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万和实验学校高二地理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湘教版选修5.docx
- 文档编号:11356411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23.35KB
学年湖南万和实验学校高二地理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湘教版选修5.docx
《学年湖南万和实验学校高二地理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湘教版选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万和实验学校高二地理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湘教版选修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万和实验学校高二地理教案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湘教版选修5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概括说出影响我国最深刻的四种气象灾害类型的主要特征。
2.会独立分析并明确阐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
3.知道并能说出寒潮及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及其主要危害,能在图中指出寒潮入侵和台风登陆我国的主要路径。
4.提高对各种气象灾害成因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提高对地理资料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四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培养地理空间思维。
3.通过综合分析我国干旱的形成原因、洪涝灾害的影响因素、寒潮和台风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间的关系,运用联系的、综合的分析方法,有效进行知识迁移,建立起联系的、整体的地理知识结构。
4.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气象灾害在发生时间、影响地区、形成原因、基本危害等方面的异同,认清本质,寻找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气象灾害对我国的深刻影响,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气象灾害的国家,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对基本国情深入了解的愿望,增强使命感。
2.全面分析各种灾害的产生原因,探索灾害规律,培养求真务实的研究精神,正视灾害的发生,端正按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3.掌握我国气象灾害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明确因地制宜防灾减灾的思路。
4.充分认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从而强化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每种气象灾害的特点、分布及成因
每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析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投影资料)
据报道:
l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达l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7%;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40%。
【教师总结】气象灾害是对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复习提问】什么是气象灾害?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种类很多,其中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四种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
【板书】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阅读分析】阅读下列三则资料,总结我国干旱灾害的基本特征、地区分布和形成原因。
资料l:
1981--2001年全国农业受灾面积波动情况图。
资料2:
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发生的次数。
在1951年至l990年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涝总次数的56%。
资料3:
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经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1~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有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l637~1643年和l939~1945年干旱竟连续7年之久。
l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958~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1968年连续3年干旱;l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发生,但干旱的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的受灾面积。
尽管是l991年发生了严重水灾的情况下,但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高于水灾面积。
干旱的发生次数总是多于洪涝,并且干旱的连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灾害严重。
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
同时还可以看出我国的干旱灾害在时空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实践活动】阅读教材P35“1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分组讨论,分析回答以下内容:
(1)图中能反映出来的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2)分析干旱灾害与干旱的区别。
(3)读出我国干旱灾害的严重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从图中可分析出我国旱灾“出现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的主要特征。
(2)从“l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对比来看,干旱区和干旱灾害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干旱区是气候意义上的干旱,是指蒸发量比降水量大得多的一种气候现象,但它不一定会造成灾害,主要用于大范围的气候区划。
而干旱灾害则是指某一具体时段内的降水量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灾害的干旱。
干旱气候与干旱灾害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干旱气候多带来干旱灾害,或者说干旱灾害多与干旱气候直接相关,但干旱灾害的发生不仅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发生,在湿润、半湿润气候区也有干旱灾害发生,并且由于那里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受到偶发性干旱的影响时,就会形成重大的灾情,是我国旱灾严重的地区。
可见衡量旱灾的形成不仅要看一个地方的降水情况和干湿状况,更要考虑那里的水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
(3)由“l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可知,我国的旱灾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
华北旱灾区、华南和西南旱灾区、长江中下游旱灾区和东北旱灾区。
l951一l988年间出现旱灾频次都在20次以上。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37页材料“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回答问题:
城市名
4—5月
7—8月
全年
齐齐哈尔
0.43
0.21
0.14
北京
0.54
0.31
0.26
延安
0.44
0.31
0.18
开封
0.47
0.35
0.20
苏州
0.27
0.38
0.16
南昌
0.26
0.43
0.16
汉口
0,27
0.56
0.19
1.上表中降水相对变率的大小说明什么问题?
2.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哪一个季节易出现干旱?
3.我国江南丘陵哪一个季节易出现干旱?
【点拨】1.降水相对变率越大,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大,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大;降水相对变率越小,说明降水的年际变化越小,发生干旱的几率越小。
2.由“我国代表性城市不同时段降水相对变率表”可知,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4—5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两地春季最易出现干旱。
3.我国江南丘陵7—8月的降水相对变率大,可知该地盛夏季节最易出现伏旱。
【思考活动】结合“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图、“我国水资源分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干旱灾害形成的原因。
【学生回答,师生总结】我国区域旱灾的类型、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见下表)。
分区
旱灾类型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东北
华北
春旱为主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生长发育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
以南
伏旱为主
7、8月份,雨带北移,该地受副高控制,出现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期、水电和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西南
地区
冬春连旱
为主
冬春季,西南气流和北方气流交汇于西南地区的北部、东北部、东部,在那里形成了连阴雨天气;而该地区处于锋面以西,为旱季。
无论是该地区东北边缘的低温阴雨天气还是该地区的低温干旱天气,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很大。
可见在东部季风区,各地干旱灾害的出现与雨带推移关系密切,与季风强弱关系密切。
在夏季风北上时期,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强时,雨带停留南方时间相对较长,形成南涝北旱;当北方干冷空气较弱时,雨带较快越过江淮流域,北方因雨水过多发生夏涝,南方出现旱象。
除这种旱涝同时出现于不同地区的情况外,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
从中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属“夏秋雨型”;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属“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春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属“春雨、梅雨、伏旱型”。
干旱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这与我国的水土资源的匹配和农业活动的时空组合关系密切。
我国北方地区春旱严重,但耕地面积广,并以旱作农业为主,春季是作物的生长关键期,需要大量灌溉水源,因此旱上加旱;我国南方地区伏旱严重,虽耕地不如北方多,但以水田为主,农业发展需水量很大,也会造成旱情十分严重。
因此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防旱抗旱一直是重要工作。
第二课时
【录像播放】观看l998年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录像,创设情境,感受洪涝灾害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损失。
【板书】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阅读】阅读课本39页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的雨情”,分析暴雨的时空组合特点
【探究活动】阅读课本39~40页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回答问题:
1.读图2—5、2-6,比较6~9月城陵矶水文站流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与水位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1998年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小于历史最大流量,但洪水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试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观点一: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观点二:
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减小。
观点三:
植被破坏,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减弱。
观点四:
暴雨成灾,流量增大,水位抬升。
3.根据上述的有关资料,从洪水水位和流量、洪水的持续时间等方面,概括1998年洞庭湖一带洪水的基本特征。
【点拨】1.6—9月城陵矶水文站流量大、水位高,但二者不成正比。
1998年该段流量远低于历史最大流量,但其水位却一直居高不下,多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可见,l998年该段的洪水灾害特点是:
小水量、高水位、大灾难。
2.观点一:
正确。
由于长江中上游的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重。
观点二:
正确。
由于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小。
观点三:
正确。
由于人口增长,使耕地不足、薪柴不足,导致大量植被的破坏。
观点四:
正确。
由于气候的异常,导致长时间持续暴雨成灾。
3.水位高、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阅读】阅读课本40页材料“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情况”,
【总结】我国l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形成原因。
【图表分析】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灾”表,分析我国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哪些流域。
【学生回答】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七大流域:
珠江流域、海河流域、江淮流域、
松花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
【读图分析】阅读教材P38“我国洪涝分区”图,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结论】根据“我国洪涝分区”图的有关资料可知,我国洪涝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可分为:
多洪涝区、次多洪涝区、少洪涝区、最少洪涝区四种类型。
其中,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主要为东南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流域;次多洪涝区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辽河、松花江地区。
全国洪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和青藏高原;次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洪涝分布总的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其中海河中下游、淮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的多洪涝区。
【过渡】洪水灾害不仅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复习】锋面雨带和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
【分析讲解】夏季的锋面雨带的推移和热带气旋的强弱是直接引发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暴雨洪涝是我国最主要的洪涝类型。
结合我国雨带空间移动规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组合规律。
从我国的降水时间变化规律来看,我国的洪涝灾害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
每年入春以后,雨量较大的雨带在南岭附近出现。
5、6月间,江南地区多雨。
6月初至7月初,主要雨带移至长江下游一带,多连绵阴雨,进入梅雨期。
至7月上旬雨带向西北移动,梅雨期结束。
7、8月进人盛夏季节,也是夏季风在我国活动最盛期,主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入秋以后,冬季风迅速增强,夏季风南退,主雨带又退到长江以南地区,降水量相对减少。
在这种季风活动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数月之中,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所以洪水发生也就相应集中,但随着活动时期的变化,洪水发生时间也有先后之别。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季,但以夏涝最多。
【总结】我国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我国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在东部季风区集中发生在每年的春、夏、秋季,由南向北推移。
第三课时
【案例导入】播放“中央气象台某天下午六点钟发布寒潮警报”视频
【板书】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思考】
(1)这次寒潮影响了我国的哪些地区?
(2)受强冷空气影响的陆上和海上地区,风力将加大到多少级?
(3)冷空气前锋过后,长江以北地区气温下降幅度有多大?
(4)寒潮是什么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
当寒潮到达时天气将如何变化?
(5)归纳什么叫“寒潮”?
【学生回答】略
【强调】寒潮的概念: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
未达到以上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
可见,寒潮是冷锋天气。
【阅读】阅读课本43页图文资料“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思考以下问题:
Ø分析寒潮发生在什么季节?
Ø强冷空气的源地在哪里?
移动方向如何?
Ø指图中说出入侵我国的三条寒潮路线。
Ø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
不易受寒潮侵袭的地区在哪里?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寒潮发生的季节:
一般出现在每年的秋末至初春之间
(2)强冷空气的源地:
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
(3)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①西路:
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②中路:
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东路:
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4)从“寒潮入侵我国主要路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地,受寒潮影响相对较小。
云贵高原对势力较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
另一方面因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分流的寒潮长驱南下,一直可以影响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两广地区。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44页材料“寒潮危害我国一例”和45页材料“‘白灾’和‘黑灾’”,思考我国各地区寒潮带来的灾害有何不同?
【点拨】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
北方——农作物——冻害
南方——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经济林——冻害
草原牧区——牧草、牲畜——白灾
干燥地区——沙暴
交通——阻断
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
【承转提问】寒潮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难道寒潮对人类就没有有利的影响吗?
【学生回答】寒潮虽然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多灾难,但在有些方面还会带来有利的影响,如强降温和严寒,能冻死越冬病菌虫卵,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净化空气、盐业制卤等。
【探究活动】阅读表格“1951—1990年我国各地区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分析问题:
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南地区
寒潮
91
270
109
88
84
强冷空气活动
230
320
259
201
184
合计
321
590
368
289
268
1.哪一个地区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
2.地形对冷空气活动有什么影响?
【点拨】1.“1951--1990年我国各地区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表中看出,我国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次数最多的地区按顺序为:
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
2.地形特征对冷空气活动影响较大。
一是当地形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垂直时可以阻挡冷空气的前行,从而削弱了冷空气的影响,如我国的阴山、秦岭、南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二是当地形的走向与冷空气移动方向平行时可以形成冷空气的前行通道,进而加剧冷空气的移动,如我国东部像太行山这样的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或山地缺口处,使入侵我国的寒潮很容易进入我国的黄河流域,甚至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三是地形对冷空气也有涉引的作用,如大兴安岭西坡缓东坡陡,西部缓坡涉引冷空气很容易爬上山顶后长驱直下,加剧东部地区的降温幅度。
第四课时
【图片导入】投影台风云图
【板书】四、影响我国的台风
1.台风的结构
【阅读提问】仔细观察台风云图,分析台风与气旋的关系。
【学生回答】台风是气旋,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气旋,是级别最高的热带气旋。
【讲述】台风和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只是因所在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
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台风;东北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的称为飓风。
【探究活动】阅读台风构造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
(1)台风由哪部分组成?
(2)台风警报中,为什么说“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3)海上船只遇到台风时,是否可进台风眼里避难?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台风的结构:
水平方向上从中心向外,依次是台风眼区、云墙区和旋转雨带。
(2)台风中心的台风眼呈圆形或椭圆形,该处气压最低,温度最高,因盛行下沉气流,因此碧空无云,风和日丽,天气晴朗。
其直径平均为25千米,大的可达60~70千米。
临其境的海员把台风眼称为台风中的“世外桃源”。
台风眼的周围是宽十几米的云墙区,在此空气急速旋转,是台风中天气最恶劣的地区,凡摧毁性的大风、暴雨均集中于此,成为破坏力最强的地带,因此,台风警报中,总是预报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而不说“台风中心最大风力”。
【板书】台风的形成
【教师讲解】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C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
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台风总是产生在太平洋上,从它的位置来说,经常产生在北纬5~20度的热带。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探究活动】1.为什么在赤道的海洋上不会生成台风?
2.为什么在高纬度的海洋上也不会生成台风?
3.想一想,台风登陆后会逐渐减弱还是逐渐增强?
【点拨】1.台风的形成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热力条件:
比较高的温度(海洋的温度至少要保持27摄氏度以上);水汽条件:
源源不断的充沛的水汽;动力条件:
南北两半球信风相遇的激荡处,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而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很小,所以不易生成台风。
2.高纬度的海洋上因为纬度较高,海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水温较低,无法为台风的生成提供足够的能量。
3.台风登陆后因陆地表面地形起伏不平,摩擦力大,空气涡旋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板书】3.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资料展示】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图
【问题探究】
①影响我国的台风形成源地在哪里?
移动方向如何?
②读图说出:
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有几条?
移动规律如何?
③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④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径,你能说出影响台风路径改变的因素吗?
【探究结论】台风在西太平洋生成后多向西北方向移动,我国正好位于西北太平洋的西北方向,首当其冲,所以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省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省。
台风的路径主要有三条:
Ⅰ.西移路径(向偏西方向移动):
菲律宾以东海面一南海一华南、海南一带登陆。
这条路径的台风对我国华南地区影响较大。
Ⅱ.西北路径(向西北方向移动):
菲律宾以东海面一台湾和台湾海峡一华南沿海、华东沿海登陆。
这条路径的台风常常侵袭我国大陆,对华东、华南均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人称之为“登陆型台风路径”。
Ⅲ.转向路径(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
菲律宾以东海面一西北方向移动一转向东北,在日本登陆或向日本以东方向移动。
该路径是最多见的路径,如台风在远海转向,主要袭击日本或在海上消失;如台风在近海转向,大多向东北方向移动,影响朝鲜,但有一小部分在北上的后期会折向西北,登陆于我国辽鲁沿海。
冬季这类台风的转向点很偏南,有可能影响菲律宾和我国台湾一带。
正常情况下,台风的移动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向偏西方向移动,这类台风常会在我国东南沿海至越南沿海登陆。
若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东偏或西偏,导致台风路径改变,如:
当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当热带气旋移动到副热带高压西缘时,受那里的偏南或西南气流引导,台风会转向偏北或东北方向移动,登陆我国鲁辽沿海或朝鲜、日本,甚至在日本以东洋面上北上。
若副热带高压北移或南移,原有的某条台风路径也会随之北移或南移,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
实际上,在历史上台风从来没有出现过两次完全相同的路径,有些台风甚至会出现打转、摆动、准静止甚至倒退等异常路径。
至于南海台风有的还会向西南或东南方向移动。
这些都是台风预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补充讲解】侵袭我国的台风路径尽管是千变万化的。
台风移动路径随季节而异。
一般说来,夏季台风多属路径Ⅱ,其他季节则多属路径工、Ⅲ,其中从东向西的西进型路径,自冬至夏是从低纬向高纬慢慢迁移,自夏至冬又返回低纬。
据统计,l—4月台风多在10°N以南西移,5—6月多在10°N~15°N之间西移,7—8月主要路径显著北移,在15°N~25°N之间西移影响我国。
9—10月开始南退,多在15°N~20°N之间西移,ll—12月台风路径南退到10°N~15°N之间西移。
至于转向台风,各月平均转向点亦随季节变化,自冬至夏很有规律地从低纬向高纬移,盛夏达到最北,而且转向点从东向西移;自夏至冬则转向点从高纬移向低纬,从西移向东。
【阅读】阅读教材47页的阅读材料“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台风的命名”,了解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台风的命名方法。
【板书】4.台风危害
【资料展示】台风危害录像。
教材第48页阅读材料“台风危害我国沿海和内陆举例”。
【问题探究】①台风能带来哪些灾害?
②怎样辨证地看待台风灾害?
③台风对我国的影响有什么变化趋势?
【探究结论】台风造成的灾害主要是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
具体表现为:
强风:
风力在12级以上,会掀翻海上巨轮,登陆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及人员伤亡。
特大暴雨:
一天中降水量可达500~1000毫米,造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
风暴潮:
潮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台风是一种典型的灾害性天气,它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台风带来的强风雨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因此,加强台风预报,将台风危害减小到最少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学年 湖南 实验学校 地理 教案 22 我国 干旱 洪涝 寒潮 台风 湘教版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