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354128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50KB
教育学答案.docx
《教育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答案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⑴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动物界不存在人类的这种活动。
⑵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要比动物通过遗传方式传递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⑶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
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3、个体社会化:
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活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 行为规则 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4、美育也称“审美教育”。
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中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和评价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激发美的情感,发展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才能。
中小学中的美育较多通过艺术教育进行。
5、教育的有限性 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即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条件的:
一是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是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是学校能够有效地协调与社会、家庭的影响,发挥共同的育人作用。
四是教育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具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6、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通常是以单一的、典型的个体为具体研究,通过对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深入研究,了解其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并施行一些积极的教育和改进措施,促进研究对象发展的一种研究方法
7、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8、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并涉及技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整体教育,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9、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0、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简答题
1.简述潜在课程的特点
答:
(1)影响因素的弥散性。
潜在课程所涵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涉及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潜在课程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不明显的、间接的。
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有意无意之间接受某种影响,而且影响又是比较持久的,是潜移默化的。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潜在课程中的众多教育因素再不同学生的身上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往往按照自己的兴趣、态度、爱好和学识,自觉自愿的接受某种因素的影响。
(4)学习结果的非学术性。
潜在课程的学习结果更多的是兴趣动机的激发,情感意志的陶冶以及想象、直觉的发展等。
这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简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答:
教学过程的规律是教学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关系或联系.现在人们忆经认识到的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的规律. 二.教学与发展相统一的规律.(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教和学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进规律.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
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
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
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
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
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4、简述新型课程管理的建构?
答:
1课堂管理目标的确定,任何有效的课堂管理都是从明确目标
开始的。
2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课堂管理的环境建设包括有形的物质环境建设和无形的心理环境建设两个方面。
3课堂管理手段的运用——沟通:
沟通是信息的交换。
良好的师生沟通是课堂管理产生效能的关键。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沟通这一管理手段,采用简单、有效的图像、符号等作为载体,使沟通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保持一种真诚、信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此外,教师还要主动积极地创造利于沟通的良好气氛,并对学生的沟通行为做出及时的反馈。
4课堂管理有效进展的保证——激励:
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物质剌激作为鼓励手段的物质激励;有利用精神因素作为鼓励手段的精神激励;也有利用人际间的情感联系作为鼓励手段的情感激励。
教师要善于综合利用这三种激励方式,使其产生有效的效果。
5、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来说就是: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荣誉感,发扬蜡烛精神,甘为人梯做辛勤的园丁,服从党和人民的安排,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要公平对待学生。
3团结协作: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群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劳动。
学生的成长主要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只有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才能保证教育的一致和完整性,才能使教育工作有效的进行,才能使教师集体给学生良好的道德影响。
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用文明语言,仪表端正朴素大方。
(2)、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要准确通俗,语言表达有较强的逻辑性,应以口头语言为主并与体态语言配合使用,还应具备监听自己语言的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4自己控制和自我反思能力。
5教师的人际关系学处理能力。
(4)、职业心理健康:
其构成是指一个优秀的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和人际关系有着良好的适应条件,包括: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感情。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7、简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答:
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教育过程》(1960)、《论认知》(1962)、《教
学论探讨》(1966)、《教育的适合性》(1971)等。
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间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
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
他强调说:
"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
"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
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
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
"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
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
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
三是注意新
旧知识的相容性。
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
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
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8、简述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答:
1、复杂性。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上。
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构成班集体的数十名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复杂的个体。
2、动态适应性和创造性。
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才达到培养人的目的,班主任组织的激发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和管理活动,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特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情感性。
教育对人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组织管理,更应该有对学生心灵的激励。
班主任以育人为己任,应该重视情感作用。
4、艰巨性。
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也不是直线前进,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
5、全面性。
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创新型人才。
班主任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统筹协调中得以实现。
6、集体性与个别性。
班主任是整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但集体的存在也是为了个人能健康地成长,因此,班主任也不能忽视对每个学生个别教育。
9、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根据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政治功能,无论是稳定政治的功能还是变革政治的功能,主要都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
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教育有政治功能 教育作用于政治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另一方面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
10、简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处理"五育”的关系。
“五育”中的每一育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系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体。
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特技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
“五育”中的每一育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相系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体。
其中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特技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劳动技能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手段。
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4、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答
(一)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在《世界美学的启示》中说: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美德的人,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才智来衡定,而要用意志来衡量。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有两层意思,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是对一个人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而言。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即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必须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赫尔巴特认为个性是教育的起点,因此,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人的品质和道德以外,还要呈现儿童的个性,使儿童的个性尽可能地不受侵犯。
赫尔巴特认为他的教育目的由教学和性格的训练实现。
(二)培养儿童的多方面兴趣:
赫尔巴特把“多方面兴趣”或“兴趣之多方面性”看作教学的基础。
1、培养多方面兴趣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2、多方面兴趣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传授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
3、多方面兴趣是充分的知识训练的结果
(三)“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在仔细研究了教师给学生传授
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形式阶段”的理论。
第一阶段:
“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第二阶段:
“联合”,即学生获得了许多个别的但彼此又有联系的观念以后,“必然地要向上发展,进入普遍的领域”,形成各种形式的概念。
第三阶段:
“系统”,即各种新旧观念的组合,只有当进入到更大范围的联合时,才真正上升到“普遍领域”。
第四阶段:
“方法”,即观念体系的不断形成、不断充实、不断完善,还必须通过一定形成的实际练习才能实现。
: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