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资料.docx
- 文档编号:11307168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9.95KB
最新《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资料.docx
《最新《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资料.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资料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认知篇
小学教育与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面对有效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关于有效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那些问题
为什么要在小学入学初设置“学习准备期”
如何配合学校实施“学习准备期”
准备篇
孩子入学前,家长应该做好那些心理准备
如何知道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要提醒孩子注意那些安全事项
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如何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适应篇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如何使孩子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怎么办
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忌语有哪些
小学一年级的家庭作业有哪些特点
沟通篇
孩子入学后,家长应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习惯篇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培养孩子那些必要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做事专注的习惯
为什么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写字习惯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小学教育与与幼儿园教育有何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小学教育则属于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
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小学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教育则是“已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教育等。
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每门课程不仅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
幼儿园课程将和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
小学则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学科,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的教育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幼儿园教育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教育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面对有效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件事情都可能是他成长的契机。
因此,面对幼小衔接中的种种为题,家长虽然要予以重视,但也不要过分焦虑。
您应该做到: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
在关心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分的同时,您也应关注一下自己的言语与态度。
千万不要用:
“上学就要‘收骨头’”等话来吓孩子,而应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
“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个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个小学生了”……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值得自豪。
2、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
一般而言,对学习是否感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合中是否合群,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往往影响孩子入学后的适应情况。
家长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应适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
“让孩子自己起床、吃法、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学会负担起应有的责任。
3、面对问题时积极与孩子沟通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您应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仔细观察他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暗示,如:
“你真有毅力呀”“你做得不错,但如果……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总之,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但不要包办,也要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如:
“你为什么每件事情都做不好呢”“你真是不争气”。
每一个孩子都在以他独特的方式进步着,在幼小衔接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孩子更需要的支持和鼓励,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成长过程吧。
关于有效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那些问题
在幼小衔接事情,家长往往特别关注孩子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您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
以下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您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
•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和向往?
•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
在阅读一遍故事后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孩子对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事情?
•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
主动饮水、根据冷热穿脱衣服、独自暗示睡眠?
•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
请考虑以上这些问题,看看您的孩子做得怎么样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
请记住,绝不要期望所有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
为什么要在小学入学初设置“学习准备期”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自2007学年开始将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设置为“学习准备期”。
“学习准备期”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角色转化的“缓冲期”,是其平稳适应的“过渡期”,以及正式踏上学习旅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哺育期”。
“学习准备期”旨在促进小学教育对幼儿园教育的衔接,适当缓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呵护他们对小学学习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小学入学初设置的“学习准备期”,结合一年级新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师生情感交流,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准备期:
帮助一年级新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间的平等过度,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成长开好头。
如何配合学校实施“学习准备期”
“学习准备期”是孩子踏入小学学习生活的起点,家长们要用心关注,多谢耐心。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有效衔接之一关键阶段。
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如这本《幼小衔接家长手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解更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并身体力行地尝试着做一做。
相信您的努力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菲的收获。
您也可以带孩子提前实地参观学校,全方位地了解孩子学习的新环境,用赞赏和鼓励的口吻,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憧憬,让孩子拥有“我上小学,我快乐”的良好心态。
班主任家访时,家长可以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有关情况,如:
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行管、性格品行;也可以让孩子作自我介绍,这样老师可以尽快掌握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孩子也能与老师尽快熟悉起来,消除陌生感。
孩子入学后,您应每天抽些时间进行交流,保护孩子在学校的见闻,在学习上是否遇到困难,在学校是否快乐等等,并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和鼓励。
您还应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这一角色。
您还应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每日学习生活的表现反馈,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早日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如果学校有“学习准备期”的展示活动,希望您能积极参加。
当您看到孩子一个月来取得的进步,一定会非常开心,并从中体验到孩子成长的快乐!
入学前,家长应该做好那些心理准备
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您——孩子家长。
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您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
以下,是我们给您的一些建议:
1、清楚认识自己的觉得转变
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父(母)亲了,并积极获得与此相关的经验积累,如:
主动向周围家有小学生的亲友询问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父(母)亲的心理感受和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2、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
孩子要入小学了,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
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稳定的时间。
为此,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在原来的作息时间中增加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时间。
最重要的是,您要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理智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进入小学后,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波动,您应镇定而理智地分析情况和原因,找有经验的朋友或老师商榷。
千万不要让孩子独立承担学习的压力。
您应成为孩子的知音和朋友,和他一起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
4、清楚了解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客观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即自己的孩子在个性、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和短处。
您还应对孩子入小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分析自身的优势,结合孩子的情况,帮助他扬长避短,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补救。
如何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有规律的生活符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生理需要。
从心理学上讲,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1、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
在孩子作某件事(如:
收拾玩具、整理书包、做作业)之前,要让他做好充分准备,约定完成这件事情需要的时间。
一旦开始,就要引导孩子不以各种行为(如来回走动)来拖延时间。
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设定好时间,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监控时间。
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完成了任务,可让孩子自由安排省下的时间,体验珍惜时间的快乐。
2、为孩子安排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
家长可以利用入学前的暑假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养成孩子准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习惯,要逐步改正“晚上不肯睡觉,早晨不肯起床”的坏毛病。
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培养孩子初步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不仅对其愉快学习、生活、交往有重要作用,还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社会性适应。
我们建议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并共同遵守,如:
进屋先敲门;遇人礼貌招呼;安静倾听,适时表达;犯错后真诚道歉。
由于这些家庭规则是孩子参与一起制定的,因此,他容易认同并乐意遵守、执行。
2、保持家庭规则的一致性与相对稳定,以免孩子无所适从。
如:
规定吃饭前要洗手,那么家里每个成员都要自觉遵守之一规则。
3、制定规则是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要求。
给孩子提出的各种规则,要慢慢增加难度,有少到多,让孩子逐步理解并持之以恒地遵守。
4、告知孩子一些集体生活、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及做法,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可以给大家带来方便与快乐。
如:
与同伴游戏的规则,交通行走的规则,礼貌交往的规则,并通过树立榜样、经常提示灯方式帮助孩子把规则落实到行动中。
要提醒孩子注意那些安全事项
孩子活泼好动,但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需要您在孩子入学前教会他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
1、上学路上的安全
您可以提前给孩子讲解和实践一些安全常识,如:
在上学路上“红灯停,路灯行”“过马路要走横道线”;放学后不要跟随陌生人走;如有意外要找巡警或交警寻求帮助。
2、校园内的安全
您要提醒孩子不能和同学在操场上做危险游戏;在玩“滑滑梯”等大型校园设施时,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险动作;在走廊里不要和同学互相追逐打闹;无论是楼梯还是走廊转角,一律靠右走,以免和同学发生碰撞,造成伤害。
3、教室里的安全
您要提醒孩子下课时,不要在课桌之间的狭窄通道上玩游戏或追打,以免摔到撞到桌角;不要把尖锐的小刀或者削尖的铅笔等当做玩具和同学玩耍,避免伤害到自己或他人。
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包括整洁、安静、温馨的物质环境和富有鼓励、支持、民主气氛的人文环境。
首先,在物质环境方面,家长应在家中各位孩子布置一个学习的小天地,使孩子喜欢并珍惜自己的小天地。
建议您这样做:
1、选择高度合适的书桌和椅子,在书桌上放置和孩子一起挑选的台灯、闹钟等。
2、准备一个小书橱或书架,里面放上您和孩子一起挑选的适合孩子阅读的有趣、有益的书籍(如:
《十万个为什么》、经典童话等)。
3、准备一个有多个抽屉的柜子,和孩子一起为每一个抽屉贴上标签。
抽屉里分门别类地放入孩子学习所需的文具,同时应保证这些文具是朴素而实用的,太过华丽的外表只会反散孩子在学习时的注意力,并引起攀比心理。
其次,在人文环境方面,您可以这样做:
1、坚持让孩子自己管理小天地的原则。
卫生的打扫、物品的摆放、书籍的更换和调整等,都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并管理,这既是习惯的养成,也是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传达您的理解和信任。
2、营造亲子互学、共同读书的氛围。
您应该经常在柔和的灯光和安静的环境中和孩子相伴看书。
手不释卷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
3、建议温和而具有激励性的亲子沟通渠道。
对孩子温言软语但不纵容,多引导性语言而避免粗暴和简单。
您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奖励表,积攒代表进步的红星,鼓励孩子一点一滴地进步,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总之,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时刻沐浴着孩子不断求知的心灵。
创设这样的学习环境,跪在因条件而异,贵在持之以恒。
如何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入小学前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对孩子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因此,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
入学前,孩子需要具备哪些生活自理能力呢?
以下内容可以为您提供参考:
1、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2、能将用过的物品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3、能独立处理好用餐、漱洗、排泄等事情。
4、能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5、能比较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
要让还自己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您可以尝试这样一些方法:
1、相信孩子,给他们独立创设解决小问题的机会。
孩子们都有独立的愿望,当孩子第一次有了“我自己做……”“我会……”的表示时,您不可小视孩子,更不可拒绝孩子,而是要及时肯定。
这样做给孩子的信号时“爸爸妈妈喜欢我这样”。
长此下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信态度就会得到保持,即使在做事时真的遇到了困难,孩子也不会退缩。
2、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尝试错误,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替代孩子做事,等于亲手为孩子挖了一个温柔的陷阱,掉进这个陷阱的孩子,连尝试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也谈不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无法树立信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不论对于孩子还是对于大人来说,拥有自信心都是无比重要的。
然而,自信心都是无比重要的。
然而,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
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不要乱作比较,尤其是切忌把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
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此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要善于犯些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得真棒!
”
不妨在家里设计并开展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一些亲子游戏。
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理感到自己是能行的。
如何使孩子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孩子从幼儿园来到小学,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每一节课的时间较幼儿园时长了不少,因此刚入学的孩子会不太适应,他们活泼好动,很难坚持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和安静的学习状态,具体的表现就是“坐不定”。
家长该如何帮助幼儿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呢?
首先,对孩子提出的习惯培养要求不能太空洞、笼统、要具体、直观、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一听就懂、容易模仿。
其次,家长要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下面这些做法您不妨试试:
1、利用故事启迪
不妨菲孩子讲讲《小猫钓鱼》等有关“做事要一心一意”的故事,这样有助于启迪您的孩子养成做定、精心、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创建良好的环境
在家中,您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这方面的习惯,如:
孩子做功课时要督促他不要边做边玩边说;平时在家可以让孩子多进行下棋、画画、写字等相对要花费一定时间的、要求比较专注的、安静的活动,并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
3、及时展开评价
您对孩子在家里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情况要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最好定期再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还存在哪些问题、不足等。
这样,家校联手、有的放矢、双管齐下地进行培养,必将取得明显效果。
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怎么办
一年级新生做作业遇到困难时,有些孩子往往不肯动脑筋,遇难而退,转向父母寻求现成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办?
1、千万不可替代孩子解答难题,直接告诉他答案;也不可置之不理,漠不关心。
2、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敢于攻克困难。
同时,可以给孩子出出主意、提提意见,帮助他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
帮助他会议老师讲课时说过的话,再引导他仔细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
帮助他回忆老师讲课时说过的话,再引导他仔细看教材;鼓励他查看有关书籍,或找同学讨论;与孩子一起分析题意,启发他动脑思考。
3、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当孩子经过努力攻克了困难,完成了作业,可以给予适当奖励,如:
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赠送一个小礼物,奖励一颗五角星。
家长对孩子的日常忌语有哪些
教育“忌语”是指伤害孩子心灵或影响孩子发展的语言,这些话可能会对孩子终生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在孩子面前,您应尽量避免讲一下几种教育“忌语”:
1、“恨铁不成钢”型语言
不要讲侮辱孩子的话,如:
“你怎么这么笨!
”“真是个憨大(笨蛋)!
”或者“瞧瞧人家,会这会那,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这些话会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产生不良的影响。
2、“过度表扬”型语言
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表扬孩子,表扬和肯定要具体、到位,如“你愿意给老年人让座,这样很好”。
3、“指责老师”型语言
如果对老师有意见,家长不妨和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千万不要再孩子面前随意表达出对老师的不满,这样会伤害到孩子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和尊严,进而会影响孩子学习这门科目的兴趣。
4、“暴力强权”型语言
不要动不动就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打死你!
”“滚开,别烦我!
”“我说不行,就不行!
”因为长期在担惊受怕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暴力倾向
小学一年级的家庭作业有哪些特点
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学生的家庭作业以听、读为主,更多地关注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1、语文作业:
根据拼音正确朗读课文,或跟着录音读课文,慢慢地熟读成诵;借助生字卡片,读准字音,记住字型,复习生字、新词。
2、数学作业:
以口算和听算为主,也可以做做小游戏、摆摆游戏棒,巩固所学知识。
3、英语作业:
跟着录音读读,积极所学内容。
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小学学习既新鲜又陌生,而对完成家庭作业不一定很适应。
因此,起初的一段时间内,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如:
做做小游戏,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好、记得快。
这样,既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入学后,家长应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小学是孩子一生学习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孩子在思想品质、兴趣爱好、性格养成、学习态度和习惯等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保持家校联系非常重要,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1、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系
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老师家访与老师做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与老师互通信息,使双方及时地、更多地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
您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建议。
2、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
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他在家里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适当地向老师反馈,以便老师更多地了解您的孩子。
3、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并正确看待老师对孩子的批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老师出于对孩子的爱,往往会直截了当地向家长反映。
您如果能从事情本身出发,真诚地听听老师对孩子不足之处的分析,往往会提高与老师沟通的效果,是双方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一致。
其实,老师的批评是一种爱的表达,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一种手段。
总之,您要明白,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教育好孩子。
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相处遇到矛盾不能解决而回家告诉家长时,家长应注意“两宜”和“两不宜”:
1、“两宜”:
①宜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以了解事情全貌,从中客观第分析问题;②宜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一起寻找原因和对策。
比如:
问问孩子“对今天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有没有不当之处”、“你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等等,帮助孩子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引导孩子从中吸取教训。
2、“两不宜”:
①不宜采取过激的态度或冲动的方式。
用简单的“不理睬”的办法来处理问题,或干脆亲自到学校去教训对方的孩子,这些做法容易产生其他负面效应;②不宜指责孩子“你真没用”、“你活该被人家欺负”等,这样孩子会对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力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您应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孩子:
待人要热情诚恳、谦虚友善;要懂得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要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包容之心。
当然,有时也可以与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了解您的处理方法,使学校、家庭的教育相一致。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十分重要。
除了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外,对于孩子的课余时间,您要帮助他科学、合理地安排好。
有一个建议,你不妨试试:
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日程表,并加以落实。
要提醒您的是:
1、这份日程表必须切实可行。
每一时间段要有具体的内容,并能劳逸结合,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合理性与趣味性。
2、对孩子实行日程表的过程进行监督。
完成情况好的话要及时表扬和奖励;不够好的话要耐心指出,帮助他找出原因或排除干扰,勉励孩子改进。
3、以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您自己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以此来感染、影响自己的孩子。
要培养孩子那些必要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终生受益。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有利于他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
倾听和提问的习惯、表达和发言的习惯、阅读和书写的习惯、遵纪和守时的习惯、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既要有心理上的正确引导,还要在行为上持之以恒地加以培养。
您不妨参考一下建议:
1、对孩子的行为提出一些具体、细致的要求,便与检查、督促。
2、经常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配合,做到校内外要求一致,相辅相成。
3、用恰当的“惩罚”来作为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辅助手段。
4、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持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切忌随心所欲、有始无终。
如何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些孩子看到新鲜的事物总喜欢问“为什么”,这是好奇心、求知欲的表现,是学习兴趣的萌芽。
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推动孩子主动学习、探究一切他感兴趣的事物。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来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下面有一些方法供您参考:
1、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若父母经常捧着书包杂志,潜心阅读,就能像孩子传递一种信息:
大人也喜欢学习,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分享学习的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
鼓励孩子多欣赏一些知识性、趣味性俱佳的电视、广播节目,一起讨论、启发思考;与孩子共同探讨、分享学习的成果、体验学习的快乐。
3、关注孩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 最新 幼小 衔接 家长 手册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