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特征.docx
- 文档编号:11301204
- 上传时间:2023-02-2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61KB
发展中国家特征.docx
《发展中国家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中国家特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中国家特征
发展中国家特征
虽然发展中国家各国之间在历史、文化、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很大,但这些国家却拥有某些共同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
(1)低下的生活水平。
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
生活水平的低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很低。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穷人与少数富人生活水平的鸿沟也较发达国家大。
最后,大范围的贫困。
所谓贫困是指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力资源素质、资本存量、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率水平比较低下。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1/23。
(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都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同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传染病的控制,两类国家在死亡率上的差别要小得多,这便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儿童占总人口的比率较高,因此从业劳动力抚养的儿童和老人的数目也多,这就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
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们得不到工作机会;另一种是低度就业或不充分就业,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就业,但得到的工作时间比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少,或指劳动者虽然在形式上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甚至接近于0。
(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
从生产结构看,低收入国家(中国和印度除外)农业在GDP中份额要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从就业结构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在发展中国家多达50%~70%左右;从城市化水平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要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上是不平等的。
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的类型,决定着国际关系的规则和形势。
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低,国内储蓄不足,经济建设只能靠出口初级产品取得外汇。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引进必要的技术、外援和外资,而这些资源的国际转移条件也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受发达国家支配,依附于发达国家。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Countries)指原来经济落后,正处在由传统的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过渡的发展过程中的国家。
这些国家大多数过去都是受帝国主义直接统治或控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后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当前正在为实现经济的独立自主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而努力。
⏹广义上发展中国家是指除经济发达国家之外的世界上其余一切国家和地区。
经济发达国家,主要是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大部分成员国。
OECD是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国际组织。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南太平洋和地中海地区,一般又通称为南方国家。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加入联合国。
发展中国家的分组
⏹发展中国家独立有先后,各国国内外条件和独立后实行的经济政策不同,发展速度和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很大,一些国际机构往往按照自己的任务和需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分组统计。
⏹世界银行每年发表《世界发展报告》。
1989年版的世界发展报告,世界发展指标的国家分类在1988年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
主要变化是,1988年版中的“发展中国家”组由现在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替代。
现在,发展中国家是指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方便起见,也包括从中央计划经济转轨的国家。
⏹世界银行对世界各经济体分类的主要标准是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每一个经济体被列入低收入、中等收入或高收入三组,中等收入的经济体又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两个亚组。
⏹根据收入作出的分类并不一定反映发展的状况。
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组别的国别构成会发生变化。
⏹由于情况变化,《世界发展报告》不同年份对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
⏹2002年,各收入组别按照200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使用世界银行图表集方法计算。
各组为
⏹ 低收入国家:
755美元及以下
⏹ 下中等收入国家:
756美元至2995美元
⏹ 上中等收入国家:
2996美元至9265美元
⏹ 高收入国家:
9266美元及以上
⏹1997年中国人均GNI为860美元,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1998年中国人均GNI为75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同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人均GNI为3051美元。
199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80美元,属下中等收入国家。
2003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1100美元,现在,中国仍然属于中下等收入国家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点
⏹对于发展中国家中资本主义的特点,国内外学者都有研究。
有人强调民族主义,称把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为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
有人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二元性”出发,把它称之为“二元性资本主义”;有人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着眼,把它称之为“依附性资本主义”等。
我们把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概括为“不发达的资本主义”,以与发达资本主义相区别,而把上述各种特点,包容在“不发达”的概念之中。
⏹一.生产力不发达。
⏹
(一)农业在国民收入中占很大比重或主要地位,生产技术原始落后,生产率低。
⏹
(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现代工业不发达,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增长幅度不大。
⏹(三)科技水平较低,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研经费很少。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份多种多样,形成沿海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内陆、边远农村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的二元结构。
⏹三.市场体系不完善,尚未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市场机制不健全,甚至经常被扭曲。
⏹1.就市场要素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市场已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形成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市场体系,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发育水平更低。
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几乎是空白,对经济发展造成“金融抑制”。
⏹2.不少发展中国家过份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国营经济的垄断地位,不仅影响了其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结构的完善,而且扭曲了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无法发挥其自身扩张、收缩和协调的功能。
⏹四.发展中国家的国家资本主义占重要地位,官僚性、垄断性相结合的国家资本主义已经越来越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对于发达国家具有依附性。
⏹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的依附性
⏹中心: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围:
发展中国家
⏹“中心”对“外围”进行剥削,“外围”成为“中心”资本积累的源泉
第三节 各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条件多种多样,在不同的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的不平衡发展十分突出,在战后几十年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战后初期,在发展中国家中,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最发达,非洲国家的资本主义最落后,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刚刚起步,处在中间状态。
⏹现在,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义依然落后,拉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危机重重,亚洲国家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最兴旺的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最不发达国家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在这些国家中没有取得多少进展。
一.“亚洲四小”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迈进。
⏹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特别是亚洲已出现了四个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即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它们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的国家和地区,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9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冲击》的报告,提出了“新兴工业化国家(NICS)的概念,当时是泛指亚洲的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新加坡,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和南斯拉夫。
⏹后来,由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发展迅速,成就突出,并且其中并非全都是独立国家,因此,在1988年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使用了”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的概念,以取代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概念。
⏹在许多场合,NIES特指习惯上所称的“四小龙”。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实践看,亚洲“四小龙”(除中国香港地区外),首先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而后则逐渐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取得经济发展而制定的总体目标、实行目标的方式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
它对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和总体性的指导作用。
从经济发展战略与国际经济的联系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战略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即进口替代型发展战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和本地区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产品的替代,以达到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外国经济依附性的目的。
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的主要措施:
⏹对需要替代的工业品主要是消费用工业品和奢侈品,实行保护关税和进口限额。
⏹实行外汇管制。
⏹提高本国货币的汇率。
⏹对实行进口替代的新兴工业给予各种优惠,如减免生产设备和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发放低息贷款,一定时期的所得税减免等。
进口替代政策实行的效果
⏹使各经济体的民族工业均有较快发展。
⏹但由于保护程度过高,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急剧膨胀,本地市场狭小,开工不足,难以获得规模经济;而由于技术落后,产品难以进入国际市场。
⏹汇率高估使农产品出口受阻,外汇收入减少。
⏹发展工业的设备、技术、零部件需要进口,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
⏹进口替代战略的效果不理想,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转向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也称为外向型发展战略,其主要特点是以大量的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和本地区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或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
实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
⏹
(1)普遍放松贸易保护,提供出口信贷和补贴,减少关税和外汇管制,由保护国内市场转向开拓国际市场。
⏹
(2)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起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选择和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出口,逐渐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
⏹(3)实行由政府指导管理、民间组织负责联系、协调企业直接经营的外贸体制,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销售体系,建立海外情报网和推销网,以美国市场为主要目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4)开辟出口加工区,利用境外资金,技术、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有效结合和合理配置,从事委托加工制造业,为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5)提高银行利率,吸引国民储蓄,保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
⏹(6)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7)实行政府主导型的管理体制,在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不必要的干预的同时,利用银行、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宏观经济的调控,经济活动法律化、规范化,保证外向型经济迅速而协调地发展。
⏹(8)强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合理分配相结合,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以保持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
“东亚模式”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
⏹强调内部积累。
东亚地区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上,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进而可以保持高储蓄率,形成良性循环。
⏹2 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一方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为东亚经济腾飞提供了巨大动力。
随市场力量发展,政府逐步减少干预,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3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4 各国和地区都努力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从发展传统产业开始,不断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向高科技信息产业发展。
⏹5 努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停滞不前,贫困落后
⏹最不发达国家是某些国际机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划分的发展中国家类型之一,指经济上最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尔宪章。
⏹197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拟定了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名单。
⏹2001年召开联合国第三次最不发达国家会议。
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包括:
低国民收入(年人均国民收入低于300美元),人力资源很虚弱,经济不稳定。
⏹1981年规定的标准是:
(1)按1976到1978年间平均价格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
(2)在GDP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低于10%,(3)人口识字率在20%以下。
⏹1990年,42个国家被联合国划为最不发达国家,它们的人口接近4.4亿人。
在世界上最穷的这些国家里,2/3的人口仍然是文盲,1/10的孩子在一周岁前死去,1/10的人得不到安全的饮水。
⏹现在,最不发达国家的数目上升到49个,人口近7亿。
⏹最不发达国家是阿富汗、安哥拉,孟加拉国、贝宁、不丹、布基拉法索、布隆迪、柬埔寨、佛得角、中非共和国、乍得、科摩罗、刚果民主共和国、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厄里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基里巴斯、老挝、莱索托、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缅甸、尼泊尔、尼日尔、卢旺达、西萨摩亚、圣地多姆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苏丹、多哥、图瓦卢、坦桑尼亚、多哥、瓦鲁阿图、乌干达、也门、赞比亚。
塞内加尔2001年4月12日被列入此类国家中。
如此算来,则有50个最不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所以落后、贫困,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是:
⏹1 前资本主义经济成份仍占统治地位。
⏹2 内向封闭,商品经济不发达。
⏹3 气候恶劣,自然灾害不断。
⏹4 出口产品单一,容易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和影响。
⏹5 资金严重不足。
三.中等收入国家的不平衡发展
⏹中等收入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国家。
⏹进入80年代,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中等收入国家发生出现分化。
⏹最为突出的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利用亚洲四小产业结构调整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
⏹作为中等收入国家主体的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在80年代以来陷入困境。
第四节 转型国家经济
⏹70年代末开始,苏联、东欧国家、中国等一些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取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虽然各国改革的具体模式不同,但目前一般把这类国家统称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或简称为“转型国家”。
一 经济转型的含义
⏹经济转型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转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
⏹计划经济曾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50年代和60年代,苏联和东欧取得较高经济增长率。
60年代,苏联平均年度增长率为7%。
社会指标如健康状况,预期寿命等指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
⏹70年代后,经济增长率放慢,社会指标恶化。
1966到1980年,苏联人口预期寿命减少2年。
同期工业化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增加3-4年。
⏹70年代末,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即开始“转型‘的进程。
二 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
⏹
(一)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创立的用来治理通货膨胀的一种激进的方法。
后来,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在经济改革中采用了这种方法。
休克疗法的具体措施
⏹通过实行紧缩政策、控制通货膨胀,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
⏹通过全面的自由化来实现整体经济运行机制的转轨。
⏹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变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休克疗法的理论依据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货币学派的思想。
(二) 渐进式改革模式
⏹中国采用了渐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的内容
⏹改革旧体制的过程必须是平缓的、渐进式的过程,以防止经济的激烈震荡。
因为突然破坏旧体制在经济上将产生较大负作用。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首先不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旧体制的废弃上,而要放在培育和引进市场经济体制的要素,使之成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三 两种改革模式之比较
⏹
(一)改革的动因不同
⏹
(二)改革的性质不同
⏹(三)改革的目标不同
⏹(四)改革的方式不同
⏹(五)改革的成效不同
第五节 南北经济关系与南南经济合作
⏹一 南北之间不平等的旧国际经济秩序
⏹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经济关系领域里各种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对占世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实行控制与剥削的体系。
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1 垄断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本质特征
⏹2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基础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建立的各种国际经济机构和签订的专门协定是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重要工具
二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1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发展历程
⏹2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
(1)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
⏹在主权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建立互相合作,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
⏹
(2)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 维护对资源的主权与争取海运权
⏹ 改善国际贸易与技术转让条件
⏹ 国际货币从事领域的改革
⏹ 改革世界经济结构
三 南北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
⏹1 南北关系中的冲突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历史上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经济发展的目标
⏹2 南北关系中的合作
⏹经济
⏹技术
四 南南经济合作
⏹1 南南经济合作的发展
⏹共同的利益
⏹存在互补关系
⏹2 南南经济合作的内容
⏹南南合作倡导发展中国家进行更紧密的技术和经济合作,聘请南部国家的专家,分享南部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同时在南部国家中培养对于发展的自觉性。
南南合作也鼓励发展中国拓宽发展的思路和经济合作的渠道,促进了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在全球合作和全球管理方面创建了更加民主、更加公平的模式。
⏹本节重要概念:
⏹ 发展中国家
⏹ 经济发展战略
⏹ 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
⏹ 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最不发达国家
⏹ 转型国家
⏹ 国际经济秩序
思考题
⏹1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2 “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
⏹3 试比较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4 试比较经济转型的不同模式
⏹5 试论南北经济关系的对抗与合作
⏹5 南南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
(二)经济全球化的代价
经济全球化在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代价之一: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
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达到了50-60%。
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具有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将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
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
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便是危机传染效应的最新例证。
代价之二:
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
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1999年1月欧元利率区启动),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
而这种经济主权的让渡曾经使许多成员国付出不小的代价,甚至多次危及欧盟经济体的存亡。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
从关贸总协定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
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
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
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行了大规模资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消极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国家,在这方面付出的代价,是应当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
代价之三:
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
造成这种差距扩大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因素不容忽视。
其一,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
因为事实上,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
这种相对优势,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动权,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
其二,名义汇率下降,导致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值减少。
由名义贬值引起的实际贬值,又将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进而在国际交换中付出更大的代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中国家 特征