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11349344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3.45KB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合肥市第一六八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14级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试卷(语文)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冷成金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
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
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常居代①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②,为士卒费。
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复请李牧。
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牧曰:
“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
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单于奔走。
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赵王乃使赵葸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
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
地名。
②莫府:
“莫”通“幕”;幕府,将帅在外的营帐,即为处理军政事务的衙署。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 范增数目项王
C.以便宜置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王翦因急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审时度势,排除干扰,从军事上和物质上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在思想上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7、对下列语句进行翻译。
(10分)
(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5分)
(2)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秋怀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绕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8、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被贬于黄州的苏轼与客人泛舟长江,面对长江的浩荡无穷而感慨万千:
“,”(《赤壁赋》)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代之。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用孙权的典故表达英雄难寻的句子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5分)
林琴南先生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
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
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
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
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
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
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
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
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
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
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
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
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
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
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
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
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
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
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
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
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
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
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
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
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
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
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
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
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
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
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
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
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
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
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
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
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
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
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
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
如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
[注]林琴南先生:
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两项都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已“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12、.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3、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
(6分)
14、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
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 不足为训 。
B、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
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C、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虽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有些人对他人还总是斤斤计较,从不宽宏大量。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类多年来普遍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使得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增强,病菌的基因突变加快,致命的新型病菌也许会在未来五年内出现。
B、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C、“留守儿童”自从被列为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黎明,觉慧瞒着高家的其他人,告别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黎明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前往上海。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⑥②①④⑤③B.⑤②①③④⑥
C..⑤④⑥②①③D.⑥⑤②①④③
18、在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传统社会的内地城市,基本上是出于两种目的而建立的,______________。
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建立的叫“城”,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建立的则叫“镇”。
镇,有重压、安定、抑制、镇服和武力据守等意;所以,险要的地方叫镇。
就两者对政治军事的不同的重视程度来看,“城”以政治而兼军事,_________,故北京是“城”,武汉是“镇”。
“城”讲“文治”,而__________,它们都不会把商业和商品生产放在首位。
19.下面是光明中学2014年艺术节期间的艺术作品展览参观示意图,请根据箭头所指写成一段话,说明其参观顺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5分)
六、写作
20、阅读下面这首小诗,认真审题,从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60分)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
没有不下台的演员/也没有不散场的观众/鼓掌一百零一次/还是有一百零二次的落幕/
走吧,雨点在无声飘落/泥土并不是它的墓园/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认真地走吧
2014级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
答案
1.A(偷换概念。
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是经典阅读)
2.B(A项原文说的是“似乎在逐渐消失”;C项强加因果;D项原文说的是“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并不是事实。
)
3.C(A项强加因果;B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D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属于无中生有。
)
4.B (B项都解释为“屡次”、“多次”。
A项前句为“责备”,后句为“礼让”;C项前句为“根据”,后句为“因为”;D项前句为“趁机”,后句为“通过”)
5.C (②句强调在赵王责备的情况下,李牧仍坚持自己的做法;④句讲述“边士”情况,⑥句讲述李牧用兵收到的效果)
6.A (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
7.
(1)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
(2)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要谋反。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
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
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
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土兵,教士兵射箭、骑马。
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
制订规章说:
“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
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
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
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那样。
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
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
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
赵王于是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帅军队。
李牧说:
“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
”赵王答应了他。
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
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
这时李牧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
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
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逃跑,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
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
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
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
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
赵王便派赵葸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
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
撒消了司马尚的职务。
这以后三个月,王剪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葸的军队,杀了赵葸,俘虏了赵王赵迁和齐国的将领颜聚,终于消灭了赵国。
8、所选取的意象有:
茅堂、秋风、空庭、紫苔、号蛙、晚雨、转鹊、南枝、夜月。
营造了空寂、凄清的意境。
9、①感慨古代交友之风不存,真挚友谊难觅。
②对远隔两地、音讯不通的知交好友的思念之情。
10、
(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11、CE解析:
C对作者的意图理解牵强,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叙述的逻辑,并无“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的意图。
E“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理解错误。
根据文意,作者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深表同情。
12、答案:
①在内容上,简要交代了“我”与林琴南先生的交往情况,“我”爱读先生的作品和“我”对先生的了解情况。
(1分)②在结构上,交代对先生的性情、思想、癖好、整个人格的了解,起总领全文的作用;(1分)交代先生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自然引出下文。
(1分)③在思想情感上,直把抒对林琴南先生的敬佩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1分)
13、答案:
①面对衰败的清朝风俗混乱、道德衰敝的现状,他内心悲愤,从而表自己的忠心为世人做表率。
②他深受中国旧文化的熏陶,把尊君思想当作旧文化的象征,极力卫护,努力践行。
(每点3分)
14、答案:
不认同这一看法。
恰恰相反,林琴南先生的翻译工作正体现了他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的负责态度。
①他虽然不懂原文,但他倚靠朋友的帮助,凭借自已对中国文学的阴柔之美的研究和古文的造诣,能很好地表现原文的精神。
可以说,他对作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②他的译品使国人更多地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可以说,他对读者抱着负责任的态度。
③林译笔调影响到很多人,甚至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如苏曼殊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他的译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步。
可以说,他对文学做出了贡献。
15、D
16、A
17、C
18、①这就是“政治”和“军事”(或由政治,或由军事)。
②“镇”以军事而兼政治③镇重“武备”
【解析】①与下面两句形成总分关系。
②与后句对比仿写。
③对“城”与“镇”的功能的总结,从尾句可以推出,合理通顺可以起酌情给分。
19、从序厅向左(西)入S1厅(或书法厅),(1分)从S1厅,向前(东)径直入S4厅(或摄影厅),(1分)而后向右签发昂纳西北方向走,进入S2厅(或绘画1厅)(1分)从S2厅向前方(东)入S3厅(或绘画2厅),(1分)从S3厅出来,向左(南)拐,一直走,回到序厅,参观结束。
(1分)
20、[作文简析]通览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诗的主旨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的结束,没有不下台的演员,没有不散场的观众,由此我们可以引出许多类似的联想:
没有不败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即将到来的终点呢?
诗的最后两句作出了很好地解说,“只有长长的路是真实的,快乐地、热情地、认真地走吧”。
这是对生活的正确态度。
基于此态度,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①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就都是演员。
而任何表演,总有收场的时候,正如演员总有下台的时候一样。
演好自己的戏②“落幕”并不意味着结束,也可能是新的开始。
③世界和人生总是在永恒的变化和运动。
④生活是一本“可爱的书”,一条真实的路。
⑤呼唤人们,乐观地去生活,执著地去追求,不断开拓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百强校 安徽省 合肥市 第一 中学 学年 上学 开学 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