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docx
- 文档编号:11333484
- 上传时间:2023-02-27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55.59KB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docx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版)
教材培训讲稿
一、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及《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从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上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进行了综合定位。
1.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
思想性也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
在某种意义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这种性质规定,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最突出的表现。
思想品德课程的其他性质,都是围绕着“思想性”这个方向性的规定产生的,它决定着人们对其他性质的理解。
比如说,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许多课程中都有呈现,但是在思想品德中它们的呈现方式受其思想性的制约。
具体说,具体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规定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正确的世界观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第二、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全部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如爱国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四,规定了初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如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习惯的好公民,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基础
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
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基础,正确的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
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感,一个人就很难成为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不怕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进取的人。
一个有自己精神家园的人,往往就是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借助思想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
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
从培育人文精神的根源看,我们应该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并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的要求,不断得到丰富。
现在的民族精神,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
在鸦片战争以后大约一百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落后挨打,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振奋了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从而走向了民族振兴之路。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得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得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用这些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从学生自主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
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的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
无论学生之间先天资质差异多大,要欣赏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的自主发展。
从社会发展与学生自主成长相统一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加强思想引导。
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对青少年尤其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教育就是引导,通过引导是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但是,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
3.思想品德课程更加关注实践性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
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
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
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
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言行开始,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
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
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
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
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
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
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过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
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4.综合性注重的是有关知识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整合
综合的课程形态是思想品德课程构建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是以对社会公共生活本身的综合性的理解为基础的。
我们依据生活的逻辑,即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将学理上分开的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新的逻辑构建,实现了有关知识在生活主题上的有机整合。
(二)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一门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说是构建这门课程的哲学基础。
思想品德的课程理念,就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指导或灵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实施必须符合这种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设立了三个基本理念,这三个基本理念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完整的体系,缺一不可。
思想品德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是目标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建构课程的前提,这是课程的条件理念,即目标理念提出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实现目标理念的关键,这是课程的方法理念。
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青春期是由儿童成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的形态、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
青春期的教育和顺利过渡,对个人或群体的心身健康、人格健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生阶段。
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
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初中学生的生活怎么扩展呢?
学生在初中阶段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他们身心都在发生急剧变化,可塑性比较大。
表现在情绪容易波动,同时又容易吸纳新观念和新风尚。
其次,尽管他们还不成熟,但是他们开始把自己看成一个具有独立性的成年人。
第三,他们从在家庭里被照顾的孩子,开始走向越来越广阔的公共生活空间。
处在这一过渡阶段的他们,一方面希望尽快成长,另一方面又对成长感到彷徨。
一方面他们对家庭有依赖性,对长辈有依赖感,另一方面又试图完全摆脱因依赖而形成的束缚,既要享受被照顾的好处,同时又要表现出他们的独立意识。
在公共生活中,他们一方面要求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重,但是另一方面又对承担社会责任感到犹豫。
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应该给他们一些方向性的生活指导,使他们上来走过这个过渡期。
而引导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有针对性,以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方式影响他们。
为什么我们过去的一些教育内容非常好,但却得不到共鸣呢?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进入孩子的生活世界。
我们必须了解并且进入他们的生活世界,才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建构课程的前提条件,就是为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有了针对性,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这个针对性就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这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客观依据。
脱离力量这个客观依据,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我们必须注意他们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养成教育。
(1)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为规范的养成: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品质的形成;
(2)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3)遵纪守法的习惯养成;(4)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的养成。
正是考虑初中学生生活的这些方面,在课程的内容取舍方面,调整了一些对青春期成长关系不怎么密切的内容,加强了人格平等、社会责任和社会公正方面的内容,目的就是在青春期这个关键时期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
在课程设计的顺序上,也尽量做到按照学生生活扩展的逻辑去安排。
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帮助他们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帮助”就不是代替,就不是一种强制命令,就不是他律。
自律必须是行为人自身在价值观上的认可,在信念上的追求。
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公民教育和德育的一个主渠道,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在法律上他们是公民,但按年龄他们还是被监护者,所以初中学生还不能负完全责任,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帮助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具体来讲,每一所学校都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主渠道,并且在其他课程和教育环节中,运用言语和行动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诚实、尊重他人、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和奉献等传统美德的教育,进行进取、乐观和开放的现代美德教育。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这些教育内容的规定,避免了过去太一般化的理想要求,贴近学生实际。
如,做负责任的公民的要求,就是对公德的强调。
一个人是不是负责任的公民,主要看他们遵守不遵守社会公德,有没有公德意识。
比如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可以最大程度地追求他们的利益,追求公司利益,或者个人利益,但是这种追求必须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上。
只要他们建立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上,他们个人的追求就是有利于社会的,他们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他们不能危害他人的利益,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
过有意义的生活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
人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能力、性格、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域、职务等都会有差别,但是作为公民是没有差别的。
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尽量过有意义的生活。
孩子的认知能力、思维敏锐程度和接受程度等是有差别的,但是培育优良思想品德的要求是一致的。
面向全体学生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尤其强调这一点。
应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以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言行的表现。
为了培养优秀的“四有”人才,必须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投入社会实践之中,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2)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放任自流是不行的。
但是,思想品德是人的自觉成长过程,只有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品德才是稳定的。
因此,我们改变过去说教式、命令式的做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精神,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生成。
(3)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理论上的说服力,但是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优秀的品质,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经验升华为自己的追求。
学生应该逐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直到能够独立地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舵。
为此,应该创造某种情景,使他们学习作出决定的能力,养成承担义务的意愿,锻炼能够承受成功与失败的毅力。
(三)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逻辑框架
本课程标准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个性心理品质,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了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
当今社会发展很快,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新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通过整合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希望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道德是人们通过处理与自身和与他人的关系的做人做事的习惯而形成的关于行为的善恶是非规范体系。
道德一方面反映和调整人们的现实的利益关系,一方面依赖于人们的内心信念、共同习惯和舆论,并通过这些而发生作用。
在现代社会,良好的公德是保持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公德不只是“崇高”、“无私”和“忘我”的理想要求,更多的是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创造一个对大多数人有利的生活环境。
文明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道德状况需要公正法律和有效的执法。
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历史传承的状况,也取决于这个社会的法制的公平和管理体制的透明程度。
初中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
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这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
代表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一代,如果不懂得宪法和法律,不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就无法承担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
其二,这是帮助青少年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道德经济,更是法制经济。
必须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其三,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行为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使广大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为“四有”新人。
其四,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成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需要。
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等几个有机结合的部分。
当代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懂得法律知识,很难得到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无疑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现本课程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要让他们知道:
法律是保护人民权利的武器,是真正为了人民的,也是能够为民所用的;法律是保护包括中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有效工具,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方面有特殊的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应该从青少年开始,就加强法制教育,这样才能使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为了让中学生掌握保护自己权利,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远离违法犯罪,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运,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此,应该让他们了解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让他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也应该让他们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还不平衡的事实。
通过国情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正是根据以上考虑,《课程标准》安排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学习领域。
初中学生处于公共生活逐步扩展的时期,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
作为认识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他们对自己的理解是伴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扩大而深入的。
所以,《课程标准》就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逻辑线索组织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
在某种意义上,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构成横坐标,而“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组成纵坐标,构建了思想品德的课程体系。
基本逻辑框架图示如下:
横
纵
心理健康
道德
法律
国情
成长中的我
认识自我
悦纳生理变化
认识青春期心理
培养高尚情操
客观评价自己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自尊自强
珍爱生命价值
培养自尊品格
锻炼自信自立自强
学会自我负责
学法用法
法律是什么
为什么需要法律
法律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怎样寻求法律援助
文化认同(中国心)
我
与
他
人的关系
交往与沟通
正确对待亲子关系
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增进师生感情
善于与人团结合作
交往的品德
孝敬父母长辈
诚信为人之本
学会与人为善
平等对待他人
理解尊重他人
权利与义务
受教育权利与义务
人身权利与义务
经济权利与义务
家庭中的权利与义务
政治权利与义务
共同理想
我与
集体、
国家
和社
会的关系
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适应初中学习环境
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拒绝不良诱惑
培养亲社会行为
做好升学、职业选
择准备
承担对祖国、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
社会是一合作体系
良好的合作需要团结
良好的合作需要公平
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
正义意味着相互承担
责任
法律与社会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
避免违法犯罪
执行法律制度
培养守法意识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认清我国国情
了解强国国策
振奋民族精神
立志报效祖国
理解认识这个逻辑框架,可从以下不同的角度:
(1)一条轴线:
自我—>>他人—>>集体、社会、国家
在这条轴线周围,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生活的主题,对四方面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主要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以自我为起点,要求越来越高,是逐步提升的。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他人和集体。
再到走向社会,参与国家生活。
在这条轴线上,少我与自然的关系,爱自然的教育虽然只在目标中提出,但在教学内容中要落实。
国情
(2)横坐标(心理健康):
体现课程的总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学生不断认识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良好个性心理品质(重中之
重);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自我调节,进行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有求助意识,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各种不良影响。
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创新和实践往往是心理问题。
内容设计上的考虑:
把心理内容全部打乱,讲认识自我、交往与沟通、积极适应
社会三个层面。
具体内容是在“自我”、“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 实验 思想品德 山东 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