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1348881
- 上传时间:2023-02-28
- 格式:DOCX
- 页数:64
- 大小:80.47KB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
教学案设计
六年级上册
执教人:
王健
镇江市解放路小学
2015年8月
2015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案要求
一、本册科学教学案要求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课时、进度安排表
二、单元教学案要求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三、课时教学案要求
1、教学目标
2、教学准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①、导学
②、自主探究
③、拓展延伸
④、教学随笔
2015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3、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知道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4、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6、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7、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8、知道空气、水分等因素能够使铁钉生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9、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0、知道洗涤用品可以使污物发生变化,了解不同污物需要不同的洗涤用品。
11、知道指示剂能够鉴别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1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13、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14、认识八大行星和它们的顺序。
15、了解太阳系中有关行星、彗星、小行星和流星的知识。
16、知道人类观测太空的主要工具。
17、了解人类走出地球的历史。
18、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19、懂得假设的含义,领悟物体形状与下落速度的关系。
20、知道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两个基本实验类型。
21、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2015年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内容、课时、进度安排表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者:
王健
单元(单元)
课题(教学内容)
课时
周次
月日起—月日止
说明
执行情况
一
显微镜下的世界
4
1~4
9.1~9.26
1
水滴里的生物
1
1
9.1-9.5
2
做酸奶
1
2
9.8-9.12
3
馒头发霉了
2
2-3
9.15-9.19
4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1
4
9.22-9.26
二
我们的地球
6
4~10
9.29-11.7
1
地球的形状
2
5-6
9.29-.10.10
国庆
2
地球的表面
1
7
10.13-10.17
3
地球的内部
2
8
10.20-10.24
4
火山和地震
1
9
10.27-10.31
5
地表的变迁
2
10
11.3-11.7
三
物质在变化
4
10-14
11.10-12.6
1
蜡烛的变化
2
11
11.10-11.14
2
铁钉生锈了
2
12
11.17-11.21
3
白色花
1
13
11.24-11.28
4
洗衣服的学问
1
14
11.29-12.6
四
探索宇宙
6
14-19
12.7-1.10
1
登月之旅
1
15
12.7-12.13
2
太阳系大家族
1
16
12.14-12.20
3
看星座
1
17
12.21-12.27
4
探索宇宙
2
18
12.28-1.3
5
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1
19
1.4-1.10
五
假设与实验
2
20-21
1.11-1.24
1
假设
1
20
1.11-1.17
2
实验
2
21
1.18-1.24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观察工具——显微镜,这一单元我们将和学生一起利用显微镜去探索微观生命。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个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细胞。
正是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了肉眼可见的动物体、植物体。
然而,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原生动物、藻类、细菌、霉菌、真菌,它们真实存在,却不易被我们发现。
更有甚者,体积极其微小的病毒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生命共同构成了显微镜下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足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将引领孩子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查阅资料了解微生物,探究实验接触微生物,使孩子们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时,发现秘密、掌握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4课。
1.水滴里的生物。
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认识生命世界的另一大类——微生物世界。
了解水中常见的几种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形态多样、分布广泛,使学生体验到生命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欲望。
2.做酸奶。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做酸奶的活动,初步了解细菌的存在。
知道细菌也是微生物,它们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关注人类对细菌的研究和防治.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馒头发霉了。
主要引导学生研究物品发霉的原因,进而认识和了解霉菌类。
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探究霉形成的基本条件,使其能解释生活中的发霉现象并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去帮助自己深入到细胞水平认识周围常见的生物体,知道生物体的构成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作用。
使学生初步接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意识到人类对生命的探索过程。
了解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知道它对人类的危害,关注人类对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一、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知道细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3、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
4、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5、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6、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知道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
9、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10、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鳞表皮等植物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这种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滴水里有什么。
难点:
科学地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水样、切片、图片、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学:
引导学生观察采集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汇报。
3.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
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4.谈话:
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
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
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自主探究
(一)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学生认识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教师示范使用方法。
强调轻拿轻放。
4.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3.汇报交流:
水滴里到底有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4.教师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
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
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5.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不同的微生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想看看水中还有哪些微生物?
(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三)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作相应补充介绍。
(3)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
(2)谈话:
看来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并且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所发现。
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样将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三、拓展活动
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板书设计:
水滴里的生物:
鼓藻、草履虫钓钟虫、水蚤、轮虫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鲜奶发酵成酸奶。
难点:
病菌的传播途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
你们吃过酸奶吗?
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
(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
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
(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四、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
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
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
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
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
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
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
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
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
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如,麻疹病毒等。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7、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五、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
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3、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难点:
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
一、导学
1、图片引出话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
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
什么形状?
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
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
(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二、自主探究
1、讨论霉菌有生命吗?
怎样证明呢?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2、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3、讨论: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
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小结:
霉是什么?
它有生命吗?
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
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
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
一、导学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
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自主探究
(一)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二)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三)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三、小结:
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
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教后反思: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目标
1、能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难点:
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学: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
你们见过建房子吗?
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
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自主探究
(一)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
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二)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
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
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3、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
细胞是谁发现的?
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
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三、拓展活动:
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
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
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
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地球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目前为止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唯一场所。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万年,并且还将继续生存下去。
自从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本单元就是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孩子们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
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表面、地球的内部、火山与地震、地表的变迁等内容。
第一课:
地球的形状这一课,依次向学生介绍古代、近代、现代人们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的科学史,渗透科学是不断完善、发展的,感受到前人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科学精神。
1、除了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
2、借助计算活动,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地球大小的概念,意识到用计算的数据可以对事物作出解释。
第二课地球的表面这一课,主要是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1、组织学生搜集图片等资料,举办信息发布会,资料展示会等。
不必完全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
2、制作地貌模型时,一定要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制作的地貌的特点,然后有目的的去制作。
第三课:
地球的内部由于地球内部无法打开,所以,启发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掌握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只需要学生知道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不需要知道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以及他们的变化。
制作地球模型也是本课的重点。
第四课:
火山与地震通过本课,知道火山与地震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知道火山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难点是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第五课:
地表的变迁这一课安排了两条线,一条是自然力影响地表,如火山,地震,风化,侵蚀等等,一条是人类的认识和活动影响地表的变迁。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2、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5、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6、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7、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8、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9、了解地震的现象。
10、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1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1、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
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学:
谈话引疑,导入新课
1、谈话:
提问:
“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呢?
”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讨论,交流。
二、自主探究
(一)探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1、介绍古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谈话:
古时候的人们对我们周围的世界还不了解,但是他们也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研究学习,所以人们慢慢地掌握了很多的本领,比如学会用火,炼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肯定也在想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到底有多大呢、它是什么样的呢。
你们知道他们对地球形状最初的解释是什么吗?
②学生讨论,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③课件播放“神话中的地球”。
④谈话:
神话故事其实也反映了古时候的人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因为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弄清楚地球的真实面貌,那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种没有依据的“猜想”,是对地球
不科学的解释。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接触到的事实越来越多,比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科学 上册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