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
- 文档编号:11323634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2.13KB
七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
《七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教案
宝坻区第五中学
电子教案
第上册
年级七年级
科目地理
教师张爱华
宝坻区第五中学课堂教学教案累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与同学们谈地理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
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
目标
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媒体
地球仪,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
课前准备:
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
课外准备:
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
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综合地分析地理。
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后记:
刚进入初中,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后记:
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宝坻区第五中学课堂教学教案累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
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媒体
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篮球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
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
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教学后记:
学生兴致更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宝坻区第五中学课堂教学教案累计第3课时
教学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能力
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归纳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科学思维及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教学难点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媒体
教学地球仪,教学挂图(一幅)
教学过程与方法:
[复习提问]⒈地球的形状怎样?
⒉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如果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
地图、地球仪等。
[展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高山与平原、江河湖海,国家与城市等都是地理事物,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说明其上面都有哪些地理事物?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 (只要学生观察地球仪说出的地理事物,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讲解]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千差万别,数量巨大,因此,人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名称。
那么,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按小组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依据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教师总结]⑴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点和线。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也没有。
[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
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教师提问]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2.地球仪的作用
教师总结]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
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
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地球仪上标的点和线,回答地球仪都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
你能依据地球仪说出来吗?
学生讨论回答并到前台演示(地轴、两极、赤道、回归线等)
[教师总结]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
而所有这些点和线都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了解,让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标明经线、纬线、北极、南极、赤道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P4-5所列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地球仪。
[教师活动]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堂小结]点明地球仪在今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承转]既然地球仪上的这些点和线在地球上不存在,为什么还要?
(过渡下节,前后连贯,使教材的整体性更强)
【板书设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特点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教学评价时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
宝坻区第五中学课堂教学教案累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
地球与地球仪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特点。
能力
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仪及相关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纬线和纬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地球仪,经纬仪
教学过程与方法: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仪上有一些重要的点和线,其中有经线,有纬线、那么什么是纬线?
怎样区别纬线?
[教师板书]三、纬线和纬度
⒈纬线
[播放课件]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观察图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
纬线作为地球仪上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多特点。
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思考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纬线呈什么形状?
是一个圆还是半圆?
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都相等?
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最长的纬线叫什么?
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
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回答。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
[教师总结](可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我们可知:
所有的纬线都是一个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为一点;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许多条纬线,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
其中赤道就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
[教师板书]2.纬度
[播放课件]教材图1.9赤道纪念碑。
学生观察并在地球仪上找出基多市及所在国家厄瓜多尔的位置。
[播放课件]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
学生观察思考:
1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2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
它分布在什么地方?
3度数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分?
用什么符号表示?
为什么?
学生观察地球仪及教材图1.11后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纬度数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度数为90°即南北两极点,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北方”的英文“North”的开头字母“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叫南纬,习惯上用“南方”的英文“South”的开头字母“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0,北极点和南极点的纬度分别是90°N和90°S。
[教师提问]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纬度数的排列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师生总结]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南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每位同学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画出赤道300N、300S、600N、600S、900N、900S等纬线,并注明度数,同时告诉学生纬度的三个范围低纬度(00-300)中纬度(300-600)高纬度(600-900)
(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掌握地球仪上纬度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些重要的纬线。
[教师提问]若用一条纬线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最合适呢?
[播放课件]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讲解]以赤道为界可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的是北半球,赤道以南的是南半球。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地理名词,其实它们是几条比较特殊的纬线,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并观察它们分别经过了你的熟悉的哪些地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并给予鼓励。
[学生活动]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用虚线画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师生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教学后记:
本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多媒体的演示,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能较好的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发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宝坻区第五中学课堂教学教案累计第5课时
教学内容
经纬网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能力
目标
通过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获得的地理知识。
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关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媒体
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电影票,提问,如果有这样一张电影票是18排30号,你怎样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仅仅用电影票上的任意一个号,能否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
为什么?
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相互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有亲切感。
)
[教师提问]你能准确找到并描述出北京、上海、纽约等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入新知识。
[教师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播放课件]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和台风“桑美”等资料,见教材P8。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有关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风“桑美”的众多信息,其中涉及44.4°S、150°W、28°N、125.3°E等四个数据,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经线和纬线,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老师讲述]我们发现,所有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交分布的,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经纬网。
[教师板书]1.经纬网
[播放课件]经纬线组成经纬网的动态过程。
(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经纬网的含义,促进空间概念的形成。
)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地球仪上找出200N和300W,00和1800,400N和1500E等产经纬线的交点,并相互交流,老师给予鼓励。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一般是:
既要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又要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的纬线,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位置。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到前台地球仪上找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地点和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表格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填表完成,老师给予鼓励。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纬网?
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予以肯定。
[师生总结]我们研究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经纬网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生总结]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以及当代卫星定位系统都十分有用。
[教师板书]2.经纬网的作用
[播放课件]教材第8页练习题2。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教师总结]杰克之所以出错,关键在于他没有明确说明1160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
由此可看出:
在确定度数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标明经度中的东经或西经,纬度中的南纬或北纬。
[课堂练习]探究P8活动题
[课外作业]学生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标注出北京的经纬度。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教学后记:
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课堂内容,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个别同学对所学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辅导。
宝坻区第五中学课堂教学教案累计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力
目标
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能在地图上正确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对部分时间问题做出简单判断
情感
目标
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媒体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人1个,手电筒每人1个,电脑课件或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与方法:
[引入新课]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
教师叙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问学生“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可能吗?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的解决这一问题。
(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
[教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9“天转还是地转”?
材料,要求学生能概括讲解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扩大视野)
[教师板书]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
[电脑演示]动画“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观察。
(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增强空间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自转的?
方向如何?
周期是多少?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逐一指图,提示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教师板书]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一天
[学生训练]P10填空题1 二、单项选择题
[教师承转]地球不停的以日为周期自转,你能用所熟悉的一些事例说明地球自转的存在吗?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学生思考]课本插图1.15“昼与夜”或相应的板图、投影片,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思考题:
⑴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⑵如果地球是个透明体,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⑶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和夜在短时期还会更替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演示电脑动画“昼与夜”,把亚、欧、非洲的一面面对学生,学生观察,质疑:
为什么看不到南、北美洲?
(观察图画,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手中的地球仪,观察看到的结果。
(动手演示,感悟体验)
[教师总结]⑴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平行到达地球表面;⑵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阳光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照不到的半球是黑夜,明亮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交接地带则是黎明或黄昏;⑶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的将永远是白天或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昼夜不断交替,处在明亮的半球时是白天,处在黑夜的半球时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一次,时间就是一天,约24小时;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不一致,出现了时间差异。
[教师板书]二、昼夜更替
[教师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吗?
⑴坐在行驶的车上,车外树木的景观向后移动;
⑵日月星辰每天周而复始东升西落;
(借助实例分析,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持地球仪的北极或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做什么运动。
印证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印证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
(动手演示,观察分析,拓展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师总结]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从北方天空面向北极下看,或者头顶北方面向赤道,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学生活动]看课本1.18,在同一时刻,在中国北京的畅畅和在美国纽约的姨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
畅畅说:
“姨妈,晚上好!
”姨妈说:
“畅畅,早上好!
”畅畅和姨妈,谁说错了?
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学生回答]都没说错。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时间差异。
当北京迎来早晨的时候,纽约迎来晚上。
畅畅和姨妈在互致问候时,都考虑到了双方所在地的时间差异。
(联系实际,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训练]P10活动1
[教师总结]重温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
教师叙述:
由于地球自转,处在赤道上的人是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
[教师承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关于这些问题将是下节课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留下悬念,激发兴趣)
选作题:
(如鸡叫三遍天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等)
教学后记:
尝试从课件演示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设置一系列有梯度(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直至解决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好方式,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地理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