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doc
- 文档编号:1132697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45.50KB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doc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和总结
三塘小学 李媛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这个教学内容是在新学期刚开始学,学生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和嬉闹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需要时间的。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
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在做题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带动更多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先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再求什么?
又用什么方法计算?
最后求什么?
用什么方法计算?
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
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心地让学生去想、去做。
让学生有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使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有些学生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但这些“错误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学生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障碍。
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识体系。
3.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本单元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学时,我注重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说清道理在计算。
可能开始时学生不习惯,但要逐步培养这种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就不会再成为难关了。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
不仅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
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
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平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
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
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
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
(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
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
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
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
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以上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
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
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
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
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
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
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有0.1、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练习题:
1.04读作(),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1个一和4个0.01,而少有学生填104个0.01。
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判断题:
2.0与2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学生判断正确。
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2.0与2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
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
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0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
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
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
第二,针对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
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第五单元《三角形》教学反思
1、调动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和实际联系在学紧密的情境,小明去学校该如何选择道路,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猜想、回答的欲望。
利用三张小纸条摆三角形的实验,让全体学生充分的调动了起来,亲自动手,亲自实验,并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摆放三角形的成果,学生感到的是无比的成就感。
在猜测中继续验证,继续摆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快乐的学习。
巩固时的报数游戏,使学生重新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2、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本节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小明去学校的选择道路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解决公园小路问题,(ppt展示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用处。
这样,正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学数学又用于生活的数学教学思想。
一个回归,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无限乐趣!
3、合理设置实验,建立思维模型,形成学习过程的积极成长。
通过合理的安排猜想、实验、动手操作,使学生一步步的形成对本课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通过做练习题,在一连串的问题中,使学生又得出思维的精华,只要判断较短的两边各与第三边的关系就可以了。
4、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学生莫大的支持,营造了一个合理、轻松、积极、乐观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学生正确的动手操作并展示给全班同学的时候,在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得出一个无比正确的答案的时候,教师给予的是“你真了不起!
”等伟大的评语。
从而,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对于个别学生因个别原因没有正确的回答,或是用别的方式的回答的,教师给予的是肯定的、委婉的引导,在不打消学生学习积极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回答,如何正确的去思考。
5、照顾到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我们动手实验操作摆了三角形,我们用敏锐的数学眼光观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们用规范的数学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在每一次练习梯度上升的数学题目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维上的碰撞!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得到自己的那可以跨越、可以前进的一小步!
6、通过当堂检测,很好的落实了学习目标,总体学习效果不错!
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回答、操作,还是学生在自己总结学习到的知识,还是在巩固练习中的应用,甚至进一步的发现数学知识的妙不可言(用较短的两边和去比较较长的第三边),乃至最后,课堂结束时学生的课堂学习收获,都可以证实,这堂课达到了我设计时的目的。
不足之处:
1、临时板书稍感凌乱。
数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是学生们模仿的对象,下次一定不要留给学生一个不好的印象。
规范从我做起!
2、课堂数学语言应该进一步的准确、规范、简练。
3、数学题目的展示不够完整。
一个完整的数学题目可以规范的感觉,并锻炼学生审题的能力。
这方面还有所不足,主要是因为时间准备的比较仓促。
4、进一步附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任何心理上的跨越都可以给学习的道路上增加不可想象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应该进一步形象,进一步直观化。
进一步迎合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
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
下面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
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
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新的计算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
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
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
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学反思
《轴对称》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性质和画法。
整节课的安排,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发展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下册 数学 单元 教学 反思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