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之10种重点题型建模21页教师版.docx
- 文档编号:11330833
- 上传时间:2023-02-27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387.01KB
创新设计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之10种重点题型建模21页教师版.docx
《创新设计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之10种重点题型建模21页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之10种重点题型建模21页教师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设计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之10种重点题型建模21页教师版
模板1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
题型特征:
阿伏加德罗常数类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可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等,思维跨度大,灵活性强,既能考查考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又能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计算的技巧性,且有较好的区分度,所以是近年来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试题通常以常见的某种物质或某种表达方式为背景来考查有关概念和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目,溶液中的离子数目,一些物质中共价键的数目,NO2平衡体系中气体物质的量、平均摩尔质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等。
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应用、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一些量的换算、化学键数目、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和溶液的稀释问题等。
考查形式:
正误判断型选择题
满分策略:
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问题,实质上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之间的换算问题,因而求解策略是弄清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关系网络,依次将题目中已知的质量、体积等向物质的量转化,再转化为微粒个数,从而求解。
为了加强对考生思维品质、适应性、科学性、深刻性的考查,命题者往往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增大试题的区分度,所以平时要熟悉一些常见知识的易错点,带着这些常见的易错点去分析问题,就可以识破陷阱,做到战无不胜。
【典例1】
(2012·开封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标准状况下,22.4L己烯含有的分子数为6.02×1023
②标准状况下,aL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约为
×6.02×1023
③7.1g氯气与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约为0.2×6.02×1023
④1mol乙醇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约为7×6.02×1023
⑤500mL1mol·L-1的硫酸铝溶液中含有的硫酸根离子数约为1.5×6.02×1023
A.①④B.②⑤C.③④D.②④
思维导入:
解答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留心陷阱,为此一定要仔细读题,注意题目中关键的字、词,边阅读边思索。
除了我们要熟悉常见的陷阱之外,还应注意两点:
①熟练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和其他量的换算公式;②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
解析 ①标准状况下己烯为液体;③7.1gCl2为0.1mol,与NaOH溶液反应时只有全部变成Cl-时,转移电子数才为0.2×6.02×1023,而Cl2与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NaCl和NaClO;④乙醇的结构式为
,应含有约8×6.02×1023个共价键;②⑤正确。
答案 B
阿伏加德罗常数问题的解答一般采用逐项分析法,结合物质的性质或结构的特点,理清与“物质的量”相关的基本概念,以及与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的相关计算,并注意题目设置的陷阱,排除干扰因素,逐一分析每个选项,从而正确回答。
【应用1】
(2012·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质检,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若等质量的H2O和D2O分别与一定质量的金属钾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均为
NA,则下列各化学量不相等的是( )。
A.消耗H2O和D2O的物质的量
B.同温同压下生成气体的体积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参加反应的钾的质量
模板2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
题型特征:
高考常以一道选择题来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规律以及电子转移数目等知识,其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对题干给出的反应进行判断是命题重点。
考查形式:
多为计算型选择题
满分策略:
理解概念抓实质,解题应用靠特征。
解题过程中,应从分析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这一特征入手,具体方法是“找变价、判类型、分升降、定其他”。
关于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必须看准题目要求,正确运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规律,采用分析比较法解决。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一般采用电子守恒法,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相等,用关系式可表示为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
掌握好以下四点是解答氧化还原反应问题的基本要求:
(1)理清两条主线:
“还—失—升—氧—氧”;“氧—得—降—还—还”。
即:
还原剂→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2)抓住两个相等:
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总数相等;氧化剂化合价降低总数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相等。
(3)理解三个同时:
氧化剂与还原剂同时存在;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同时生成。
(4)做到三个会:
会标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会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典例2】
白磷放入热的CuSO4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
P+CuSO4+H2O―→Cu3P+H3PO4+H2SO4,则160gCuSO4所氧化的磷的质量为( )。
A.4.81gB.5.60g
C.6.20gD.8.14g
思维导入:
在多种氧化剂存在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不是由一种氧化剂氧化的。
本题已知一种氧化剂的质量,求由这种氧化剂所氧化的还原剂的质量,即只求CuSO4氧化磷的质量,不求磷自身氧化的质量。
而欲求CuSO4氧化磷的质量,无须配平化学方程式,只须找出CuSO4和被其氧化的磷的关系式即可,其依据是两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电子守恒规律)。
解析 本题可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 化合价升降配平法
①写出如下关系式,并根据题给反应标出Cu元素化合价的降低及P元素化合价的升高:
C
SO4 ~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得出CuSO4和P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5和1。
③计算出160gCuSO4所氧化的磷的质量
5CuSO4 ~ P
800 31
160g m(P)
故800∶160g=31∶m(P),解得,m(P)=6.20g。
解法二 得失电子守恒法
设被160gCuSO4所氧化的P的质量为x,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列等式:
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即:
×(2-1)=
×(5-0),解得x=6.20g。
答案 C
步骤1:
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明确题目要求。
步骤2:
根据题目已知反应或条件,在给出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标注化合价升降情况,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对于没有给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要依据已知条件尽量写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并配平;对于计算类问题可找出关系式或利用电子得失守恒法列式求解。
步骤3:
针对各选项逐一分析,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正确解答。
【应用2】
(2012·广东六校联考)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正确的是( )。
①KClO3+6HCl(浓)===KCl+3Cl2↑+3H2O;1∶6
②2Al+2NaOH+2H2O===2NaAlO2+3H2↑;3∶1
③SiO2+3C
SiC+2CO↑;1∶2
④3NO2+H2O===2HNO3+NO;2∶1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模板3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题型特征: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类问题考查的知识面广,可涉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等知识,既能考查考生运用化学用语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又能考查考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因此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该类题考查的方式往往以典型的反应为载体,考查考生对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的理解。
从考查内容上看一般有三个特点:
(1)所考查的化学反应多数为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本反应,错因大都属于化学式拆分不合理、没有配平、电荷不守恒、产物不合理和漏掉部分反应等;
(2)所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主要以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为主;(3)一些重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多次出现。
考查形式:
正误判断型选择题
满分策略:
正误判断通常是在给出的题干中提出一个概念、一个事实、一个反应或一个论点,要求判断正误、分辨是非,由此来检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能够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熟悉常见物质的溶解性及电离情况、掌握拆分原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最基本要求。
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有关“量”的问题相对难度较大,多年来高考以“过量”、“少量”或“适量”为考点进行考查,所以掌握好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尤为重要。
【典例3】
下列化学反应对应的离子方程式表示正确的是( )。
A.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
Cu+Fe3+===Cu2++Fe2+
B.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
HCO
+OH-===CO
+H2O
C.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C6H5O-+SO2+H2O===C6H5OH+HSO
D.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
2Fe2++2Br-+2Cl2===2Fe3++4Cl-+Br2
思维导入: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属于常规题型。
解答时要依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如拆分原则、守恒原则、反应优先原则、量的关系等,逐一对照选项分析,判断正确与否。
解析 A项反应两边电荷不守恒,错误;B项漏掉了NH
与OH-的反应,错误;C项参加反应的SO2是“陷阱”,容易使考生认为SO2同CO2是一样的,从而答错。
由于酸性:
H2CO3>C6H5OH>HCO
,故CO2与苯酚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6H5O-+CO2+H2O===C6H5OH+HCO
,与CO2通入量的多少无关,但由于酸性:
H2SO3>HSO
>C6H5OH,故少量的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不会生成HSO
,错误;D项中由于Fe2+的还原性大于Br-的,故Cl2先将Fe2+氧化为Fe3+,再氧化Br-,D项正确。
答案 D
步骤1:
审清题目,明确有哪些离子参加反应,哪种反应物的量不足。
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还要根据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反应的先后顺序。
步骤2:
“以少定多”按照不足量的反应物的离子配比书写离子方程式。
步骤3:
根据电荷守恒、原子守恒、得失电子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最后检查气体、沉淀符号、反应条件等。
【应用3】
(原创题)下表中对离子方程式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化学反应及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
ClO-+H2O+SO2===Cl-+SO
+2H+
错误,碱性介质中不可能生成H+
B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
2MnO
+5H2C2O4+6H+===2Mn2++10CO2↑+8H2O
正确
C
NH4Al(SO4)2溶液中滴入几滴NaOH溶液:
NH
+OH-===NH3·H2O
错误,OH-首先和Al3+反应生成Al(OH)3沉淀
D
用惰性电极电解MgCl2溶液:
2Mg2++2H2O
2Mg+O2↑+4H+
正确
模板4 热化学方程式中相关概念、理解
与判断
题型特征:
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本部分考查的重点主要为化学键与物质的结构及性质的关系,化学键的改变与能量变化大小的定性、定量判定,反应热的理解,焓变大小的计算,反应热符号的判断,物质具有能量的高低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盖斯定律的应用等。
从命题特点上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常常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往往涉及燃烧热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图像问题,较好地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化学用语的运用能力。
近几年该类题目还时常以高科技、社会热点为背景,以新物质为载体,并且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且考查角度新颖,形式灵活。
考查形式:
综合型选择题
满分策略:
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类试题计算是关键,其解答顺序为根据热化学方程式找到物质的量与热量的关系,而后列式解答。
要解答好本部分试题,还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熟记反应热、燃烧热的概念,通过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能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2)认识热化学方程式与一般化学方程式的不同,清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理解盖斯定律的含义,把握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关键——合理设计反应途径,正确加减热化学方程式。
【典例4】
下列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已知:
2H2(g)+O2(g)===2H2O(g)
ΔH=-483.6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
241.8kJ·mol-1
B.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0,则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kJ·mol-1,则含20.0g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中和,放出28.7kJ的热量
D.已知2C(s)+2O2(g)===2CO2(g) ΔH1,2C(s)+O2(g)===2CO(g) ΔH2,则ΔH1>ΔH2
思维导入:
1.对燃烧热判断的两个关键:
“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和“生成稳定的氧化物”。
2.对中和热判断的两个关键:
“强酸、强碱的稀溶液”和“反应中不生成沉淀和弱电解质”。
3.对反应热ΔH的大小比较要注意ΔH的符号(ΔH的正负号)。
解析 选项A,根据燃烧热的定义知水的稳定态应为液态,错误;选项B,ΔH>0,说明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错误;选项C,20.0gNaOH的物质的量为0.5mol,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5mol×57.4kJ·mol-1=28.7kJ,正确;选项D,因等量C(碳)完全燃烧生成CO2时放出的热量比不完全燃烧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ΔH又为负值,故ΔH1<ΔH2,错误。
答案 C
1.有关中和热定义判断。
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l)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①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反应生成H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如生成沉淀或弱电解质),则其反应热不等于中和热。
②对于强酸和强碱的反应,其中和热基本上是相等的,都约为57.3kJ·mol-1。
对于强酸与弱碱或弱酸与强碱的反应,中和热一般低于57.3kJ·mol-1。
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属于吸热反应。
2.有关燃烧热定义判断。
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①燃烧热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以燃烧物前化学计量数为1的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②燃烧产物必须是稳定的氧化物,例如C→CO2(g),H→H2O(l)等。
3.有关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不能通过看一个反应是否需要加热来判断其是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因为需加热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吸热反应,如物质的燃烧一般需要加热来引发反应的进行,但属于放热反应,只有需持续加热的反应才是吸热反应,而只是通过加热来引起反应,反应开始后则无须加热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4.有关利用盖斯定律的计算,合理设计反应途径,正确加减热化学方程式及其ΔH求得未知热化学方程式及ΔH。
【应用4】
(2012·江西四市联考)根据表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金刚石
石墨
外观
无色,透明固体
灰黑,不透明固体
熔点
?
?
燃烧热/(kJ·mol-1)
395.4
393.5
A.表示石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
O2(g)===CO(g) ΔH=-393.5kJ·mol-1
B.由表中信息知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kJ·mol-1
C.由表中信息可得如图所示的图像
D.由表中信息可推知相同条件下金刚石的熔点高于石墨的
模板5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
分析
题型特征:
化学图像就是将反应过程中某些量(反应速率、浓度等)的变化以曲线、直线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图像。
从形式上分为单线图像题和多线图像题。
解答时关键在于读懂图像传达的信息,从平衡移动原理入手,将图像变化和平衡移动原理相结合分析问题。
考查形式:
辨析型选择题
满分策略:
1.无论是反应速率图像还是平衡图像,都要清楚纵、横坐标的含义,都要与化学原理相联系,特别是与平衡移动原理相联系。
2.三步分析法:
一看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二看v(正)、v(逆)的相对大小;三看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3.四要素分析法:
看曲线的起点;看曲线的变化趋势;看曲线的转折点;看曲线的终点。
4.先拐先平:
在化学平衡的转化率—时间曲线中,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这表示反应体系的温度高或压强大。
【典例5】
对于可逆反应N2(g)+3H2(g)2NH3(g) ΔH<0,下列研究目的和示意图相符的是( )。
A
B
C
D
研究目的
压强对反应的影响(p2>p1)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平衡体系中增加N2的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示意图
思维导入:
本题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像综合题,此类试题要求将“图像—反应方程式—理论”三者联系起来进行解答,即要求能够正确识别图像的纵横坐标和曲线走势所表达的意义,并与化学反应方程式及化学平衡的相关理论相联系才能正确解答。
解析 “先拐先平数值大”,根据达到平衡时间的长短判断反应速率大小,根据转化率的改变及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选项A,图中p1下反应先达到平衡状态,即p1>p2,与题目中p2>p1相矛盾,A错误;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N2的转化率降低,与选项B中的图像矛盾,B错误;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与选项D中图像矛盾,D错误;向平衡体系中加入N2,v′(正)增大,v′(逆)瞬时不变,v′(正)>v′(逆),平衡正移,C正确。
答案 C
步骤1:
识图。
一是注意纵、横坐标的含义。
二是弄清“起点”、“拐点”、“终点”的含义。
三是理解曲线的变化。
步骤2:
究原。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和图像信息,提取“起点”、“拐点”、“终点”的纵、横坐标数据,结合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写出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步骤3:
整合。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图像,准确理解题意,弄清图像题中与曲线或直线变化有关的量的关系,根据图像中给定的量变关系,在识图、究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图像信息与反应原理结合起来,提取相关数据,找准切入点,进行推理、判断。
【应用5】
(2012·试题调研,考前押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a2S2O3+2HCl2NaCl+S↓+SO2↑+H2O在加热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原因是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若在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
N2+3H22NH3,达到平衡后再充入适量NH3,由于压强增大,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在合成氨反应中,其他条件相同时,在有催化剂时(a)和无催化剂时(b)的速率—时间图像可用图一表示
D.若在恒压容器中发生反应:
2SO32SO2+O2,达到平衡后再充入适量He,其速率—时间图像可用图二表示
模板6 电化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题型特征:
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是电化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该理论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体现和具体运用。
电化学理论考查的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反应判断金属活泼性问题;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根据电解时电极的变化判断电极材料或电解质种类;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及应用;有关电解产物的判断与计算;原电池、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变化。
近年来,电化学知识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与生产、生活及新科技等问题相联系的考查尤为突出,在知识点上侧重于以新型电池特别是燃料电池为背景考查原电池的相关知识;以电解原理的最新应用为背景考查电解池的相关知识;两池的应用,如考查金属的防腐蚀、电解饱和食盐水和电解冶炼金属等。
考查形式:
选择题、填空题
满分策略:
根据原电池或电解池工作原理,准确判断电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这是解答电化学问题的核心。
分析问题的思路:
找电源(或现象)定两极写电极反应式写总反应式。
即首先看题给条件中有无电源,无电源的是原电池,有电源的是电解池,有时会将两池串联,其中电极的活泼性差别较大的是原电池,另一个就是电解池,然后依据原电池或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对于可充电电池,可能会给出总反应式,要能写出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再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解答。
【典例6】
某同学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A、B为常见金属,它们的硫酸盐可溶于水。
当K闭合时,阴离子交换膜处的SO
从右向左移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中c(A2+)减小
B.B的电极反应:
B-2e-===B2+
C.Y电极上有H2产生,发生还原反应
D.反应初期,X电极周围出现白色胶状沉淀,不久沉淀溶解
思维导入:
原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池内部阴离子从正极移向负极;电解池的电极中接电源正极的是阳极,接电源负极的是阴极,电解池内部阳离子移向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移向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析 根据SO
的移动方向这一重要特征准确判断电解池和原电池的电极,以此为依据分析反应过程,得出正确结论。
选项A,当K闭合时,阴离子交换膜处的SO
从右向左移动,说明A为原电池的负极,该极的金属A失去电子:
A-2e-===A2+,溶液中c(A2+)增加;选项B,由题意知B为原电池的正极,此反应不可能发生;选项D,X电极为阴极,Y电极为阳极。
电解初期,AlCl3溶液中的H2O电离出的H+在X电极获得电子生成H2,同时生成OH-:
2H2O+2e-===H2↑+2OH-,产生的OH-与Al3+结合生成Al(OH)3白色胶状沉淀。
随着电解的进行,当Al3+全部转化为Al(OH)3后,电解产生的OH-将溶解Al(OH)3沉淀。
答案 D
步骤1:
仔细审题,由题意判断题目所给的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步骤2:
写电极反应式。
(1)如果是原电池,依据原电池原理写电极反应式。
活泼金属作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作正极。
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阳离子放电顺序为Ag+>Fe3+>Cu2+>H+>Pb2+>Sn2+>Fe2+>Zn2+。
燃料电池中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如甲烷、甲醇等)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性气体(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2)如果是电解池,阴极电极反应式按阴极上阳离子放电顺序书写,阴极上阳离子放电顺序为Ag+>Fe3+>Cu2+>H+>Pb2+>Sn2+>Fe2+>Zn2+。
而阳极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还要看阳极的电极材料是惰性电极(Pt、Au、石墨)还是活性电极(活泼性在Ag之前的金属)。
若是惰性电极,则溶液中的阴离子在阳极放电,阴离子放电顺序为S2->I->Br->Cl->OH->含氧酸根;若是活性电极,则阳极金属本身失电子,其失电子顺序为Mg>Al>Zn>Fe>Sn>Pb>Cu>Hg>Ag(注意电解时Fe-2e-===Fe2+)。
依据上述规则写出电极反应式。
步骤3:
针对各选项的具体问题进行正确解答。
【应用6】
由日本茨城大学研制的一种新型的质子交换膜二甲醚燃料电池,该电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设计 化学 二轮 专题 复习 10 重点 题型 建模 21 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