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利息与利率.docx
- 文档编号:11336640
- 上传时间:2023-02-27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65.12KB
03利息与利率.docx
《03利息与利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利息与利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3利息与利率
第三章、利息与利率
第一节、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
一、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在信用关系当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
二、利息从何而来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利息是放弃货币使用权给贷者带来不方便的报酬。
资本生产力理论认为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新生产出的价值必须有一部分作为报酬用来支付分配给资本生产要素的报酬。
节欲论则认为利息是资本所有者节欲行为的报酬,即牺牲自己目前的消费而应得的报酬。
灵活偏好论认为:
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人们放弃货币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马克思认为:
利息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利润的一部分。
三、利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1、利率是资本的价格。
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换句话说利息率是单位时间单位资本产生的利息额。
2、利率的表示方法
(1)年利率:
是按年计算的利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2)月利率:
是按月计算的利率,通常用千分数表示。
(3)日利率:
是按天计算的利率,通常用万分数表示。
(4)三者关系:
年利率=12×月利率=365×日利率
3、利率的计算方法
(1)单利与复利
单利:
不论期限长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从新计算利息(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按单利计算)。
计算公式:
利息额=本金×利率
复利:
指计算利息时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息,通常称为“利滚利”。
(2)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
货币数量所表示的利率,通常即银行挂牌的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
实际利率:
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差数。
粗略的计算方法: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精确的计算方法:
(1+名义利率)=(1+实际利率)×(1+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通货膨胀率)-1
(3)实际利率为负时(通货膨胀率高于名义利率),对经济的逆调节作用(通常我们说的通货膨胀):
①再生产领域里扩大资金缺口,加剧社会资金总需求膨胀的矛盾,此时有利于借款人,实际利率小于0,借款人相当于无偿使用资金。
②在流通领域里助长了企业囤积居奇,人为加剧物资供给短缺的矛盾。
③对存款人来说是无形的税收,损害了存款者的利益。
在负利率条件下居民储蓄倾向了下降,改向消费。
(4)当实际利率为正时,一般情况下,人们愿意将货币存到银行,而不愿意购买商品。
4、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1)固定利率:
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确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利率不因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不变。
例如:
我们国家的利率采用固定利率。
(2)浮动利率:
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确定的利率,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的利率。
(3)固定利率的特点:
利息率固定不变,因此计算简单,简便易行。
但借贷期限较长,利率变动大时,借贷双方希望调整利率,因此在长期借贷关系中利率为浮动汇率。
例如:
借款期限为5年,在当前中国的形式下,名义利率是1.98%,通货膨胀率3%,实际利率为负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存活期存款时,如果存入5年期的,存款利率不变,那么就是一种损失,此时,借贷双方就可以协商。
例如在5年中每半年调整1次,根据市场利率变化而调整。
例如市场利率4%,借贷双方约定为4%,5年期。
签订后,资金市场资金紧张,利率上升,借出方仍按4%收取利息,相对就会有损失。
相反,当利率不降时,借入方按较高的利率支付就会有损失。
(4)浮动利率的特点:
利息计算复杂,增加管理费用,借款人的利息负担加重,但减少借贷双方所承担的利率变化风险。
利率下降时,由于调整利率,借款方不会支付较高的利息。
利率上升时,由于调整利率,贷款方不会有损失。
例如:
欧洲货币市场上的浮动利率调整期限一般为3到6个月,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为伦敦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
5、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1)市场利率是指在借贷货币市场上由借贷双方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利息率。
这种利息率能灵敏反映资金供求状况。
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的指示器。
资金供应小于需求,市场利率上升,资金供应大于需求,市场利率下降。
例如:
我国于1996年1月3日,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网络开始运行,诞生了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是我国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纯贷款利率不是市场利率而是同业拆借利率。
(2)公定理率是指由金融银行公会确定的各会员国必须执行得利息率。
(3)官定利率是指由一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而确定的各种利息率。
例如中央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得再贴现率。
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对市场利率起着导向作用。
例如,国家提供的利率高了,意味着国家采取紧缩型政策,控制投资和消费。
国家提供的利率低了,意味着国家采取扩张型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
四、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利率按一定规则构成的复杂系统。
(一)中央银行再贴现率与商业银行存贷利率
1、再贴现:
是指商业银行将客户贴现的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资金融通时,我们就把它叫再贴现。
2、中央银行再贴现率:
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短期资金融通的基准利率。
在利率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心地位,反映一般了利率水平。
3、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
又称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及其它存款机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时所使用的利率。
在利率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反映货币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
贷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借贷利率之差是银行的利润重要来源。
利率高,供应小于需求,利率低,供应大于需求。
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最低,再贴现率中间,贷款利率最高。
如果再贴现利率低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所有的商业银行不吸收存款,而是通过再贴现获得资金(再贴现也是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一个途径)。
如果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比贷款利率还高,商业银行就不会对外贷款,因为筹集资金的成本高。
(二)拆借利率与国债利率
1、拆借利率:
银行同业之间拆借、拆出资金所使用的利率。
是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主要用于弥补临时头寸不足,通常是隔夜拆借,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
是短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其他短期借贷利率通常是比照同业拆借利率加一定幅度来确定的。
2、国债利率:
是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是长期金融市场中的基础利率。
3、拆借利率是短期金融市场中最低的;国债利率是长期金融市场中最低的。
(三)一级市场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
1、一级市场利率:
是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是衡量债券收益的基础,也是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信依据。
2、二级市场利率:
是债券流通转让时的收益率,它真实反映了市场金融资产的损益状况。
3、一级市场利率在发行债券时基本固定了,二级市场利率是变化的,利率越高,债券价格越低;利率越低,债券价格越高。
五、现值、利率与证券价格
1、现值与贴现
现值:
未来某一时间的终值在现在的价值
单利现值=终值÷(1+期限×利率)
贴现:
把未来某一时期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水平折算成现在时期的资金值。
例:
一张为期3个月的1000万元票据,市场利率为千分之五(不计复利),求该票据的交易价格。
单利现值=终值÷(1+期限×利率)=1000÷(1+0.005×3)=985万元
票据在持有期如遇贴现,则票据的价格就是票面额扣除贴息以后的金额。
公式:
现值=票面额×(1-期限×贴现率)
例:
某人持有为期3个月票面金额100万元票据,1个月后要求金额机构贴现,当时的贴现率为6%,求该票据的贴现价格。
现值=100×(1-6%×2÷12)=99万元
2、利率与证券价格
有价证券交易价格主要依据货币的时间价值即未来收益的现值确定。
包括债券和股票二大类。
(1)债券定价
①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定价:
按复利债券交易价格=到期的本利和÷(1+利率)期限(本利和按市场利率计算得出复利现值)
按单利债券交易价格=到期的本利和÷(1+利率×期限)
例:
面额100元的债券,不支付利息,贴现出售,期限3年,收益率3%,到期一次归还,该债券的交易价格为:
单利债券的交易价格=100÷(1+3×3%)=97.09元
复利债券的交易价格=100÷(1+3%)3=91.51元
②分期付息到期偿还本金债券定价
债券的交易价格=本金按市场利率的复利现值+利息按市场利率的年金现值
100元债券,年收益率14%,市场利率15%,现在的交易价格是多少?
如市场利率13%,现在的交易价格是多少?
市场利率为15%时,
交易价格=100×0.2472+14×5.2161=97.75元
市场利率为13%时,
交易价格=100×0.2946+14×5.4262=105.43元
债券的交易价格与市场利率成反比,市场利率高于票面利率时,价格最最低,市场利率低于票面利率时,价格最高。
年初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3%,到了5月时,市场利率为5%,意味着投资3%的债券按市场利率计算就投资亏损了。
(2)股票定价
①股票静态价格确定;
股票是永久性的投资,没有偿还期限,其价格主要取决于收益与利率二个因素,与股票收益成正比,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公式:
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市场利率
例:
某只股票年末每股税后利润0.4元,市场利率5%,则该中股票的价格为:
股票的价格=0.4÷5%=8元
结论:
当股票市价小于静态下计算的价格时,投资者可买进或继续持有。
当股票市价大于静态下计算的价格时,投资者卖出股票。
利率与证券的价格成反比的关系,这一关系适用于所有的证券工具。
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
利率与证券的价格成反比关系,这一关系适用于所有的债券工具。
利率上升,证券价格下降;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
第二节:
决定和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
一、西方学者的利率决定因素理论
(一)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
流行于19世纪80、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1、该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重视实物因素的传统,主要从生产消费等实际经济生活中去研究影响资本供求的关系,因而它是一种实物利率理论(商品与实物市场进行的分析)。
2、古典利率理论把利率的变化与资本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1)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储蓄取决于时间偏好、节欲、等待等因素,在这些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利率愈高,储蓄的报酬愈多,储蓄量增加。
(2)资本的需求来自于投资,投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预期回报率和利率的关系。
预期回报率大于利率时,投资需求增加,反则反之。
储蓄函数:
S=S(r)dS/dr﹥0
投资函数:
I=I(r)dI/dr﹤0
储蓄与利率成正比,投资与利率成反比,利率越高,预期回报率越低。
预期报酬率等于利率时,资本供给等于资本需求,企业家不会增加生产也不会减少生产,整个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状态。
此时利率为均衡利率。
横轴代表储蓄与投资的数量,纵轴代表利率。
二条线,S代表储蓄,I代表投资。
利率越高时,S(储蓄)线越高,向右上方倾斜。
而I(投资)越小,向右下方倾斜。
此时,在A点,储蓄与投资相等。
利率越来越高,储蓄也会越来越高,而投资数量会越来越小;利率越来越低,储蓄也会越来越低,而投资数量会越来越大。
所以,当储蓄与投资相等时,利率与投资报酬率相等,储蓄量与投资量也相等。
在图上的红点时,储蓄大于投资时,一定是利率高了,人们都愿意储蓄,而不愿意投资。
而当没有人借款时,人们争着储蓄,反而也会引起利率下降。
如果由于某种经济因素的刺激,使得投资量增加了[如图的红线,I(投资)线上移],就会使得人们对资金的需求大于均衡点时的资金的供给。
而储蓄的货币量是有限额的,因此,必须提高利率,吸引储蓄,才能满足投资的需要,这样储蓄量也会增加。
储蓄的量增加后,S(储蓄线)也右移,又会I(投资)产生一个新的交点。
(二)凯恩斯学派的流动偏好性理论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
1、凯恩斯认为:
利息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而不是古典利率理论所讲的利息是对节欲、等待等或推迟消费的报酬。
2、凯恩斯进一步认为利率属于货币经济范畴,主张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决定利率,才能达到一个均衡的利率。
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货币供求理论。
3、凯恩斯认为利息是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所得的报酬。
因为货币是一般财富的代表,货币最富于流动性,在任何时间都能转化为其他财产。
货币供给有限,为了取得货币,就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作为对方在一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牺牲流动性的补偿。
凯恩斯把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称为“流动性偏好”。
4、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
交易动机、谨慎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货币是作为交换媒介来使用的。
为了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是由于人们的收入和支出不是同时进行的。
收入是一个月发一次工资,而支出是每天都在进行的,为了保证每天的支出,人们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货币,用来满足支出的需要。
(2)预防动机:
这种性质的货币需求产生于人们未来可能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完全确定的。
(3)投机动机:
持有货币可以供投机性买卖债券之用。
由此可以知道: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收入(y)呈正比,与利率成反比,市场利率高时,交易动机有可能减少。
投机动机与利率成反比,因为利率高,债券市场价格低,而投资是逢低买入,逢高卖出,此时利率高了,人们就会把所有的货币都去买债券,因此是反比关系。
如果用L1表示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保有的货币需求,以L2表示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货币总需求量:
Md=L1(y)+L2(r)
货币总供给量:
Ms=M1+M2
凯恩斯认为:
均衡利率就决于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相互作用。
横轴表示货币供应量,纵轴表示利率,竖线表示中央银行不同时期所给的货币供应量,Ms1、Ms2表示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
Md表示货币需求。
L1(y)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只与收入有关,只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随着利率的上涨或下降而增加或减少。
政府的货币供应量Ms1点时,是政府的货币供应量最少的时候,货币的需求量比较大,决定了利率的水平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应,此时利率水平最高。
假设利率降到i3时,设置为1%时。
随着货币供应的增加,利率水平不断降低,可是货币需求是一条直线,当利率降到一个水平的时候,货币的需求无限的增大。
当利率降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认为利率不可能再低了,也就是债券价格高到一定水平了,人们都将投机动机的货币拿在手中,所以当利率降到一定低时,对投机性货币需求量是无限增大的,此时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都不会下降。
凯恩斯认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与收入呈正比,与利率没有直接关系,投机动机与利率成反比关系。
投机动机与利率成反比关系原因:
假定人们可以用两种形式持有财富:
货币或债券。
货币的预期收益率为零,债券的报酬有二种,利息和资本利得。
资本利得:
债券的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的差额,是和利率相关的,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
(三)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理论
可贷资金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剑桥学派的罗伯逊和瑞典学派的俄林。
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
而不是货币资金的相互供应和相互需求。
利率形成于资金的借贷,没有借贷就没有利率,只有资金进入借贷阶段,形成可贷资金时才会形成利率。
可贷资金的供给来源:
个个储蓄、商业储蓄、政府预算赢余、货币供给增加(来源于中央银行)、国外对国内的贷款。
可贷资金的需求来源:
家庭款来源、企业投资、政府预算赤字、国外向国内的借款。
横轴表示货币供给,纵轴表示利率,S线表示可贷资金的供给(也就是储蓄),D线表示可贷资金的需求(支出)。
可贷资金的供给与可贷需求它们二个所决定的利率水平就是均衡的利率。
当利率上升时,可贷资金的供给(也就是储蓄)增加,而可贷需求下降。
二、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1、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
利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否则,借款人的利润不足支付利息,企业将不会借款。
2、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对利率的影响
借贷资金的供应大于需求,利率下降;借贷资金的供应小于需求,利率上升。
3、预期通货膨胀率对利率的影响
预期通货膨胀率增加了,利率也随着增加。
预期会发生通货膨胀,人们就会把货币资产变成实物资产,于是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增加,引起了利率的上升。
4、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采取扩张型政策,货币供给量会增加,会产生三种效应
第一是流动性效应:
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会下降。
第二是收入性效应:
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的投资、消费需求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又会刺激人们的投资、消费需求,所以对货币的需求又会增加,货币供给增加完之后,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利率的水平会上升。
第三是通货膨胀预算:
人们的消费、投资需求高涨之后,人们会预计通货膨胀率上涨,因此会引起利率的上升。
5、国际收支状况对利率的影响
6、宏观经济形势对利率的影响
7、借贷期限长短、风险大小对利率的影响
借款期限长,利率水平高,借款期限短,利率水平低。
风险大,利率高,风险小、利率低。
8、国际利率水平对利率的影响
与资本的自由流动有关系,如果本国利率水平高于外国利率水平,汇率稳定,人们发现把货币存入本国获取的利息会比存入国外银行获取的利息高,于是,人们把货币存入本国,引起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从而导致本国利率下降。
9、银行成本、银行经管理水平等对利率的影响
银行的利润主要是发放贷款的利息收入与吸收存款支付的利息支出差额。
10、商业周期
商业周期高涨的前期,利率变化不大,而在商业周期高涨的后期,由于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会引起利率上升。
在商业周期萧条时,利率下降。
11、政府预算赤字增加
政府预算赤字增加,意味着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社会的投资、消费需求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增加,利率水平上涨。
第三节:
利率杠杆功能与运用
一、利率杠杆的功能
(一)宏观调节功能
1、积累资金,利率水平提高,人们把资金借出,得到的报酬高了,人们就会推迟消费,而把资金借出以获取更多的报酬。
这样,消费资金变成积累资金。
2、调节宏观经济:
货币的供给量影响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投资、消费需求。
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导致了人们的投资、消费需求都增加了,如果投资、消费需求超过了一段时期内商品的供应能力,容易引起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会通过利率调节,利率下降,人们加紧消费。
利率对货币供应量的这种影响,在不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或降低利率,来调节经济。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如果中央银行不想改变总的货币供给量,那么只能调整利率,达到改变需求的目的。
于是中央银行只能降低利率,刺激人们对货币供应量的需求。
如果供给小于需求,那么采取提高利率,就是给所有存款人的报酬增加了,就会使需要货币资金的人减少了,因为借用资金会使利息支付的多,成本增加,所以货币需求量就会下降。
同时,利率提高,给了剩余资金的人报酬率提高了,货币供给量会增加。
3、媒介货币向资金转化
当所有的存款人都能获得利息回报时,人们把资金存入银行,银行把资金贷给需要资金的企业,这样,媒介资金向货币资金转化。
4、分配收入
无论是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还是个人存入银行的货币,都可以获取利息,而利率的变化,影响到了人们的利息收入,这也在一方面影响了收入的分配。
(二)微观调节功能
1、激励功能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去偿还利息,所以,利率的变化会刺激企业加速资金流动,从而获取高额利润,以偿还利息后还能得到较高的利润。
2、约束功能
商业银行给工业企业贷款时,都需要对企业的信用及资产状况进行分析,保证贷款的收回,这就要求工业企业能够保持较高的信用及资产状况,无形中贷款对工业企业有了一个约束的作用。
二、运用利率杠杆的客观经济积极条件
1、稳定的货币环境
稳定的货币环境能够使得人们把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随着利率的升高,人们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减少,随着利率的降低,人们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
要求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出现通严重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如是通货膨胀,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
如果通货紧缩,尽管利率很低,人们也不愿意消费和投资。
2、银行企业化
3、企业“企业化”
4、企业在资金上与银行的联系程序较高
5、合适的利率水平
6、得当的利率政策
7、发育健全的金融市场
8、宏观经济必须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体制
三、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从本质上讲是指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即借贷资金价格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而不是中央银行通过官方银行来核定的。
它包括以下几个含义:
(1)利率生成机制和利率水平由市场主体决定。
短期利率主要是参考同业拆借利率,即银行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上浮一定比例。
利率生成机制由市场主体,包括微观经济主体、商业银行决定。
利率水平也由市场主体决定,资金紧张,供给小于需求,利率上升:
资金宽松,供给大干需求,利率下降。
反过来,利率又能影响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促进资金供求趋向平衡当资金供大于求,市场资金多余,利率下降时,资金供给者的利息减少,能促使一部分原打算投向资金市场的货币转用于其他方面,例如,用于增加消费,囤积能够保值的商品,扩大本企业的生产与业务经营,使市场资金的供给量减少。
同时,由于利率降低,从市场上筹集资金,用于新建企业或扩大原有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规模,利息负担减轻,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筹资者增多,对资金的需求增加。
这就可能使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逐渐趋于平衡。
反过来,如果市场上的资金求大于供,比较紧张,利率上涨时,则会引起一系列相反的经济活动。
即人们从各方面挤出来一些资金投向市场,以获取较多的利息收入;同时因筹集资金成本提高,运用这种资金,可能获得的利润减少,而尽可能少从市场筹资,使资金供不应求的紧张状况缓和下来。
中国资金市场开放不久,尚没有真正形成由资金供需状况决定的利率,资金市场上的利率实际上是以银行利率为基础,即按略高于银行利率的原则由资金市场管理部门制定。
市场利率略高千银行利率,是因为到市场上筹资的单位的信用大部分不及银行。
(2)与利率相关的载体是由市场主体决定
(3)市场利率水平要受中央银行利率政策间接调控
例如中央银行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
(4)监管部门对利率定价有窗口指导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3 利息 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