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1310447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6.04KB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docx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及答案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五篇)
(一)大地裂口了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
地冻裂了。
”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则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
小刀子一样。
”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奶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
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的快,他喊的声音也大。
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
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
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
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
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地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
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
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
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
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住了;
井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一夜,早晨起来,一推们,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
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
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
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
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
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
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1.按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萧红的故乡在黑龙江省呼兰河县,严冬一到,一切都变了样:
____________裂口子了,__________被冻裂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被冻住了,就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挂了霜。
2.下列哪一个词语用来形容文中的天气不恰当?
()
A.天寒地冻B.风刀霜剑C.滴水成冰D.冷若冰霜
3.“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中的“掌子”指什么?
()
A.鞋底的半月形铁掌B.结在鞋底上的冰雪
C.长在脚底板的冻疮D.被冻得红肿的双脚
4.“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哪一项?
()
A.老人抱怨天太寒冷了B.老人抱怨地被冻裂了
C.老人嗔怪吃馒头的人D.老人责怪自己摔倒了
5.读句子,回答问题。
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画线语句运用了联想的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
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是《呼兰河传》节选的内容,题目《大地裂口了》是后人加上去的,还有人给这部分内容取题目为《严冬》。
这两个题目,你喜欢哪一个?
请结合文章内容,至少写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母亲的月饼
肖复兴
记得我小时候每到中秋节时,特别羡慕店里卖的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那时就只是这样传统的月饼,哪里有如今的又是水果馅又是海鲜馅,居然还有什么人参馅的月饼。
可那时中秋的月饼在北京城里绝对地道,做工地道,包装也地道,简朴,却透着喜兴。
旧时有竹枝词写道:
“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
”
只是那时家里穷,买不起月饼,年年中秋节,都是母亲自己做月饼。
说老实话,她老人家的月饼是不仅远远赶不上致美斋或稻香村的味道,就连我家门口小店里的月饼的味道也赶不上。
但母亲做月饼总是能够给全家带来快乐,节日的气氛,就是这样从母亲开始着手做月饼弥漫开来的。
母亲先剥好了瓜子、花生和核桃仁,搀上桂花和用擀面棍擀碎的冰糖渣儿,撒上青丝红丝,再浇上香油,拌上点儿湿面粉,切成一小方块一小方块的,便是月饼馅了。
然后,母亲用香油和面,用擀面棍擀成圆圆的小薄饼,包上馅,再在中间点上小红点儿,就开始上锅煎了。
怕饼厚煎不熟,母亲总是把饼用擀面棍擀得很薄,我总觉得这样薄,不是和一般的馅饼一样了吗?
而店里卖的月饼,都是厚厚的,就像京戏里武生或老生脚底下踩着厚厚的高底靴,那才叫角儿,那才叫做月饼嘛。
每次和母亲争,母亲每次都会说:
“那是店里的月饼,这是咱家的月饼。
”这样简单的解释怎么能够说服我呢?
便总觉得没有外面店里卖的月饼好,嘴里吃着母亲做的月饼,心里还是惦记着外面店里卖的月饼,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比自己家里的圆,这山望着那山高。
其实,母亲亲手做的月饼,是外面绝对买不到的月饼。
当然,明白这一点,是在我长大以后,小时候,孩子都是不大懂事的。
好多年前中秋节时,我别出心裁请母亲动手再做做月饼给全家吃,其实,是为了给儿子吃。
那时,儿子刚刚上小学,为了让他尝尝以往艰辛日子的味道,别一天到晚吃凉不管酸。
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
月饼做好了,儿子咬了两口就扔下了。
他还是愿意到外面去买商店里的月饼吃,特别要吃双黄莲蓉。
如今,谁还会在家里自己动手做月饼?
谁又会愿意吃这样的月饼呢?
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的岂止是岁月?
(节选自肖复兴《我的父亲母亲》
1.第三自然段母亲做月饼时的动作描写主要体现了什么?
()
A.体现了做月饼的工艺复杂
B.体现了母亲做的月饼馅好吃
C.体现了母亲手艺的熟练
D.体现了母亲不喜欢做月饼
2.“多年不自己做月饼的母亲,开始兴致勃勃地做馅、和面、点红点儿,上锅煎饼,一个人拳打脚踢,满屋子香飘四溢。
”这句话中的“拳打脚踢”换成下列哪个词语最恰当?
()
A手忙脚乱B忙里忙外C手足无措D拳脚相加
3.结合全文思考,母亲在“我”小时候亲手做月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因为家里穷,没钱买商店里的月饼
B不仅能有月饼吃,还能给全家带来欢乐。
C母亲认为自己做的月饼比商店里的更好吃。
D“我”认为母亲做的月饼比商店里的更好吃。
4.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请简要概括。
第一件事:
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
好多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题目是《母亲的月饼》,却有多处写到了商店里卖的月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来结尾,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山中避雨
前天同两个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
我们仓皇奔走,看见前方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
我们趋之如归。
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
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这时候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
所谓“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于此体会了这种境界的好处。
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她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
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
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准确,拍子还拉得不错。
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
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
”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欢喜。
“你会拉的?
你会拉的?
”我就拉给她们看。
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准。
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内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
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
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
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
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
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纸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
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的。
在山中的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地(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
两女孩子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
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
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
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车子。
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
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
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
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
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
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
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
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
古语云:
“乐以教和。
”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实证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这荒村中实证了。
(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
1.作者在写自己拉琴时,为什么要插入描写自己以前学拉琴的经过呢?
A.唤起读者共鸣,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B.突出“乐以教和”的文章主旨
C.为下文“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铺垫,也说明了“我”拉琴拉得好的原因。
D.为下文“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做铺垫,也说明了“我”和村民的情感之深。
2.读文中划横线句子,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胡琴这件乐器无论是谁都会。
B.胡琴这件乐器在民间很普及。
C.胡琴这件乐器学起来很简单。
D.胡琴这件乐器很容易借到。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乐以教和”与下列哪句话的意思相近?
()
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B.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C.心中若无忧苦,唇上就无歌声。
D.音乐是心灵的良药。
4.作者拿回胡琴时,那两个女孩连说两次“你会拉的?
你会拉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句子,回答问题。
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这个句子中用了加点字“闹”,你觉得这个字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一读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结合文章内容,至少写出两点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致颜黎民的一封信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
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
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
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
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
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糊涂虫。
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哪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借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
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
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
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
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
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是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地方发表,我可以同意。
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吗?
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
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
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
就这样的结束罢。
祝你们好。
鲁迅
四月十五夜
(选自《鲁迅文集》)
【阅读链接】
一九三六年是鲁迅遭受反革命文化围剿空前残酷的年代。
在斗争中,鲁迅先生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学习和新战士的培养。
他一生写过几千封信,其中写给青年的就有一千多封。
《致颜黎明的一封信》就是其中之一。
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给颜黎明写过两封回信。
这两封信的原件都保存在北京鲁迅纪念馆里。
文章是第二封回信。
1.根据文章的内容填空。
鲁迅在回信中记叙了四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在上海看桃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
A.只看一个人的书籍,结果是不大号的,你的知识面就会变窄
B.说明阅读要广泛一些,用蜜蜂采蜜来比喻博览群书的好处。
C.读书就如蜜蜂采蜜一样,多读书,多做练习,就能获得好成绩。
D.读书如蜜蜂酿蜜,多读书,才能写好文章。
3.品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哪一项?
A.我们俩说的话有不可告人的信息,但我们不怕发表。
B.我们俩说的话有不可高人的信息,我们不能发表。
C.我们俩说的话不能告诉人家,是我们俩的真实话儿。
D.我们俩说的话都是光明正大的,事实是不怕邪恶的。
4.鲁迅在信中提出了关于读书的哪三点建议?
用简要的语言分点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明明是鲁迅写给颜黎明的信,文末却说“祝你们好!
”这里的“你们”有什么含义?
结合阅读链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鲁迅写给颜黎明的信,相信你对鲁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请你结合文章和资料链接,说一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神医王十二
冯骥才
天津卫是码头。
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捡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是神医。
神医名医,一天一地。
神在哪儿?
王十二的故事多着呢,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
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痛得大喊大叫。
王十二疾步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
“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
”王十二说:
“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
”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子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
“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
”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一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了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
“我拿着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
”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
“把眼睁大!
”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
“出来了,没事了。
你眨眨眼,还疼不疼?
”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也不疼了,跟好人一样。
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
就是刚在他睛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
不等谢他,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
铁匠朝他喊:
“你用嘛法给我治好的?
我得给你磕头呵!
”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
店员指着墙上边一件东西说:
“我们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就说借这东西用用,不会儿就送回来了。
”
铁匠抬头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可是很薄,看上去挺讲究,光滑圆溜,中间涂着红漆;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
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
“洋人就使它治眼?
”
店员说:
“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
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
”店员说着从墙上把这东西摘下来,吸一吸桌上乱七八糟的铁物件——铁盒、铁夹子、钉子、钥匙,还有一个铁丝眼镜框子,竟然全都叫它吸在上边。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出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用它来了?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
1.铁匠眼球上的铁渣子是怎么取出来的?
()
A铁匠使劲一睁眼就掉出来了
B王十二轻轻碰了碰就出来了
C吸铁石吸出来的
D王十二捏出来的
2文中对王十二的描写,下面哪一种描写方法并没有用到?
A动作描写B外貌描写C语言描写D神态描写
3.下列描述中哪一项最能体现王十二是神医?
A.王十二看到铁渣扎进铁匠的眼球后让他不要碰眼睛
B.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把自己的绿绸包押在洋货店里
C.王十二没碰铁匠,叮的一声,就把铁渣从他眼睛里取出来了
D.王十二治完眼睛后不等铁匠道谢,头也没回就走了
4.填空
王十二在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_,治好了铁匠的眼睛。
5读句子,回答问题。
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
“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
”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句子中“目光一闪”“灵光一闪”分别指什么?
你认为两个“一闪”重复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章结尾才写出王十二用吸铁石救人的办法,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裂口了》参考答案:
1.大地 人的手 盛豆腐的方木盘、水缸(井 眼睛、皮帽的帽耳朵、帽檐、马毛
2D; 3B; 4C
5合适,因为
(1)这样更加能体现出老头的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
(2)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3)更加体现出天气的严寒。
(答出两点即可)
6喜欢《大地裂口了》,因为
(1)“大地裂口了”这样的表达在文章中反复出现;
(2)形象地表现了冬天的寒冷,更吸引读者。
喜欢《严冬》,因为
(1)文章就是在描写严冬的景象;
(2)这个题目直接明了。
《母亲的月饼》参考答案:
(1)C;
(2)B; (3)B
第一件事:
小时候,母亲在中秋节为全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高年级 语文 课外阅读 训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