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
- 文档编号:11327522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125.58KB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合集
《科学》7年级·下
教
案
王村口中学·郑宝汕
课题
1.1对环境的察觉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具有:
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重点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
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
[新课展开]
让学生说出刚才例子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
分别形成以哪些感觉?
视觉——眼听觉——耳
讨论: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
有那些感官的参与?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看图讨论:
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1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2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3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
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
心情舒畅……
总结:
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
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
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
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总结:
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思考:
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
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
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
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热觉、触觉、痛觉……]
1.皮肤的触觉
实验一:
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又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
事先准备的:
橡皮、金属块、铅笔、雨花石…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特点。
[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体冷热程度]
思考:
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
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
[说明手指与手背、身体背部等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实验二:
分别用一支铅笔,用同样大小的力试触对方同学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体背部等处,让对方感觉各部位对铅笔的感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皮肤具有的功能,哪一部位皮肤最敏感。
结论:
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
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介绍:
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2.皮肤的冷、热觉
思考:
去年非典时期,老师用手背去测试体温,为什么?
结论:
手背上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实验:
三杯水:
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约60℃),一杯温水。
让两位学生上台实验:
一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反映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让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解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1先浸入热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皮肤,浸入温水后,手指在散热,散热越快,感觉物体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在吸热,吸热越快感觉物体越热。
2皮肤感觉到的冷觉和热觉是皮肤散热或吸热速率的快慢程度。
结论:
皮肤具有散热和吸热功能,冷觉和热觉的形成是散热或吸热的结果。
举例:
冬天,由于外界温度低,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大,人体皮肤散热快,人感觉到冷。
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高,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小,皮肤散热慢,感觉到热。
结论:
皮肤具有冷觉和热觉,是皮肤真皮中的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接受刺激的。
设问:
皮肤中除了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以外还有什么感受器?
3.皮肤的痛觉:
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出现过哪些痛觉?
讨论:
皮肤的触觉、冷觉、热觉、痛觉中,哪一种感觉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
[课堂小结]
出示图1-1,让学生判断图中的每一种感觉的形成,哪几种感觉的形成是由器官来感觉外界刺激的?
分别是什么器官?
1、人体内有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感觉外界世界
2、人的皮肤具有:
触觉、冷觉、热觉、痛觉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卷
反
思
1.对于自身的体验,学生容易接受,但在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方面,能力需要加强。
2.3班后面部分女生不是很积极。
课题
1.1对环境的察觉
(二)
时间
教学目标
3、了解人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具有:
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4、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重点难点
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三、鼻和嗅觉
思考:
你能用鼻子闻到什么样的气味?
——香、臭、酸
思考:
那这些气体我们为什么能分辨出呢?
嗅觉怎么形成的呢?
[进入鼻腔―>刺激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气味传入大脑->嗅觉]
思考:
如果一种气味很淡,我们怎么仔细的来辨别呢?
—做频繁而短促的呼吸
1、嗅觉的特点
(1)嗅觉的适应性
数秒到数分钟即可适应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差异很大
狗比人高1200倍
(3)随着人的成长,嗅觉灵敏度越来越低
婴儿的嗅觉灵敏度比成人高
(4)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猫—老鼠、鱼狗—……
实验:
在几个不透光的瓶中装入:
酱油,食醋,自来水,让几组学生上来判断:
四、舌和味觉
要了解舌头的,先来观察舌头(互相观察),学生描述:
分析:
舌头的结构舌乳头味蕾味觉细胞
思考:
吃糖的时候,为什么越嚼越甜?
因为溶解在唾液中的糖越来越多,说明舌对液态的刺激特别敏感。
读图思考:
味觉是如何产生的?
[联系嗅觉的形成过程]
介绍:
1.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2.通感
[小结]:
嗅觉和味觉的形成过程,鼻腔和舌的结构
[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
反
思
这部分内容上的比较快,学生对于感觉在大脑形成的知识容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总认为感觉是由感觉器官形成的。
需要纠正。
邱永金...比较积极
课题
1.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发生的条件:
物体的振动
2、知道声音传播条件:
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重点难点
重点:
声音发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
难点: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演示
教学准备
音叉、“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演示仪
教
学
过
程
[引入]
讨论:
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
让学生举出一些声音
这些声音是怎么发生的?
又是怎么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的呢?
[课题]
一、声音的发生和声源
小实验1:
让学生用手头的橡皮筋或细绳按书上实验描述进行操作。
①你听到声音了吗?
②橡皮筋有做怎样的运动?
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
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小实验2:
让学生用一把尺,使发出声音,观察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描述。
观察:
当尺停止振动时,是否还能听到声音?
总结: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体验:
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手指按住自己的喉部,齐声朗读: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介绍]液体的振动,气体的振动[风声、哨子等]
思考: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我们耳朵里面的呢?
小实验:
桌子能够传声.展示课本上的自制土电话
实验:
真空状况下的声音传播实验。
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液、气),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介绍在太空环境下,如月球上的通讯情况,反驳某些影视作品中的错误。
二、声波
声波:
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
这个波叫声波。
介绍超声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次声波。
声速:
340米/秒随环境改变而改变
[小结]
[课堂练习]
反思
对于实验,学生的兴趣很大,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声音减小的时间太长,效果不明显,所以将实验作了改动:
抽完气后,再放入气体,使现象更加明显。
课题
1.3耳和听觉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在生活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那么,我们是怎么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我们是用耳朵来听声音的,所以,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耳朵。
读图:
P11自己完成书上填空[中耳,外耳,内耳]
思考:
耳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
2、按听觉产生的过程,逐个介绍耳的各个部分的功能。
[P12第二段]
耳廓(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外耳道(声音进入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内听小骨(把振动的声音放大)—>耳蜗(通过耳蜗把声音传到听神经)—>听神经(把声音传给大脑)—>大脑(产生听觉)
老师总结一遍,再让学生复述。
3、听觉的损失:
年龄增大,听觉不敏感,可以戴助听器解决[自然原因]
讨论:
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谈谈“失聪”的原因还有哪些?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总结]
A.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导致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
B.耳膜破裂造成失聪,声音不能振动传入内耳。
原因:
1、患急性中耳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感染2、巨声或打耳光形成耳膜内外压力差3、潜水过深
C.听神经,神经性耳聋,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药物影响。
保护耳朵的方法:
...
4.平衡觉:
晕车现象
反
思
相对而言,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接触和体验并不足,为此,给学生多一些时间了解比较必要。
增加了一个内容:
让学生感受失聪者的感觉,形成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品德。
课题
1.3耳和听觉
(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各部分功能,能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乐音的三个特性。
3、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重点难点
从耳的结构分析听觉的形成
乐音的三个特性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二、乐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乐音调子有高低,叫音调。
演示:
快速从木梳上划过时声音的调子比慢慢划过时的调子高!
得出: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
赫兹(赫)(Hz)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介绍:
音阶
阅读表格:
1)超声波f>20000h:
B超检查人体内部(检查孕妇婴儿的动态影片),超生探伤仪(金属),声纳及回声探测仪。
原理:
利用超声波传播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
2)次声波:
传播衰减慢,传播很远。
核爆炸、导弹发射情况,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
2、响度:
影响响度大小的三个条件:
(通过教室里老师说话的例子)
(1)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距声源越远,响度越小(3)与不同的人有关
响度是人耳主观感觉的音量强度,既听觉上感受声音轻和响的程度,取决于频率、声强和声波的波形。
了解:
响度的大小(分贝)对人体的影响。
3、音色:
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和发声方法影响。
小结:
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快,音调高低用音阶来表示
频率的概念,超声波次声波的区分
响度的三个特点及定义,分贝的概念。
音色:
音乐课的研究。
三、噪声污染
1.噪声的产生及控制
声音产生到引起听觉:
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也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P17讨论题,见书上。
反思
今天课上的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关于超声波与次生波部分,除了几个成绩好的有点兴趣外,很大部分同学感觉比较“疲劳”。
以后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找些学生有亲身体验的东西,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课题
1.4光和颜色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
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
重点难点
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多姿多彩,五光十色:
光和色。
思考:
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会发光?
火柴,电灯,电视,电脑,太阳,月亮?
镜子?
闪光,萤火虫…
一、光源:
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学生判断哪些是光源。
介绍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
声音能在气液固中传播,那光呢?
——可在空气、水、玻璃等透光物质传播。
声音是以声波发散的形式传播的,那光呢?
——沿直线
结论: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探究:
太阳圆形光斑的形成。
太阳光斑有一些是虽然上面的小孔不规则,但是光斑却是圆形的。
探讨原因:
发现有的光斑并不是圆的,思考原因。
结论:
与小孔原始大小有关系
与小孔距离像之间的距离也有关系。
请学生自己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1.光影效果2.准直校正3.小孔成像
三、光速:
真空中30万千米/秒
计算光线从太阳到地球的时间:
[94605万千米8分多点]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所差别。
解释:
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发令枪时,该根据什么按表。
[小结]
反
思
对于圆形光斑的形成原因,同学们不能迅速把握原因,一个是平时缺少观察和思考,另一个,是学生的思维还不能够迅速打开,知识面比较狭窄,容易就事论事,而不能够抓住本质的东西。
教学生如何去看待问题,很有必要了。
课题
1.4光和颜色
(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红外线与紫外线
3.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重点难点
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一、光的色散实验:
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二、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四、看不见的光:
人的眼能看到光也是有一定范围的。
红光外侧存在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具有明显的热效应,经过大量的资料证明,这就是红外线。
问:
你知道验钞机是利用什么原理的?
紫外线——在紫外光以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
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
荧光效应、杀菌、消毒的作用)
五、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讲述:
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
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白色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
那么,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
1、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
哪种单色光能进入眼镜,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2、不同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线,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
被物体吸收的光线,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线,人们才能看到。
物体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在我们看来,它就具有什么样的颜色。
演示:
讨论:
现在你能说说:
红色的花为什么会呈红色?
白色的衣服为什么呈白色?
那么透明物体的颜色形成的原理也是这样的吗?
思考:
你认为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形成,是因为对太阳光的反射还是某种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
决定光透过的颜色,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显示什么颜色。
如:
红色透明体只能透过红光。
思考:
你有没有见过家里的阳台上用的是蓝色玻璃?
白天你在室内是感到亮还是较暗?
为什么呢?
家里物体的颜色有变化吗?
课堂小结:
反
思
课题
1.5光的反射和折射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从实验推得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
2、能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4、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理解虚像的意义,会用规律找出虚像。
重点难点
作光路图
教学准备
光的反射仪。
激光器
教
学
过
程
[引入]生活中常常可以用到镜子,你知道镜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吗?
[照镜子,反射光...]
一、光的反射
1.[展开]平面镜如何反射光线呢?
提出猜想:
1)入射与反射光线成90度角;
2)入射与反射光线成某个固定的角度;
3)入射与反射光线所成的角度一样...
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
结论:
光的反射定律——1点2角3线
2.介绍光线
作光路图:
先作法线,再测两角,最后画入射反射光线,注意箭头方向。
3.光路可逆原理
练习:
叫学生说明在潜望镜中,光是如何传播的。
4.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生活中的现象
二、平面镜和球面镜:
1.平面镜成像规律[从画图引出]
2.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特性。
凸面镜:
对光器发散作用
如:
汽车的后视镜,扩大事业
凹面镜:
对光器汇聚作用
如:
手电筒,太阳照,探照灯。
[小结及练习]
反
思
今天3班课堂上叶飞在玩镜子,刚好讲到镜子的作用的时候,就让他站起来回答。
他开始时说不来,通过他手上的镜子进行引导,使他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融入到课堂的情境当中。
同时,适当的鼓励,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后要多把握这样的机会,让后进生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课题
1.5光的反射和折射
(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定律
2、了解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一些现象。
3、知道什么是光污染
重点难点
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三、光的折射
引入:
将装满水的玻璃杯展示给同学们,观察杯子后面移动的笔的像。
把一支笔放入空杯子,我们看到笔是直的。
然后往杯子里面加水,发现笔慢慢的从水和空气的分界面开始发生了弯曲。
问:
前面我们学到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里是直线传播的,那现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不是直线传播了,那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1.光的折射规律
让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本上的图,学生小结光的折射定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的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思考:
为什么不是大于?
从看到像变高用作图法来说明。
那同一条光线,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他们的折射角一样吗?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5)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的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一起朗读光的折射定律。
2、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杯中的筷子
(2)先从空气射入玻璃,再从玻璃射出空气,会怎么样?
(3)鱼从水中看楼房,高了还是矮了?
(4)海市蜃楼的形成。
[小结]
3、了解光污染,城市另一杀手
[布置作业]
反
思
今天课上的实验由于器材限制,只好用玻璃瓶代替了,结果花了更多的时间,但效果却不是那么好。
也许是上的最枯燥的一节课了。
再郁闷一次
课题
1.6眼和视觉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
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
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引入]人眼为什么能够看见物体?
照相机为什么能够照相?
显微镜为什么能够看到微小的物体?
一、透镜分类:
凸透镜、凹透镜 常见光学仪器:
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
1:
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的最小、最亮。
2:
换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思考:
看到什么现象?
说明凸透镜具有什么性质?
凹透镜又有什么性质?
结论:
凸透镜具有会聚的性质;透镜具有发散的性质。
1)焦点:
凸透镜能将平行光线会聚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2)透镜的光心与主轴:
透镜的中心叫光心O;通过透镜两边圆心的直线O1O2。
3)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
7)虚象与实象:
能够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实象;不能接受到的像叫虚象。
5)物距、像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透镜的距离。
柯南破案:
金鱼缸着火案:
)
放大镜能够用来看较小的物体,照相机能够照相,他们都是凸透镜,都能成像,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
说明各器材的作用:
光具座上面放置
凸透镜、蜡烛、光屏,前面的刻度尺测量物距、像距,告知焦距,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屏是用来接受像的,点燃的蜡烛烛焰作为成像的物体,
注意:
应该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过程:
移动蜡烛,使它与透镜的距离,再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倒与正、放大与缩小、虚与实的情况,并侧此时的物距、像距,
课题
1.6眼和视觉
(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2、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3、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4、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
5、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6、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重点难点
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
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将观察情况记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移动蜡烛,使物距,重复以上步骤,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内。
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
再将蜡烛靠近透镜,使物距,移动光屏,光屏能够成烛焰的像吗?
移开光屏,直接用眼睛通过观察烛焰,看到了什么?
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像的特点
倒立或正立缩小或放大虚或实像与透镜的距离
u>2f
u=2f
f
u=f
U 交流与讨论: 认真分析上述实验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出凸透镜成像是由什么决定的? [物距和焦距] 反 思 这节课中的部分知识太难了,本来想直接告诉学生高中部分的内容,但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还不足,所以出现与理想脱节现象。 以后要更加从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学生的感受。 每个学生和其他的所有人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 课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教版七 年级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