轧死了,巡警局不但不为她撑腰,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师:
死去的可能是她的什么人?
学生回答:
丈夫,儿子,父母
师:
无论哪个亲人都会让她悲痛万分。
她求助于巡警。
巡警是干什么的?
生:
维护治安
师:
维护治安的目的?
生:
保护人民
师:
此处的巡警保护人民了吗?
没有,从哪里看到的?
生:
巡警不但不替她撑腰,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师:
此处有一组关联词“……不但不……反而……”,代表一种转折的关系,你还能用这一关联词说几个句子吗?
(学生填空:
那个妇女不但不————————反而————。
洋人不但不——————反而——————。
)
师:
有一个词形象写出了巡警在租界地的姿态,是哪个呢?
生:
耀武扬威。
师:
他向谁耀武扬威?
生:
老百姓
师:
他仗着谁的势力耀武扬威?
生:
洋人
师总结:
是啊,此处的巡警不但不是人民的保护伞,反而成了洋人的走狗。
2、你还从哪里看出“中华不振”?
生:
“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这个洋人太可恶了。
师引导:
在中国的土地上轧死了中国人不但不羞愧,反而得意扬扬,你想说什么?
生回答1):
洋人太可恶了一定把他赶出去!
2):
洋人你等着吧,等我们国家强大了就不会再受你欺负了
3、面对此时洋人的猖狂,妇人的无奈,巡警的耀武扬威,现场的中国人是怎么做的?
生读句子: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出示句子: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学生交流说感受。
教师总结:
是啊,现场的中国人只能握紧拳头,却不能把拳头打向肇事者头上,只能劝劝妇女却不能替她伸张正义。
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家弱小,政府无能,作为普通的中国人,又能怎么样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改成陈述句吗?
生: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师:
两个句子是同样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
生:
可以加强语气。
师:
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出现场中国人的无奈。
总结:
是啊,妇女的可怜,洋人的可恨,巡警的可恶,中国人的可悲,这些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此时周恩来才真正理解了伯父的话,并且陷入了沉思。
(板书:
沉思)
四:
抓住主题,升华全文
师:
他会想什么?
生:
会想怎么样改变现在“中华不振”的现状?
师:
他找到方向了,怎么改变?
引出周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引读:
所以当修身课上老师问他的读书目标时,他清晰有力地回答——
当别的孩子为当官,为挣钱,为个人利益读书时,周恩来却将个人利益与民族大义联系在一起,铿锵有力地回答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示:
周恩来从小到大的图片),教师解说:
少年时代立下的这一志向伴随周恩来从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成为开国总理,
也这正是因为这一志向,周恩来将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党和人民。
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一代伟人周恩来年少时期的铮铮誓言吧:
齐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结束全课。
板书:
中华不振:
疑惑——反思——立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 语文 中华 崛起 读书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