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 文档编号:1134164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8.50KB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仅供参考。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1
1993年我省曾召开一次高教工作会议,时隔将近20xx年,浙江高等教育已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在新的宏观背景和发展阶段再次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清醒认识问题,切实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尤其是1999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针对我省高校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资源不足的实际,作出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通过建设高教园区和新校区、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加快发展民办和职业高等教育等举措,切实解决了我省高等教育数量的瓶颈制约,扭转了广大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求学困境。
经过多年的努力,浙江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96%提高到20xx年的36%,由低于全国平均0.84个百分点转变为高于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
目前,全省已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77所,在校大学生72万人,分别是1998年的2.4倍和6.4倍,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举办高等教育的格局。
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
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着眼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
一大批省属高校和地方高校蓬勃兴起,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十五”以来,全省高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56?
3万毕业生,获授权发明专利1308项,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33项,为浙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可以说,没有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良好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伴随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我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还跟不上,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亟需提高。
如果说在毛入学率低于15%的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供不应求,高校扩招因而成为缓解当时瓶颈制约的首要选择。
那么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人民群众对大学质量的要求将日益强烈。
有专家分析,我国到“xx”时期高等教育将转变为买方市场,出现需求主导的局面,所以大学之间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质量和水平上。
不容回避,我省不少高校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部分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偏旧;内部管理不健全,个别学校甚至违规办学。
总体而言,我省高等教育的质量滞后于办学规模的增长速度。
因此,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
惟有如此,浙江高等教育才能顺应时势,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首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实现浙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
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主要机构,还是观念、文化、制度和科技的创新中心,是整个社会创新的最重要源头之一。
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大学的兴衰和大国的兴衰息息相关,哪里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兴起,哪里就有民族的兴旺。
对一个地区发展来说也是如此。
没有高度发达的高等教育,就不可能有这个地区的现代化。
浙江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足够数量的高等教育规模,更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校,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成果,更好地引领和支撑浙江的现代化建设事业。
其次,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键在于人的素质。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每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面广量大。
这部分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以及迈出校门后对其他社会成员素质的影响,事关社会的文明程度。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更加注重内涵提高,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人格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把学生培育“成人”。
要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从而造就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相统一的高素质现代人,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第三,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教育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然是教育质量有保证的教育。
以往群众关注的焦点是上大学难,现在更关注的是上好大学。
一句话,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事实上,这些年高校收费标准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与此同时,不少学生毕业后却难就业,学生、家长对此不满意。
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一所学校是不是好学校,评价标准很多,但关键还是要看它培养的学生是否得到社会的认可。
应该看到,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虽有择业观念的因素,但根子主要在知识储备尤其是实践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要。
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们高等教育质量还是薄弱环节。
因此,必须着力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努力做到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总之,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反映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锐意进取、乘势而上,通过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新跨越。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浙江高等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转变办学理念,突出工作重点,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部管理,推动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
这三项职能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把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其实质就是着力提升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我们要着眼于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切实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更好地成为我省培养高素质、多层次人才的“摇篮”;要着眼于推动高校提高科研能力,围绕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选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努力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更好地成为我省推进知识创新的“前沿”;要着眼于推动高校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从当前我省发展的紧迫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信息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成为我省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文化传播的“桥梁”。
总之,要通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使学生成人成才,促使教师立身立业,真正做到高等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立足浙江实际,要努力在以下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努力在强化特色优势上求突破。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从整体上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
要统筹规划全省高校设置,积极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推动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跻身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最终形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校群。
另一方面,合理确定全省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规模与比例,健全多层次的办学结构,支持若干所高等职业学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这里需要指出,高校应该分层次、分类型,确定的目标必须因地制宜。
国内外成功办学的经验表明,高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大小、层次高低,每一个层次都可以有非常好的学校,关键看是否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
如何强化自身的特色优势呢?
一个重要载体,是抓重点学科建设。
因为学科是高校的基本组成元素,是高校办出特色的基础。
浙江大学经过百年的积淀,才形成今天这样的国内综合性优势,这是省内其他高校难以比肩的。
对于省属高校和地方院校,应当分清主次,首先瞄准若干个重点学科,集中资源数年磨一剑,力争培育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从而带动学校发展层次和品牌的提升。
为此,要切实抓好省级重点学科尤其是“重中之重”学科建设。
20xx年以来,省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支持20个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的建设。
这项工作要继续坚持,并加强绩效考评,严格过程管理,不搞终身制。
当然,“重中之重”学科也不限于20个,对条件成熟的,可以适当扩容,而且不囿于省属高校的范围;对市属高校中部分具备相当水平的学科,在日常经费渠道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省财政可给予相应的扶持。
经过努力,争取到“xx”期末全省有40个左右的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
同时,各高校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学科布局,尤其是结合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紧缺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一句话,每所高校无论是综合性的,还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都应该注重科学定位,在办出特色上下大功夫。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求突破。
对于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是首要任务,这也是衡量办学质量的第一标准。
但不容回避,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由于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忽略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特点的充分挖掘,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弱是一个通病。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务之急。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方面。
不少大学毕业生反映,“课堂学的”与“工作用的”是两码事,这暴露了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
适应发展的现实需要,本科院校要按照“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促进个性发展”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力优先”的要求,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教学,着力完善课程体系。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大学教学绝不能“填鸭式”,要积极鼓励教师突出启发性、灵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三是创新教学制度。
积极推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习”制度,允许跨专业选课,完善大学生学科性科技竞争制度,鼓励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同时,建立教学质量巡视制度,推行教考分离,逐步健全高职(高专)教学工作分类评估体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宏观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当前必须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应将更多资金投入实践教学,宁可少盖房子,也要把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搞上去。
要促使大学生更深入地走向社会,到工厂、到农村、到社会各个领域参加实践活动。
为此,要积极推进大学生实训基地建设。
“xx”期间,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重点建设好一批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事业单位要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条件,通过产学合作,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行业认可度高、接纳能力强的校外实习基地。
同时,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在提升教研水平上求突破。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其之所以一流并非因为拥有了一流的校园,而是拥有一流的人才。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提出: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事实上,国外名校一般都保留并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教育 工作会议 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